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常见的酸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常见的酸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15 21:13:02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常见的酸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4九上·临海期末)下列药品敞口放置一段时间,质量会明显减小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硫酸铜粉末 D.氯化钠固体
2.(2023九上·海曙期末)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符合实验规范的是(  )
A.加入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测量pH
D.检验气密性
3.(2024九上·绍兴期末)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
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4.(2023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液体X滴入烧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液体X的体积忽略不计),则液体X和固体Y不可能是(  )
A.水,生石灰 B.水,硝酸铵
C.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D.稀盐酸,碳酸钠
5.(2023九上·嵊州期中)打开浓盐酸试剂瓶,发现瓶口会有“白雾”出现。已知盐酸中含有水分子、氢离子和氯离子。下列实验能证明“白雾”中含有氢离子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21九上·萧山期中)盐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时,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是(  )
A. B.
C. D.
7.(2019九上·余杭月考)在①氧化铁 ②金属锌 ③氢氧化铜 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4九上·瓯海期中)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镁粉至过量,若下图中横坐标表示镁粉的质量,则纵坐标表示(  )
A.溶液的质量 B.稀盐酸的质量
C.氯化镁的质量 D.生成气体的质量
9.(2023九上·杭州月考)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IO,其中HCIO是一种酸。将Cl2通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有(  )
A.NaCl、H2O B.NaClO、H2O
C.NaCl、NaCIO D.NaCl、NaCIO、H2O
10.(2023九上·柯桥)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 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
C.测得该溶液的pH=7 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11.(2023九上·余姚期中)芋艿(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
A.食醋 B.白酒 C.纯碱 D.食盐水
12.(2023九上·玉环月考)刘谦在春晚上表演了魔壶,小徐在实验课上也进行了“魔壶”的实验。将“魔壶”中盛有的液体依次倒入两个分别盛有不同溶液的的烧杯中,现象如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魔壶”内盛有的液体 烧杯1中形成的“饮料 烧杯2中形成的“饮料
稀硫酸 “牛奶” “雪碧”
A.此实验用的“魔壶”能用铁制的
B.烧杯1中盛有的溶液一定是
C.烧杯2中得到“雪碧”饮料可能的原因是生成
D.若将“魔壶”中的溶液改为稀硝酸溶液实验现象相同
13.(2023九上·东阳期中)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b和d一定是氧化物
B.若X是稀硫酸,a可以是紫色石蕊试液
C.若X是稀盐酸,c可以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14.(2023九上·金华期中)如图是小科以稀硫酸为主题绘制的“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酚酞试液滴入稀硫酸中可使溶液变成红色
B.实验②中稀硫酸与CuCl2溶液反应可得到蓝色溶液
C.实验③中稀硫酸与铁钉反应还可观察到有气泡生成
D.实验⑤中稀硫酸与Na2CO3溶液反应可产生白色沉淀
15.(2023九上·柯桥)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下列不能与这种混合液发生反应的是(  )
A.氧化铜粉末 B.盐酸
C.氢氧化钠固体 D.氯化钡溶液
16.(2023九上·三门月考)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浓硫酸也具有挥发性
B.某固体加入稀盐酸,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KOH属于碱,因此也能与酸反应
D.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属于碱类
二、填空题
17.(2024九上·南浔期末)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两种基本方法。请判断下列操作或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
(1)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会看到   ,这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的盐酸小液滴。
(2)将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发现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表面有   。
18.(2023九上·嵊州期中)用毛笔蘸取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到的现象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净,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一幅精美的竹片画就制成了。
(1)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在这个过程中竹片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直接用浓硫酸在竹片上画花具有危险性,必须将浓硫酸进行稀释。稀释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   。
19.(2023九上·柯桥)如图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和氯化镁五种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一”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
(1)A物质是   (填化学式)。
(2)C与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从物质反应规律分析,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中,能与B反应生成D的物质有   (填序号)。
①2类 ②3类 ③4类 ④5类
20.(2023九上·萧山月考)科比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梳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X是氯化钠,酸→X的化学方程式   ,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
(2)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1.(2024九上·余杭期末)小科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
(1)如图所示模型为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的示意图(不考虑离子的大小关系),则“●”代表   (填写离子符号)。
(2)为确定反应后溶液的成分,小科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结果发现溶液变红色,则试管中药品反应后的溶质为   (填物质名称)。
22.(2024九上·金华月考)如图为酸、碱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A、B、C、D是四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据图回答:
(1)A、B、C三种物质中,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有   (填字母编号)。
(2)能同时实现反应①和②的物质D的类别是   。
23.(2023九上·平湖期中)对知识的及时整理与归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了硫酸的化学性质后,初步归纳出稀硫酸与其它物质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五个圈中的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
(1)已知X是金属单质,则X可以是   。(填一种即可)
(2)请写出稀硫酸与Y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4九上·平湖期末)某科学小组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浓盐酸的性质。当打开盛放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时,观察到瓶口冒出大量白雾。小组成员对白雾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猜想:
小嘉:白雾可能是小水珠
小禾:白雾可能是氯化氢气体
小宁:白雾可能是盐酸的小液滴
查阅资料:氯化氢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1)小嘉分析认为小禾的猜想是不正确的。小嘉的理由是   。
(2)为了验证小嘉.小禾.小宁的猜想是否正确,科学小组设计图甲实验:将一张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敞口的浓盐酸试剂瓶口上方,观察到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从而证明   的猜想是错误的。
(3)为了确认白雾的成分,科学小组又设计了乙图实验,将浓盐酸的瓶盖打开后,将内璧涂有某溶液的烧杯罩在瓶口上方,不一会儿观察到烧杯内壁的溶液产生了白色浑浊。实验结论: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请写出烧杯内壁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2023九上·杭州期中)小保向盛有一定量铜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
①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   
②N、P点时,溶液的pH:N   P(选填<、>、=)
③M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26.(2023九上·萧山月考)如图所示,甲装置可以用来比较不同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情况,其中的压强传感器能够测出密闭容器内的气压大小。现将等质量的镁、铝、铁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的相关数据记录如图乙。已知在等温、等体积条件下,装置内气压与气体的量成正比。
(1)实验中还要控制成一致的变量是   。
(2)分析图乙,根据   得出三次实验的盐酸都已反应完全。
(3)在进行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每组实验测得的装置内压强的实际值都比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大,如图丙所示。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27.(2023九上·绍兴期中)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1)【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
猜想Ⅱ: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和HCl
猜想Ⅲ: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和Ca(OH)2
(2)【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CaCO3 有气泡生成 猜想Ⅱ正确
(3)【拓展】还可以单独用下列哪种物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____。
A.CuO B.AgNO3 C.Cu D.NaOH
28.(2023九上·杭州期中)为验证稀HCl的化学性质,小科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能产生气泡的试管是   (填字母,可多选)。
(2)为了检验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Cl,可以往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____(填字母,可多选)检验。
A.AgNO3溶液 B.Ca(OH)2溶液 C.CaCO3 D.CO2
(3)五个实验完成后,小科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上述五支反应后的试管中,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滤液X中,溶质可能为(除酚酞外)____(填字母,可多选)。
A.NaCl B.NaCl、HCl
C.NaCl、CaCl2 D.NaCl、HCl、CaCl2
29.(2023九上·义乌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查阅了相关资料:
①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在盐酸中存在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②氯化氢气体也可溶于甲苯(一种有机溶剂),氯化氢的甲苯溶液中氯化氢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盐酸与氯化氢的甲苯溶液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③为此,向盛有NaHCO3粉末的试管中通入HCl气体,无明显现象;停止通气后,再加入少量水,试管内则反应生成气体。④紫色石蕊滴加入盐酸溶液而变红,紫色石蕊加入氯化氢的甲苯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浓盐酸加到浓硫酸中会产生大量的氯化氢气体,这是因为   。
(2) 由上可知,盐酸与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不一致。请从微观角度说明不一致的原因:   。
(3) 图2是制取氯化氢的甲苯溶液的装置,方框中的B、C装置应选用上面   图。
四、解答题
30.(2024九上·诸暨月考)小海在某次家庭劳动实践时发现厕所污垢通常用洁厕灵进行清洗,他对家里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实验研究。查阅资料可知洁厕灵(如图)的有效成分是。HCl的含量可利用溶液来测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洁厕灵其他成分均不参加反应。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克该品牌洁厕灵,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溶液的质量/克 100 100 1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克 197.8 295.6 395.6
(1)该洁厕灵呈   (填“酸性”或“碱性”);
(2)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多少克?
