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中国遭受近代列强的侵略经历了由蚕食边疆、瓜分中国到间接控制的过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中国。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各阶层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仆后继的抗争、探索,主要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运动。各阶层的救亡图存斗争,虽然都失败了,但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核心概念: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眼看世界 关键问题: (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2)“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与主张有哪些 有何影响和局限性
[重要概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而言的,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形态已逐渐近代化,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局面,同时,出现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综合来说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是历史的进步。
2.领事裁判权:又叫“治外法权”。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在亚非国家的领事按照本国法律对本国侨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的特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国际条约中,缔约双方互相享有对方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条约权利。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并不将此项待遇给予中国,因此说他们所享受的最惠国待遇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4.协定关税:一种是自主协定关税,即通过协议,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
[教材史料]
1.“思考点”: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思路引导:社会状况: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且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统治顽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科技、军事落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国际处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阅读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图片“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及“学思之窗”,试分析教材编者选用这三则史料有何考量。
思路引导:通过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史料,实证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贸易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3.“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分析清政府拒绝修约的合理性。
思路引导: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是商约,可以修订,但只能“稍有变通”,而《南京条约》是政治条约,不在修约范围内。
主题学习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反思
※一、列强侵华——两次鸦片战争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二目,完成填空)
1.两次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项目 西方(英国) 中国(清朝)
政治制度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状态 工业革命 农耕经济
贸易体制 自由贸易 朝贡贸易
外交政策 殖民扩张 闭关自守
军事情况 坚船利炮 武器陈旧
思想文化 理性主义 文化专制
2.两次鸦片战争概况
项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的 打开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鸦片贸易合法化、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 虎门销烟 “亚罗号”事件
时间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双方 清政府与英国 清政府与英、法、美、俄
结果 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协定关税、五口通商) ②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①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行权、鸦片贸易合法化) ②中俄《北京条约》(承认《瑷珲条约》,抢占中国大片领土)
影响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解历史]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国家 出处 称呼方式
英国 英国外交部大臣巴麦尊敬“大清国皇帝钦命宰相”的照会 通商战争
英国初中历史教科书 中英战争
中国 1840年7月26日道光帝命令各省查拿汉奸上谕 逆夷滋事
今日中国教科书 鸦片战争
材料二 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问题] (1)称呼是立场、情感、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产物。中英两国在不同时期对鸦片战争有不同称呼。请分析为何有这些称呼。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判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结论] (1)“通商战争”的称呼强调了通商的客观需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原料产地与销售市场,但通商的称呼意在混淆战争的起因,试图将侵略的本质掩盖为经济行为和贸易自由。“中英战争”的说法属于中性表达,实则意在将两国放在“平等”的状态下淡化侵略的事实。这两个称呼都试图弱化战争的侵略本质,折射了不公正、不客观的历史观。“逆夷滋事”的称呼具有主观性,以自我为中心,以传统的夷夏观来看待新的国际问题。今日中国教科书在中国人的立场下,因鸦片战争是英国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而引发,故命名为鸦片战争。我们应该基于客观史实,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认识鸦片战争是一场列强对华的侵略战争。
(2)观点一:破坏性。
理由: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建设性。
理由: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科技文化,促使新经济新思潮的萌发,从而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
理由:破坏性参考观点一;建设性参考观点二。
[检测反馈]
1.19世纪3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磅印度商品的出路。鸦片战争后,英国驻华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议会中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以供给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解析:A 材料中曼彻斯特商会对广州市场的觊觎、璞鼎查对中国市场的展望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鸦片贸易的合法化问题,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推广先进技术不是其目的,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进入工厂,对劳动力需求并不大,因此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意图不是掠夺劳动力,D项错误。
2.(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D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上海进口货值不断下降,这使列强认为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趋势并未逆转,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一中心地位在近代中国并未改变,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
