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面为某学者统计的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疫灾状况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期 疫灾年数/年 疫灾频度/%
西汉 18 8.5
东汉 28 14.3
魏晋南朝 75 20.3
隋唐五代 41 10.8
北宋 34 20.2
南宋 50 33.3
元朝 30 30.6
明朝 169 61.0
清朝 218 81.3
A.政治状况与疫灾数量无关
B.疫灾频度总体上趋向增高
C.各朝代疫灾历时年数均衡
D.疫灾年数与朝代年数成正比
2.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的诊疗方法( )
A.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
C.说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较为严密
D.证明中医药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3.古罗马人把疫病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A.人们对疫病预防治疗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4.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汉、唐两朝疫病防治事例摘录(部分)。这表明汉唐时期( )
朝代 摘录
汉朝 赵瞿病癞(传染病),历年医不差,家乃赍粮弃送于山穴中
唐朝 设“疠(瘟疫)人房”,“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
A.处置疫病已采用隔离方法
B.从环境卫生入手治疗疫病
C.注重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
D.通过药物研制来救治病人
5.《痘疹定论》记载:宋代丞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峨眉山医师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
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A.佛教兴起推动中医发展
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
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D.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6.元朝太医忽思慧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
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
7.1817年出版的由邱熺所著的《引痘略》,将英国的牛痘医术与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将上臂种痘部位定为手少阳三焦经的消泺、清冷渊二穴,并以经络脏腑理论作了诠释,促进种痘术在中国的推广。这反映了( )
A.中西方医学根出同源
B.中医药理论更为科学
C.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尊崇
D.中西医结合成为潮流
8.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B.有利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
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
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
9.《新全球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作者意在强调( )
A.疫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战争时的交通及贸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持续成为导致疫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疫病的传播
10.下图是《大瘟疫与人类之战》一书的目录摘编。据此可知,该书的主旨是( )
A.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科学进步终结疫病传播
C.传染病的流行难以控制
D.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
11.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
D.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2.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掀起了“两管五改”工作,“两管”就是管水、管粪,“五改”就是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这项工作( )
A.解决了农村公共卫生问题
B.顺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C.有利于强化农民的卫生意识
D.体现了乡村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
13.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 )
A.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B.全民公共卫生观念的普遍养成
C.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D.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14.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六大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这表明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
A.城乡统筹,保障极度 B.覆盖全民,层次多元
C.市场支撑,权责清晰 D.免费服务,兼顾公平
15.下表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时期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 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A.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B.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促进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D.有效防止了传染病蔓延
16.在消除疟疾的斗争中,中国逐步探索总结出“1-3-7”工作规范(详见下表)。2014—2018年,中国将其运用于坦桑尼亚覆盖4个社区共20万人口的试点项目,使当地疟疾发病率降幅超过80%。该规范后来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技术文件,并在泰国、柬埔寨等国的推广运用中效果斐然。这说明( )
数字 含义
1 1日内进行疟疾病例网络直报
3 3日内进行病例复核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7 7日内进行疫点调查及处置
A.医疗管理经验理应全球共享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影响抗疟斗争
C.世界卫生组织是抗疫的主体
D.中国为全球卫生事业贡献宝贵智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疫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治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治活动。
——摘编自赵曙、陈瑶《唐代疾病防控和
公共卫生若干问题探析》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11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时期 阶段概况
春秋战国 到汉末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两晋到 五代 医学理论无显著发展,主要是实践医学的进步和药物品种及方剂更加丰富,同时,域外医学(如印度医学)和药物(如乳香、胡椒、安息香、檀香等)传入
宋金元 时期 把药理与医理结合,以思辨结合临床经验的方法,来解释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明到清 前期 一方面,对经典医书进行注解与再整理,另一方面,创建温病学说。至此,在外感热病方面,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并存,理法方药更臻完善
晚清、 民国 传统中医学受到有力挑战,形成中西医并存局面。发生中医存废之争;1936年《中医条例》颁布,中医合法地位得以确认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初期 毛泽东作出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批示,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改革开 放以来 1982年宪法第二十一条注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在法律上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2017年7月1日实施第一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中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刘芳、罗雄等《略论中医学史》