(3)求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
(4)下列关于家庭小实验活动的说法中,你认为合理的有____。
A.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时,需要规范操作
B.明白实验原理和安全事项后,有安全保障才开展实验
C.只要网上能买到的,可随意购买药品或器材进行各类实验
31.(2018九上·衢州期中)向含 CuCl2 和 HCl 的 150g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参加反应的 NaOH 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在滴加NaOH 溶液过程中,原溶液中   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
(2)P 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3)m1 为多少?(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32.(2024九上·平湖期末)高纯度的MnO2主要用于制造干电池。科学活动小组同学得到某MnO2样品(主要含有杂质MnCO3,其它杂质忽略不计)。为了测定此样品中MnO2的含量,把10g MnO2样品放入烧杯中,将40g稀硫酸分4次加入与之充分反应,测得的数据如下表。(已知烧杯中发生的反应为:MnCO3+H2SO4=MnSO4+H2O+CO2↑)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质量(g) 9.425 8.85 8.275 7.82
请根据图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样品中MnO2的质量为   克。
(2)稀硫酸有剩余的是第   次实验。
(3)第⒉次加入稀硫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3.(2024九上·江北期末)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H、O、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型”来研究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设计了评价表。图1是小宁制作的模型。
评价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
指标二 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 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 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指标三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1)实验中,小宁认为紫色石蕊试液不能用酚酞试液替代,理由是:   
(2)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据此推测图1中★处的溶液可能是   (写出一种)。
(3)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煤燃烧还能产生   气体,也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
(4)该模型的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于是小宁设计了图2、图3两种模型。这两种改进模型中,图   的模型能被评为合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盐酸具有挥发性,而且浓度越高,挥发性越强,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使溶液质量减小。
【解答】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浓硫酸的质量增加。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使溶液质量减小。B正确。
C.硫酸铜粉末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固体的质量增加。C错误。
D.氯化钠固体敞口放置其质量基本不变。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标签、瓶塞、试剂瓶口三处要求分析;
B、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分析;
C、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分析。
【解答】A、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要“酸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不符合题意;
C、测溶液pH需用玻璃棒蘸到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氯化钠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分析。
【解答】A.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加入b克NaOH溶液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恰好完全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为Cl-、OH-,故错误,符合题意;
D. 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分析;
B、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分析;
C、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分析;
D、根据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 小气球鼓起,则装置内压强增大。
A、水和生石灰反应放热,可使装置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溶解于水吸热,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 ,符合题意;
C、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增大 ,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使装置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并确定各实验反应时氢离子是否发生变化。
【解答】 ①浓盐酸上方盖涂紫色石蕊试液的表面皿,可通过溶液颜色变红证明氢离子正确;②利用硝酸银溶液是验证氯离子,不能验证氢离子,错误;③利用pH试纸可证明溶液的酸性,即含氢离子,正确;④涂滴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盐酸中氢离子与氢氧化钠中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使酚酞颜色发生变化,可证明氢离子的存在,正确。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稀盐酸中滴入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故A不合题意;
B.铁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会变成黄色,故B不合题意;
C.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稀硝酸,故C符合题意;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
①石蕊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④与盐反应生成盐和新酸;
⑤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氧化铁、金属锌和氢氧化铜都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氯化钡能够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所以能够与两种酸反应表示“酸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
故选B。
8.【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镁粉与盐酸反应时,镁粉的质量逐渐减少,盐酸的质量逐渐降低;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2,所以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大,产生的氯化镁和氢气质量逐渐增多,无论是增大还是减少都不同无限制的大或小下去,反应完全后,不再变化。
【解答】A.由于Mg+2HCl=MgCl2+H2↑,每24份质量的镁参与反应就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说明溶液的质量随着反应的发生在逐渐的增多至不再发生变化,但溶液本来就有不是从0开始,故A正确;
B.稀盐酸是反应物,因此它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逐渐的减小至不再发生变化,故B错误;
C.氯化镁为生成物,质量从0开始,随着反应进行,质量逐渐增加至不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由于反应中生成的气体即氢气,质量是从零开始,随着反应进行,质量逐渐增加至不再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氯气与水反应生成 HCl 和 HClO,HCl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和H2O,HClO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O和H2O分析。
【解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 HCl 和 HClO,HCl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和H2O,HClO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O和H2O,则将Cl2通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有 NaCl、NaClO和H2O。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A、 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说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产生,只证明盐酸完全反应,不能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C、 测得该溶液的pH=7 ,可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D、 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说明氢氧化钠过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中和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要去除汁液内的碱性物质,必须用酸性物质与其反应即可。在食醋、白酒、纯碱和食盐水中,只有白醋溶液呈酸性,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魔壶”中盛有的液体是稀硫酸分析。
B、根据与烧杯1中形成的“饮料”混合,变成“牛奶”,即生成了白色沉淀分析。
C、根据与烧杯2中形成的“饮料”混合,变成“雪碧”,即生成了气体分析。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A. “魔壶”中盛有的液体是稀硫酸,能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此实验用的“魔壶”不能用铁制,故错误。
B. 与烧杯1中形成的“饮料”混合,变成“牛奶”,即生成了白色沉淀,烧杯1 中盛有的溶液不一定是Ba(NO3)2,也可能是氯化钡溶液等,故错误。
C. 与烧杯2中形成的“饮料”混合,变成“雪碧”,即生成了气体,可能的原因是与碳酸盐溶液反应生成CO2,故正确。
D. 若将“魔壶”中的溶液改为稀硝酸溶液,硝酸不能与钡盐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实验现象是不同的,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能与碱、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黄色溶液中含有铁离子,蓝色溶液中含有铜离子。浅绿色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解答】A、若X是稀硫酸,b和d不一定是氧化物,也可能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铜,故选项A错误。
B、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若X是稀硫酸,a可以是紫色石蕊试液,故B正确。
C、若X是稀盐酸,c可以是单质,应为铁,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故C正确。
D、若X是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溶液应变红色,d不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故D正确。故选:A。
14.【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所以实验①中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中可使溶液变成红色,故A错误;
B.实验②中稀硫酸与CuCl2溶液不会发生反应,故B错误;
C.实验③中稀硫酸与铁钉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还可观察到有气泡生成,故C正确;
D.实验⑤中稀硫酸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产生气泡,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确定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后硫酸过量,由此确定混合液成分,结合硫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由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可知
