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甸,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进程
解析:A 根据材料中的“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驿道四通八达,通向全国各地,范围广,加强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即有利于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故选A项;材料与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无关,排除B项;驿道主要是用来及时传递国家政令,而不是推动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且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完成,排除D项。
2.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
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
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由于战乱走向衰落,而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刘晏进行漕运改革,旨在开辟南方的漕运路线,将南方丰富物资运到关中,解决关中物资缺乏的问题。这反映了南北方经济状况出现变化,经济格局发生变迁,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唐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的强弱,排除A项。漕运是影响王朝兴衰的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C项。
3.大运河的建立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解析:B 材料反映了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和余杭的经济地位上升,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开凿前隋朝就已完成统一,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新航路不仅带来了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的联系,还促进了东方、西方和大洋洲之间的互动。这一认识是基于新航路( )
A.促成了一个环球交通网络
B.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距离
C.促进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解析:A 材料“新航路不仅带来了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的联系,还促进了东方、西方和大洋洲之间的互动”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成了一个环球交通网络,A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距离没有因新航路的开辟而缩短,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从属于A项,排除。
5.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七八十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据此推测费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后轮船具有更大的载重力
B.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
C.石油大量开采促进能源动力的革新
D.铁路运输的发展使运力大增
解析:B 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运费较高,需要从非洲绕过好望角,路途遥远,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短了航行的距离,19世纪
七八十年代,运费跌落,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6.19世纪前期,英国蒸汽机车的制造技术进一步改进。到1831年,英国铁的价格只及1770年的31%。且英国熟铁还用于大量出口。这些现象( )
A.推动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B.表明英国产品质优价廉竞争力强
C.说明工业革命侧重于重化工业
D.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解析:D 据材料“英国蒸汽机车的制造技术进一步改进”“英国铁的价格只及1770年的3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改进、生产成本的降低等现象有利于英国交通运输领域火车及铁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并不是改良蒸汽机的推广,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熟铁的出口,不能得出英国产品质优价廉,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侧重于轻工业领域,且材料与重化工业无关,排除C项。
7.下表为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所需要的天数。1860年相对于1820年时间大为缩短,这主要得益于( )
城市 1820年 1860年 缩短时间
亚历山大(埃及) 53 10 43
开普敦(南非) 77 39 38
加尔各答(印度) 154 39 115
纽约(美国) 32 13 19
A.新航路的开辟 B.蒸汽船的改进
C.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D.电话的问世
解析: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1820年相比,1860年亚历山大、开普敦等城市向伦敦传递信息的时间缩短且传递途径主要为海上航线,这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船的改进,故选B项;新航路的开辟早在15世纪已经开始,排除A项;苏伊士运河开通的时间是
1869年,晚于材料中的时间“1860年”,排除C项;据表格数据可知,用来计量缩短时间的单位是“天”,电话的信息传递速度是按小时或者分钟来计量的,与材料数据不符,并且电话问世的时间是1876年,排除D项。
8.清朝定都北京后,仿明制实行漕运制度。光绪七年(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年)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东北农业的发展
B.始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弱化
D.适应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铁路运输的兴起对传统漕运的影响,是近代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与“东北农业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中叶,而铁路兴办、漕运废止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B项;从铁路兴办到漕运废止这一变化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与“中央集权的弱化”无关,排除C项。
9.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势力侵略加剧,边防危机接连出现,传统驿传体系受到挑战;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
B.晚清走出了以往驿传体系的迷梦
C.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主权的侵犯
D.近代通信方式拉近了与世界距离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清邮政官局成立和近代通信工具的传入,体现了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说法夸大了近代通信的作用,材料也未体现对主权的侵犯,排除;材料未体现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排除D项。
10.19世纪90年代,美国某知名记者这样描述电车:“以极快的速度呼啸而过,因此人们可以放心地将房子建在离他们的商店或办公室五六英里远的地方,那里配有独立的花园,可以享有宽敞的空间。”据此可知电车( )
A.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减少市政服务费用
D.消除交通拥堵现象
解析:B 根据“以极快的速度呼啸而过,因此人们可以放心地将房子建在离他们的商店或办公室五六英里远的地方,那里配有独立的花园,可以享有宽敞的空间”可得出电车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与减少市政服务费用无关,排除C项;电车并不会消除交通拥堵现象,排除D项。
11.20世纪初,江宁马路和宁省铁路的建成,以及电车、火车的出现,使南京下关得以与主城密切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空地始得开发利用,新的建筑纷纷沿主干道向城区东北部建设。这反映出南京新式交通的构建( )
A.促进了城市的空间拓展
B.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
C.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
D.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南京的道路建设和交通工具明显改进,从而使得郊区与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也使得新的建筑沿主干道建设,这表明新式交通的构建促进了城市的空间拓展,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无从体现,排除。
12.1914年11月15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修建的十四路无轨电车开始通车,此为上海首创,被当时报刊称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崇洋之风盛行 B.列强侵略加深
