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1 13:0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圩初级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下册导学案
课 题 29.答司马谏议书 主备人 1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学习目标 1.结合历史知识能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能够把握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学习重点 1.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2.理解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政论文特点。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坚持原则又不失礼貌的态度。
新课导引 回顾历史,那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作者、题目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 ( http: / / www.21cnjy.com )川人,因此也称王临川,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从北宋熙宁二年开始进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2、文题解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 书”、“上 书”、“答 书”等等。《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会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3、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知识超市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朴相好之日久,而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某启:我的陈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每:常常。不合:意见不统一。故:缘故。]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简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上报:回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又想到承蒙你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反复:书信往来。宜:应当。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故:所以。具:详细。道:说明。见恕:原谅我。] (①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②“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 【句段分析】第一段,交代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的缘由。接到长信后,原来不想对信中所指责的事一桩一件地自我辩解,但考虑在书信来往中不应草率,还是详细说说自己坚持变法的原因,希望得到对方的原谅。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指出议事不合的原因是政见不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 [盖:原来。尤:尤其。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 [明:明了,澄清。]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 [今:现在。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了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主:皇帝。修:修改。举:推行。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前:预先。] (③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 【句段分析】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这五点,逐一加以驳斥。这段话有四个层次,第一层即首句,提及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第二层即第二句,摆出下文要驳斥的观点,即司马光在长信中所列举的实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第三层提出自己的看法,逐一驳斥所谓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结论同中有变,对前四点的驳斥,均是以“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对“致怨”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之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须驳了。这样举重若轻,尽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做上策。)[苟且:得过且过。恤:考虑。]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 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 [此:这。众寡:多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 [为:因为。度: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如:如果。责:责备。为:作为。膏泽:给以好处。则:那么。事事:做事情。前一个“事”用作动词“做”。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④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⑤实施变法时, 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 【句段分析】第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由“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其中首句指出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现状。二句强调的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者、那些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这一层以文笔犀利的反问收结,增加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第二层举“盘庚迁殷”的史实,论证自己坚持实施“熙宁新法”的正确性。这一层以判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收结,借古论今,丰富了结论的潜台词。第三层由“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到“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一层由两个假设句组成,前句退一步假设一—一如果您司马光责备“我”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来使老百姓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罪过了;后句进一步反驳——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旧法罢了,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简明扼要地表明了决绝的态度,措辞委婉而坚决。这两句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尽现“无欲则刚”。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句段分析】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写得入情入理,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速查 ①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②“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③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④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⑤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他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课堂检测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鉴赏要点《中记》素有“中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商君列传》堪称其中的经典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本文是节选,课后可以查看全文,加深理解。问题探究1.下列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参考答案:1.C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 4;取信于民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