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16: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主题]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初步探索: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虽失败,但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核心概念: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共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关键问题: (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革命有何深远影响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有何深远影响 (3)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在国民革命中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重要概念]
1.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2.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年国民革命期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寻求国家统一的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展开。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该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材史料]
1.阅读教材第一目《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这份“号外”有什么价值
思路引导:该“号外”发刊于1919年5月4日学生运动的第二天,对公众及时了解、传播五四运动的消息有重要作用;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阅读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短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哪一历史观点
思路引导: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阅读教材第三目“史料阅读”,中共三大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的
思路引导: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
4.阅读教材第三目《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从中你可以提取哪些信息
思路引导:①北伐前国民政府控制的主要地区:两广地区。②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③进军路线: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上,冯玉祥军南下,遥相配合。④北伐成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5.“学思之窗”:结合这段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方向的。
思路引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强调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即以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这样,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
主题学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阶段 中心 主力 影响 口号 结果
第一 阶段 北京 学生 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等 释放被 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 阶段 上海 工人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性质
爱国革 命运动 爱国性: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社会革 命运动 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等阶层联合斗争,体现了全民族的力量
思想启 蒙运动 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马克思主义)
(4)意义
①思想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②政治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民族上: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原因:十月革命影响;五四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使民众对西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
(2)中心:北京与上海。
(3)传播方式
①著书立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组织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
③翻译书籍:翻译、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任务二 合作探究
视角 五四运动的影响
材料 五四运动爆发后半年,涌现出400多种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说:“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1918—1921年底,报刊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147篇,其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发表的有133篇。一位美国记者于1919年8月报道:“知识分子们已组织起来,计划在农民、工人之间进行促进全国团结的工作。”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整理
[问题] 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怎样的时代特色
[结论] 思想启蒙:促进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传播。
爱国救亡: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救亡意识。
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觉醒的革命者与觉醒的民众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检测反馈]
通过对比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难发现: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而后者则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这一区别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
A.领导者的周密组织和安排
B.新式教育理念的推广和普及
C.电信业和报刊业飞速发展
D.广大人民群众对国事的关心
解析:C 据材料可知,相较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五四运动的传播范围更广,这一时期电信业和报刊业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故选C项;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都具有自发性,缺乏周密组织和安排,排除A项;“普及”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人民群众对国事的关心依赖于新闻媒介对信息的传播,排除。
[深化拓展] 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比较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 同 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 思想、革命思想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 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
相 同 点 革命背景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填空)
1.历史条件
(1)经济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4)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5)国际支持: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
项目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意义
时间、地点 1921年,上海、嘉兴 1922年,上海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①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结构图示]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任务二 合作探究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
——中共一大(1921年)
●工人、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1923年)
[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结论] 变化:由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到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再到明确国共合作。
原因:①对中国革命实际的认识不断深入;②在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③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④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勇于承担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
[检测反馈]
 (2022·天津卷,7)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解析:D 材料为1922年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部分活动,涉及海员、妇女、青年、农民和工人等群体,方式包括组织工人罢工、开办女校、组建青年团、成立农会等,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故选D项;材料信息与扶助农工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1927年,土地革命始于1927年,因此排除B、C两项。
※三、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完成填空)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历史背景
①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③外部条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2)实现: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知识点拨]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新三民 主义 内容 新发展 三大 政策
民族 主义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民族平等 联俄
民权 主义 普遍平等的民权为一般平民所享有 “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联共
民生 主义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扶助 农工
2.国民革命运动
(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2)经过
兴起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
发展 1925年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通过再次东征巩固和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高潮 1926年 — 1927年 3月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失败 1927年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武汉“分共”
(3)经验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易错辨析]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2)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完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了。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两党各自关注的重点并举例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教训。
(2)比较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说一说国民革命有何进步之处。(提示:从革命任务、群众基础、领导、革命军队等方面来思考)
[结论] (1)中国共产党关注重点是民众,例:工农运动。
国民党关注重点是军事,例:北伐战争。
历史意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有重要作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接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教训:掌握革命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2)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立场更为彻底
群众基础 更为广泛
领导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联合,两种指导思想并存)
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
[检测反馈]
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中共三大召开促成国共合作
解析:C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迅速到来,故选C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B、D两项时间为1924年和192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深化拓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5)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方,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至长江流域,工农运动也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
2.历史作用
(1)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了国家政权的初步统一,为建立单一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提供了前提。
