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伴随日本加紧侵华,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但是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发动全国性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核心概念: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侵华暴行 关键问题: (1)局部抗战时期,国内外各阶层对日本的侵略做出了哪些不同的应对 (2)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3)日军侵华期间实施了哪些犯罪行为
[重要概念]
1.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为侵略华北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国民党政府屈从于压力,先后同日方达成《秦土协定》《何梅协定》,使中国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此后,日本又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政府不断妥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民族资产阶级等)和顽固力量(以国民党内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广泛的统一战线。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初步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该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保证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教材史料]
1.阅读教材第一目“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历史背景。
思路引导:①日本不断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②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站在民族立场调整政策;③爱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④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不得人心。
2.阅读教材第三目“史料阅读”,指出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思路引导:史料选自德国人拉贝在南京的生活日记和日本记者的记录,属于文献史料。两人都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他们的记叙是研究侵华日军罪行(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史料。反映出法西斯反人类、反和平的反动本质。
3.“思考点”: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思路引导:①中日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②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③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④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将使自己丧失在中国的有利位置,极力谋求和平解决。
4.“学思之窗”:阅读这段材料,分析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
思路引导:①从背景上看,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面对民族危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从国家利益出发,热烈拥护国共合作,积极参加抗战。②从内容上看,其具体主张可以分两类,第一条、第二条和第八条,主要表达了用各种手段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第七条表达了对于战争期间劳苦民众的关注。③从意义上看,这些主张均表现出鲜明的爱国和反帝反封建的立场,推动国共合作,增强抗战的民族凝聚力。
主题学习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一、日本侵华及其暴行
任务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三目,完成填空)
1.日本侵华的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2)历史原因:侵略中国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4)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内部国共内战、国际上绥靖政策盛行。
2.日军侵华的史实
3.日军的侵华暴行
方式 侵华暴行
“以华制华” 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以战养战” 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制”;强征劳动力
续 表
方式 侵华暴行
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三光”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敌后抗日根据地);“治安强化运动”(华北)
大轰炸 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细菌战 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
“慰安妇”制度 蹂躏中国女性,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
[检测反馈]
公祭日是对群众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类尊严的捍卫,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以下可作为佐证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研究者的专著中对该惨案的描述
解析:B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是第一手史料,最具有说服力,B项正确;A、C两项属于亲历者的回忆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D项属于研究者的专著,其说服力不如B项中的史料。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二目,完成填空)
1.中国的局部抗战
(1)国民政府的政策: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依赖国联调停。
(2)不同阶层的抗战
阶层 对日侵华态度
东北军民 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牵制大量日军
中国共产党 ①“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 ②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5年底)
青年学生 一二·九运动:宣传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1935年)
国民党爱国 官兵 ①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②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③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2.全国抗战的开始
(1)标志: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过程
②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任务二 合作探究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二目,将上面时间轴填充完整。结合时间轴上的史实,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2)据时间轴中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信息,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结论] (1)①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②“八一宣言”;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十九路军奋起抵抗。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特点:由点到面(或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
(2)中国共产党倡导并采取切实措施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团结抗战。
(3)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局部抗战推动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日本侵华影响英美在华利益,促使蒋介石态度发生变化。
[检测反馈]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 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C 据材料“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我们要把……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要团结一切力量抗日,故选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是在1940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后期,排除B项;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对象是国民党,而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排除D项。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20世纪30年代初,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诗中的“山河”主要是指(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平津地区 D.华东地区
解析:A 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占领了东北地区,因此何香凝认为蒋介石“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故选A项;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三省后,1935年进犯华北地区,发动华北事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并未占领平津地区,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相继占领了上海、武汉等华东大部分地区,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
A.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解析:A 根据“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路轨”“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嫩江桥奋勇抵抗”等内容可知,该笔记的主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地区抗日活动的高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选A项。
3.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C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加剧,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对峙所代表的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故选C项。
4.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学生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30多座大城市。各地工人纷纷集会罢工予以支持,宋庆龄、邹韬奋、鲁迅、陶行知等各界爱国进步人士也纷纷支持。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抗战
B.全国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大势所趋
D.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解析:C 材料表明,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不仅迅速席卷全国,还得到了各地工人和各界爱国进步人士的支持,说明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大势所趋,C项正确。
5.20世纪30年代,书刊中的“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使用,其他称谓则逐渐减少。这种变化表明( )
A.民族危机推动国家认同观念增强
B.国民政府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C.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益规范
D.社会各界的文化差异性缩小
解析:A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使用,联系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可知,“中华民族”称谓广泛使用表明国家认同观念增强,A项正确。
6.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早在1937年8月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所做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使“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次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C 根据时间“1937年8月”和“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可知是洛川会议,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7.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揭示了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的反动本质。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刊物《战斗》刊发“双十特辑”,呼吁完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
B.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
C.国共两党阶级立场趋同
D.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解析:A 1927年,国共两党由合作转向对抗,说明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的阶级矛盾,1937年,中国共产党呼吁完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所以上述变化是由于日本侵华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变化,其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是题干两个行为的共同之处,排除B项;国共两党代表了不同的阶级,立场并未趋同,排除C项;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就不断高涨,不是题干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8.据学者统计,驻华北、华中侵华日军在1939年的自给自足率分别达到36%和41%,1940年分别达到45%和75%。由此可见,此种状态( )
A.扰乱了国统区金融秩序
B.是转嫁战争负担的方式
C.封锁了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了战争的物资管制
解析:B 据材料可知,驻华北、华中侵华日军的自给自足率不断上升,说明日本侵略者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以战养战,转嫁战争负担,故选B项;侵华日军对占领区的掠夺与国统区金融秩序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侵华日军掠夺占领区经济,转嫁战争负担,而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则是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力量,排除C项;战争物资管制指对与战争密切相关的物资严格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9.(2023·广东卷,9)“三十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开始
D.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解析:B 通过反对华北自治,推知时间在1935年及以后,反对内战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之前,故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1937年,时间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10.(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解析:A 依据材料“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团结其他阶级,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可知,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抗日战争,不是武装反抗国民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党的中心工作,排除C项;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排除D项。
11.(2021·天津卷,7)1937年4月,天津北宁足球队赴日本参赛。比赛前,领队结合时局激励全队;比赛中,华侨和留日学生高呼爱国口号。北宁队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归国后受到数万民众热烈欢迎;《大公报》予以连续报道,称“为中华争得无上光荣”。这能够说明( )
A.当时中国重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
B.体育比赛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大门
C.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体育竞技结果
D.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
解析:D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37年,中国的足球队在比赛中“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其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极大鼓舞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因此,“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国家对体育竞技的重视,排除A项。早在1937年前,中国的国门就已经打开,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综合国力逊于日本,且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12.(2023·全国甲卷,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
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答案:(1)制订侵略方针;欺诈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地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等。
(2)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日本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严重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