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16:57:35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重农抑商政策严格 B.商业契约意识明显
C.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人的商业契约意识明显,故选B项;材料仅述及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所履行的程序问题,并没有述及政府对商业的态度,且材料中也没有述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述及的是古埃及人“转让重要财产”这一主题,并未述及“生产方式”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仅述及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所履行的一些程序,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其“商业管理体系完善”,排除D项。
2.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立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
A.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解析:B 材料表明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商贸往来,说明当时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故选B项;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遍布全球”的说法不准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世纪海上贸易只在亚非欧三洲之间进行,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之后才逐渐建立起全球的经济联系,排除C项;“直接”的说法错误,意大利和印度的贸易为间接贸易,
排除D项。
3.“拜占庭拥有强大的地中海舰队,这对于控制地中海运输、打击海上劫掠者、威慑沿海国家……起了重要作用。”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保护了传统商路的畅通
B.维持了罗马帝国的强大
C.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D.削弱了地中海沿岸小国
解析:A 拜占庭帝国强大的地中海舰队打击海上劫掠者,从而有效地维护了传统商路的秩序,保护了传统商路的畅通,故选A项;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此时罗马帝国已经分裂,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传统商路的安全,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的行为推动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商贸活动,并没有削弱地中海沿岸小国,排除D项。
4.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解析:D 据材料“古代主要的商路……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可知,在中世纪之前形成了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而在中世纪之后,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欧洲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形成地方割据,使欧洲陆上传统商路被阻,普遍萎缩,故选D项;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A项;根据材料“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可知,这一时期贸易主要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政局是否稳定可以影响贸易状况,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C项。
5.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盛满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的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解析:D 依据材料可知,爪哇人和“文郎马神”人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瓷器传入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D项正确;材料所述是文化影响,不是政治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根本上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
6.1670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这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  )
A.直接接受王室领导
B.受到工业革命推动
C.殖民扩张手段残忍
D.部分具有国家属性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等殖民地拥有的权力广泛,包括铸币、战争等,这些均属于国家的属性,D项正确;王室主要是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进行间接领导,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
18世纪60年代,排除B项;殖民扩张手段残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7.18世纪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道: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等。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
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的待遇水平有所提高,消费品的种类也大大丰富,反映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工人的工资待遇水平,不是工人阶级的消费行为,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排除D项。
8.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逐渐形成“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的格局。这反映了(  )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D.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反映出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故选D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自由放任和市场的重要性,材料只涉及在棉花作为商品的前提下,各洲间的具体分工职责,没有明确全球贸易过程中的具体因素,故“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出现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材料没有具体的商业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故“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9.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16世纪中后期开通的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其贸易路线和往来商品见下表。这一贸易(  )
路线 商品
马尼拉到墨西哥、西班牙 生丝和丝织品、棉麻织品、瓷器、农产品、工艺品、金属品和珠宝饰物等
墨西哥到马尼拉、中国 白银、甘薯、玉米、马铃薯、花生等
A.将明清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C.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解析:C 据材料“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16世纪中后期开通的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和表格中的往来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大帆船贸易的兴起,促进了美洲市场与亚洲市场的交流,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所以该贸易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仍然在欧洲,排除B项;“完全垄断”的说法太绝对,表述错误,排除D项。
10.下面为16—17世纪欧洲部分新型商贸机构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当时欧洲(  )
时间 国家 机构名称
1531年 荷兰 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
1580年 意大利 里亚尔布市场银行
1600年 英国 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21年 德国 纽伦堡银行
A.封建经济已经崩溃
B.银行垄断了商业的发展
C.价格革命影响巨大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解析:D 据材料可知,16—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证券交易所、银行等新型商贸机构,表明其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这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选D项;“封建经济已经崩溃”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从部分商贸机构无法看出银行垄断了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革命的影响,而非价格革命,排除C项。
