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核心概念:南京国民政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长征 关键问题: (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有何特点 (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创和确立革命新道路的 有何意义 (3)如何认识长征的意义
[重要概念]
1.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随北伐战争胜利发展,广州国民政府北迁武汉。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另立南京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存在时间为1927年到1949年。
2.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洋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结束。
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中国的官僚资本,主要指1927年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接收以前政府的国家资本、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建立起来,抗日战争前形成相当规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奠定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础。
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伟大理论。基本内容就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了起来,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方向。
[教材史料]
1.本课导入: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思路引导:打着民主的幌子,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2.阅读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谈谈你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
思路引导:(1)毛泽东把湘赣边界武装割据的胜利同夺取全国政权联系在一起,说明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在井冈山时期就已初现端倪。
3.阅读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指出古田会议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思路引导:(1)总结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
(2)确立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3)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4.“学思之窗”:读图,结合相关史实,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思路引导: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并无偿分配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其发展生产、支持革命的信念,有利于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主题学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任务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1.政治上: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1)1927年秋的“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实质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
2.军事上: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时间:1928年。
(2)概况: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日本炸死张作霖;张学良宣告东北三省改旗易帜。
(3)结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名师点拨] 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北伐”的对象是实行反动统治的北洋军阀,组织基础是国共合作,是一场国内革命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在国共合作已破裂的情形下进行,组织基础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军阀,虽仍有打倒北洋旧军阀的目的,但与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是一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的战争,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3.经济上: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1)发展表现:纺织、面粉、化学、橡胶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有利因素
①形式上的统一促进国内市场的交流与扩大。
②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
③反帝爱国运动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
(3)不利因素
①官僚资本摧残、压迫。
②民族资本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落后,无法与外国资本竞争。
③农村经济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
④南京国民政府军费激增,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少。
[检测反馈]
1927—1936年中国GDP情况表(单位:亿元)
时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GDP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0
时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GDP 294.70 294.60 269.00 290.90 309.40
由上表可知,该时期的经济发展( )
A.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
B.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C.促成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D.表明民族经济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解析:A 据表格数据可知,1927—1936年中国GDP总体上有所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业有所发展,这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A项;一战后列强加紧侵华,外部发展环境并不良好,排除B项;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C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排除D项。
[深化拓展]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
政治 经济 对外 代表阶级
仅形式上完成统一,军阀割据混战;专制独裁,屠杀共产党人 民族工业艰难发展;官僚资本迅速崛起 对日本侵略软弱妥协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填空)
1.背景
(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
2.开辟革命新道路
(1)发动武装起义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人民军队建设。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工农中的影响,而且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和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③教训: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的俄国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八七会议
①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②内容: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确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创建红军: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
③影响: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图解历史]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3.“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武装 斗争 (1)古田会议:1929年12月,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总结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2)粉碎“围剿”:1930—1933年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续 表
土地 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
根据 地建 设 (1)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增多,革命武装力量增强 (2)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起义名称 起义目标 结局
南昌起义 在南昌城发动起义 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秋收起义 进攻中心城市长沙 受挫
广州起义 攻占中心城市广州 敌我力量悬殊, 起义失败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整理
材料二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摘自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 》(1928年10月)
[问题] (1)思考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有何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苏联当时的国情 中国当时的国情
资本主义经济 相对发达 ①
工人阶级力量 相对强大 ②
特殊国情 资本主义国家; 参加一战,城市敌 人力量相对空虚 ③
(2)观察教材第二目《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指出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
(3)结合材料二分析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的“独特”原因有哪些。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结论] (1)共同点:都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受挫或失败。
填空:①相对落后;②相对弱小;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认识:中国与俄国国情不同,俄国式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2)主要在南方;多分布在两省或三省交界地,远离中心城市;多为偏远山区、农村。
(3)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工农群众经过国民革命的影响,因此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等等。
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检测反馈]
1928年3月,边界掀起了一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风暴,井冈山人民在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后,第一次发自肺腑地欢迎中国共产党。正如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据此可知,当时井冈山斗争( )
A.源于中国的革命实际
B.具有农民革命的性质
C.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D.完成了国民革命目标
解析:A 据材料可知,“打土豪,分田地”使得井冈山人民获得了土地,中国共产党因此赢得了农民支持,而在农民占大多数的中国,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说明井冈山斗争源于中国的革命实际,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井冈山斗争符合中国国情,B项与该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时间是1928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排除C项;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这一目标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完成,排除D项。
[深化拓展] 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确立
1.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不重视工农尤其是农民,统治力量集中在城市;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2.寻路
(1)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2)八七会议认识到发动工农、武装工农与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3)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认清了武装割据的重要性。
(4)一系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验证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道路的正确性。
3.意义
(1)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形成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与军事指导理论。
(4)开展土地革命,农民支持红军与根据地发展。
(5)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三、长征的意义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完成填空)
1.背景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2.经过
(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重要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内容 意义
①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②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组成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走向胜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与陕北红军会师。
(4)长征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地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1)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革命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2)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3)铸就了长征精神。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围剿”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战略转移,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摘编自[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三目第3自然段和《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在地图上圈画出如下地点:中央红军长征起止点、遵义、金沙江、大渡河、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
(2)对材料中“长征却使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你是如何理解的
[结论] (1)圈画:略。
(2)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指引中国革命打开新局面。
