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16:5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核心概念: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土地法大纲》、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 关键问题: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了哪些努力 结果如何 (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有何意义
[重要概念]
1.《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法规。主要内容为: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护民族工商业等。《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地消灭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的纲领,为土地改革规定了具体方针、政策和道路;推动土地改革运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教材史料]
1.阅读教材导入图文,材料暴露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思路引导:国民党接收官员贪婪搜刮;国统区生产停滞,社会混乱,说明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对比教材第二目的“史料阅读”与第四目的第二则“史料阅读”,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思路引导:对比1946年与1948年国共双方兵力数据的变化可知,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力量不断壮大,这是正确的战略战术及顺应民心,“得道多助”的必然结果。
3.阅读教材第三目“历史纵横”及《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图片,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思路引导:国民政府统治丧失民心,统治危机严重;国统区人民掀起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4.阅读教材第四目第一则“史料阅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思路引导:(1)主要内容: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2)作用: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翻身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5.“学思之窗”:阅读这段材料,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思路引导: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从民主自由的理念出发,呼吁建立一个“自由自主的国家”,这既体现了当时人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和努力,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
主题学习 人民的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1.两种建国方针
(1)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2)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争取和平的努力
措施 时间 参与者 成果
重庆 谈判 1945年 8—10月 国共双方 “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重庆 政协 1946年 1月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 通过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
任务二 合作探究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目正文及“学思之窗”,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内不同政治势力提出的不同建国方针分别是什么。
(2)阅读教材第一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从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结论] (1)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
民主党派:主张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
(2)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分布范围看,国共两党力量差异明显;解放区主要集中在北方,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相联系;由共产党军队主动撤出部分解放区可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切实努力;由国民党侵占了部分解放区可知其坚持内战独裁;美国帮助国民党调动军队,抢夺地盘。
[检测反馈]
(2021·广东卷,9)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解析:C 材料主要体现了民主人士柳亚子和重庆《大公报》对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去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行为高度赞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大众热切要求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民主人士和《大公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舆论,体现了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故选C项。1948年开始的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而材料反映的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排除A项。民主人士柳亚子和重庆《大公报》不能代表民主党派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态度,排除B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基本得到解决,阶级矛盾上升,排除D项。
※二、国共两党胜败原因分析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三、四目,完成填空)
1.战争进程
2.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表现 原因 结果
经济危机 滥发纸币 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社会危机 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政治危机 内战独裁;美军暴行 爱国民主运动迅速兴起,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包办“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
3.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1)经济上:解放区土地改革
①概况:1947年夏,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②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调动广大农民革命积极性,参军参战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2)政治上
①北平谈判:1949年4月。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 内容 意义
1949 年春 a.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c.两个“务必”的警示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重大问题
4.胜败原因分析
项目 共产党(胜利原因) 国民党(失败原因)
根本 原因 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具体 原因 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世界: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归纳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
(1)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3)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4)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众运动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摘编自王秀华等《西柏坡时期社会建设》等
材料二 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写道: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往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从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从中国的力量对比来看,我国政府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平。为了使双方作出让步,国民党必须建立自己的议会,这样,中国政府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中国的政府,各党派才能在政府的宪法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些条件一项也未实现。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是无意义的。
——摘编自[美]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
司徒雷登回忆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奇逊关于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认识进行评述。
[结论] (1)措施: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
意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推动了战略转折;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2)从国民党失去民心的角度评述,如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专制独裁,丧失政治信誉。
从共产党赢得民心的角度评述,如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农民实现政治、经济翻身;在政治上坚持和平、民主、团结,赢得各界人士支持。
[检测反馈]
 1946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访问延安,随行记者描述:“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词,就是‘人民’……‘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含义。”据此推断,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广大民众的支持
C.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D.土地革命的开展
解析:B 根据“就是‘人民’……‘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含义”可得出,其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体现出人民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深化拓展]
一、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
1.政治:国民党专制独裁,逐渐孤立,失去民心。
2.经济: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滥发纸币,经济崩溃,物价暴涨,生活秩序被破坏。
3.军事:发动内战,违背民意。
4.组织:国民党党内组织涣散,纲纪废弛,缺乏凝聚力和渗透力。
