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16: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主题]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与危机
1.版图的奠定: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地方上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2.社会的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雇佣劳动;思想上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以小说和戏曲为代表的世俗化文学艺术发展繁荣;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学东渐,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
3.面临的危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加之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面临严重的挑战和危机。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核心概念:内阁、郑和下西洋 关键问题: (1)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 明朝是如何经略边疆和应对外来威胁的
[重要概念]
1.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的贸易。以“厚往薄来”为原则。
2.隆庆和议:是隆庆年间蒙古与明朝修好的事件。隆庆年间,鞑靼首领俺答汗愿与明朝修好。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封他为顺义王,其子侄也都授予了都督同知、指挥同知等官职。隆庆和议使明朝和蒙古都保持了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安定,蒙古族与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3.隆庆开关:明朝前期,政府规定除了朝贡贸易之外,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明中叶,民间私人海上贸易开始兴盛起来。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进行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藩”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打破了明初以来的海禁政策,为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提供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4.卫所制:明初创立的军事制度。明初军队设卫、所两级。卫设指挥使司。卫隶属于各省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又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军士另立户籍,称军户,世袭为兵,平时屯田或驻防。军需主要由屯田收入支给。每逢战事,任命将军统率卫所士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还于卫所。明中叶以后,军屯制被破坏,卫所败坏,遂改世兵制为募兵制。
[教材史料]
1.解读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思路引导:(1)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2)当时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
(3)明朝开始学习西方火器制造技术。
2.“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思路引导:明朝统治者“下西洋”的政策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了国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但是由于此政策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3.“问题探究”: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 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思路引导:不充分。朱元璋站在皇帝角度给出的理由突出了宰相专权乱政,忽视其积极作用。
黄宗羲站在士大夫的角度认为:①“天下不能一人而治”;②宰相能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③宰相可以弥补皇帝传子制度的不足。
主题学习 明朝内政与外交
※一、专制皇权的加强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政治制度的变化——废宰相、设内阁
(1)内阁制度
①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工作压力增加。
②建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
③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④演变: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2)宦官专权: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监视、侦查官民的言行。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摘自《明神宗实录》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
(2)明代曾多次出现内阁大学士或宦官专权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皇权削弱
[结论] (1)内阁的职责是备皇帝顾问,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有票拟权,但从制度上来说无真正的决策权,决策权控制在皇帝手中。
(2)不是,内阁大学士或宦官专权是因为得到皇帝的信任,其权力来自皇权,是皇权的附属品和衍生品。
[检测反馈]
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至仁宗时,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加重;明宣宗时,内阁有票拟权,有了属官和办公机构。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皇权日趋衰弱 B.内阁与宰相制一致
C.内阁取代六部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解析: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成祖时期,阁臣的权力较小,明仁宗时期,阁臣权力加重,到明宣宗时期,内阁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再结合内阁的性质——皇帝的秘书机构可知,题干所述变化在实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日益加强,即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D项,A项错误;宰相为法定中央机构,而内阁为非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B项;C项史实错误,内阁并未取代六部。
[深化拓展] 宰相与内阁的比较
比较项 宰相 内阁
性质 最高行政长官 秘书机构,政务咨询
权力来源 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信任,非法定
职权 决策参与权与行政执行的指挥权 阁臣无决策权,是皇帝的顾问,遵旨草拟诏书,不参与执行
与皇权 关系 一定程度上 制约皇权 加强君主专制
※二、边疆经略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三目,完成填空)
1.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时间 15世纪前期 规模 空前
人物 郑和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范围 亚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结果 未能持续
积极 影响 和平交往、平等 交流、与邻为善 消极 影响 政治目的多于经济目的,带来财政负担
(2)海禁与“倭乱”
①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开始骚扰我国东部沿海。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②表现: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勾结,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③应对:一方面,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西方殖民侵扰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②表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2.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蒙古: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明朝重修长城;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藏: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4)明清易代
