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核心概念:三教并行、儒学复兴、魏晋风度 关键问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领域呈现怎样的特征 导致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如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重要概念]
1.“三教合一”:“三教”指的是儒学、佛教、道教。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三教合一”实质是在以儒学为主的条件下实现三教合一,其本质是弘扬儒学。
2.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它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文人的心态和时代的精神来看待。其主要表现为: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在服饰上追求洒脱。魏晋风度反映出魏晋士人追求洒脱的背后,实有一种无法排解的忧愁和痛苦,显现出他们矛盾的心态。
[教材史料]
1.解读教材第二目图片《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思路引导:(1)石窟的大量开凿是佛教兴盛的体现。
(2)图片说明中“体态修长,表情温和”,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这与佛像早期样式有较大不同,佛教早期造像大多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后期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3)影响造像艺术风格的原因: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佛教的本土化。
2.教材第二目《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解读。
思路引导:隋唐时期的乐舞深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体现了民族交融,中外合璧,反映出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也体现出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
3.教材第四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解读。
思路引导:地图体现了对外交通的发达,以及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一方面,注意陆路交通发达,丝绸之路繁荣,另一方面,注意海上交通的线路。
4.“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思路引导:(1)服饰:唐中宗时,中亚粟特人的男装被改造为唐朝妇女的时髦服装。
(2)乐舞:唐朝流行的胡旋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龟兹乐在唐朝广泛流行。
(3)书法绘画:受佛教影响;佛教经典成为书法的内容,佛像是唐人绘画的重要题材。
(4)工艺美术:金、银、玉石器的形制和纹样多吸收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样式。
主题学习 三国至隋唐辉煌的文化成就
一、思想领域——儒学、道教与佛教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时期 发展趋势 发展概况
两汉 时期 从尊崇儒术到佛道兴起 ①儒学: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②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③道教:东汉末,道教兴起
魏晋 南北 朝 三教发展,相互吸收 ①儒学: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④灭佛思想和活动: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抨击佛教;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隋唐 时期 三教并行,融合加快 ①儒学: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佛教:武则天时,佛教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③道教: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时期 状况
两汉 儒学:①
道教:东汉末兴起
佛教:②
魏晋 南北 朝 儒学:③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儒学影响
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玄学: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
隋唐 儒学:④
道教: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武则天时期,佛教发展快,禅宗流行
[问题] (1)阅读教材导入语及第一目,将表格填充完整。
(2)据上表思考,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的特征,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儒学地位演变的过程及原因。
[结论] (1)①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②两汉之际传入中国;③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④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2)特征: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过程及原因:汉朝国家统一,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儒学、道教、佛教三种思想并存,彼此冲突融合,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隋朝儒学家主张“三教合归儒”;唐朝政治较为开明,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检测反馈]
阮籍、嵇康代表的士人群体展现了魏晋风度。阮籍以孝子闻名,但在母亲亡故时,不拘孝子之礼,照样喝酒吃肉;嵇康临终写《家诫》,教育子孙奉行儒家伦理,但一生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据此可知,当时( )
A.崇尚自由成为时代主题
B.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C.社会动荡导致思想多元
D.传统礼教受到冲击
解析: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阮籍、嵇康代表的士人群体生活中不拘礼法,说明传统的礼教受到了冲击,故选D项;“时代主题”说法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士人群体,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非动摇,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佛教、道教的内容,不能体现思想多元的特点,排除C项。
[深化拓展] 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挑战的原因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儒学理论存在缺陷,缺乏对人生终极目标的关注。
3.佛教和道教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在民间影响增强。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二、文化成就——文学艺术、科技与中外文化交流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三、四目,完成填空)
1.文学艺术
项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文学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艺术 书 法 (1)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完备,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体、柳体
绘 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宗教画、人物画等,唐朝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雕 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乐 舞 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为胡旋舞
2.科技
项目 概况
数学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3.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传播
项 目 佛教东传 中国佛教影响周边国家
过 程 中亚、天竺高僧来华,翻译佛经;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影 响 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形式: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3)对外交通
①陆路方面:长安—朝鲜;长安—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
②海路方面:登州、扬州—朝鲜、日本;广州—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材料二 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问题] (1)指出材料一两首诗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结合材料二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2)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唐朝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举例加以说明。
[结论] (1)现象:长安城异域文化繁荣,“胡风”盛行。
原因:长安的繁华和包容,吸引异域人士定居;唐朝时丝绸之路繁荣,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2)影响: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举例:佛教在很多方面对唐朝文化产生了影响;唐朝乐舞深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
[检测反馈]
1.《齐民要术·序》中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记载,全书中却详细描述了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多样经营、市场售卖的相关内容。这说明该书作者( )
A.主张兼顾经济效益 B.忽视粮食作物种植
C.关注农业精耕细作 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解析:A 据材料可知,虽然《齐民要术·序》中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但是在书中依然记载了多样经营和市场售卖的相关内容,说明贾思勰主张兼顾经济效益,故选A项;《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著作,重视粮食作物的种植,排除B项;《齐民要术》关注农业精耕细作,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知,该书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排除D项。
2.唐朝时,男女之间的社会正常交往比较自由公开,无论是宫廷、官宦、民间都是如此。从流传下来的众多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女性长裙曳地、轻纱绕臂,当时女性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唐三彩中就有大量女性骑马的造型。这主要体现出唐代(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游牧文化渗入社会生活