H2SO4+2KOH=K2SO4+2H2O
98 112
可知, 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 硫酸过量,则反应后溶液成分为硫酸钾和硫酸。
A、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B、盐酸不能与硫酸反应,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钡与硫酸钾和硫酸都能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具有吸水性,故选项推理错误。
B、某固体加入稀盐酸,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证明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KOH属于碱,因此也能与酸反应,故选项推理正确。
D、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不能说明碳酸钠属于碱类,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17.【答案】(1)白雾
(2)气泡产生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2)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挥发出氯化氢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所以在瓶口会看到白雾。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将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发现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表面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1)白雾;(2)气泡产生。
18.【答案】(1)脱水;化学
(2)玻璃棒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浓硫酸的稀释;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分析;
(2)根据浓硫酸稀释需在烧杯中进行,并用玻璃棒搅拌分析。
【解答】(1) 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竹片发生了化学变化。
(2) 稀释浓硫酸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
故答案为:(1)脱水;化学;(2)玻璃棒。
19.【答案】(1)Fe
(2)复分解反应
(3)③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由各物质的性质及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由铁的化学式书写分析;
(2)根据酸碱盐间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分析;
(3)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E能与三种物质发生反应,则E为氢氧化钙,B能生成D,则B为盐酸,D为氯化镁,A能与B、C反应,则A为铁,C为硫酸铜,A的化学式为Fe。
(2) C与E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钙的反应,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3) 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中,能与B(盐酸)反应生成D(氯化镁)的物质有金属单质、氧化物、碱、盐4类,故选 ③ 。
故答案为:(1)Fe;(2)复分解反应;(3) ③ 。
20.【答案】(1)HCl+NaOH=NaCl+H2O;NaOH
(2)A;B;C;D
【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2)根据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中都可能有水分析。
【解答】(1) 若X是氯化钠,酸→X可以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图中碱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2)若X是水,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可生成水,A正确;碳酸分解可生成水,B正确;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置换反应可生成水,C正确;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可生成水,D正确。
故答案为:(1) HCl+NaOH=NaCl+H2O ;NaOH;(2)ABCD。
21.【答案】(1)Na+
(2)硫酸和硫酸钠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稀硫酸主要含有硫酸根离子以及氢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氢离子数目减少,硫酸根离子数目不变增加钠离子。所以 “●”代表 钠离子,代表硫酸根离子,代表氢离子。
【解答】(1)由分析知,“●”代表 钠离子。
(2) 结果发现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硫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硫酸一定生成硫酸钠,所以 试管中药品反应后的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钠。
22.【答案】(1)AB
(2)盐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 根据三种物质与需要鉴别的两种物质之间是否会反应生成明显不同的现象分析;
(2)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解答。
【解答】 (1)氢氧化铜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氧化钙不能和氢氧化铜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铜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因此可以用二氧化碳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
稀盐酸和稀硫酸、氢氧化钙混合时都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用稀盐酸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因此A、B、C三种物质中,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氢氧化铜和二氧化碳。
故选AB。
(2)能同时实现反应①和②的物质可以是碳酸钠,这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碳酸钠是盐。
故答案为盐。
23.【答案】(1)Fe
(2)H2SO4+BaCl2=BaSO4↓+2HCl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分析。
(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分析。
【解答】(1)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已知X是金属单质,则X可以是锌、铁等金属。
(2)由题意,五个圈中的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氧化铜属于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钠属于碱,X为金属,则Y应为盐,可能是氯化钡;
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2HCl,属于复分解反应。
24.【答案】(1)氯化氢气体是无色的
(2)小嘉和小禾
(3)HCl+AgNO3=AgCl↓+HNO3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氯化氢常温下呈 气态,将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可制得盐酸。纯净的硫酸和硝酸是无色液体。打开盛有浓盐酸和稀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并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在浓盐酸上方的蓝色石蕊试纸很快变红,在稀盐酸上方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较慢,说明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
【解答】(1) 氯化氢气体是无色的 ,肉眼无法可见;
(2)水珠不可能让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干燥的氯化氢气体也不可能让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所以小嘉和小禾的猜想是错误的。
(3)盐酸加速硝酸银会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25.【答案】bg;>;CuCl2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①根据铜与稀盐酸不反应,而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分析;
②酸的浓度越大,则pH越小;
③根据反应进度确定溶质种类。
【解答】 ①向盛有一定量铜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铜不与盐酸反应,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由图像可知,当固体剩余bg时不再减少,说明氧化铜完全反应,剩余固体只有铜,即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bg;
②N为氧化铜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成分为氯化铜。P点时,盐酸过量,溶液成分为盐酸和氯化铜,则溶液的pH:N> P;
③M点时,氧化铜部分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生成的氯化铜。
26.【答案】(1)镁、铝、铁的颗粒大小相同
(2)实验最后得到瓶内气压相同,产生气体相同
(3)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变大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来分析;
(2)根据图像信息来分析;
(3)根据图示信息以及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来分析
【解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不同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情况,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金属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故实验中还要控制成一致的变量是镁、铝、铁的形状相同;
(2)分析乙图,根据最终气压相等,即生成氢气体积相等得出三次实验的盐酸都已反应完全。
(3)在进行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每组实验测得的装置内压强的实际值都比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大,如图丙所示。可能的原因是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气体热胀冷缩,水蒸发加快,气压变大。
27.【答案】(1)CaCl2
(2)酚酞溶液不变色
(3)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钙,可能有氢氧化钙或氯化氢剩余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其它物质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
(3)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钙,可能有氢氧化钙或氯化氢剩余,若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的溶质只有CaCl2。
(2)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酚酞,酚酞溶液不变色,则证明一定没有氢氧化钙,即猜想Ⅲ不正确。
(3)由实验结果可知,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 CaCl2和HCl ,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蓝色溶液和水,可得出结论,A正确;硝酸银与CaCl2和HCl都能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不能得出结论,B错误;铜不与盐酸反应,不能得出结论,C错误;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不能得出结论,D错误。
故答案为:(1)CaCl2;(2)酚酞溶液不变色;(3)A。
28.【答案】(1)ABC
(2)C
(3)A;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3)根据将反应后的溶液,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看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沉淀;盐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五支试管中可能形成的沉淀是碳酸钙;从而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钙,与之混合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盐过量,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钠易溶于水,则说明是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后的试管与碳酸钙或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混合,且碳酸钠过量,则该试管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碳酸钠;混合时因为先出现气体,后出现沉淀,说明溶液中盐酸反应完毕,故溶质中不会再有盐酸;混合后溶液中氯化钙与碳酸钠若恰好反应,则溶质只有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溶质是碳酸钠、氯化钠,若氯化钙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钙、氯化钠,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