从材料中选择至少两个阶段,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史论结合)(1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工业化和都市化带来的垃圾、下水道、供水以及居住等问题,1842年,英国人埃德温·查德威克率先提出治理公共卫生。基于当时瘴气和接触传染的医学观念,此时的公共卫生对因营养不良和恶劣居住条件引发的天花、伤寒和慢性病尤为重视。19世纪中叶,公共卫生改革者声称,工人阶级不良的健康状况和过早死亡减损了社会劳动能力,进而降低了社会效率。他们提倡利用政府资金提升公共卫生水平,由此可减少为孤儿寡母提供的救济。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成为非常专业化的职业;公共卫生最终接受疾病传播的细菌理论,从而建立在科学的医学基础之上;公共卫生干涉的领域从环境卫生转向家庭卫生;公共卫生运动最初的领导者几乎都是社会改革者,医生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杜丽红《世界现代公共卫生史的
兴起与近代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8分)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2010年中国重大医疗成就表
年份 成果
1956年 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沙眼致病原
1958年 大面积烧伤成功救治改写世界纪录
1960年 完成首例肝病切除手术
1963年 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断手再植成功
1965年 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2年 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抗疟疾的青蒿素
1988年 笫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2010年 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开始推广
——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壮丽70年,
新中国医学力量》等整理
材料二 1952年12月,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为尽快恢复人民的生产、生活,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运动的方针是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国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据龙长安《国家政权建设视野中的
爱国卫生运动探讨》等整理
材料三
——整理自中国地图出版社
《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合理阐释。(12分)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面为某学者统计的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疫灾状况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期 疫灾年数/年 疫灾频度/%
西汉 18 8.5
东汉 28 14.3
魏晋南朝 75 20.3
隋唐五代 41 10.8
北宋 34 20.2
南宋 50 33.3
元朝 30 30.6
明朝 169 61.0
清朝 218 81.3
A.政治状况与疫灾数量无关
B.疫灾频度总体上趋向增高
C.各朝代疫灾历时年数均衡
D.疫灾年数与朝代年数成正比
解析:B 据表格数据可知,从西汉到清朝疫灾频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故选B项。
2.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的诊疗方法( )
A.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
C.说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较为严密
D.证明中医药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A 根据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面对不同的病人,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只是一种诊疗方法,无法说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较为严密,排除C项;材料没有其他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中医药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
D项。
3.古罗马人把疫病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A.人们对疫病预防治疗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解析:B 材料“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体现的是古罗马人对公共卫生的重视,B项正确;人们对疫病预防治疗愚昧无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与疫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医疗技术的进步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且材料强调的不是宗教对医疗技术的影响,排除D项。
4.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汉、唐两朝疫病防治事例摘录(部分)。这表明汉唐时期( )
朝代 摘录
汉朝 赵瞿病癞(传染病),历年医不差,家乃赍粮弃送于山穴中
唐朝 设“疠(瘟疫)人房”,“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
A.处置疫病已采用隔离方法
B.从环境卫生入手治疗疫病
C.注重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
D.通过药物研制来救治病人
解析:A 汉朝时赵瞿得了传染病,久治不愈,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带着粮食将他送往山中隔离,以防止传染给别人。而到了唐朝,出现类似情况,则有瘟疫隔离房,男女会分开隔离,且照顾更加周到。这表明汉唐时期已经用隔离的办法来处理传染病了,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环境卫生、药物研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D两项。材料中的信息强调的是采用隔离的办法,而不是强调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排除C项。
5.《痘疹定论》记载:宋代丞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峨眉山医师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
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A.佛教兴起推动中医发展
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
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D.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解析:B 据材料“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可知,宋代已经出现种痘防疫的案例,说明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到中医与佛教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其他地区,无法说明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排除D项。
6.元朝太医忽思慧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
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
解析:D 据材料可知,《饮膳正要》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其内容不仅讲到食物禁忌问题,还强调食疗,这体现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据材料“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可知,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D项正确;材料是皇宫太医的秘本,无法反映蒙古人整体生活,更无法体现出“全面中原化”,排除A项;中医养生古已有之,和道家关系更早更密,“催生”一词不妥,排除B项;“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7.1817年出版的由邱熺所著的《引痘略》,将英国的牛痘医术与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将上臂种痘部位定为手少阳三焦经的消泺、清冷渊二穴,并以经络脏腑理论作了诠释,促进种痘术在中国的推广。这反映了( )
A.中西方医学根出同源
B.中医药理论更为科学
C.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尊崇
D.中西医结合成为潮流