11.下列三幅图片是近代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它们可以用来佐证(  )
A.上海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中心
B.中国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C.开埠通商是经济发展保障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解析:B 根据图片材料中的“百货公司”“中国通商银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伴随着列强入侵,我国民族企业不断发展,通商银行的建立及洋务企业的兴办,均带动中国经济领域发生新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近代上海经济的经营形式,但没有明确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上海地区的比较,故“上海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中心”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开埠通商只是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而非保障,排除C项;材料还涉及洋务企业而非仅有民族企业,故“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2.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这反映出(  )
A.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其所提出的基本原则成为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且美国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世界贸易自由化实现的说法欠妥,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日本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排除D项。
13.下面是1913—1938年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占世界总额的分布表。下表信息揭示出(  )
1913—1938年世界制造业生产的分布(单位:%)
时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瑞典 日本 印度 其他 世界
1913年 35.8 14.3 14.1 7.0 4.4 1.0 1.2 1.1 21.1 100
1926—1929年 42.2 11.6 9.4 6.6 4.3 1.0 2.5 1.2 21.2 100
1936—1938年 32.2 10.7 9.2 4.5 18.5 1.3 3.5 1.4 18.7 100
——摘编自A.G.肯伍德、A.L.洛赫德著,王春法译《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
A.法西斯侵略引发世界工业危机
B.美国制造业彻底摆脱经济危机
C.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成就显著
D.西欧制造业中心地位急剧衰落
解析:C 题表显示苏联1926—1938年制造业占世界总额由4.3%迅速提升到18.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工业化建设,工业化发展迅速,C项正确;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此时法西斯侵略部分国家,法西斯国家对局部地区的侵略不足以引发世界性的工业危机,材料反映的工业危机是1929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排除A项;美国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彻底摆脱经济危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欧国家制造业占世界份额有所下降,但西欧仍然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并未“急剧衰落”,排除D项。
14.下表是冷战结束后,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基本特征
表现一 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连成一体,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成为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之一
表现二 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发展
表现三 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金融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A.世界经济发展得益于新的经济秩序全面确立
B.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各国认可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得以构建
D.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
解析:B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冷战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贸易国际化程度空前发展,国际投资增长迅速,这些特征反映出全球化的进程取得实质进展,向纵深发展,B项正确;新的经济秩序还没有确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多边贸易体制框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没有体现政治一体化,排除D项。
15.关贸总协定在1948年生效时,23个缔约成员里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1995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时,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到了
52个;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新加坡首届部长级会议前夕,这一数字达到了96个,占了成员总数的3/4。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趋势
C.两极格局和冷战时代终结
D.科技革命的影响与日俱增
解析:B 据材料“23个缔约成员里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达到了96个”可知,关贸总协定成立时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在世贸组织中成员数量的增长体现了他们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也反映了当时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趋势,故选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1991年冷战结束,且冷战的结束与新兴民族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战后科技革命受益最大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并非新兴民族国家,且其与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16.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  )
A.改变了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
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新途径
D.能有效防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解析:C 据材料“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及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金融在当今社会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新途径,C项正确;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并非互联网金融,排除B项;互联网金融无法有效防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茶”字发音的传播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整理自马晓俐《语言学中的中国茶
称谓、发音及拼写之管窥》等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上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4分)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
答案:(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2分)
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分)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中国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 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方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在16、17世纪的欧洲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功。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能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基督教的忠实信徒。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成为最早航至印度的欧洲人,在其后的一百年间,葡萄牙人一直企图控制印度和亚洲的胡椒贸易,但是未能如愿。17、18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想要取得掌控权。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如同义词的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密不可分。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并非无中生有。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成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