任务二 合作探究
[问题] (1)观察本课教材第三目《明朝形势图(1433年)》,说说明朝面临哪些威胁。明朝政府又是如何应对这些威胁的
(2)除了上述威胁,明朝统治还面临着哪些新的问题 请指出这些新问题所在的大致区域。
(3)综合以上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几个关键词形容你对明朝的印象。
[结论] (1)
项目 威胁 应对
西北 蒙古(瓦剌、鞑靼) 重新修筑长城,拱卫京师,防御蒙古南下
东北 女真势力 招抚,设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首领
(2)新问题:倭寇问题与西方殖民者东来。
大致区域:东南沿海地区。
(3)示例
关键词:废宰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强化);郑和下西洋(航海壮举);倭寇、西方殖民者东来(海防新问题);重修长城、满洲崛起、农民起义(内陆边疆危机)。
[检测反馈]
1.徐光启说,“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进而认为,“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据此可知,他主张(  )
A.开放贸易制倭 B.鼓励商业发展
C.实行海禁政策 D.打击海上走私
解析:A 根据题干“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可知,徐光启主张通过放松海禁政策以达到制倭的目的,故选A项。
2.下图为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结合所学,下列选项中,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朝修建长城主要为了防范突厥骑兵袭扰
B.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理蒙古族
C.鞑靼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D.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解析:D 据所学知识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故选D项;明朝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袭扰,而不是突厥骑兵,排除A项;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来管理东北的女真族,而不是蒙古族,排除B项;蒙古的瓦剌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而不是鞑靼,排除C项。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材料认为(  )
A.世袭制造成天子不贤 B.君主应该传位给贤人
C.宰相废除的弊端较大 D.宰相职位应该世袭
解析:C 根据材料“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可知,材料认为宰相的存在有利于纠正君主的过失,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废除宰相的弊端较大,故选C项。材料主旨在于批评明朝废宰相,排除A、B、D三项。
2.有文献记载:“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材料中体现(  )
A.内阁学士权力比宰相大
B.内阁学士掌握实际决策权
C.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设立内阁以强化君主专制
解析: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其职权来源于皇帝,其设立意图为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学士与宰相权力大小的比较,且A项不符合“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排除A项;内阁学士没有决策权,皇帝掌握实际决策权,排除B项;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C项。
3.1380年,明太祖废除宰相,秦汉以来绵延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下表是明朝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
年限 1年 以下 1— 2年 2— 5年 5— 10年 10— 15年 15— 20年 20年 以上
阁臣 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8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政作用不大
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解析:A 通过观察表格数据可知,在阁年限2年以下的阁臣占41.61%,这说明明朝内阁大臣多数任期较短,人员更迭频繁,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国家政策的稳定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内阁大臣在阁年限,并未体现内阁大臣人数增加,不能得出明朝“官僚机构膨胀”的结论,排除B项;明朝内阁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权力逐渐增大,通过票拟辅政作用较明显,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大臣的年龄,无法说明官僚队伍呈年轻化趋势,排除D项。
4.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  )
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是中央机构异变的结果
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
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
解析:B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宰相后,形成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和司礼监,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或年幼等原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但明朝宦官是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皇帝的权力,在权力体系中处于“非法定”的状态,这体现了中央机构的异变,故选B项;明朝虽然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但司礼监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宦官能够专权的原因是得到皇帝的信任,宦官的权力始终来源于皇权并受制于皇权,并没有冲击君主专制制度,这种情况反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自始至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不具备决策权力,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皇帝利用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但两者权力并非完全平衡,排除D项。
5.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在宠臣江彬的唆使下,明武宗自封“镇国公”,以平乱为由,下诏南巡,遭到朝廷官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明武宗收回成命而告终。这一事件反映出明朝(  )
A.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B.官员结党营私成风
C.政治危机逐渐加深 D.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明武宗下诏南巡,遭到朝廷官员的集体反对,最终明武宗收回成命,这说明在明朝时期,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故选D项;材料为皇帝受到官员的反对而收回成命,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排除A项;官员结党营私指结成党派小集团以谋求私利,而材料中明武宗下诏南巡,遭到朝廷官员的集体反对,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排除B项;政治危机指一个国家内部统治阶级不能按一定秩序维持其统治地位、合法权威,对被统治阶级失去了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能力,而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受到一定制约,排除C项。
6.传说中的麒麟被尊为“仁兽”“瑞兽”,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往往与盛世联系在一起。与郑和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大约前后有七次,史称“麒麟外交”。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旨在促进物种交流 B.政治特征较为明显