5.社会:未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贪污腐败,道德败坏,社会秩序混乱。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政治:广泛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
2.经济:土地改革,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
3.军事:坚持武装斗争,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4.组织: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5.社会:清廉为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社会秩序稳定。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多数党派的赞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  )
A.未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
B.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C.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期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解析:D 据材料“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得到多数党派的赞成”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故选D项;材料“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说明关注到了斗争,排除A项;据材料“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可知,当时社会各界并未提出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从材料时间“1946年”可知,抗日战争已胜利结束,排除C项。
2.据统计,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 300多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 500多处。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国民政府破坏“双十协定”
B.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解析:A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而材料中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是对协定的破坏,故选A项;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排除B项;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是在1947年3月发起的重点进攻,排除C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D项。
3.下面是国民政府1946—1948年财政收支统计表。表格中财政赤字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年份 支出/亿元 收入/亿元 财政赤字/ 亿元
1946年 75 748 28 770 46 978
1947年 433 939 140 644 293 295
1948年 1—7月 6 554 711 2 209 055 4 345 656
A.日军侵略掠夺 B.国民党发动了内战
C.官僚资本压榨 D.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解析: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增加了财政开支,因此出现表格中政府财政赤字扩大的现象,故选B项;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内战时期官僚资本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压迫和剥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不是财政赤字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国民政府为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是题干现象的结果,排除D项。
4.某同学在整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时,发现如下一段评价:“三军成品字形,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它评价的是(  )
A.武汉会战 B.跃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项;武汉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5.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第十章规定,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采用均权制度,但在第十一章中又规定,省县地方权限必须按省县自治法规定行使,而省县自治法又必须根据中央规定的《省县自治通则》制定。据此可知,该宪法(  )
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实际不具备执行的可能性
C.具体条文上存在自相矛盾
D.实质上具有中央集权特征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宪法名义上给予了地方较大权力,但实际用烦琐的规则制约地方权力的发挥空间,实质是推行中央集权体制,故选D项;材料并未反映该规定会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宪法规则具备可操作性,排除B项;条文并未出现自相矛盾,只是在具体措施上对地方权力加以限定,排除C项。
6.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取代了抗战期间“双减双交”政策。这一调整主要是基于(  )
A.国共力量对比的逆转 B.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推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以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国共两党的矛盾,土地政策也随之调整,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1948年辽沈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排除A项。1948—1949年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与材料时间“1947年”不符,排除B项。1947年中国社会的性质依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
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打退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进攻 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C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D 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军队被完全消灭
解析:C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故选C项;打退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进攻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而不是全面进攻,排除A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而不是战略决战的序幕,排除B项;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意味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即将覆灭,而不是完全消灭,排除D项。
8.1948年,中共中央编审了一套包括《政治经济学》《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内的干部必读书,由毛泽东审批后提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为广大干部的必备书。选取这两本书旨在(  )
A.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
B.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
C.推动根据地经济建设
D.保持共产党优良作风
解析:B 据材料可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编审了一套包括《政治经济学》《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内的干部必读书,以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选B项;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与“《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符,排除A项;民主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推动的是全国的经济建设,不单是根据地,排除C项;“干部必读书”是面向干部的,不是普通共产党员,且材料也不涉及优良作风,“两个务必”强调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9.(2022·北京卷,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解析:D 据材料“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可知,抗战结束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讨论和平建国问题,社会各界的哀悼活动说明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而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悼念活动包括国民党要员,不能体现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排除B项;国民党要员不会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
10.(2022·广东卷,9)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
A.“武装自卫” B.“向敌后发展”
C.“救亡图存” D.“解放全中国”
解析:A 根据材料“1946年6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此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此时中国共产党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因此,面对蒋介石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提出“武装自卫”的号召,故选A项。
11.(2021·全国乙卷,30)土地改革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解析:B 根据题意可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后在太行山区的家庭中,家庭支出要男女共同商量,这说明女性的地位得到提高,由此可推知当时解放区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故选B项;“消亡”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分配制度,排除C项;仅根据家庭成员经济地位的变化无法说明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被颠覆,排除D项。
12.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解析:B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争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结合所学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材料中党对干部培训的重视,意在为城市管理培养人才,适应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故B项正确。
13.(2023·全国新课标卷,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以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