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核心概念:“一国两制” 关键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如何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是如何不断扩大的
[教材史料]
1.阅读教材导入图文材料,指出材料是从哪些视角来阐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的。
思路引导: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对外关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阅读教材第二目“学思之窗”,想一想,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及实施,对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起到怎样的作用
思路引导:是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作出的特殊安排,体现了中央政府和祖国人民对香港、澳门的关心和支持;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等。
3.思考点:如何认识国家取消农业税的意义
思路引导:(1)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田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2)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迈出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关键一步。
(3)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举措。
(4)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直接体现。
4.学习拓展:搜集资料,想一想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历了哪些风险
挑战。
思路引导:(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挫折。
(2)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摸索前行。
(3)自然灾害带来生命及财产的巨大损失,抗洪救灾。
(4)美国霸权挑起事端,保家卫国。
(5)香港、澳门面临回归及回归后的治理,考验国人智慧。
(6)外国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活动。
主题学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
2.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1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
3.科学技术:重点领域取得突破,“银河I”巨型计算机、“神舟一号”、“神威”计算机等。
4.基础设施:走在世界前列,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
5.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战胜非典疫情,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步形成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任务二 合作探究
[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教材从哪些角度阐述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除教材内容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补充研究这一问题
[结论] 角度: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基础建设、抗击灾害的能力等。
补充角度:民主法制建设、国防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等。
[检测反馈]
下表为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数据反映了( )
指标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摩托车/辆 1.94 6.29 18.80
洗衣机/台 78.41 88.97 90.50
续 表
指标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电冰箱/台 42.33 66.22 80.10
彩色电视机/台 59.04 89.79 116.60
组合音响/套 — 10.52 22.20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我国工业体系完善
C.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D.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解析:D 据材料可知,1990—2000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有了大幅增长,这说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而非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工业体系完善,排除A、B两项;表格中只有城镇居民的数据,不能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排除C项。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任务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填空)
1.“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含义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践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香港、澳门回归后,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强大生命力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检测反馈]
“紫荆花后莲花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中的“喜事”标志着( )
A.“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B.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C.对外开放格局完全形成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迎来新的篇章
解析:B “紫荆花后莲花开”指的是香港回归后的澳门回归,这一“喜事”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故选B项。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完成填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调整方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原则:独立自主。
(3)表现:1978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等。
(4)意义: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
2.20世纪90年代
(1)表现
①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
②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与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野蛮暴行和挑起双边关系事端的行为进行斗争。
③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
(2)意义: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3.进入21世纪
(1)原则: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总体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3)表现: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周边关系取得突破;发展与东盟、欧盟关系;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等等。
任务二 合作探究
[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三目第1自然段,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有何重大调整,并说明调整的依据。
(2)阅读教材第三目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外交有何新变化。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1)调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创造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
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多极化趋势发展,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2)变化: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原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开放深化,综合国力提升。新兴发展中国家力量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检测反馈]
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 )
时期 经济 贸易 政治 军事 环境 科教 文卫 交通 运输
1949年10月— 1978年12月 2 9 0 2 10
20世纪 70年代— 21世纪初 23 16 15 13 19
A.积极引领全球化的发展
B.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D.强化了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
解析:C 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中国在经济贸易、政治军事、环境、科教文卫和交通运输领域签署加入国际多边条约的数量明显大增,这说明我国不断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多边治理,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故选C项;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的资本扩张,主要由发达国家引领,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得出合作对象是世界大国,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不结盟政策,排除D项。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大多数东欧国家都经历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但中国不但保证了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还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改善了人民生活。中国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B.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不断巩固
C.全国人民白手起家的创新精神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解析: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开始被打破而非巩固,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白手起家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但不能“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1997年,中国出口贸易跻身国际贸易前10位。据此可知( )
A.发达国家贸易额减少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中国制造业日益崛起
D.计划经济体制适应国情
解析:C 据材料“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可知,中国自主制造能力提高,故对成品进口减少,生产所用的初级产品进口增多,由材料“中国出口贸易跻身国际贸易前10位”可知,中国产品受世界市场欢迎,综上说明中国制造业日益崛起,故选C项;中国出口贸易跻身国际贸易前10位并不能说明发达国家贸易额减少,排除A项;目前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3.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外语借用汉语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加入诸多国际组织
B.全球化速度加快
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D.翻译技术的进步
解析:C 材料表明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C项正确。
4.2004年,电子支付开始运营;2019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据此可知( )
A.信息、金融合一时代已经到来
B.信息技术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C.数字化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D.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解析:D 电子支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D项。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人民追求的共同愿望,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据此可知( )
A.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B.中国很注重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C.中国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D.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调整的立足点
解析:D 外交政策的调整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故选D项。
[素养提升练]
6.(2023·北京卷,9)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解析:A 材料中的“村村通”工程,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这些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经济体制改革侧重于生产关系领域,排除B项;三线建设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排除C、D两项。
7.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B 材料显示,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申明港澳问题是中国内政,外国不得干涉,并得到联合国的认可,从而使中国政府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B项正确;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已确立;材料不能体现“一国两制”,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在1997年和1999年,排除。
8.(2022·北京卷,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解析:C 据材料可知,中非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友好互动,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推动中非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故选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砖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9.(2021·全国甲卷,4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50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答案:(1)新内容: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
背景:已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
[单元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写入宪法。
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二十大提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