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16:2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核心概念:皇帝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关键问题: (1)秦统一全国的条件有哪些 秦统一后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有何意义 (2)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 有何教训
[重要概念]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建立的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文书和监察。九卿分掌皇室与国家事务,具有“家国同治”的色彩。
3.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统一后在全国广泛推行。郡县制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僚政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是指在官吏选拔的基础之上,官吏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行使中央或地方权力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任命制和俸禄制。
[教材史料]
1.从教材第一目《秦朝形势图》中可获取哪些信息
思路引导:直观感受秦朝疆域四至;观察图例,从郡级驻所看秦朝地方管理实行郡县制;从郡的分布北多南少看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从公元前221年秦边界看秦统一后的开疆拓土及对南越、西南夷的管理;从长城的修建看秦朝时的民族关系。
2.解读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思路引导:一方面,秦始皇巡视各地刻石宣扬业绩等,创新了宣传手段,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秦始皇遇刺、“始皇帝死而地分”也体现了六国残余势力对秦的反抗,这反映了秦强大的表象下,统治基础的脆弱性,秦朝统治存在严重危机。
3.“学思之窗”: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思路引导: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商鞅变法剥夺贵族特权、由国君根据尚贤的标准或军功大小选官;秦国人才比较匮乏,只能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
4.“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探讨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
思路引导:吏治是治国的中心环节,也是秦超越东方六国的关键之处。商鞅变法废旧立新,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从世袭贵族手中回到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国家的财政、军事、行政管理权,促进了秦国富国强兵,提高了秦国的行政效率。
主题学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六王毕,四海一——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统一条件 民心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自身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物质基础雄厚: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 ③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策略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军事层面 的统一 东方 公元前230—前221年,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北部 击退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 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制度层面 的统一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 制度 (中央)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郡县制度 (地方) 郡县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经济文化 层面的 统一 经济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
文化 统一文字
思想 颁行法律,以法治国
交通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其他措施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统一 意义 疆域奠基 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疆域版图基础
制度构建 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社会发展 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国家认同 强化了华夏民族的认同观念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问题] (1)据图1指出皇帝与三公之间权力运作的关系。据图2及材料分析郡县制的特点及作用。
(2)解读教材第一目《里耶秦简户籍簿》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说明该史料对研究秦朝历史的价值。
(3)秦朝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是商周“早期国家”的升级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早期国家的特征,谈谈你对这一认识的理解。这种“升级”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论] (1)关系:皇权至上,皇帝直接领导三公;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三公分工明确,在职权方面相互配合,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
特点: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
作用: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2)信息:“里”负责管理民众;以户为单位登记,户籍为赋役征发依据;秦朝管理深入基层,社会控制力加强。
价值:里耶秦简属于文献史料,是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制度及国家治理的第一手史料。
(3)理解:由“王天下”到皇帝制度建立,加强了君主集权;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地方上由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到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国家疆域进一步扩大;有了统一、明确的治国思想和法律。
影响: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检测反馈]
新的国家把全国分为36个郡,它们又被分为更小的单位,下设上千个县。通过这种方式,秦在整个国家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最能体现材料所述观点的选项是(  )
A.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B.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C.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D.郡县制的推广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解析:D 据材料“把全国分为36个郡”“下设上千个县”“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
[深化拓展]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1.结束了长期战乱,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发展。
2.建立起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后世疆域的主体。
3.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4.统一货币、度量衡,奠定了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
5.统一文字,奠定了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
6.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和民族认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总之,秦的统一与建设,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阿房,阿房,亡始皇”——秦朝的灭亡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三目,完成填空)
原因 (1)秦朝暴政:横征暴敛;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穷奢极欲等 (2)六国反秦:秦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尚不稳固,六国旧贵族纷纷起兵反秦 (3)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标志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
主要 教训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国方略;以民为本,获得民众认同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的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缘法为奸,进一步增强了苛法的破坏作用,把自己推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摘编自王绍东《论统一后秦吏治
败坏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
材料二 质朴、单纯、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秦始皇没有及时反思秦文化本身,也没有客观地审视其他文化,而是摒弃这些比秦文化先进的文化,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文化。
——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
[问题] (1)材料一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何在 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因。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分析了秦亡原因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亡历史教训的认识。
[结论] (1)速亡原因:秦朝吏治败坏。
深层原因:法家严刑峻法的思想不适用于天下初定的社会环境;郡县制与官僚政治还不成熟。
(2)角度:材料二认为秦亡于不能吸收六国先进文化,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认识: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政策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检测反馈]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写道:秦始皇时代,秦朝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指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秦末大起义中数十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而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该学者重在说明(  )
A.法家思想已不适应统治需要
B.六国旧地对秦统治缺乏认同感
C.关中地区社会矛盾尚未激化
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
解析:B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时期的反秦势力主要在关东地区,结合秦灭六国的史实可知,关东地区是六国旧地,这些地区缺乏对秦统治的认同感,故选B项;其余三项都不符合“重在说明”的设问指向。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下面是为秦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客卿”统计表(部分)。
在位 君王 客卿 客卿的 家乡 客卿的贡献
秦孝公 商鞅 卫国 推动秦国富国强兵
秦昭王 范雎 魏国 提出“远交近攻”策略
秦王 嬴政 李斯 楚国 上书谏止了秦“逐客”之举
王翦 秦国 领兵清灭楚国
据此可知,秦统治者(  )
A.合纵连横 B.为政以德
C.广纳贤才 D.崇文抑武