[检测反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下列革命精神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B.红船精神 延安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C.五四精神 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 长征精神
D.五四精神 延安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解析:A “五四精神”与1919年五四运动相关;“红船精神”与1921年中共一大相关;“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是红军战略转移到北方后形成的,是在长征胜利以后,故A项符合题意。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训政时期开始。下面为国民党训政时期权力运行结构示意图。由此可知,国民党“训政”( )
A.保障了主权在民 B.践行了三民主义
C.实质是一党专政 D.体现了自由平等
解析:C 图示反映出国民党“训政”时期,国民大会职权由国民党代表大会代行,国民政府各个机构都要接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指导监督,这说明了国民党“训政”实质是一党专政,C项正确。
2.八七会议决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还认为,“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
A.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
B.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A 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根据“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可知,八七会议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围绕阶级斗争展开,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故选A项。
3.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形成了一系列决议,规定在军队各级均建立党的组织,以党的任务约束军队行为,将士兵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置于党的组织领导之下。这些决议很快在各地红军中贯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B.开始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D.成功粉碎国民党军事“围剿”
解析:C 根据材料“规定在军队各级均建立党的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故选C项;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随着国共合作破裂而结束,排除A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已经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与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无关,排除D项。
4.下面为某一刊物的目录节选。其横线部分应该是( )
第二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二、
三、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四、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五、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A.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B.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解析:B 据材料“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三、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可知,横线部分时间是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到1934年红军长征之前,“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指1927年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符合目录内容和时间范围,故选B项;A项发生在1926—1927年,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晚于材料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时间不符,排除D项。
5.1929年9月,中共中央曾在“九月来信”中指出,目前红军的根本任务“主要的有以下几项:一、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关于红军的发展和战略问题,实行“分兵游击集中指导是不可移易的原则”。这表明( )
A.中共中央首次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B.中国共产党提出土地革命方针
C.党内结束了革命策略的争论
D.中共中央支持新的革命探索
解析:D 中共中央“九月来信”指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实行游击战争,这实际上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D项正确;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土地革命的方针,排除B项;“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但革命策略的争论并未结束,排除C项。
6.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红色中华》中使用高频词汇的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红军 群众 胜利 敌人 发展 革命 战争 “围剿”
13 316 次 10 886 次 4 039 次 3 843 次 2 779 次 1 586 次 1 263 次
A.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B.人民革命政权得以创建
C.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逐步形成
D.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解析:A 据题表可知,20世纪30年代《红色中华》中“红军”和“群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说明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故选A项;该时期人民革命政权创建应与“苏维埃”这一词汇相关,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C项应与“抗日”等词语相关,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是在20世纪4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7.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部分内容作出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通过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土地政策的调整( )
A.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
B.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序幕
C.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意在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
解析:A 据材料可知,1929年《兴国土地法》和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保护了农民的权益,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早于材料时间,排除B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没有变化,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处于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1936年10月10日,在《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中指出:“我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已)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即刻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这表明,红军长征胜利后( )
A.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
B.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革命战争向民族战争进行转变
解析:D 由题干中的“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等信息可知,红军长征胜利后,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经过长征锻炼和保存下来的革命骨干,成为以后领导抗日战争的主干。在日本侵略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革命战争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国内战争向中日之间的民族战争进行转变,故选D项。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但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长征使得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但这不是题干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9.某学者这样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它)既要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又要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无数道高山大川天然屏障的阻隔。这次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D 由“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无数道高山大川天然屏障的阻隔”可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面临的困难,故选D项。北伐战争革命区域主要为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南昌起义地点在南昌,秋收起义发生于湘赣边界,故A、B、C三项发生地均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
10.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下表所列事件中获得的启示是( )
革命活动 方式 结果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照搬苏联城市中心道路 失利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根据中国国情,走向农村 发展
前四次反“围剿” 根据实际情况,打游击战 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 照搬苏联经验,打正规战 失利
续 表
革命活动 方式 结果
遵义会议与其后的长征 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制定战略战术 胜利
A.坚持进行武装斗争
B.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建立统一战线组织
D.坚持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治经济建设
解析:B 据材料可知,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其结果往往能获得胜利,而照搬苏联经验其结果往往失利,说明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选B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3·全国新课标卷,30)下表可以反映出( )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 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解析:A 据材料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故选A项;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且材料只体现资本占比情况,不能体现商业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民族资本,不能得知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排除D项。
12.(2020·全国Ⅱ卷,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 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解析:B 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已“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故B项正确;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但还未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是在1934年,此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的史实,故D项错误。
13.(2023·福建卷,7)下图是1990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以该邮票为实物史料,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
A.赤色邮花的出现时间
B.中国人民邮政的创立时间
C.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起始时间
D.闽西交通总局的成立时间
解析:A 据材料相关信息“1990年”“邮票发行六十周年”“赤色邮花”和镰刀斧头的五角星可知,赤色邮花发行的时间是1930年,当时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以镰刀斧头为特征的五角星是当时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典型标志,故选A项;中国人民邮政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与材料“六十周年”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的时间,而非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起始时间,排除C项;图片中的邮花只是闽西交通总局寄出的诸多邮花中的一个,不能借助邮花的时间确定闽西交通总局成立的时间,排除D项。
14.(2021·河北卷,9)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1935年1月 《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1月 《中央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的决定》
1936年7月 《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B 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抗日救国、游击战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故选B项;长征使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将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而此时为长征时期,无法开展根据地建设与土地革命,排除C项;1927年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摘自《国民革命歌》
材料二 蒋介石集中了一百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军事上采取“堡垒主义”步步推进。……战局日益恶化,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先后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等十多个省份。……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转移的成功,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此后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为深入推进革命所发动的重大军事行动。请就歌词中“国民革命成功”谈谈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略转移”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答案:(1)行动:北伐。
认识一:国民革命成功。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认识二:国民革命失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认识三:国民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历史事件:长征。
历史意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物质基础;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