(2)沉重打击西方列强侵略势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3)实现了各革命阶级、阶层的联合革命,扩大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4)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初步积累了经验。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1919年5月4日晚,北大学生领袖许德珩作诗:“山东我国土,寸草何能让 工农兵学商,人民四万万。为何寡欺众,散沙无力量;团结今日始,一往无前干。”这表明当时青年学生认识到(  )
A.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B.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救亡运动成败的关键
D.统一战线建立的作用
解析:C 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们认识到,中国四万万人被列强欺负,是因为一盘散沙,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胜利,说明当时青年学生认识到救亡运动成败的关键问题,故选C项;“工农兵学商……团结今日始”强调工农兵学商的团结,而非无产阶级的领导,且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才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列强瓜分中国是在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转而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排除B项;统一战线首次建立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
2.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工人和先进知识分子纷纷举办“五一”纪念活动。这些活动(  )
A.促进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B.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作了准备
C.引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潮流
D.是国人救亡图存愿望的体现
解析:B 据题干“1920年”“工人和先进知识分子纷纷举办‘五一’纪念活动”并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可知,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故选B项;仅凭纪念活动,不能够达到促进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作用,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还不强大,没有引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潮流,排除C项;“救亡图存”不符合题意,题干未见国人反帝反封建的信息,排除D项。
3.“五四”以前,中国的先进分子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主义;“五四”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国民共识
B.资产阶级探索退出历史舞台
C.五四运动推动近代民主革命发展
D.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
解析:C 据材料可知,经过五四运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救国道路的探索上发生了转折,先进分子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说明五四运动起到了推动近代民主革命发展的作用,故选C项;“共识”说法错误,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资产阶级并没有停止探索,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排除D项。
4.五四运动后,中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兴办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等进步社团,创办了《劳动界》《共产党》等进步报刊,成立了“外国语学社”以培训外国语和宣传进步思想。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循序渐进
B.马克思主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C.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组织性
D.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正确的方向
解析:C 五四运动后,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兴办进步社团、创办进步报刊和成立“外国语学社”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故选C项;这时还处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初期,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不能体现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排除B项;D项指中国共产党成立。
5.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是(  )
A.新的革命任务 B.新的革命前途
C.新的革命对象 D.新的群众基础
解析:B 据题干“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最终走向了胜利,故选B项;“新的革命任务”不符合史实,1840—1949年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为反侵略反封建,排除A项;“新的革命对象”不符合史实,1840—1949年中国人民的革命对象为外国侵略者、本国封建势力,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群众基础并未发生变化。
6.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工作中心
B.准确把握了中国的国情
C.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
D.认识到农民阶级同盟军地位
解析:A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从材料反映的中共一大规定的党的基本任务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工作中心,故选A项。
7.下面为中国共产党某会议制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  )
(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3)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解析:B 据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以及“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可知,其目的在于反对本国封建军阀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故选B项;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其制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排除A项;中共三大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的问题,排除C项;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在1945年,而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材料内容与中共七大无关,排除D项。
8.1923年6月,中共三大提到:“(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据此推知,为应对这一现实,中国共产党后续采取的革命策略是(  )
A.明确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B.把组织工人运动作为工作中心
C.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联合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D 据材料“1923年6月,中共三大”“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即联合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选D项;中共一大明确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排除A项;中共一大把组织工人运动作为工作中心,排除B项;1927年后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C项。
9.1926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目前农运计划》中提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这一举措(  )
A.表明国民革命开始兴起
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C.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转移
解析: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192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集中发展农运的湘、鄂、赣、豫四省,正是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所在地,在此四省发展农民运动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故选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开始兴起,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材料中举措的效果,排除B项;国民革命的重心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发展农民运动是服务此重心,并非转移革命重心,排除D项。
10.下表所示为某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革命口号(部分),该时期是(  )
领域 革命口号
国共关系 “扩大左派”“反对右派”“国民党统一,反对分裂国民党者”
农民运动 “反对地主压迫”“耕者有其田”
工人运动 “打倒帝国主义”“撤退外国军队”“收回租界”
A.国民革命时期 B.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A 据材料可知,国共属合作关系,革命战线呈现以国共合作为特征,涉及农民与工人阶级,斗争目标是反帝(“打倒帝国主义”)反封(“反对地主压迫”),因此该口号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提出的,故A项正确。
[素养提升练]
11.(2023·全国乙卷,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广泛传播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广大劳动者政治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号召无产阶级劳动者用革命的手段来建设新国家,可见无产阶级已觉醒,作为重要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工人待遇得到改善的信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B项内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领导工人运动,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D 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运动后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主张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
13.(2021·全国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C 材料中蔡和森指出,在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国,已经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中国当时也是工业落后的农业国,因此说明中国也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发生社会革命,排除A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并不会因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排除B项;材料中显然是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排除D项。
14.(2021·广东卷,8)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解析:A 据材料“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知,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开展国民革命,即中国共产党要调整革命策略,具体表现为要团结包括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等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群,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故选A项;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开展国民革命,而不只是经济发展,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且材料主旨是进行国民革命,排除D项。
15.有人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形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7月,二次革命全面展开,后革命失败。
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11月,日本借对德宣战强占青岛。
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次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8月,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孙中山掀起护法运动。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8年5月,护法运动失败。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中国交涉山东问题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1919年9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
1920年8月到1921年初,上海、北京、武汉、日本东京、长沙、济南等地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
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整理
结合以上历史事件,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对“柳暗花明”的时代主题做出历史解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主题明确)
答案: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混战,对外屈辱妥协,社会矛盾尖锐。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屡遭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暴露了帝国主义的本质。这一切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了民族解放的新道路;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历史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