【解答】(1)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的试管是ABC。
故答案为ABC。
(2)试管中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
A.氯化钙、盐酸都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检验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Cl,A错误。
B.滴加Ca(OH)2溶液如果没有明显现象,说明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含有HCl,如果立即变红色,说明不含有HCl。B正确。
C.Ca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冒出,而氯化钙与盐酸不反应,可以检验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Cl。C正确;
D、CO2不能与盐酸反应,无法检验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Cl。D错误。
故答案为BC。
(3)将反应后的溶液,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看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沉淀;盐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五支试管中可能形成的沉淀是碳酸钙;从而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钙,与之混合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盐过量,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钠易溶于水,则说明是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后的试管与碳酸钙或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混合,且碳酸钠过量,则该试管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碳酸钠;混合时因为先出现气体,后出现沉淀,说明溶液中盐酸反应完毕,故溶质中不会再有盐酸;混合后溶液中氯化钙与碳酸钠若恰好反应,则溶质只有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溶质是碳酸钠、氯化钠,若氯化钙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钙、氯化钠,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因此不是碳酸钠过量;因此滤液X中含有CaCl2、NaCl或NaCl。
故答案为AC。
29.【答案】(1)浓H2SO4具有吸水性,放热HCl气体挥发加快
(2)盐酸含有H+和Cl-,HCl气体由氯气氧分子构成
(3)乙图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并且盐酸浓度越大其挥发性越强,温度越高挥发性越强.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 与水结合时放出大量的热来分析解答;
(2)根据盐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而氯化氢气体中含有氯化氢分子来分析解答;
(3)根据B中浓硫酸可除去氯化氢气体中的水蒸气,干燥后的氯化氢气体要溶解在甲苯中来分析解答
【解答】 (1)浓盐酸加到浓硫酸中会产生大量的氯化氢气体,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浓盐酸中的水且溶解放热, 使氯化氢气体挥发加快;
(2)盐酸与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不一致,则微观方面的原因是盐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而氯化氢气体中含有氯化氢分子;
(3)B中的浓硫酸用于除去氯化氢气体中的水蒸气,则左侧导管应该通入浓硫酸液面以下,干燥后的氯化氢气体要溶解在甲苯中,则C中左边的导管也要通入液面以下,故方框中的B、C装置应选用图3中的乙图。
30.【答案】(1)酸性
(2)根据质量守恒定,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100g+100g-197.8g=2.2g。
(3)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三次加入100g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增加:395.6g-295.6g=100g,所以100g该品牌洁厕灵中的稀盐酸能与200g的碳酸钠溶液恰好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 +100g -295.6=4.4g,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是x。
,x=7.3g
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为:=7.3%。
(4)A;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第二次实验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7.8g+100g-295.6g=2.2g,说明第一次、第二次加入的碳酸氢钠溶液均恰好完全反应;第三次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295.6g+100g-395.6g=0,说明第三次加入的碳酸氢钠没有参加反应,即100g该品牌洁厕灵中的稀盐酸能与200g碳酸氢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产生4.4g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HCl,所以该洁厕灵呈酸性;
(4)A.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时,需要规范操作,以防事故的发生,此选项正确;
B.明白实验原理和安全事项后,有安全保障才开展实验,此选项正确;
C.并不是只要网上能买到的,就可随意购买药品或器材进行各类实验,以防发生燃烧、爆炸等意外事故,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B。
31.【答案】(1)Cl-
(2)NaCl 和 CuCl2
(3)解: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X
CuCl2+ 2NaOH=2NaCl+ Cu(OH)2↓
80 98
X×10% 9.8g
X=80g
m1=40g+80g =120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间的反应实质进行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先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量的关系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再从题中找出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利出比例式求解。
【解答】(1)向含 CuCl2 和 HCl 的 150g 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分子、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原溶液中氯离子个数不变;(2)向混合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P点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所以溶液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反应的氯化铜。
32.【答案】(1)7.82
(2)4
(3)MnCO3+H2SO4=MnSO4+H2O+CO2↑
115 151 44
(10-8.85)g x y
x=1.51g
y=0.44g
MnSO4%=1.51g/(1.15+20-0.44)g≈7.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样品中碳酸锰和硫酸反应,反应后固体减少质量就是反应碳酸锰的质量,第4次反应中稀硫酸过量,碳酸锰全部反应,杂质碳酸锰的质量共为10g-7.82g=2.18g;
【解答】(1)第1、2、3、4次反应碳酸锰质量分别为10g-9.425g=0.575g、 9.425g-8.85g=0.575g、8.85g-8.275g=0.575g、8.275g-7.82g=0.455g,此时 MnCO3 已经反应完全,所以样品中MnO2的质量为7.82g;
(2)10g硫酸能消耗0.575gMnCO3,但第4次只消耗了0.455gMnCO3,所以稀硫酸有剩余的是第4次实验;
(3)利用方程式计算产生的硫酸锰的质量,硫酸锰质量除以溶液质量等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3.【答案】(1)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2)氢氧化钠
(3)二氧化碳
(4)3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分析;
(2)根据二氧化硫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分析;
(3)根据金不能与酸反应,铁能与酸反应分析。
【解答】(1)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所以不能用酚酞替代石蕊试液进行实验。
(2)二氧化硫能被碱性溶液吸收,则图1中★处的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
(3) 煤的主要成分为碳,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也能使石蕊变红。
(4)金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酸发生反应,铁能与酸发生反应,所以图3模型可确定指标三。
故答案为:(1)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2)氢氧化钠;(3)3.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3节 常见的酸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4九上·临海期末)下列药品敞口放置一段时间,质量会明显减小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硫酸铜粉末 D.氯化钠固体
【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盐酸具有挥发性,而且浓度越高,挥发性越强,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使溶液质量减小。
【解答】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浓硫酸的质量增加。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使溶液质量减小。B正确。
C.硫酸铜粉末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固体的质量增加。C错误。
D.氯化钠固体敞口放置其质量基本不变。D错误。
故答案为:B。
2.(2023九上·海曙期末)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符合实验规范的是(  )
A.加入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测量pH
D.检验气密性
【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标签、瓶塞、试剂瓶口三处要求分析;
B、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分析;
C、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分析。
【解答】A、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要“酸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不符合题意;
C、测溶液pH需用玻璃棒蘸到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4九上·绍兴期末)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
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氯化钠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分析。
【解答】A.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加入b克NaOH溶液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恰好完全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为Cl-、OH-,故错误,符合题意;
D. 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23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液体X滴入烧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液体X的体积忽略不计),则液体X和固体Y不可能是(  )
A.水,生石灰 B.水,硝酸铵
C.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D.稀盐酸,碳酸钠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分析;
