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16: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核心概念:北洋军阀、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运动 关键问题: (1)北洋军阀的统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要概念]
1.北洋军阀:指伴随袁世凯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势力不断扩张,形成控制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化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主要形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至1928年北伐完成,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势力,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也扩展到全国。1912—1928年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二次革命: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后,厉行专制独裁。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最终失败。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袁世凯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3.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公然撕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召开国会,191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由于实权掌握在西南军阀的手中,军政府变成军阀政府。孙中山认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1918年5月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教材史料]
1.阅读本课导入语图文材料,思考使鲁迅先生对时局产生怀疑乃至失望、颓唐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引导: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坚持专制独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与之斗争激烈,但革命党人力量软弱,人们渴望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国家陷入军阀割据混战中,百姓生活艰难。
2.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指出一战时期华工出国参战的意义。
思路引导: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②中国劳工的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观察教材第四目《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封面,从中可获取哪些信息
思路引导:杂志定名为《青年杂志》,封面正上方的青年群体说明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将启迪的主要对象放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法文书写的“青年”说明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法国启蒙思想,进行思想启蒙;把卡内基作为封面人物说明先进知识分子希望新一代的青年应该具有艰苦创业、积极进取的品质;封面采用花边、艺术字体等元素进行设计,这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主题学习 辩证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二、三目,完成填空)
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思维深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对;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加剧。
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混战割据。
(2)“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间的争端。张勋拥溥仪复辟。
[知识点拨] 府院之争
从派系看:是北洋军阀内部不同集团的利益之争。
从体制看:是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
从列强看:是分别支持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美、日之争。
(3)护法运动
①背景: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新掌权,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②过程:1917年8月,部分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③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职离去。
(4)参加一战
①原因: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发展。
②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
③影响: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条件 前提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政策 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条件 外部环境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群众运动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表现 轻工业发展:民族企业发展壮大;企业数和投资额增加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①原因: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律、法令。
②表现: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改用阳历;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③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任务二 合作探究
视角1 政治上的沉沦与曙光
材料一 专制独裁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材料一中序号内容。根据材料一内容进行讨论思考,说说你能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2)阅读教材第二目第1、2自然段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据此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最大特点。
[结论] (1)民主曙光:①二次革命 ⑤护国战争
政治沉沦:②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③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④袁世凯复辟帝制 ⑥张勋复辟
历史结论: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异常激烈;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异常艰难曲折。
(2)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视角2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材料二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 第一回》
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问题] (3)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影响。
[结论] (3)特点:①新建厂数和资本总额大大增多;②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有利因素: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
影响:推动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检测反馈]
下面是1860—1913年我国棉布产量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表(%)。
   年份 项目   1860 1894 1913
机制布所占比重 3.18 14.15 34.83
手织布所占比重 96.82 85.85 65.17
下列选项中,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棉纺织工业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解析:C 由表格可以看出,1860—1913年,我国棉布产量中机制布的比重不断上升,手织布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这表明棉纺织工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故选C项;表格中的数据只能说明棉纺织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不能说明资本来源问题,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体现民族危机加剧,排除B项;自然经济从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解体,但整个近代未完全解体,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一、北洋军阀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1.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及其分散性。
2.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及分而治之。
3.晚清以来中央集权不断弱化的结果。
4.强权人物的消失产生了离心力。
二、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推动因素
(1)内部:列强侵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企业家“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
(2)外部: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如一战等)。
2.阻碍因素
(1)先天不足: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
(2)多重压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3)后天畸形: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政局动荡: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四目,完成填空)
1.兴起
(1)原因: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2)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
3.内容
(1)思想革命
①提倡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提倡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2)反对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影响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运动涉及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任务二 合作探究
视角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材料一
[问题] (1)阅读教材第四目第1、2自然段及“史料阅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发出“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的背景。并指出陈独秀“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的解决途径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阵营的政治、思想、文化诉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论] (1)背景: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认识到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的头脑;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北洋政府的独裁专制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途径:发动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
(2)诉求:政治上,反对专制制度,主张民主共和;后期主张学习俄国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思想上,提倡民主、科学思想,追求真理,抨击传统儒家主流思想对人性的压制,要求思想解放;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上,主张文学革命。
影响:启迪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觉醒;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文化转型。
视角2 回望社会剧变的北洋时期
材料二 北洋时期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存,反对外国侵略与向西方学习同在,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呈现出一个极端混乱的时代,而中国社会就是在繁杂矛盾中发展和进步的,黑暗中酝酿着光明。
——摘编自张华腾《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
特点及展望——以大陆学者的研究为中心》
[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阐释北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
[结论] (3)北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时期。政治上,由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转型,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民主共和政体得以延续。经济上,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化上,由封建传统文化向近代新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批判愚昧和迷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检测反馈]