[深化拓展]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社会政治 晚清政局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创办引进西方工厂制度
社会思想 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
※二、战争的反思——开眼看世界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完成填空)
1.背景: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2.代表
人物 活动 意义
林则徐 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 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
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对欧美各国进行介绍
[名师点拨]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反映了少数士大夫心态的变化
(1)西方观:从不屑蛮夷开始向西方学习。
(2)技术观:从认为技术是奇技淫巧到开始承认西方技术的先进性。
(3)外交观:从彰显武功军威、以德怀远到抵制外来侵略。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人 物 身份 事务 代表 作 时间 内容
林 则 徐 钦差、 总督 主持 禁烟; 抗英 《四洲 志》 据称最早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刊本 五大洲30多国地理、历史等
魏 源 两江 总督 幕僚 参与 抗英 《海国 图志》 1841年 编纂 世界地理、历史、军事等
徐 继 畬 福建 布政 使 专办 厦门、 福州 开口 《瀛寰 志略》 1848年 世界各国风土人情、历史、政情等
[问题] 概括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特点和影响。
[结论] 特点:人物身份上,主要以参与过“夷务”的官僚为主;形式上,以著书立说为主;时间上,集中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后;内容上,主要介绍世界地理、历史与政情等。
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检测反馈]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B 《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A项错误;《海国图志》中涉及西方政治体制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求自强,而非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下面为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外贸易的发展 B.鸦片走私的兴盛
C.自然经济的衰败 D.地方政府的腐朽
解析:B 根据示意图可知1832—1833年和1834年以后白银外流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得白银外流,因此这与鸦片走私有关,故选B项;中外贸易中中国占有优势,不是白银外流的原因,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地方政府腐朽不会造成白银大批外流,排除D项。
2.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西方的英、法、荷等国是“蛮夷之邦”“腿不能打弯”“不善陆战”等主观歧视观念在很多高级官员中非常普遍。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农业经济的封闭
B.英国蓄意发动战争
C.国人思想观念的落后
D.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解析:C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官员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缺乏对西方列强的客观认知,反映出当时国人思想观念的落后,故选C项。
3.“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是西方列强与中国建立不平等关系的产物。它不是正常的国际交往制度,是用暴力手段强行建立起来的,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夺。”材料中“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始于(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解析:B 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始于《南京条约》,故选B项;《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和沙俄于1689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比《南京条约》晚,排除C项;《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排除D项。
4.清康熙时,进出口货物税率总计10%左右,1843年后,按值百抽五交纳。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近代外交的转型 B.关税主权的丧失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民族危机的加深
解析: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接受了协定关税,关税值百抽五,损害了我国的关税主权,故选B项;材料内容说的是税率的变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进出口税率下降的原因与自然经济无关,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逐渐被破坏,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材料中仅体现了关税主权的破坏,D项的范围过大,排除。
5.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该材料反映出列强在华攫取的特权是( )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通商口岸传教权 D.内河航行权
解析:B 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与材料“外人在我国旅居……一如在本国然”相符,故选B项;协定关税权、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权与“外人在我国旅居……一如在本国然”不符,排除A、C、D三项。
6.英国驻华公使在北京换约受阻,他宣称“赴京师乃攸关权利而非出于恩赐”,于是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击败。英、法两国决定再次组织联军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与这次换约风波直接相关的侵华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侵犯了中国的司法权
D.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英国换约受阻直接相关的是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该战争使英法等列强实现了对中国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故选B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排除A项;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权,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D项。
7.《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并规定须保护传教士,清政府为此颁行相应法规。同治四年(1865年),某英国人被江西地方官羁押,同治帝降谕:“当按照条约办理,何得率行羁禁”“别经查出,必将该地方官从重治罪”。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B.内政外交被列强完全控制
C.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变
D.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解析:A 根据材料“《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并规定须保护传教士”“别经查出,必将该地方官从重治罪”可知,《天津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国家的主权,但是清政府却依然坚决执行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故选A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内政外交被列强完全控制,排除B项;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变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别经查出,必将该地方官从重治罪”说明这一时期清政府的中央权威依然比较鲜明,排除D项。