C.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解析:B 据材料可知,与郑和下西洋直接有关的“麒麟贡”使用了政治象征意义的麒麟,这说明郑和下西洋政治特征较为明显,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非促进物种交流,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主动对外交往,说明明朝政府是开放的,而非固守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
7.下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时间 史实
16世纪 (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 (2)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3)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A.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B.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
C.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
D.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当时海防新问题
解析:D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时期倭寇和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频频侵扰我国的沿海地区,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当时海防新问题,故选D项。
8.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B.传播了中原农耕技术
C.解决了明朝的边患问题
D.正式确立了朝贡体制
解析:A 据材料可知,明朝通过“金牌信符制”对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的茶马贸易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而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双方交换茶叶和马匹,并非传播中原农耕技术,排除B项;“金牌信符制”下的茶马贸易对明朝边患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无法根本解决边患问题,排除C项;汉朝时,“朝贡体制”便已形成,排除D项。
9.下面是明朝后期部分农民起义统计表。据此可知,明末(  )
时间 领导人 地域 结果
万历十六年(1588年) 刘汝国 在今安徽、江西等地区 失败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刘天绪 南京 失败
天启二年(1622年) 徐鸿儒 山东邹城、郓城等 失败
天启四年(1624年) 杨桓 安徽颍州、河南永城一带 失败
天启七年(1627年) 王二 陕西白水县、澄城县 拉开了明 末农民战 争的序幕
A.朝廷有效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
B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C.农民起义频发使明朝统治崩溃
D.封建统治危机已逐渐显现
解析:D 材料反映明朝后期农民起义情况,可以看出空间上起义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时间上比较频繁,这体现出明朝封建统治危机逐渐显现,故选D项;“有效维持”与材料体现的农民起义频发不符,排除A项;虽然明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但从题目信息无法看出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项;虽然农民起义频发,但是明朝统治当时尚未崩溃,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0.(2021·天津卷,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宰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宰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宰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解析:B 材料“胡惟庸任宰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明太祖废宰相制度、取消中书省,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并非根本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
11.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与相权关系紧张
解析: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的权力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因此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时,张居正进行了反驳,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A项符合题意;内阁权力是由皇帝赋予的,因此说“皇权受到严重制约”是不准确的,排除B项;社会经济凋敝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废宰相,排除D项。
12.有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曾……消灭海盗和打击破坏国际交往秩序的敌人……有关的海战主要包括郑和舰队在南海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开展的反海盗作战,以及在东北印度洋航线开展的肃清锡兰山周边海盗的作战”。该学者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体现了政府对制海权的探索
B.扩大了明朝对外交往的范围
C.打击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
D.维护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解析:D 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打击海盗的行为维护了国际交往秩序,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D项。
13.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由陕西行都司统辖。在其东部,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当地人民,积极任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人,让其拥兵管束。明朝此举旨在(  )
A.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
B.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
C.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
D.控制西藏地区宗教事务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明朝在西北边疆地区采取卫所制度,通过扶持当地人等措施,来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C项。其余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近代史的潮流下,与明朝政权的内敛和保守不同,明朝民间长期具有朝外走的内在驱动力。在明朝民众的积极拼搏下,明代中国处于全球经济早期一体化的核心位置。但明朝的这一经济优势并未被纳入政治视野之中。简单来说,如果说明朝有两只脚,经济的一只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政治的另一只脚却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明朝》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有关明朝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明朝的统治政策阻碍了明朝的发展。
阐述:明朝延续了此前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使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优势,未能运用于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使明朝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国际竞争中,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明朝统治者专制的加强,阻碍了新兴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进入统治集团,使得与时代逐渐脱节的统治方式迟迟得不到纠正。明朝的政策旨在维持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最终明朝因阶级矛盾激化而灭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