解析:C 据材料信息可知,《引痘略》介绍英国的牛痘医术,但还是借助了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尊崇,故选C项;中西方医学并非同源,排除A项;材料并无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中医药理论更为科学的结论,排除B项;“成为潮流”无法体现,排除D项。
8.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B.有利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
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
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
解析:B 据材料“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医的传入推动中国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医疗技术的科学化、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故选B项;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西医的传入会给中医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并没有严重阻碍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西医的传入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大城市中,并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医不可能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排除D项。
9.《新全球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作者意在强调( )
A.疫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战争时的交通及贸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持续成为导致疫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疫病的传播
解析:B 据材料“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陆上和海上的贸易发展,使得人口流动频繁,加速了传染病的蔓延,故选B项。
10.下图是《大瘟疫与人类之战》一书的目录摘编。据此可知,该书的主旨是( )
A.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科学进步终结疫病传播
C.传染病的流行难以控制
D.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
解析:D 据材料可知,《大瘟疫与人类之战》一书,罗列科学对抗瘟疫、疫苗利弊、重视流感、利用抗生素和积极心态对抗瘟疫等目录,反映出该书旨在强调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防治有赖人类理性,与“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不符,排除A项;“终结”说法错误,排除B项;“难以控制”说法错误,传染病的流行可以通过疫苗等控制,排除C项。
11.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
D.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解析:D 据材料“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可知,当时的医疗卫生工作注重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将群众运动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故选D项;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排除A项;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符合当时推进社会生产的客观需要,排除B项;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至今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排除C项。
12.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掀起了“两管五改”工作,“两管”就是管水、管粪,“五改”就是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这项工作( )
A.解决了农村公共卫生问题
B.顺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C.有利于强化农民的卫生意识
D.体现了乡村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
解析:C 材料中叙述的20世纪60年代的“两管五改”工作,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强化农民的卫生意识,故选C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开始,排除B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乡村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的结论,排除D项。
13.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 )
A.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B.全民公共卫生观念的普遍养成
C.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D.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解析: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最初在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搞试点到20世纪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反映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医疗保障体系,并未涉及公众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排除B项;材料主体为医疗保障体系非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医疗机构服务职能的扩大,排除D项。
14.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六大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这表明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
A.城乡统筹,保障极度 B.覆盖全民,层次多元
C.市场支撑,权责清晰 D.免费服务,兼顾公平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中既有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又有带有商业性质的保障制度,这体现出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民,层次多元,B项正确;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保障适度,A项中“保障极度”说法错误,排除;商业性质的保障制度只是补充,C项中“市场支撑”说法错误,排除;D项中“免费服务”说法错误,排除。
15.下表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时期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 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A.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B.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促进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D.有效防止了传染病蔓延
解析:B 材料“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均排除。
16.在消除疟疾的斗争中,中国逐步探索总结出“1-3-7”工作规范(详见下表)。2014—2018年,中国将其运用于坦桑尼亚覆盖4个社区共20万人口的试点项目,使当地疟疾发病率降幅超过80%。该规范后来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技术文件,并在泰国、柬埔寨等国的推广运用中效果斐然。这说明( )
数字 含义
1 1日内进行疟疾病例网络直报
3 3日内进行病例复核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7 7日内进行疫点调查及处置
A.医疗管理经验理应全球共享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影响抗疟斗争
C.世界卫生组织是抗疫的主体
