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16: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主题] 革命与转型
1.改良自救与革命抗争的道路选择: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自救”,但进一步暴露出其腐朽反动本质,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和自身的灭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帝制,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专制独裁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袁世凯获得革命果实后,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最大特点是军阀割据混战,政治上分崩离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和爱国人士,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共和与国家主权的斗争。
3.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与新思想: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新气象。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解放人们思想。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核心概念: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关键问题: (1) 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哪些“自救” 结果如何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哪些努力 (2)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重要革命成果 革命最终结果如何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重要概念]
1.三民主义:孙中山于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主张同时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内阁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组成,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1912年3月,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3.民族民主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教材史料]
1.阅读教材第一目“史料阅读”,林觉民《与妻书》的小家书中蕴含着什么“大情怀”
思路引导:献身革命,为国捐躯,民本精神,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
2.阅读教材第二目《辛亥革命形势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思路引导:
信息 说明
多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湖南、江西、安徽、陕西等省独立 巩固武昌起义成果,避免武昌腹背受敌
山西独立 威逼北京,给清朝统治中心造成压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定于南京 受历史地理条件影响,牵制袁世凯
南北和谈时革命军政府控制的地区集中于南方 南方革命形势比北方高涨,北方及京畿仍在清廷控制下,革命形势依然严峻,便于袁世凯利用南北议和攫取革命成果
3.“学思之窗”: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思路引导:积极意义:孙中山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解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也确立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目标。这是当时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
局限:孙中山这时阐述的三民主义明显有所偏重,其关注的主要是政治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实际上民生问题同样是中国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而且并不容易解决。
4.“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思路引导:孙中山成为革命者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他也希望通过改良的办法改变中国的面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之路。同时,孙中山也认识到,只有暴力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出路。
主题学习 革命与转型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1.清政府的“自救”
项目 时间 内容 结果
清末 新政 1901— 1905年 ①改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客观上引进西方先进政治理念) ②练新军:编练新军,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部分进步官兵成为革命力量) ③促工商: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客观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兴教育:废除科举(1905年),兴办学堂,建立学校制度(推动新思想传播,培养了人才,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预备 立宪 1906— 1911年 ①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 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名师点拨] 对清末新政的几点认识
(1)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维持专制统治。
(2)指导思想: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3)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推行新学制等推动近代化。
(4)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
组织 准备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2)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思想 准备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军事 准备 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名师点拨] “民生主义”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发动广大农民。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发生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和政治力量所进行的社会运动存在着一些共同缺陷,比如缺乏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阶级基础,缺乏明确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先进合理的制度建构……相比之下,辛亥革命是一场有主义指导、有政党领导、有阶级基础、有制度建构的革命运动,它拉开了近代以来中国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序幕。
——摘编自金民卿《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材料一时间轴序号内容。据时间轴思考,20世纪初中国的救亡力量有哪些,各选择了何种道路救国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与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和政治力量所进行的社会运动相比有哪些新特点。(提示:从主义指导、政党领导、阶级基础、制度建构等角度举例进行说明)
[结论] (1)①兴中会成立 ②清末新政 ③中国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提出 ④宣布预备立宪 ⑤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⑥组织“皇族内阁” ⑦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救亡力量及选择道路:清政府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自救”;资产阶级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由支持清政府到支持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主义指导:三民主义;政党领导:中国同盟会;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制度建构: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检测反馈]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长江沿岸城市发展尤为显著。武汉经济繁荣,对外贸易与上海并驾齐驱,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的这一状况(  )
A.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表明其对外贸易水平超过上海
解析:A 据材料可知,武汉经济繁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增强,这为之后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阶级和物质条件,故选A项;材料仅强调武汉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与上海并驾齐驱,不能据此得出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长江沿岸城市尤其是武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与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无关,排除C项;材料为武汉“对外贸易与上海并驾齐驱”,“超过”错误,排除D项。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与结果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填空)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2)起义过程
①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②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名师点拨]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1912年2月,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3)内容及原则
内容 体现原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主权在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自由平等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4)地位: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取得胜利而又迅速丧权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约法的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但又缺乏足以付诸实施的种种保证;从它公布的第一天起就不断遭到袁世凯的践踏,并最后被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命运,随着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它没有能够挽救革命,更未能救中国。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仍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革命的宪法,也是资产阶级绝无仅有的一部民主的宪法,因此,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刘望龄《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度取得胜利而又迅速丧权”的含义。阅读教材第二目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从民主的角度,阐释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结论] 含义: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阐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诸多自由和权利、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内容,从法律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检测反馈]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体现了清政府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B.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朝覆灭
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帝逊位意味着清朝封建统治的结束,C项正确;清政府对民主共和的向往说法错误,排除A项;清朝封建统治的结束不代表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排除B项;清帝逊位前,中华民国已成立,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法治、人治色彩兼具
(1)法治色彩
①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
②权力归属:主权在民、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
③政体运作: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制约总统、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人治色彩:责任内阁制为制约袁世凯而设,有“因人设法”之嫌。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完成填空)