C.生活方式近代化 D.生活节奏加快
解析:C 上海的无轨电车通车,表明上海公共交通工具近代化,生活方式向近代化靠拢,故选C项;引进电车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不属于“崇洋之风”,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列强侵略加深和生活节奏加快的信息,排除B、D两项。
13.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旨在强调新式交通( )
A.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C.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D.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解析:D 根据材料“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可知,公共汽车公司的广告认为交通工具的进步发展有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D项正确;时间观念的改变属于效率提高的一个方面,不能涵盖材料全部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信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城乡之间交流加强的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日益驳杂和扩大,人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上游历观光,竞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进行 B.思想解放的推动
C.国家政策的转变 D.交通成本的降低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普及,更多的旅游者得以被载送到较远距离之外,即交通成本的降低促成大众旅游潮流出现,故选D项;殖民扩张与大众旅游无关,排除A项;思想解放的推动是内在原因,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B项;国家政策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C项。
15.195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重视
B.独立工业体系已建立
C.铁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
D.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而且向内陆省份扩展,这一变化平衡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重视,A项正确;工业体系包含多个方面,仅从铁路发展无法得出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铁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D项。
16.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到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在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交流
B.国家实力的对比决定商品种类
C.交通网络发展助力国际贸易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果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渝新欧国际铁路缩短了中国和德国之间货物运输的时间,据此可知,国际铁路交通网络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两极格局瓦解是在1991年,且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德国的国家实力对比,排除B项;“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代表性运河一览
时段 主要名称 沟通水系
春秋 战国 吴王夫差邗沟 淮水与长江
齐国沟渠 淄水与济水
蜀国水渠 岷江与沱江
魏国鸿沟(水系) 黄河与淮水
秦朝 灵渠 长江湘水与 珠江离水
隋唐 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 南北主要 水系贯通
元朝 京杭大运河 全国四通八达
——据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等整理
材料二 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范围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 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 263公顷。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 011千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
人民网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中国古代运河开凿的因素,并归纳中国古代运河发展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所具有的突出价值。(4分)
答案:(1)因素:统治者进行战争,扩大疆域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的客观需求;南北经济差异,政治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结果。
(3分)
特点:由局部开凿向全国网状方向发展;由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向以社会经济功能为主转变。(2分)
(2)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仍然具备较好的社会经济利用价值;历史悠久,遗产种类丰富,具备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04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
《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6分)
答案:(1)交通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水路为主。(2分)
地位: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1分)
作用:改善了四川的交通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有效治理;有利于物资的漕运畅通和军事的供应;转输成本高,加重百姓负担;事故多发。(3分)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形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6分)
(3)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从
1939年开始到1945年,美国航空工业的年均产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中最多的。德国战败后,美国人将德国的喷气式战斗机制造技术带回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有9个战斗机公司,
40多个战斗机研制项目。在民用市场上,美国航空工业也是笑傲全球,不仅推出了多款商用喷气式客机,还研制出民航史上最大的飞机家族。
——摘编自[美]詹尼佛·凡·弗莱克
《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等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通过快速提高修理能力和配件制造能力来加速建设我国的航空工业。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修理厂。1956年,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但是,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时,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航空技术也未被列入。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09年,中国正式发布首个单通道常规布局的大型客机。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关山初度尘未洗 策马扬鞭
再奋蹄——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并简析现代航空工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国内因素。(6分)
答案:(1)历史条件:积极引进国外科技;冷战的刺激;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综合国力强盛。(4分)
影响:拓宽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便利了人员、物资的往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经济全球化;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3分)
(2)特点:得到了苏联的援助;由修理到制造,发展曲折;国家主导;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薄弱。(任答三点即可,3分)
国内因素: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央高度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航空市场扩大。(任答三点即可,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 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答案:示例
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2分)