B、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分析;
C、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分析;
D、根据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 小气球鼓起,则装置内压强增大。
A、水和生石灰反应放热,可使装置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溶解于水吸热,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 ,符合题意;
C、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增大 ,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使装置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3九上·嵊州期中)打开浓盐酸试剂瓶,发现瓶口会有“白雾”出现。已知盐酸中含有水分子、氢离子和氯离子。下列实验能证明“白雾”中含有氢离子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并确定各实验反应时氢离子是否发生变化。
【解答】 ①浓盐酸上方盖涂紫色石蕊试液的表面皿,可通过溶液颜色变红证明氢离子正确;②利用硝酸银溶液是验证氯离子,不能验证氢离子,错误;③利用pH试纸可证明溶液的酸性,即含氢离子,正确;④涂滴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盐酸中氢离子与氢氧化钠中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使酚酞颜色发生变化,可证明氢离子的存在,正确。
故选D。
6.(2021九上·萧山期中)盐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时,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稀盐酸中滴入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故A不合题意;
B.铁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会变成黄色,故B不合题意;
C.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稀硝酸,故C符合题意;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2019九上·余杭月考)在①氧化铁 ②金属锌 ③氢氧化铜 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
①石蕊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④与盐反应生成盐和新酸;
⑤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氧化铁、金属锌和氢氧化铜都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氯化钡能够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所以能够与两种酸反应表示“酸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
故选B。
8.(2024九上·瓯海期中)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镁粉至过量,若下图中横坐标表示镁粉的质量,则纵坐标表示(  )
A.溶液的质量 B.稀盐酸的质量
C.氯化镁的质量 D.生成气体的质量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镁粉与盐酸反应时,镁粉的质量逐渐减少,盐酸的质量逐渐降低;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2,所以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大,产生的氯化镁和氢气质量逐渐增多,无论是增大还是减少都不同无限制的大或小下去,反应完全后,不再变化。
【解答】A.由于Mg+2HCl=MgCl2+H2↑,每24份质量的镁参与反应就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说明溶液的质量随着反应的发生在逐渐的增多至不再发生变化,但溶液本来就有不是从0开始,故A正确;
B.稀盐酸是反应物,因此它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逐渐的减小至不再发生变化,故B错误;
C.氯化镁为生成物,质量从0开始,随着反应进行,质量逐渐增加至不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由于反应中生成的气体即氢气,质量是从零开始,随着反应进行,质量逐渐增加至不再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3九上·杭州月考)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IO,其中HCIO是一种酸。将Cl2通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有(  )
A.NaCl、H2O B.NaClO、H2O
C.NaCl、NaCIO D.NaCl、NaCIO、H2O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氯气与水反应生成 HCl 和 HClO,HCl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和H2O,HClO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O和H2O分析。
【解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 HCl 和 HClO,HCl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和H2O,HClO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O和H2O,则将Cl2通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有 NaCl、NaClO和H2O。
故答案为:D。
10.(2023九上·柯桥)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 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
C.测得该溶液的pH=7 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A、 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说明盐酸过量,不符合题意;
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产生,只证明盐酸完全反应,不能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C、 测得该溶液的pH=7 ,可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D、 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说明氢氧化钠过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2023九上·余姚期中)芋艿(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
A.食醋 B.白酒 C.纯碱 D.食盐水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中和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要去除汁液内的碱性物质,必须用酸性物质与其反应即可。在食醋、白酒、纯碱和食盐水中,只有白醋溶液呈酸性,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2023九上·玉环月考)刘谦在春晚上表演了魔壶,小徐在实验课上也进行了“魔壶”的实验。将“魔壶”中盛有的液体依次倒入两个分别盛有不同溶液的的烧杯中,现象如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魔壶”内盛有的液体 烧杯1中形成的“饮料 烧杯2中形成的“饮料
稀硫酸 “牛奶” “雪碧”
A.此实验用的“魔壶”能用铁制的
B.烧杯1中盛有的溶液一定是
C.烧杯2中得到“雪碧”饮料可能的原因是生成
D.若将“魔壶”中的溶液改为稀硝酸溶液实验现象相同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魔壶”中盛有的液体是稀硫酸分析。
B、根据与烧杯1中形成的“饮料”混合,变成“牛奶”,即生成了白色沉淀分析。
C、根据与烧杯2中形成的“饮料”混合,变成“雪碧”,即生成了气体分析。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A. “魔壶”中盛有的液体是稀硫酸,能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此实验用的“魔壶”不能用铁制,故错误。
B. 与烧杯1中形成的“饮料”混合,变成“牛奶”,即生成了白色沉淀,烧杯1 中盛有的溶液不一定是Ba(NO3)2,也可能是氯化钡溶液等,故错误。
C. 与烧杯2中形成的“饮料”混合,变成“雪碧”,即生成了气体,可能的原因是与碳酸盐溶液反应生成CO2,故正确。
D. 若将“魔壶”中的溶液改为稀硝酸溶液,硝酸不能与钡盐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实验现象是不同的,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3九上·东阳期中)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b和d一定是氧化物
B.若X是稀硫酸,a可以是紫色石蕊试液
C.若X是稀盐酸,c可以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能与碱、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黄色溶液中含有铁离子,蓝色溶液中含有铜离子。浅绿色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解答】A、若X是稀硫酸,b和d不一定是氧化物,也可能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铜,故选项A错误。
B、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若X是稀硫酸,a可以是紫色石蕊试液,故B正确。
C、若X是稀盐酸,c可以是单质,应为铁,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故C正确。
D、若X是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溶液应变红色,d不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故D正确。故选:A。
14.(2023九上·金华期中)如图是小科以稀硫酸为主题绘制的“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酚酞试液滴入稀硫酸中可使溶液变成红色
B.实验②中稀硫酸与CuCl2溶液反应可得到蓝色溶液
C.实验③中稀硫酸与铁钉反应还可观察到有气泡生成
D.实验⑤中稀硫酸与Na2CO3溶液反应可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所以实验①中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中可使溶液变成红色,故A错误;
B.实验②中稀硫酸与CuCl2溶液不会发生反应,故B错误;
C.实验③中稀硫酸与铁钉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还可观察到有气泡生成,故C正确;
D.实验⑤中稀硫酸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产生气泡,故D错误。
故选C。
15.(2023九上·柯桥)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下列不能与这种混合液发生反应的是(  )
A.氧化铜粉末 B.盐酸
C.氢氧化钠固体 D.氯化钡溶液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确定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后硫酸过量,由此确定混合液成分,结合硫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由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可知
H2SO4+2KOH=K2SO4+2H2O
98 112
可知, 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 硫酸过量,则反应后溶液成分为硫酸钾和硫酸。
A、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B、盐酸不能与硫酸反应,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钡与硫酸钾和硫酸都能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2023九上·三门月考)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浓硫酸也具有挥发性
B.某固体加入稀盐酸,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KOH属于碱,因此也能与酸反应
D.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属于碱类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具有吸水性,故选项推理错误。
B、某固体加入稀盐酸,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证明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KOH属于碱,因此也能与酸反应,故选项推理正确。
D、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不能说明碳酸钠属于碱类,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7.(2024九上·南浔期末)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两种基本方法。请判断下列操作或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
(1)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会看到   ,这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的盐酸小液滴。