C.封建伦理观念瓦解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A 据材料可知,唐朝女性的社会正常交往比较自由公开,这与唐朝稳定的政治局面、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密不可分,故选A项;“游牧文化渗入社会生活”以偏概全,只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排除B项;“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女性的社会正常交往比较自由,不代表社会地位提升,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一、中国古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二、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2)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3)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4)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2.特点
(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路线水陆并进,国家众多。
(3)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4)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很多人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这说明,当时(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民族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C.我国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D.佛教盛行
解析:A 材料反映了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故选A项;材料与民族纷争、佛教盛行无关,排除B、D两项;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排除C项。
2.《佛说父母恩重经》是唐朝以来民间最为流行的一部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经,它积极提倡孝道,强调报恩的思想,是佛教中国化的重大发展。这说明( )
A.宣扬儒家思想是佛经主要内容
B.佛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C.佛教迎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加强传播
D.佛、儒两派思想的逐渐趋同
解析:C 中国僧人撰述的佛经,融合儒家思想积极提倡孝道,强调报恩的思想,适应中国现实需要,故选C项;题干中的佛经加入了中国化的成分,但仍然是佛经,儒家思想不可能是其主要内容,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佛、儒两派思想逐渐融合,但不可能趋同,排除D项。
3.下表内容说明( )
《忆昔》(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 1971年考古学者对唐朝含嘉仓进行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5万平方米,粮窑总数在400座以上,大的能储粮一万石,其中一个窖穴还存留着唐代储藏的已经变质碳化的谷子,据推算,这堆谷子在当时储存时约有59万斤。
注:1斤=500克。
A.杜甫的诗描绘客观真实
B.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达到顶峰
C.盛世时期人民生活富足
D.文学作品与实物史料互相印证
解析:D 从表格信息看,杜甫的诗和考古发现互相印证,说明“开元盛世”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故选D项;杜甫的诗具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并非客观真实,排除A项;表格信息无法说明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达到顶峰,也不能说明人民生活富足,B、C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C 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他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们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有关,故选C项。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表述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
5.下图是唐朝大将军苏思勖墓中的乐舞壁画。中间在表演胡腾舞的是头包白巾、身穿袖衫、腰束黑带、深目高鼻的胡人。两边是弹奏各种乐器的乐工和伸臂高唱的歌者。该壁画( )
A.是唐朝繁荣、开放社会风气的反映
B.是唐朝边疆和平无战事的体现
C.反映了商品经济下市民的娱乐生活
D.是研究胡汉生活差异的直观史料
解析:A 唐朝大将军墓中的乐舞壁画中,表演者是胡人,表演的是胡腾舞,但是穿着汉服,这反映了唐朝繁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故选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墓葬的主人是一个大将军,反映的是贵族的生活,而不是市民的生活,排除C项;壁画体现的是文化的融合而非差异,排除D项。
6.《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解析:A 题干所给材料中尧、舜、禹等为儒家称颂的明君,他们都曾对农业发展做出贡献,《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项;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仅与“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有关,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仅与“尧命四子,敬授民时”有关,无法充分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C两项;D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排除。
7.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
A.雕版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B.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C.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解析:C 据材料“刻板印卖……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可知,雕版印刷使书籍广泛流传,推动了文化发展,故选C项;“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有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并未提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排除B项;仅依靠手抄书籍与材料“刻板印卖”不符,排除D项。
8.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解析:C 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婆罗门曲,经过杨敬述、唐玄宗等人的加工修改而成,说明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故选C项;“趋同”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三教合一,排除B项;D项内容无法体现,排除。
9.根据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日本共派遣唐使十几次,人数多时一次就有五六百人,有众多学问僧、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随行。他们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
①唐朝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唐朝仅仅同日本、印度有来往 ④遣唐使回国促进了该国的进步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D 日本派遣唐使来唐学习,得益于唐朝实行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大量遣唐使在学习中国文化之后,回国促进了日本的发展进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唐朝与诸多国家友好往来,③说法错误,排除A、B、C三项。
[素养提升练]
10.下表所示是唐朝时期皇帝对待宗教的不同态度。据此可知,这一态度差异说明了( )
唐高祖 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
武则天 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翻译工作
唐玄宗 朝廷祭祀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专门规定国祭日行佛教礼或道教礼
唐武宗 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
A.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
B.皇帝喜好决定宗教发展
C.地主阶级维护统治利益
D.社会发展要求三教合一
解析:C 唐朝时期四位皇帝对待宗教采取不同态度,归根结底都是维护本阶级即地主阶级的利益,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皇帝喜好能够影响宗教的发展,而不是决定,B项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发展要求三教合一,故排除
D项。
11.(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A 本题考查唐朝中后期的社会风貌。据材料“唐代中后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朝北方爆发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南方社会局势相对安定,北民南迁,故“江南”成为文人之间唱和的重要主题,故选A项;唐朝坊市制度并未瓦解,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兴起,排除C项;D项因果关系颠倒,经济重心南移可能导致江南地名在唱和诗歌中出现,排除D项。
12.(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盛唐“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统一字体,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两项。
13.汉末魏初,曹魏政权尚刑名,尚通脱(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大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儒学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这反映当时( )
A.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B.思想自由、文学觉醒
C.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D.宗教矛盾不断激化
解析:B 据材料“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儒学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可知,魏晋时期思想活跃,因而使得文学的形式也较为活跃,故选B项;魏晋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是从中国整体而言的,并没有强调南方独具特色,故与南方经济发展关联不大,排除A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宗教矛盾激化,排除D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朝政府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
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答案:信息一: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说明: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相通;从长安出发向西,出玉门关、跨葱岭,穿过大食到地中海,与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相通。
信息二:唐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说明: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