1.革命性质: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历史评价
(1)历史意义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 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2)历史局限
历史 任务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自身 局限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原因。阐述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取得的“部分的成功”。
[结论] 原因:新的理想和目标:三民主义的提出;新的社会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部分的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或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检测反馈]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
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解析:D 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D项正确;此时还没有国民政府,排除A项;近代社会中,男女地位并未实现平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时期女子团体的出现,与民主共和理念无关,排除C项。
[深化拓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及教训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扼杀革命。
(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即固有的软弱性、妥协性。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可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不彻底)。
②脱离广大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单纯依靠会党和新军)。
③同盟会内部的矛盾和分歧。
④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2.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彻底决裂,反帝反封建必须有机结合进行;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下表是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大事记。这样的求学经历最主要得益于(  )
求学经历 主要内容
初入学为生员 岁经两考,名列第一,补廪生
考入山东客 籍高等学堂 兼学中西课程,熟练运用英语
通过京师学部考试 授予举人出身
考入京师大学堂 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中华民国建立 D.新文化运动
解析:B 据材料可知,徐凌霄的求学经历主要包括考入山东客籍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兼学中西课程,熟练运用英语,被授予举人出身,与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相符,故选B项;洋务运动于1895年破产,而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排除A项;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与材料“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逻辑相悖,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中华民国,与材料“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相悖,排除D项。
2.“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过它与‘现代化’的解决方法刚好相反,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  )
A.戊戌政变 B.义和团运动
C.预备立宪 D.辛亥革命
解析:C 根据材料“与‘现代化’的解决方法刚好相反,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预备立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其实质是利用现代化的方式维护封建王朝统治,最终实现对现代化内核的反动,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对预备立宪的评价,故C项正确。
3.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次日(3月11日)由孙中山颁布。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在(  )
A.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B.敦促清帝加紧退位
C.保卫民主革命成果 D.获取广大民众支持
解析: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意在保卫民主革命成果,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次日,意在限制袁世凯专权,排除A项;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不可能获得广大民众支持,排除D项。
4.“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解析:B 根据题干内容中的“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可知,孙中山强调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即民权主义,故选B项。
5.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在华的间谍活动
B.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
C.武昌起义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
解析:C 据材料可以看出武昌起义有一定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A、B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排除D项。
6.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主题是(  )
A.新兴力量的崛起 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国家出路的探索 D.清政府权威的丧失
解析:C 据题图可知,鸦片战争后,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士大夫阶层、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涉及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故选C项;太平天国运动涉及传统士大夫阶层与农民阶级,不是新兴力量,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涉及政治民主化尝试,其他不涉及,排除B项;D项是在辛亥革命时期。
7.“对于臣民来说,雷霆雨露皆天恩。臣民的一切都是由皇帝赐予的……在皇帝之下,没有独立自主的个体,只有臣民而不可能有国民。”导致这一局面在中国终结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民众由“臣民”到“国民”的转变,故选C项;鸦片战争、百日维新没有推翻君主专制,排除A、B两项;新文化运动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结束,排除D项。
8.下表为民国初年流行的新词语。这说明当时(  )
国体、政体、国旗、共和、国会、议院、政党、宪法、内阁、总理、议长、议员、投票
法律、民法、刑法、法庭、预审、公判、保释
社会、主义、进步、权限、民权
A.社会上新旧事物斗争激烈
B.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C.辛亥革命带来政治新气象
D.人们纷纷称赞辛亥革命
解析:C 材料中这些政治新词语反映出了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带来的政治新气象,故选C项;流行的新词语中未涉及旧事物,排除A项;流行新词语是民主革命运动的结果,不能说明当时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人们的态度,且当时的内地和广大的农村,不认同辛亥革命的旧式人士仍旧大量存在,排除D项。
9.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撰发《告各友邦书》,明确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C.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D.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解析:D 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具有妥协性,反帝不彻底,表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是否得到帝国主义支持,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特权继续存在,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辛亥革命对帝国主义的态度,而非国内的封建主义,排除C项。
10.金冲及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当代中国的伟大辉煌。该学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视角是(  )
A.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C.推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D.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解析:A 材料“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从思想解放的视角肯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故选A项。“完成了”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B项。“封建制度”混淆概念,应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民族认同”不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辛亥革命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2·天津卷,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解析:B 题干材料中“20世纪初”“革命团体”“民族民主革命”“武装斗争”“各地新政府”等信息,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故选B项;材料所示信息与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不符合,故A、C、D三项排除。
12.(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D 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排除A项;孙中山并非要“均贫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
13.(2022·湖北卷,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解析:B 题干是对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中性描述,而A项反映的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嬗变的消极态度,情感主旨不一,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色旗是中华民国的第一面法定国旗,黄帜青龙代表的是清政府,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本质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因此B项正确;C项是现象,排除;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14.(2022·江苏卷,7)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解析:D 材料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背景,教员虽然剪了辫子,但“捧着古书”、没有“种族思想”和“民权思想”等信息,表明教员只是表面上顺应形势,在思想观念上却没有什么变化,而“种族思想”和“民权思想”体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革命思想,所以答案为D项;其对“种族”“民权”的态度与趣味、个性、时尚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15.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
——摘编自富成慧《辛亥革命与
中国政治现代性研究》
(1)从材料一中任选至少两项史实,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从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
(2)你是否认可材料二作者的观点 并加以说明。
答案:(1)示例一
序号:②⑤。
主题:国家出路的探索(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
补充史实:戊戌维新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示例二
序号:①③④。
主题: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
补充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边疆危机等)。
示例三
序号:①②③④⑤。
主题:列强侵略与救亡图存。
补充史实:戊戌维新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
(2)示例一:认可。
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示例二:不认可。
依据: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示例三:不完全认可。
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共和政体,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