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16: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核心概念: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关键问题: (1)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有何意义与局限性 (2)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重要概念]
1.湘淮系官僚集团:即晚清出现的汉族官僚集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八旗兵、绿营兵无法抵御农民军,清政府不得不利用汉族地方武装,湘军、淮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逐渐掌握地方实权,对晚清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2.官督商办:是洋务派利用私人资本举办近代新式企业的一种形式,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委派官员掌握经营管理实权,但不负责企业的盈亏。官督商办创立初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商办企业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官督”已成为新式企业的赘瘤,逐渐为官商合办和商办形式所取代。
3.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1840年至1895年,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其目的是控制中国的市场。
(2)资本输出:列强为获得高额利润,利用过剩资本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投资或贷款。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主要的方式有争做中国的债主、在华投资设厂、开矿、修筑铁路、开设银行等,其目的是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教材史料]
1.“学思之窗”:阅读史料,你能理解洋务新政的目的吗
思路引导:(1)材料时间为1861年,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太平军和捻军的活动仍在继续。
(2)表现出洋务新政“自强”的愿望,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镇压人民革命斗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2.根据教材第三目“历史纵横”,指出宗藩关系的特点及其瓦解的史实。
思路引导:特点:和平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
瓦解: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以及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相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被迫承认越南、朝鲜独立,打破了传统宗藩关系。
3.“学习拓展”: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的情况。
思路引导:(1)工人阶级:鸦片战争后,在外资工厂里产生。随着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早期工人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2)资产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产生,先天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题学习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农民阶级探索·天国梦——太平天国运动
任务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1.背景
(1)外国侵略: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
(2)宗教号召: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会。
(3)社会矛盾:清政府腐朽统治,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过程
3.纲领
文件 内容 评价 局限
《天朝田亩制度》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具有空想性,战争环境无法实施 阶级局限: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时代局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环境
《资政新篇》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缺乏社会基础,未付诸实施
4.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名师点拨]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与鸦片战争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民众收入下降。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即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检测反馈]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允许地方自招军队,军饷也由地方自筹,直接带兵的大员由地方推荐,交中央政府任命,因而也就直接听命于地方。由此可见(  )
A.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B.中央统兵大权下移到地方
C.清朝的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D.政府统治根基已严重动摇
解析:B 根据材料“直接听命于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内忧外患,中央没有能力镇压太平军,只能给地方以相对宽松的政策,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但军队、军饷等由地方自招自筹,反映了中央统兵权力下移到了地方,B项正确;材料“大员……中央政府任命”说明中央并未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还要听命于中央,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选官制度仍是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统治根基严重动摇,排除D项。
※二、地主阶级探索·自强梦——洋务运动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填空)
角度 概况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清朝统治面临危机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 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
目的 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
目标 “自强”“求富”
指导 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军,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等
性质 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结果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影响 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
[名师点拨] 洋务企业的特点
(1)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开启近代工业生产方式;使用雇佣劳动力;采用官办方式,属于封建官办企业。
(2)民用企业:带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采用雇佣劳动力和机器生产;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形式;仍具有封建性。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洋务派办的军事企业之一——金陵机器
制造局内部
[问题] 观察图片,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以“新变与局限”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结论] 新变与局限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维护封建统治,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推行洋务新政。图片展示了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军事工业。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工厂制度、培养中国近代军事人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同时图中官员身份体现出洋务企业的官办性质,过于依赖官方,不利于企业自身成长,官商不分的体制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甲午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检测反馈]
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业。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动摇了封建统治 B.促进了政治民主化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推动了经济工业化
解析:D 洋务运动发展近代交通,有利于商品流通、贸易发展、近代工业的起步,故选D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A项;洋务运动未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C项。