论述: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21世纪初,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
综上,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10分)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甸,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进程
2.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
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
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
3.大运河的建立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有学者认为,新航路不仅带来了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的联系,还促进了东方、西方和大洋洲之间的互动。这一认识是基于新航路( )
A.促成了一个环球交通网络
B.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距离
C.促进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5.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七八十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据此推测费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后轮船具有更大的载重力
B.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
C.石油大量开采促进能源动力的革新
D.铁路运输的发展使运力大增
6.19世纪前期,英国蒸汽机车的制造技术进一步改进。到1831年,英国铁的价格只及1770年的31%。且英国熟铁还用于大量出口。这些现象( )
A.推动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B.表明英国产品质优价廉竞争力强
C.说明工业革命侧重于重化工业
D.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7.下表为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所需要的天数。1860年相对于1820年时间大为缩短,这主要得益于( )
城市 1820年 1860年 缩短时间
亚历山大(埃及) 53 10 43
开普敦(南非) 77 39 38
加尔各答(印度) 154 39 115
纽约(美国) 32 13 19
A.新航路的开辟 B.蒸汽船的改进
C.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D.电话的问世
8.清朝定都北京后,仿明制实行漕运制度。光绪七年(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年)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东北农业的发展
B.始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弱化
D.适应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9.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势力侵略加剧,边防危机接连出现,传统驿传体系受到挑战;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
B.晚清走出了以往驿传体系的迷梦
C.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主权的侵犯
D.近代通信方式拉近了与世界距离
10.19世纪90年代,美国某知名记者这样描述电车:“以极快的速度呼啸而过,因此人们可以放心地将房子建在离他们的商店或办公室五六英里远的地方,那里配有独立的花园,可以享有宽敞的空间。”据此可知电车( )
A.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减少市政服务费用
D.消除交通拥堵现象
11.20世纪初,江宁马路和宁省铁路的建成,以及电车、火车的出现,使南京下关得以与主城密切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空地始得开发利用,新的建筑纷纷沿主干道向城区东北部建设。这反映出南京新式交通的构建( )
A.促进了城市的空间拓展
B.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
C.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
D.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12.1914年11月15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修建的十四路无轨电车开始通车,此为上海首创,被当时报刊称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崇洋之风盛行 B.列强侵略加深
C.生活方式近代化 D.生活节奏加快
13.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旨在强调新式交通( )
A.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C.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D.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14.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日益驳杂和扩大,人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上游历观光,竞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进行 B.思想解放的推动
C.国家政策的转变 D.交通成本的降低
15.195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重视
B.独立工业体系已建立
C.铁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
D.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16.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到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在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交流
B.国家实力的对比决定商品种类
C.交通网络发展助力国际贸易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代表性运河一览
时段 主要名称 沟通水系
春秋 战国 吴王夫差邗沟 淮水与长江
齐国沟渠 淄水与济水
蜀国水渠 岷江与沱江
魏国鸿沟(水系) 黄河与淮水
秦朝 灵渠 长江湘水与 珠江离水
隋唐 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 南北主要 水系贯通
元朝 京杭大运河 全国四通八达
——据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等整理
材料二 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范围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 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 263公顷。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 011千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
人民网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中国古代运河开凿的因素,并归纳中国古代运河发展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所具有的突出价值。(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04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
《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从
1939年开始到1945年,美国航空工业的年均产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中最多的。德国战败后,美国人将德国的喷气式战斗机制造技术带回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有9个战斗机公司,
40多个战斗机研制项目。在民用市场上,美国航空工业也是笑傲全球,不仅推出了多款商用喷气式客机,还研制出民航史上最大的飞机家族。
——摘编自[美]詹尼佛·凡·弗莱克
《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等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通过快速提高修理能力和配件制造能力来加速建设我国的航空工业。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修理厂。1956年,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但是,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时,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航空技术也未被列入。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09年,中国正式发布首个单通道常规布局的大型客机。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关山初度尘未洗 策马扬鞭
再奋蹄——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并简析现代航空工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国内因素。(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 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