解析:C 据材料可知,秦国的著名功臣大都来自其他诸侯国,说明秦朝各位君主重视人才,广纳贤才,故选C项;合纵连横是战国时七雄之间在兼并战事中拉拢与国的活动方式。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秦统治者实行连横策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国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而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崇文抑武属于宋代的政策,且秦国统治者并未实行此政策,排除D项。
2.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刻石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始皇此举(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强化了政治认同
C.清除了分裂根源 D.实现了文化统一
解析:B 秦始皇到各地巡视,并用刻石的方式宣扬自己的业绩,此举强化了政治认同,巩固了统治,故选B项;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C、D两项说法夸大,排除。
3.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右图为秦朝“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秦朝(  )
A.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
B.手工业经营发展水平
C.官僚政治的运作方式
D.地方职官体系的变迁
解析:A 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因此秦朝“右丞相印”封泥可以用于研究秦朝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故选A项。
4.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
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B 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命大臣商议,然后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这样就使得皇帝的决策是在听取了群臣意见之后做出的,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秦朝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很短,“长治久安”说法错误,排除A项;朝议制度无法确保皇帝专制独裁,排除C项;朝议制度是中央的官员商议,一般不涉及地方官员,所以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D项。
5.秦朝北征匈奴以后,在新开拓的黄河两岸到阴山的广大地区内设置了三十四个县分属各郡管辖,陆续迁徙有罪官吏与内地民众前往开发。这些措施(  )
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关系
B.有利于秦灭六国最终实现大一统
C.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兴起
D.有利于增强边疆与内地的同一性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新开拓的地区设立郡县并迁徙有罪官吏与内地民众前往开发,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边疆与内地的同一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排除A项;秦朝北征匈奴是在统一之后,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兴起,排除C项。
6.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看重‘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  )
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C.郡守县令官位世袭
D.维护了国家统一
解析:A 郡县制下的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不能世袭,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封制下官员据血缘产生,掌握地方大权,容易形成割据,因此,“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郡县”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选A项;“郡县”和“封建”均有按照地域划分的成分,其并不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排除B项;郡县官员并不世袭,排除C项;“郡县”和“封建”都曾起到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排除D项。
7.秦朝文献规定:一旦收到官方加急的文书或命令,就立即执行;即便是非加急的,也要在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  )
A.国家法律严苛 B.重视提高行政效率
C.官僚政治腐败 D.人命案件优先处理
解析:B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文献规定官方的文书或命令不加急的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加急的立即执行,说明当时重视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题干并未提到违反规定的处罚手段,不能说明国家法律严苛,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注重行政效率,并非官僚政治腐败,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人命案件优先处理,排除D项。
8.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 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  )
A.重视法制建设 B.刑法极其严苛
C.社会矛盾尖锐 D.实行文化专制
解析:A 据材料“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 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可知,出土竹简大部分与法律条文有关,说明秦朝重视法制建设,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出土秦简大部分是关于法律的,但没有涉及具体法律条文内容,不能判断刑法是否严苛,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条文,仅凭出土众多关于法律条文的竹简,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竹简的出土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D项。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这表明(  )
A.秦朝治国模式较为落后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解析:B 据材料可知,社会多个阶层都对秦朝统治不满,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各国王室,精英知识分子对文化政策不满,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这表明秦朝覆灭原因具有多样性,故选B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秦朝治国模式,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据此不能得出秦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排除D项。
10.在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时,刘邦的将领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巩固统治要满足部将所有需求
解析:C 据材料“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选C项。
[素养提升练]
1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据考古挖掘发现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C 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王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故选C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体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而非君主集权,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12.法家猛烈抨击儒家提倡的忠孝学说,指斥其“虚伪”,但秦律中规定,如果老人以不孝为由控告儿子,官府可以立即将不孝子拘捕,并依法进行审讯,定罪判刑。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录某人向官府控告其儿子不孝,其子最终被流放到蜀郡。这一规定表明(  )
A.秦朝逐渐摒弃了法家思想
B.秦朝注重法律的灵活应用
C.秦法缺乏司法审判的程序
D.秦朝奉行外儒内法的理念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之所以出现题干中现象,缘于秦朝认识到基层社会的稳定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材料现象与其主流的法家思想相违背恰好说明其灵活的治理方式,而不是摒弃法家思想,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中明确提到“依法进行审讯,定罪判刑”,所以不能说秦法缺乏司法审判的程序,排除C项;秦朝并未奉行儒家思想,排除D项。
13.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主要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
少府 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庙、礼仪 和教化 — —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解析:D 根据材料“秦朝九卿的名称和主要职能”可知,在秦朝,九卿在名称上是国家的政府机构名称,同时根据其职能可以看出其又是为皇家进行服务的机构,说明秦朝九卿既是内臣,又是外臣,体现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D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材料九卿职能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中九卿职能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与九卿职能无关,排除C项。
14.对秦而言,文化的同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疆域扩张的速度,对关东六国的征服只需短短数年时间,将其同化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由于秦的统一过于短暂,短暂到无法压制关东地区的反秦思想,更遑论将其同化了。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  )
A.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
B.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
C.秦的文化不同于关东文化
D.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强大
解析:A 材料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秦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关东六国,但未能实现对关东六国文化的同化,地域文化冲突严重,说明秦朝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故选A项;严刑峻法和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D两项;秦朝未能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整合,不在于秦文化与东方六国文化的差异,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关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标志着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正式形成。秦本来是东周的诸侯国,已有500余年历史。它的历代国君顺应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其疆域东至东海(包括现在的东海和黄海)、西至陇西、北抵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过周代。为巩固统一成果,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度出现,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意义。
答案:(1)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长期努力经营;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2)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