[深化拓展]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领域 影响
思想上 向西方学习,承认“中学”不足,促进国人观念转变
经济上 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近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军事上 创建新式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 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
外交上 建立外交机构,派驻外交人员,学习国际法知识,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三、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四目,完成填空)
1.边疆危机
区域 事件 结果
西北 边疆 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新疆建省
西南、 东南边疆 中法战争 镇南关大捷;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
2.甲午中日战争
(1)过程
(2)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承认朝鲜“独立” 宗藩体系解体,东亚格局巨变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赔款2亿两白银 清政府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加重人民负担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名师点拨] 帝国主义侵华主要方式的改变
(3)影响
①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3.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开端:《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2)方式
①政治上: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②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强迫清政府借款,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等)。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正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选集》第2卷
[问题] 谈谈你对毛泽东这段论述的认识。
[结论]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取利益,在主观上并非想要帮助中国融入文明世界,只是在客观上“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正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面临深重的国家灾难和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从器物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不断探索,为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检测反馈]
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日本放弃参与瓜分中国
解析:B 据材料时间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勾结,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掠夺路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英国”“山东”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排除A、C两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太平天国规定,“凡一切……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据此,“圣库”的收入化为柴米油盐,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取得自己的一份。太平天国这一举措(  )
A.维护了小农生产者的利益
B.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打击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寄托了小农固有的憧憬和向往
解析: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缴获的物资归“圣库”所有,所有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人都有资格获取一份物资(柴米油盐),说明这个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寄托了小农固有的憧憬和向往,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圣库制度,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并没有维护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圣库制度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并没有顺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提升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排除C项。
2.晚清时期,从湘军走出来的总督、巡抚、尚书有26人,三品以上大员52人;淮军将领中出任地方大员者4人,文职僚属中担任疆吏枢臣者34人。这反映了(  )
A.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B.清政府统治危机解除
C.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实现
D.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解析:A 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材料中从湘军和淮军中走出的大员人数众多,正是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的体现,故选A项。
3.下表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创办的学堂。这表明(  )
时间 学堂
1862年 成立京师同文馆
1866年 成立福州船政学堂
1871年 成立留美预备学堂
1880年 成立天津水师学堂
1893年 成立天津军工学堂
A.洋务运动发展需要人才
B.类型单一难以实现预期
C.新式学堂已占主流地位
D.这一时期科技人才辈出
解析:A 据表格中的时间可知,该时期是洋务运动期间,据学堂的类型可知,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器物,培养相关人才,故选A项;材料体现学堂类型多样,排除B项;新式学堂占主流地位要从新旧学堂数量上进行对比,且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相关知识可知,该时期旧式的教育体制仍然是主流,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4.(2021·湖北卷,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
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解析:B 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根据“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认为以中国制度、思想为本学习外国的技术,体现鲜明的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属于制度的内容,是沈葆桢反对的,排除A、C两项;沈葆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进行实业救国,排除D项。
5.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的看法(  )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
B.对学习西学有推动作用
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
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解析:B 材料中恭亲王奕?认为“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他的这一看法有利于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推动洋务运动开展,故选B项,排除A项;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所以传播民主思想,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均与题意不符,排除C、D两项。
6.有学者说:“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信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且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权操诸人’的‘不变亦变’的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
B.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
C.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D 根据材料“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信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以D项正确;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遏制列强势力的扩张,所以B项错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C项错误。