8.魏源认为:“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据此可知,魏源( )
A.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肯定民众反侵略斗争精神
C.认为清朝武器装备先进
D.强调清军兵力上占有优势
解析:B 据材料可知,魏源肯定了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魏源对三元里之战的看法,没有涉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清朝武器装备,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元里之战是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与清军无关,排除D项。
9.近代历史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描述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往中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描述说明历史认识( )
A.逐渐趋于正确 B.体现阶级立场
C.反映时代追求 D.体现主流观点
解析:C 据材料“清末认为”“民国成立后,认为”“1930年前后,认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认识,突出反映了历史认识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历史认识本身具有主观性,其受制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所用的史料和所处的立场等因素,因此材料中对鸦片战争的不同描述不能笼统地用是否正确来评价,排除A项;阶级立场是通过不同的阶级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态度体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及“历史教科书”,并未明确说明其就是官方制定,因此其体现的不一定是主流观点,排除D项。
10.下表为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 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康輶 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 志略》 徐继畬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系统介绍了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等
A.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B.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C.引发了道光皇帝的强烈关注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解析:A 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瀛寰志略》意在引导人们了解西方,关注世界形势,故选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著作并未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排除B项;这些书籍在当时并未得到道光皇帝的强烈关注,排除C项;这些书籍并不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下面为18世纪末至1849年中国国内的银钱比价变化表。对该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18世纪末 1838年 1842年 1849年
白银 1两 1两 1两 1两
铜钱 1 000文左右 1 600文 1 700余文 2 350余文
A.源于西方的工业品在华大量倾销
B.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C.清廷的对外战争赔款是主要原因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加剧
解析:D 据表格信息可知,18世纪末至1849年中国国内的银钱比价变化中,白银价格不断上涨,铜钱不断贬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严重,故选D项;西方工业品在华遭到了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无法大量倾销,排除A项;白银外流和铜钱贬值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贫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时间为“18世纪末至1849年”,这一时期列强的经济侵略和鸦片贸易导致的白银外流才是白银价格上涨,铜钱贬值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12.(2023·辽宁卷,6)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解析:A 据材料可知,各省督抚反对“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认为旧船依旧可用,最终皇帝“暂缓办理”,这反映了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故A项正确;皇帝最终决定“暂缓办理”参考了地方督抚的意见,“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此时洋务运动还未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廷行政效率高低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2023·北京卷,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鸦片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非自由贸易,题干所述观点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①③正确;将鸦片与糖蜜等作为一般商品交易并提,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②正确;材料中指出如果没有鸦片的话,也会有糖蜜或大米等引发的冲突,意在强调战争的必然性而非偶然性,所以排除④。故选A项。
14.(2022·福建卷,6)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解析:C 试题提供了两个历史事实:一是1820年刊刻的《海录》一书中涉及了作者所见所闻的各种知识,其中就包括了关于英国——“英吉利”的一些地理情况;二是林则徐曾借助此书了解英国。题干反映的是林则徐和以他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群体,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通过已有知识了解当时模糊不清的外部世界,尤其是欧美各国,所以C项正确。清朝传统的对外认知是以“天朝大国”自居,与材料所提供的内容相矛盾,所以A项错误。“开眼看世界”只是林则徐等部分开明士大夫的选择,无法得出“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这一结论,也未影响当政者,更未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不可能“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B、D两项错误。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银元,1845年达到1 053万银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842—1949》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撼力远超过第一次鸦片战争。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整个东部沿海完全向列强开放,内河长江也出现了通商口岸,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逐渐打开一些市场。由此,在中国大地延续两千多年的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模式终于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强力下开始松动,从中国沿海生成的冲击波辐射到中国内地已经微乎其微了,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已经动摇了。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2—1855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并且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趋势: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呈下降趋势。
原因: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影响: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导致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改变;使中国沦为西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