(2)将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发现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表面有   。
【答案】(1)白雾
(2)气泡产生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2)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挥发出氯化氢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所以在瓶口会看到白雾。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将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发现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表面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1)白雾;(2)气泡产生。
18.(2023九上·嵊州期中)用毛笔蘸取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到的现象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净,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一幅精美的竹片画就制成了。
(1)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在这个过程中竹片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直接用浓硫酸在竹片上画花具有危险性,必须将浓硫酸进行稀释。稀释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   。
【答案】(1)脱水;化学
(2)玻璃棒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浓硫酸的稀释;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分析;
(2)根据浓硫酸稀释需在烧杯中进行,并用玻璃棒搅拌分析。
【解答】(1) 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竹片发生了化学变化。
(2) 稀释浓硫酸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
故答案为:(1)脱水;化学;(2)玻璃棒。
19.(2023九上·柯桥)如图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和氯化镁五种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一”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
(1)A物质是   (填化学式)。
(2)C与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从物质反应规律分析,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中,能与B反应生成D的物质有   (填序号)。
①2类 ②3类 ③4类 ④5类
【答案】(1)Fe
(2)复分解反应
(3)③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由各物质的性质及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由铁的化学式书写分析;
(2)根据酸碱盐间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分析;
(3)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E能与三种物质发生反应,则E为氢氧化钙,B能生成D,则B为盐酸,D为氯化镁,A能与B、C反应,则A为铁,C为硫酸铜,A的化学式为Fe。
(2) C与E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钙的反应,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3) 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中,能与B(盐酸)反应生成D(氯化镁)的物质有金属单质、氧化物、碱、盐4类,故选 ③ 。
故答案为:(1)Fe;(2)复分解反应;(3) ③ 。
20.(2023九上·萧山月考)科比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梳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X是氯化钠,酸→X的化学方程式   ,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
(2)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1)HCl+NaOH=NaCl+H2O;NaOH
(2)A;B;C;D
【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2)根据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中都可能有水分析。
【解答】(1) 若X是氯化钠,酸→X可以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图中碱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2)若X是水,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可生成水,A正确;碳酸分解可生成水,B正确;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置换反应可生成水,C正确;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可生成水,D正确。
故答案为:(1) HCl+NaOH=NaCl+H2O ;NaOH;(2)ABCD。
21.(2024九上·余杭期末)小科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
(1)如图所示模型为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的示意图(不考虑离子的大小关系),则“●”代表   (填写离子符号)。
(2)为确定反应后溶液的成分,小科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结果发现溶液变红色,则试管中药品反应后的溶质为   (填物质名称)。
【答案】(1)Na+
(2)硫酸和硫酸钠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稀硫酸主要含有硫酸根离子以及氢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氢离子数目减少,硫酸根离子数目不变增加钠离子。所以 “●”代表 钠离子,代表硫酸根离子,代表氢离子。
【解答】(1)由分析知,“●”代表 钠离子。
(2) 结果发现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硫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硫酸一定生成硫酸钠,所以 试管中药品反应后的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钠。
22.(2024九上·金华月考)如图为酸、碱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A、B、C、D是四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据图回答:
(1)A、B、C三种物质中,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有   (填字母编号)。
(2)能同时实现反应①和②的物质D的类别是   。
【答案】(1)AB
(2)盐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 根据三种物质与需要鉴别的两种物质之间是否会反应生成明显不同的现象分析;
(2)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解答。
【解答】 (1)氢氧化铜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氧化钙不能和氢氧化铜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铜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因此可以用二氧化碳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
稀盐酸和稀硫酸、氢氧化钙混合时都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用稀盐酸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因此A、B、C三种物质中,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氢氧化铜和二氧化碳。
故选AB。
(2)能同时实现反应①和②的物质可以是碳酸钠,这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碳酸钠是盐。
故答案为盐。
23.(2023九上·平湖期中)对知识的及时整理与归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了硫酸的化学性质后,初步归纳出稀硫酸与其它物质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五个圈中的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
(1)已知X是金属单质,则X可以是   。(填一种即可)
(2)请写出稀硫酸与Y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答案】(1)Fe
(2)H2SO4+BaCl2=BaSO4↓+2HCl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分析。
(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分析。
【解答】(1)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已知X是金属单质,则X可以是锌、铁等金属。
(2)由题意,五个圈中的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氧化铜属于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钠属于碱,X为金属,则Y应为盐,可能是氯化钡;
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2HCl,属于复分解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4九上·平湖期末)某科学小组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浓盐酸的性质。当打开盛放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时,观察到瓶口冒出大量白雾。小组成员对白雾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猜想:
小嘉:白雾可能是小水珠
小禾:白雾可能是氯化氢气体
小宁:白雾可能是盐酸的小液滴
查阅资料:氯化氢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1)小嘉分析认为小禾的猜想是不正确的。小嘉的理由是   。
(2)为了验证小嘉.小禾.小宁的猜想是否正确,科学小组设计图甲实验:将一张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敞口的浓盐酸试剂瓶口上方,观察到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从而证明   的猜想是错误的。
(3)为了确认白雾的成分,科学小组又设计了乙图实验,将浓盐酸的瓶盖打开后,将内璧涂有某溶液的烧杯罩在瓶口上方,不一会儿观察到烧杯内壁的溶液产生了白色浑浊。实验结论: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请写出烧杯内壁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氯化氢气体是无色的
(2)小嘉和小禾
(3)HCl+AgNO3=AgCl↓+HNO3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氯化氢常温下呈 气态,将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可制得盐酸。纯净的硫酸和硝酸是无色液体。打开盛有浓盐酸和稀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并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在浓盐酸上方的蓝色石蕊试纸很快变红,在稀盐酸上方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较慢,说明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
【解答】(1) 氯化氢气体是无色的 ,肉眼无法可见;
(2)水珠不可能让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干燥的氯化氢气体也不可能让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所以小嘉和小禾的猜想是错误的。
(3)盐酸加速硝酸银会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25.(2023九上·杭州期中)小保向盛有一定量铜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
①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   
②N、P点时,溶液的pH:N   P(选填<、>、=)
③M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答案】bg;>;CuCl2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①根据铜与稀盐酸不反应,而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分析;
②酸的浓度越大,则pH越小;
③根据反应进度确定溶质种类。
【解答】 ①向盛有一定量铜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铜不与盐酸反应,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由图像可知,当固体剩余bg时不再减少,说明氧化铜完全反应,剩余固体只有铜,即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bg;