7.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湘军左宗棠的部将刘锦棠出任第一任巡抚;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淮军名将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清政府此举(  )
A.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
C.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D.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清政府在西北边疆和东南沿海地区设立行省,直接隶属于中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故选D项;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排除A项;清朝前中期经略疆域的措施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排除B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排除C项。
8.下表所示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东北某些民众的抗日言论和抗日事迹。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代表 言论和事迹
铁岭 李葆真 自出饷糈,练效义营500人,以助战守
辽阳等 地民众 辽阳、岫岩、海城、新民交界周围七八百里,“无民不团”
金州阎 世开 我的心志已定……不做倭寇的屈膝人
A.民众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
B.国人誓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C.抗日活动沉重打击了侵略者
D.东北人民对清政府的拥护
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东北地区民众自发的抗日行为,这体现了国人誓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故选B项;材料仅是某些民众的抗日言论和事迹,没有对比,无法体现出民众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些抗日活动的结果和影响,不能得出抗日活动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结论,排除C项;东北民众自发抗日不能体现出对清政府的拥护,排除D项。
9.1874—1890年,清廷先后向英国汇丰银行借债17笔共2 897万两白银,占清廷外债的七成,这些借款以海关、盐税、厘金以及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为交换条件。这(  )
A.造成了清廷税收来源的丧失
B.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造成了英国垄断中国金融的局面
解析:C 1874—1890年清廷对外借款是以海关、盐税、厘金以及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为交换条件,说明清廷借款是以出卖国家主权为代价的,所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故选C项;题干中清廷对外借款丧失的是国家主权,而不是清廷税收来源,排除A项;中国被迫答应以海关、盐税、厘金以及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为交换条件,说明清廷对税收的行政监督权受到了外国干预,海关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是海关、盐税、厘金以及海关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这些属于行政管理的权力,而不属于金融方面的权力,所以不能得出造成英国垄断中国金融局面的结论,排除D项。
10.下表是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的概况。表中现象(  )
开筑 年份 铁路 名称 掠夺国家 里程/千米 掠夺方式
1878年 京秦 英国 998.70 借款
1898年 东清 沙俄 1 721.00 强求建筑
1898年 京汉 比利时 1 332.45 借款
1899年 胶济 德国 445.50 强求建筑
1901年 粤汉 美英法德 1 238.75 借款
A.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B.表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1898年后,列强争相掠夺中国铁路权,反映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是1894—189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3·湖北卷,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 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解析: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领导人是洪秀全,故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持正面看法,太平天国起义试图推翻清朝,故清政府对洪秀全多负面描述,而革命党人出于反清斗争的需要,也正面肯定洪秀全,说明不同的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故选C项;A、B、D三项不是最准确的解读,排除。
12.(2023·海南卷,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解析:B 材料反映轮船招商局在官督商办模式下,依靠政府免税、缓息等措施实现盈利,而不是靠自身经营获利,一旦失去清政府的支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必受影响。此外,官府管理制度的落后性也会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B项。A项只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况且材料强调的是在政府支持下招商局与外企竞争未处于劣势,未必是其实力匹敌洋商,故排除。轮船招商局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为军事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也起到了抵制外资企业的作用,C项“专意谋取贴补”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垄断会一家独大,不可能助推同业发展,故排除D项。
13.下面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部分研究成果。据下表可知,这些成果的取得(  )
作者 成果
魏源 《西北边域考》
沈垚 《新疆私议》
李兆洛 《皇朝一统舆图》
官方修订 《钦定回疆则例》
A.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
B.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
C.推动了近代史学逐渐走向繁荣
D.总结了历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解析:B 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从材料看,时间上位于鸦片战争后;从史地学成果看,主要涉及地域为中国西北;从作者看,涉及个人及官方。结合所学19世纪60年代后的边疆危机可知,材料体现了对时局的忧患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项。对西北的特别关注,不代表史学的繁荣,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
14.(2023·江苏卷,6)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解析:C 根据数据占比变化可知,美、英、日三国中日本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占比从低于英国到远超英国,美国也有提升,占比超过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机会,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呈独占中国之势,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权益,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日本输华商品比重急剧下降,故C项正确;1841—1868年时间段内,日本还未进行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尚未发生,未在中国获取特权,故A项错误;1868—1895年时间段内,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比高于美、日两国,故B项错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商品输出高于英、日两国,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D项。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工业成就。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的工业成就进行历史解释。
答案: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一方面逐渐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导致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另一方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诞生了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都属于近代工业,普遍使用机器生产,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近代工业的出现,改变了近代经济结构,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近代工业始终未占据主导地位,在推动近代化方面作用有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