D.中国为全球卫生事业贡献宝贵智慧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消除疟疾斗争中逐步探索总结出的“1-3-7”工作规范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技术文件,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运用中效果斐然,说明中国为全球卫生事业贡献宝贵智慧,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国积极分享自身的医疗管理经验,“理应全球共享”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对消除疟疾的作用,而非世界卫生组织,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疫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治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治活动。
——摘编自赵曙、陈瑶《唐代疾病防控和
公共卫生若干问题探析》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11分)
答案:(1)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治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5分)
(2)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以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5分)
意义: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时期 阶段概况
春秋战国 到汉末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两晋到 五代 医学理论无显著发展,主要是实践医学的进步和药物品种及方剂更加丰富,同时,域外医学(如印度医学)和药物(如乳香、胡椒、安息香、檀香等)传入
宋金元 时期 把药理与医理结合,以思辨结合临床经验的方法,来解释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明到清 前期 一方面,对经典医书进行注解与再整理,另一方面,创建温病学说。至此,在外感热病方面,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并存,理法方药更臻完善
晚清、 民国 传统中医学受到有力挑战,形成中西医并存局面。发生中医存废之争;1936年《中医条例》颁布,中医合法地位得以确认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初期 毛泽东作出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批示,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改革开 放以来 1982年宪法第二十一条注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在法律上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2017年7月1日实施第一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中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刘芳、罗雄等《略论中医学史》
从材料中选择至少两个阶段,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中医学不断发展完善。(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宽松的学术环境客观上促进了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至汉末,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中外交往频繁,外来医学和药物的传入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宋金元时期,理学发展,格物致知的思辨性客观上启发了中医学在药理和医理方面的研究;明清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医学研究侧重整理而少于创新,中医学臻于完善的同时,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8分)
结论:中国古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中医学的发展作用巨大。(2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医学在西医学的挑战中曲折发展。(2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西医学在内的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对其态度经历了从新奇到接受再到推崇的过程,传统中医学受到有力挑战。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传统中医学被当成封建迷信遭到盲目批判。民国时期甚至发生中医存废之争,传统中医学险遭废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倡中西医结合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学,并通过立法保护中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在几次全国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中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地位。(8分)
结论:传统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传承中发扬光大。(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工业化和都市化带来的垃圾、下水道、供水以及居住等问题,1842年,英国人埃德温·查德威克率先提出治理公共卫生。基于当时瘴气和接触传染的医学观念,此时的公共卫生对因营养不良和恶劣居住条件引发的天花、伤寒和慢性病尤为重视。19世纪中叶,公共卫生改革者声称,工人阶级不良的健康状况和过早死亡减损了社会劳动能力,进而降低了社会效率。他们提倡利用政府资金提升公共卫生水平,由此可减少为孤儿寡母提供的救济。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成为非常专业化的职业;公共卫生最终接受疾病传播的细菌理论,从而建立在科学的医学基础之上;公共卫生干涉的领域从环境卫生转向家庭卫生;公共卫生运动最初的领导者几乎都是社会改革者,医生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杜丽红《世界现代公共卫生史的
兴起与近代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8分)
答案:(1)从关注环境卫生到全面关注人的生活状态和家庭卫生;医学理论基础愈发科学、精准;领导者和从业者的专业性日益增强。(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科学技术(生物学、医学)的进步;民主政治的发展。(答出四点即可,8分)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2010年中国重大医疗成就表
年份 成果
1956年 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沙眼致病原
1958年 大面积烧伤成功救治改写世界纪录
1960年 完成首例肝病切除手术
1963年 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断手再植成功
1965年 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2年 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抗疟疾的青蒿素
1988年 笫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2010年 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开始推广
——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壮丽70年,
新中国医学力量》等整理
材料二 1952年12月,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为尽快恢复人民的生产、生活,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运动的方针是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国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据龙长安《国家政权建设视野中的
爱国卫生运动探讨》等整理
材料三
——整理自中国地图出版社
《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合理阐释。(12分)
答案: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飞速发展,一些医疗技术自主研发、世界领先;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步深入基层,且覆盖面广;由政府主导,实行全民动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在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自主研发,成就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全民医疗有了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的进步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技术条件;广大人民群众卫生观念的改变推动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的进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逐步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为其他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