1.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家的正当地位。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摒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B.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C.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D.批判继承儒家传统学说
解析:B 陈独秀和胡适对儒家学说和孔子的观点说明二人是在客观看待传统文化,这是对其进行的理性思考,并非摒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故选B项,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到对立的观点,陈独秀和胡适都是在认可儒家学说和孔子,排除C项;题干只提到了陈独秀和胡适认可或肯定儒家学说和孔子,并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所以不能得出批判继承儒家传统学说,排除D项。
2.下表为《新青年》杂志某两期的部分目录,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高一涵 妇人观……陈独秀 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高一涵 文学革新申义……傅斯年 论小说及白话韵文……胡适
A.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遵奉孔子宣传变法的合理性
D.解放思想,推动文化革新
解析:D 据材料“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文学革新申义”“论小说及白话韵文”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故选D项;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A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通过与保皇派论战、起义等手段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排除B项;康有为等维新派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宣传变法的合理性,排除C项。
[深化拓展]
一、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以民主、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2)倡导文学革命,推动新思想传播。
(3)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意义
(1)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2)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3)为五四运动做了人员与思想准备。
(4)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打开了大门。
(5)推动中国现代文化表达方式的转型与文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革新。
二、多角度看北洋统治时期
1.政治上,呈现分裂性、松散性和无序性。分裂性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分裂、中央系(北洋系)内部的分裂、地方派系的分裂;松散性表现为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控制力薄弱;无序性表现为缺少有规则的政治运作方式,国会与政府运作纷乱。
2.经济上,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战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契机。
3.思想文化上,思想多元并存、文化活跃开放。西方资产阶级各种思想流派和政治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等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20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
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混乱,没有真正确立民主共和政体,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故选D项;民主共和政体没有真正建立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群众基础,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很快失败,说明君主专制制度不符合人心与国情,排除B项;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C项仅体现材料部分信息,排除。
2.下图为时政漫画《国庆日之回顾》,画面中的五色旗代表共和制度。导致图中“今年”五色旗卷起和倒立的直接原因是(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袁世凯准备称帝
C.段祺瑞出任总理 D.张勋复辟的开始
解析:B 题干中的“今年”指的是民国四年,即1915年,而五色旗卷起和倒立的意思就是共和制度面临崩溃,其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准备称帝,故选B项;二次革命的失败是在1913年,排除A项;段祺瑞出任总理是在1916年,排除C项;张勋复辟发生在1917年,排除D项。
3.北洋政府在其统治的16年间,袁系、皖系、直系、奉系争权夺利,军事分权、制造政潮的现象一直贯穿于北洋政府统治的始终。可见,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  )
A.内部斗争不断升级 B.列强操纵北洋政局
C.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D.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解析:C 据材料16年间,多派军阀、军事分权,政潮不断可知,北洋政府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故选C项。
4.1912—1919年,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
A.工业获得独立发展 B.轻工业发展迅速
C.轻重工业发展平衡 D.重工业发展迅速
解析:B 1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有所发展,故选B项;1912—191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特权和干预,使得工业不可能获得独立发展,排除A项;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排除C、D两项。
5.1912年,在日本学习化工的范旭东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回国创办永利碱厂,成为著名的“化工大王”。材料表明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国内投资大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B.清政府放松了对民族工商业的限制
C.辛亥革命激发了实业救国的热情
D.南京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C 据材料“1912年,在日本学习化工的范旭东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回国创办永利碱厂”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家回国创办企业,说明辛亥革命激发了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热情,故选C项;“彻底改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12年清王朝结束,不存在政策限制,排除B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排除D项。
6.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到1929年数量达到32则;《大公报》在1927—1936年的女子征婚广告有15则,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这一数据说明当时(  )
A.婚恋市场中男性居于弱势地位
B.婚姻观念呈现出自由平等气象
C.民众普遍接受了新式婚姻观念
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解析: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子征婚广告的数量增多,是女性在近代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表现,故选B项;从材料看不出男女在婚恋市场中地位高低,排除A项;“民众普遍接受”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7.下面是《青年杂志》封面图片及封面人物简介。据此判断,这份杂志创办的宗旨是(  )
  封面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
  人物简介:美国物理学家、政治家。一生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发明避雷针;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独立宣言》起草和签署人之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签署人之一。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如此评价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A.反对封建迷信 B.抨击封建专制
C.传播社会主义 D.弘扬民主科学
解析:D “发明避雷针;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说明宣传科学,“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说明弘扬民主,故选D项。
8.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文指出,“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体国民之权利也。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陈独秀旨在(  )
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
C.推进国人思想觉醒 D.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解析:C 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强调国家是全体民众的国家,强调民主,反对专制,目的是唤起国人思想的觉醒,故选C项;清朝统治在1912年已经结束,排除A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排除B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9. (2023·辽宁卷,7)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的规定带有旧式的专制特点,所以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追求民主的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体现了“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北京政府的专制遭到反对,而非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故A项错误;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的规定主要是出于强化其权威的考虑,而非“愚昧”,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也不能体现“科学思想”,故B项错误;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的规定并非“改良”,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也并非“革命”,故C项错误。
10.(2021·山东卷,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海关税征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征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征收额最低的时候,C、D两项与此不符,排除。
11.(2021·天津卷,6)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解析: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故A项正确。
12.(2022·广东卷,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做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 “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 “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解析:D 鲁迅所说的“鹰”等威胁到了出笼后的“小鸟”,这一比喻意为反对传统礼制的新思想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与鞭挞,所以“鹰”等指的是社会上的旧势力,故选D项;“小鸟”代表的是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指的是落后的封建礼制,排除B项;“无路”指的是没有女性能够独立生存的社会环境,且1918年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排除C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 (1912年=100) 平均增长率/%
棉纺 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 564 1 598 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 616 6 675 255.2 11.0
机器面 粉业 华商厂日产能/包 66 470 203 950 306.8 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 1 966 8 316 423.0 19.8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量/千瓦 12 013 29 602 246.4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59 405 109 741 184.7 8.0
——据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二卷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答案:据表格可知,1912—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普遍较快,平均增长率相对较高,这反映出1912—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由表格数据可得,棉纺织业、机器面粉业、火柴业等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电力业、水泥业等重工业,这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即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