《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后欧洲的局势不同在何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的理解。(6分)
答案:(1)不同:由个人行为上升为国家鼓励提倡。(2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获利的刺激;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6分)
(2)胡椒贸易以其丰厚的利润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种贸易财富;它体现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各地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胡椒贸易也是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给被殖民地区的原有社会发展进程带来了冲击和巨大灾难。(每点2分,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重点考察的“世界市场”是指“资本”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不断扩张的产物,资本的不断扩张在一开始就与殖民地的开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把这种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后,世界市场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阶段,这时的世界市场与前一阶段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显著的跃进。
——摘编自朱丽君、阎孟伟
《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依据上述材料观点,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清晰)(12分)
答案: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论述: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早期殖民国家纷纷进行海外殖民活动,开展印度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和三角贸易,使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世界市场也得以拓展。但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拓展带有明显的早期殖民特征,充斥着侵略、血腥和罪恶。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其间开展的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大大提升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能力。这一时期,欧洲确立了对世界的主导地位,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主要是以商品输出方式进行的。19世纪中叶之后,俄国、意大利、德国、日本进行改革或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通过资本输出大肆扩张,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综上所述,在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带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和时代烙印。(论题、结论各2分,主体史实8分,共1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历程
时间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1789年 通过了第一个关税法案,将从价税从5.25%提高到7.5%,并对酒类、糖类与咖啡征收特别关税
1816年 通过了《关税法案》,对一般商品征收7.5%—30%的关税,对需要保护的工业进口产品征收特别关税
1862— 1864年 政府提高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平均税率达到了48%
1930年 出台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使美国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达到55%以上
1934年 颁布了《互惠贸易协定法》,确立“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规定美国与任何一国政府或机构签订贸易协议所达成的优惠待遇均自动适用于所有与美国签订贸易协议的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之间达成的贸易优惠待遇也直接适用于美国
1939年 美国与29个国家签订互惠贸易协议,相互削减关税
1948年 推动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世界范围进行降低关税的谈判
1963— 1967年 与西欧进行降低关税的谈判,商定从1968年起的五年内,美国与西欧平均降低关税35%
1974年 通过《1974年贸易扩大法》,规定:当进口商品对美国相关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威胁时,允许总统通过提高进口关税或施加非关税壁垒给予临时进口救济
1978年 卡特总统提出“自由贸易也必须是公平的贸易”
1988年 美国通过《综合贸易法案》,强调要对实施“不正当、不合理、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或做法”的国家采取报复行动
——摘编自白彦锋、赵聪《美国关税
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等
运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作出合理解释。(14分)
答案:示例
阶段一:1789—1934年,贸易保护时期。(1分)
解释:美国建国初期,政府财政困难,工业基础薄弱,提高关税以应对英国工业品的冲击;南北战争时期,提高关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提高关税可以保护本国的经济。(3分)
阶段二:1934—1974年,自由贸易时期。(1分)
解释: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主张自由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3分)
阶段三:1974—1988年,公平贸易时期或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阶段。(1分)
解释: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对外贸易逆差加大;国内经济受“滞胀”影响,增长缓慢;欧共体、日本及发展中国家等经济发展;美国与欧共体、日本的经济竞争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3分)
  总之,贸易政策是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美国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贸易政策应对挑战,维护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2分)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重农抑商政策严格 B.商业契约意识明显
C.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2.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立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
A.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3.“拜占庭拥有强大的地中海舰队,这对于控制地中海运输、打击海上劫掠者、威慑沿海国家……起了重要作用。”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保护了传统商路的畅通
B.维持了罗马帝国的强大
C.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D.削弱了地中海沿岸小国
4.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5.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盛满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的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6.1670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这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  )
A.直接接受王室领导
B.受到工业革命推动
C.殖民扩张手段残忍
D.部分具有国家属性
7.18世纪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道: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等。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
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8.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逐渐形成“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的格局。这反映了(  )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D.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
9.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16世纪中后期开通的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其贸易路线和往来商品见下表。这一贸易(  )