②N为氧化铜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成分为氯化铜。P点时,盐酸过量,溶液成分为盐酸和氯化铜,则溶液的pH:N> P;
③M点时,氧化铜部分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生成的氯化铜。
26.(2023九上·萧山月考)如图所示,甲装置可以用来比较不同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情况,其中的压强传感器能够测出密闭容器内的气压大小。现将等质量的镁、铝、铁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的相关数据记录如图乙。已知在等温、等体积条件下,装置内气压与气体的量成正比。
(1)实验中还要控制成一致的变量是   。
(2)分析图乙,根据   得出三次实验的盐酸都已反应完全。
(3)在进行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每组实验测得的装置内压强的实际值都比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大,如图丙所示。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答案】(1)镁、铝、铁的颗粒大小相同
(2)实验最后得到瓶内气压相同,产生气体相同
(3)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变大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来分析;
(2)根据图像信息来分析;
(3)根据图示信息以及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来分析
【解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不同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情况,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金属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故实验中还要控制成一致的变量是镁、铝、铁的形状相同;
(2)分析乙图,根据最终气压相等,即生成氢气体积相等得出三次实验的盐酸都已反应完全。
(3)在进行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每组实验测得的装置内压强的实际值都比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大,如图丙所示。可能的原因是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气体热胀冷缩,水蒸发加快,气压变大。
27.(2023九上·绍兴期中)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与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1)【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
猜想Ⅱ: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和HCl
猜想Ⅲ:溶液中的溶质有CaCl2和Ca(OH)2
(2)【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猜想Ⅲ不正确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里面加入适量CaCO3 有气泡生成 猜想Ⅱ正确
(3)【拓展】还可以单独用下列哪种物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____。
A.CuO B.AgNO3 C.Cu D.NaOH
【答案】(1)CaCl2
(2)酚酞溶液不变色
(3)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钙,可能有氢氧化钙或氯化氢剩余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其它物质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
(3)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钙,可能有氢氧化钙或氯化氢剩余,若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的溶质只有CaCl2。
(2)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酚酞,酚酞溶液不变色,则证明一定没有氢氧化钙,即猜想Ⅲ不正确。
(3)由实验结果可知,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 CaCl2和HCl ,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蓝色溶液和水,可得出结论,A正确;硝酸银与CaCl2和HCl都能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不能得出结论,B错误;铜不与盐酸反应,不能得出结论,C错误;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不能得出结论,D错误。
故答案为:(1)CaCl2;(2)酚酞溶液不变色;(3)A。
28.(2023九上·杭州期中)为验证稀HCl的化学性质,小科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能产生气泡的试管是   (填字母,可多选)。
(2)为了检验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Cl,可以往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____(填字母,可多选)检验。
A.AgNO3溶液 B.Ca(OH)2溶液 C.CaCO3 D.CO2
(3)五个实验完成后,小科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上述五支反应后的试管中,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白色沉淀;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滤液X中,溶质可能为(除酚酞外)____(填字母,可多选)。
A.NaCl B.NaCl、HCl
C.NaCl、CaCl2 D.NaCl、HCl、CaCl2
【答案】(1)ABC
(2)C
(3)A;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3)根据将反应后的溶液,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看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沉淀;盐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五支试管中可能形成的沉淀是碳酸钙;从而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钙,与之混合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盐过量,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钠易溶于水,则说明是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后的试管与碳酸钙或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混合,且碳酸钠过量,则该试管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碳酸钠;混合时因为先出现气体,后出现沉淀,说明溶液中盐酸反应完毕,故溶质中不会再有盐酸;混合后溶液中氯化钙与碳酸钠若恰好反应,则溶质只有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溶质是碳酸钠、氯化钠,若氯化钙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钙、氯化钠,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
【解答】(1)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的试管是ABC。
故答案为ABC。
(2)试管中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
A.氯化钙、盐酸都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检验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Cl,A错误。
B.滴加Ca(OH)2溶液如果没有明显现象,说明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含有HCl,如果立即变红色,说明不含有HCl。B正确。
C.Ca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冒出,而氯化钙与盐酸不反应,可以检验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Cl。C正确;
D、CO2不能与盐酸反应,无法检验试管D中变成无色的溶液中是否含有HCl。D错误。
故答案为BC。
(3)将反应后的溶液,抽取两支试管内的溶液进行混合,看到先产生气体,后出现沉淀;盐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五支试管中可能形成的沉淀是碳酸钙;从而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钙,与之混合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盐过量,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钠易溶于水,则说明是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后的试管与碳酸钙或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混合,且碳酸钠过量,则该试管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碳酸钠;混合时因为先出现气体,后出现沉淀,说明溶液中盐酸反应完毕,故溶质中不会再有盐酸;混合后溶液中氯化钙与碳酸钠若恰好反应,则溶质只有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溶质是碳酸钠、氯化钠,若氯化钙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钙、氯化钠,将混合后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X,向滤液X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因此不是碳酸钠过量;因此滤液X中含有CaCl2、NaCl或NaCl。
故答案为AC。
29.(2023九上·义乌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查阅了相关资料:
①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在盐酸中存在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②氯化氢气体也可溶于甲苯(一种有机溶剂),氯化氢的甲苯溶液中氯化氢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盐酸与氯化氢的甲苯溶液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③为此,向盛有NaHCO3粉末的试管中通入HCl气体,无明显现象;停止通气后,再加入少量水,试管内则反应生成气体。④紫色石蕊滴加入盐酸溶液而变红,紫色石蕊加入氯化氢的甲苯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浓盐酸加到浓硫酸中会产生大量的氯化氢气体,这是因为   。
(2) 由上可知,盐酸与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不一致。请从微观角度说明不一致的原因:   。
(3) 图2是制取氯化氢的甲苯溶液的装置,方框中的B、C装置应选用上面   图。
【答案】(1)浓H2SO4具有吸水性,放热HCl气体挥发加快
(2)盐酸含有H+和Cl-,HCl气体由氯气氧分子构成
(3)乙图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并且盐酸浓度越大其挥发性越强,温度越高挥发性越强.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 与水结合时放出大量的热来分析解答;
(2)根据盐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而氯化氢气体中含有氯化氢分子来分析解答;
(3)根据B中浓硫酸可除去氯化氢气体中的水蒸气,干燥后的氯化氢气体要溶解在甲苯中来分析解答
【解答】 (1)浓盐酸加到浓硫酸中会产生大量的氯化氢气体,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浓盐酸中的水且溶解放热, 使氯化氢气体挥发加快;
(2)盐酸与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不一致,则微观方面的原因是盐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而氯化氢气体中含有氯化氢分子;
(3)B中的浓硫酸用于除去氯化氢气体中的水蒸气,则左侧导管应该通入浓硫酸液面以下,干燥后的氯化氢气体要溶解在甲苯中,则C中左边的导管也要通入液面以下,故方框中的B、C装置应选用图3中的乙图。
四、解答题
30.(2024九上·诸暨月考)小海在某次家庭劳动实践时发现厕所污垢通常用洁厕灵进行清洗,他对家里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实验研究。查阅资料可知洁厕灵(如图)的有效成分是。HCl的含量可利用溶液来测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洁厕灵其他成分均不参加反应。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克该品牌洁厕灵,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溶液的质量/克 100 100 1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克 197.8 295.6 395.6
(1)该洁厕灵呈   (填“酸性”或“碱性”);
(2)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多少克?
