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稳步推进,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构想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对外关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核心概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宪法、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问题: (1)1978年前后中国是怎样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 (2)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有何影响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有哪些 有何意义
[重要概念]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以解放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组织形式,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教材史料]
1.阅读教材导入图文材料,指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展开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历史意义。
思路引导:(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两个凡是”依旧禁锢人们的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
(2)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质: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们的思想从“左”倾束缚中解放出来。
(4)历史意义: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思考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路引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对外开放,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3.“问题探究”: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思路引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标志着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主题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内容
①工作着重点: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确立路线: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意义:有效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1982年宪法:增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
中国经济改革》
材料二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序言 序言
一 总纲 一 总纲
二 国家机构 二 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义务
三 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 三 国家机构
四 国旗、国徽、首都 四 国旗、国徽、首都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
教学用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目第1自然段,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指出全会在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全会的历史意义。
(2)有人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逐渐风清气正。阅读教材第一目第2、3自然段和材料一,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领域拨乱反正的历史意义。
(3)阅读教材第一目第4自然段和材料二,指出1982年宪法与1954年宪法相比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结论] (1)变化:①政治路线: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②思想路线:由“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思想到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③组织路线: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拨乱反正。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3)变化: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
说明:国家机构的设立是人民的授权;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检测反馈]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这一讨论( )
A.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B.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
解析:B 据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都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A、C、D三项。
[深化拓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1.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2.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二、改革开放进程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填空)
1.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突破: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
(2)对外开放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2.逐步深化
事件 内容
中共十二大 (1982年)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中共十三大 (1987年)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 (1992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中共十五大 (1997年)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续 表
事件 内容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共十六大 (2002年) 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共十七大 (2007年)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的起步
农村 城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据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整理
材料二 一、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吸收和利用外资,产品主要是出口。特区的经济是在全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综合体。二、特区的经济活动,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三、对前来特区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出入境等方面给以特殊的优惠和方便。四、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自主权。
——摘编自1984年4月22日《新民晚报》
文章《谷牧谈“特区”的“特”》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在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上,特区与内地有何不同。
(3)阅读教材第二目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补充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④,据此指出改革开放的实质。
改革带来的变化 改革未改变的
农村改革 ① ④
城市改革 国有企业经营 方式、产权制度等
恢复个体与 私营经济 ②
对外开放 ③
[结论] (1)坚持公有制性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府放权让利;触动了原有的经济体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2)内地:资金来源上,以政府拨款为主;管理方式上,以计划指导为主。
特区:资金来源上,以引进外资为主;管理方式上,以市场调节为主。
(3)①土地使用权(经营方式),产品分配方式;②所有制结构等;③管理体制等;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检测反馈]
(2023·福建卷,10)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 用电 量(亿 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 975 4 067 2 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解析:D 据题表可知,“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电量”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业生产的进步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科学化,故选D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仅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断定经济体制情况,排除A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举措,机械、化肥和电力等都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
[深化拓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
2.由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推广全国,及时总结,不断深化。
3.由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广。
4.新旧体制并存,新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旧体制束缚: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
(2)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并积累了实践经验。
(3)思想理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国际形势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2.特点
所有制结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宏观调控 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根本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完成填空)
1.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发展历程
理论 时间 解决问题 地位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六大以后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摘自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摘自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
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邓小平的论断有什么积极意义
[结论] (1)核心思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特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和市场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检测反馈]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解析:C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C项。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说明中国( )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至全世界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解析: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选B项;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提到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排除C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不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
2.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国家机构”前面;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或缺。这些变化( )
A.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B.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C.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D.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解析: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国家机构”前面,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或缺”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D项。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
3.下面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C 据图可知,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这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广大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排除A项;1953—1956年底,中国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无关,排除D项。
4.1979年首都钢铁公司试点改革,实行企业内部层层承包,责权利到人,并将工资总额与实现利润按比例挂钩浮动。1990年,首钢在完成上交国家的任务后,剩余利润从1979年的2 972万元上升到11.54亿元。据此可知,首都钢铁公司的改革( )
A.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精神
B.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
C.凸显现代企业制度的高效
D.注重科技研发与创新
解析:A 由材料“企业内部层层承包,责权利到人”“工资总额与实现利润按比例挂钩浮动”可知,首钢将工资与利润挂钩按比例浮动,可以激发首钢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任务的完成量,故选A项。
5.时代热词是每一时代特有的主题反映。下列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是( )
A.抗美援朝、“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现代企业制度、真理标准大讨论
C.经济特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C 1980年,党和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故选C项。“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1953年,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提出的,而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在1978年出现的,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6.据统计,1992—1997年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5.8%、309.1%和180.6%,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私营企业。这反映了( )
A.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B.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C.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1997年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有所发展,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私营企业,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思想和政策上都有利于推动私营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1992—1997年”这一个时间段,A项“开始”一词无从体现,且材料未体现计划经济,排除;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1980—1992年,深圳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GDP年均增长37.4%,远高于同期全国9.5%和全省14.1%的平均水平。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C.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通过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和利用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针对的是农村地区,排除A项;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时间是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以上过程反映的实质是( )
A.不同领导人的不同治国方略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
C.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
D.不同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不同
解析: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的发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故选B项;“不同领导人的不同治国方略”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未提到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意识形态,排除D项。
9.邓小平提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上思想蕴含的共同理念是( )
A.和谐发展 B.执政为民
C.统筹兼顾 D.共同富裕
解析:B 据材料“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可知,以上思想蕴含的共同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故选B项。
[素养提升练]
10.(2023·湖南卷,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解析:C 据题干可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文章肯定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行为,并对严宏昌买拖拉机的事情进行了肯定,这张照片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变更土地所有制,农村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排除A项;当时农业机械化没有实现,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小康社会尚未建成,排除D项。
11. (2023·辽宁卷,10)1981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3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当时( )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解析:A 据材料可知,辽宁青年自主创办私营性质的个体企业并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思想观念得到解放”的现象,故A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重调整等问题,不能反映“工业结构发生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并无其他年龄创业者的信息,不能推导出“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的结论,故D项错误。
12.(2023·湖北卷,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复关”的关键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A、B、C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13.(2023·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整理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1)历史信息的提取与历史解释
①结合启事的时间、地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或缩影。
②结合启事对人才在思想和政治方面的要求(条件1):论述对外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或深圳是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窗口。
③结合启事对人才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要求(条件2、3、4):论述深圳是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先进技术的窗口。
④论述这则启事的史料价值:深圳是了解对外开放(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窗口。
(2)表述成文,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