路线 商品
马尼拉到墨西哥、西班牙 生丝和丝织品、棉麻织品、瓷器、农产品、工艺品、金属品和珠宝饰物等
墨西哥到马尼拉、中国 白银、甘薯、玉米、马铃薯、花生等
A.将明清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C.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10.下面为16—17世纪欧洲部分新型商贸机构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当时欧洲(  )
时间 国家 机构名称
1531年 荷兰 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
1580年 意大利 里亚尔布市场银行
1600年 英国 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21年 德国 纽伦堡银行
A.封建经济已经崩溃
B.银行垄断了商业的发展
C.价格革命影响巨大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11.下列三幅图片是近代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它们可以用来佐证(  )
A.上海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中心
B.中国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C.开埠通商是经济发展保障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12.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这反映出(  )
A.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3.下面是1913—1938年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占世界总额的分布表。下表信息揭示出(  )
1913—1938年世界制造业生产的分布(单位:%)
时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瑞典 日本 印度 其他 世界
1913年 35.8 14.3 14.1 7.0 4.4 1.0 1.2 1.1 21.1 100
1926—1929年 42.2 11.6 9.4 6.6 4.3 1.0 2.5 1.2 21.2 100
1936—1938年 32.2 10.7 9.2 4.5 18.5 1.3 3.5 1.4 18.7 100
——摘编自A.G.肯伍德、A.L.洛赫德著,王春法译《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
A.法西斯侵略引发世界工业危机
B.美国制造业彻底摆脱经济危机
C.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成就显著
D.西欧制造业中心地位急剧衰落
14.下表是冷战结束后,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基本特征
表现一 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连成一体,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成为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之一
表现二 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发展
表现三 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金融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A.世界经济发展得益于新的经济秩序全面确立
B.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各国认可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得以构建
D.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
15.关贸总协定在1948年生效时,23个缔约成员里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1995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时,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到了
52个;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新加坡首届部长级会议前夕,这一数字达到了96个,占了成员总数的3/4。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趋势
C.两极格局和冷战时代终结
D.科技革命的影响与日俱增
16.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  )
A.改变了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
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新途径
D.能有效防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茶”字发音的传播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整理自马晓俐《语言学中的中国茶
称谓、发音及拼写之管窥》等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上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4分)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方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在16、17世纪的欧洲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功。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能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基督教的忠实信徒。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成为最早航至印度的欧洲人,在其后的一百年间,葡萄牙人一直企图控制印度和亚洲的胡椒贸易,但是未能如愿。17、18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想要取得掌控权。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如同义词的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密不可分。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并非无中生有。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成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
《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后欧洲的局势不同在何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的理解。(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重点考察的“世界市场”是指“资本”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不断扩张的产物,资本的不断扩张在一开始就与殖民地的开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把这种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后,世界市场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阶段,这时的世界市场与前一阶段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显著的跃进。
——摘编自朱丽君、阎孟伟
《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依据上述材料观点,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清晰)(1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历程
时间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1789年 通过了第一个关税法案,将从价税从5.25%提高到7.5%,并对酒类、糖类与咖啡征收特别关税
1816年 通过了《关税法案》,对一般商品征收7.5%—30%的关税,对需要保护的工业进口产品征收特别关税
1862— 1864年 政府提高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平均税率达到了48%
1930年 出台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使美国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达到55%以上
1934年 颁布了《互惠贸易协定法》,确立“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规定美国与任何一国政府或机构签订贸易协议所达成的优惠待遇均自动适用于所有与美国签订贸易协议的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之间达成的贸易优惠待遇也直接适用于美国
1939年 美国与29个国家签订互惠贸易协议,相互削减关税
1948年 推动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世界范围进行降低关税的谈判
1963— 1967年 与西欧进行降低关税的谈判,商定从1968年起的五年内,美国与西欧平均降低关税35%
1974年 通过《1974年贸易扩大法》,规定:当进口商品对美国相关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威胁时,允许总统通过提高进口关税或施加非关税壁垒给予临时进口救济
1978年 卡特总统提出“自由贸易也必须是公平的贸易”
1988年 美国通过《综合贸易法案》,强调要对实施“不正当、不合理、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或做法”的国家采取报复行动
——摘编自白彦锋、赵聪《美国关税
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等
运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作出合理解释。(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