(3)求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
(4)下列关于家庭小实验活动的说法中,你认为合理的有____。
A.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时,需要规范操作
B.明白实验原理和安全事项后,有安全保障才开展实验
C.只要网上能买到的,可随意购买药品或器材进行各类实验
【答案】(1)酸性
(2)根据质量守恒定,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100g+100g-197.8g=2.2g。
(3)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三次加入100g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增加:395.6g-295.6g=100g,所以100g该品牌洁厕灵中的稀盐酸能与200g的碳酸钠溶液恰好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 +100g -295.6=4.4g,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是x。
,x=7.3g
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为:=7.3%。
(4)A;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第二次实验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7.8g+100g-295.6g=2.2g,说明第一次、第二次加入的碳酸氢钠溶液均恰好完全反应;第三次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295.6g+100g-395.6g=0,说明第三次加入的碳酸氢钠没有参加反应,即100g该品牌洁厕灵中的稀盐酸能与200g碳酸氢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产生4.4g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HCl,所以该洁厕灵呈酸性;
(4)A.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时,需要规范操作,以防事故的发生,此选项正确;
B.明白实验原理和安全事项后,有安全保障才开展实验,此选项正确;
C.并不是只要网上能买到的,就可随意购买药品或器材进行各类实验,以防发生燃烧、爆炸等意外事故,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B。
31.(2018九上·衢州期中)向含 CuCl2 和 HCl 的 150g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参加反应的 NaOH 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在滴加NaOH 溶液过程中,原溶液中   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
(2)P 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3)m1 为多少?(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答案】(1)Cl-
(2)NaCl 和 CuCl2
(3)解: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X
CuCl2+ 2NaOH=2NaCl+ Cu(OH)2↓
80 98
X×10% 9.8g
X=80g
m1=40g+80g =120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间的反应实质进行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先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量的关系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再从题中找出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利出比例式求解。
【解答】(1)向含 CuCl2 和 HCl 的 150g 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分子、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原溶液中氯离子个数不变;(2)向混合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P点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所以溶液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反应的氯化铜。
32.(2024九上·平湖期末)高纯度的MnO2主要用于制造干电池。科学活动小组同学得到某MnO2样品(主要含有杂质MnCO3,其它杂质忽略不计)。为了测定此样品中MnO2的含量,把10g MnO2样品放入烧杯中,将40g稀硫酸分4次加入与之充分反应,测得的数据如下表。(已知烧杯中发生的反应为:MnCO3+H2SO4=MnSO4+H2O+CO2↑)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质量(g) 9.425 8.85 8.275 7.82
请根据图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样品中MnO2的质量为   克。
(2)稀硫酸有剩余的是第   次实验。
(3)第⒉次加入稀硫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7.82
(2)4
(3)MnCO3+H2SO4=MnSO4+H2O+CO2↑
115 151 44
(10-8.85)g x y
x=1.51g
y=0.44g
MnSO4%=1.51g/(1.15+20-0.44)g≈7.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样品中碳酸锰和硫酸反应,反应后固体减少质量就是反应碳酸锰的质量,第4次反应中稀硫酸过量,碳酸锰全部反应,杂质碳酸锰的质量共为10g-7.82g=2.18g;
【解答】(1)第1、2、3、4次反应碳酸锰质量分别为10g-9.425g=0.575g、 9.425g-8.85g=0.575g、8.85g-8.275g=0.575g、8.275g-7.82g=0.455g,此时 MnCO3 已经反应完全,所以样品中MnO2的质量为7.82g;
(2)10g硫酸能消耗0.575gMnCO3,但第4次只消耗了0.455gMnCO3,所以稀硫酸有剩余的是第4次实验;
(3)利用方程式计算产生的硫酸锰的质量,硫酸锰质量除以溶液质量等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3.(2024九上·江北期末)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H、O、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型”来研究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设计了评价表。图1是小宁制作的模型。
评价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
指标二 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 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 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指标三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1)实验中,小宁认为紫色石蕊试液不能用酚酞试液替代,理由是:   
(2)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据此推测图1中★处的溶液可能是   (写出一种)。
(3)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煤燃烧还能产生   气体,也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
(4)该模型的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于是小宁设计了图2、图3两种模型。这两种改进模型中,图   的模型能被评为合格。
【答案】(1)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2)氢氧化钠
(3)二氧化碳
(4)3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分析;
(2)根据二氧化硫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分析;
(3)根据金不能与酸反应,铁能与酸反应分析。
【解答】(1)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所以不能用酚酞替代石蕊试液进行实验。
(2)二氧化硫能被碱性溶液吸收,则图1中★处的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
(3) 煤的主要成分为碳,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也能使石蕊变红。
(4)金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酸发生反应,铁能与酸发生反应,所以图3模型可确定指标三。
故答案为:(1)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都显无色 ;(2)氢氧化钠;(3)3.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