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食物变为生产食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原始农业的兴起,故选D项。
2.有证据表明,距今约6 000年前,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下降,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这表明( )
A.国家雏形开始形成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早期文明获得发展 D.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解析:C “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表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变化,使得人类早期文明获得发展,故选C项;“国家雏形”强调都城、宫殿、礼器等的出现,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排除B项;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但“开始”的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3.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解析: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野生动物在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大幅降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家庭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推广,B项正确;“占到10%”说明当时采集和渔猎没有消失,排除A项;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数量,排除D项。
4.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气候因素导致农业出现
B.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
D.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定居聚落发展成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即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故选B项;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原始农业出现,气候因素只是导致农业产生的因素之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的比较,排除C项;开始尝试种植黑麦说明黑麦已经产生,但不能判断叙利亚是其发源地,排除D项。
5.下面是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14世纪 欧洲 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A.生产技术进步 B.对外大量移民
C.新航路的开辟 D.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为新航路开辟时期,相较于14世纪,16世纪欧亚大陆食物中出现了美洲的物种,且粮食产量极大提高,这说明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物种交流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故选C项;18世纪,生产技术才明显进步,排除A项;对外大量移民促进欧亚食物外传,但材料强调的是美洲食物的引入,排除B项;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亚洲不是,排除D项。
6.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遭到教会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这与教会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这说明( )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解析:A 从“抵制”到“大力推广”,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故选A项;材料表明教皇的认可促进了咖啡的传播,“取决”的说法欠妥,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咖啡后来得到教皇的认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说明宗教因素并没有阻碍新物种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述及的是宗教促进了新物种的传播,而不是“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排除D项。
7.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面包。
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小麦作为欧洲移民的主食得到推广,同时大量的小麦被用于出口贸易也大大促进了小麦的传播,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排除
D项。
8.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非水稻传入美洲,并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即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故选D项;族群变化强调人种结构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黑奴贸易对种植园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于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西非水稻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而非欧亚作物,排除C项。
9.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 )
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
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
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
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
解析:A 材料反映了随着甘蔗这一物种的洲际交流而引发的人种的跨洲迁徙,说明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丰富了植物种类,而非商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中奴隶贸易的兴起是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人口迁徙自发形成,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资本流动,排除D项。
10.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
国家 或地区 史实
西班牙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维生素C缺乏病
中国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英格兰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解析:C 题干显示马铃薯在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的传播起到抑制疾病、推动人口增长、改变生态环境、推动工业化等不同的作用,整体看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11.18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农业革命”,贵族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举办农业展览会,资助农业研发机构,通过报刊鼓励农业创新。由此可知,英国的“农业革命”( )
A.准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B.开启了研产结合的模式
C.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D.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生
解析: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故选A项;“开启”一词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农业机械化是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排除C项;圈地运动在15世纪就已经开始,排除D项。
12.下面为某学者统计的2000—2014年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跃升情况表。由此可知( )
2000—2014年“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量
时间 2000年 2004年 2011年 2014年
亩产 突破700千克 突破800千克 突破900千克 突破1 000千克
A.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球领先
B.世界饥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跨国技术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
D.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2000—2014年,我国杂交水稻产量不断增加,表明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故选D项;没有数据比较,得不出“全球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基本解决”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跨国技术交流,排除C项。
13.汉代,以官营方式统一管理国有储粮的调运、中转、分配。储粮设施遍布全国,已有底层架空处理、周边设置通风槽等技术。这旨在( )
A.维系社会稳定 B.消除自然灾害
C.保障粮食高产 D.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官营方式统一规范管理储粮的运转和储存,这有利于增强国家应对社会突发问题的能力,提高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能力,从而消除社会隐患,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A项;提高粮食储备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但是无法彻底消除,排除B项;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自然气候条件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储粮的运转和储存主要由官营的方式完成,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但这是客观影响,并非主观目的,排除D项。
14.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而导致的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解析:D 根据材料中“解决因战线太长而导致的大批食品腐烂问题……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可知,社会需求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故选D项;“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体现了经验而非科学,排除A项;食品技术包括生产、储藏等多方面的内容,材料强调因战争产生的需要对食品保藏技术革新的促进作用,“主要原因”的说法欠妥,排除B项;“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并不是真空包装技术,排除C项。
15.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重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据此可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控制食品安全
C.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D.增加粮食储备
解析:C 根据材料“国际援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得出重要手段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C项正确;国际政治新秩序还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粮食安全,非食品安全,排除B项;增加粮食储备属于国际合作与协调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
16.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为14 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 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 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这一状况( )
A.反映了各国的农业改革势在必行
B.对世界食品安全形成威胁
C.表明我国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依赖
D.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我国靠国际贸易无法满足对于粮食的需求,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自给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自给的重要性,不能说明世界各国面临同样的问题,更不能据此推断各国的农业改革势在必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粮食安全,非食品安全问题,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世界粮食市场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依赖也就无从谈起,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川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
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
答案:(1)因素:第四纪冰川期对中纬度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们对植物知识的积累;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3分)
基本特征:生产工具简单落后;生产方式粗放;集体劳作;是唯一的生产部门。(答出三点即可,3分)
(2)使得人类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村落和城镇;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为精神文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答出四点即可,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
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咖啡由此成为普及化饮品,它不只代表悠闲,还代表劳动。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等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咖啡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解释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解释合理)(12分)
答案:示例
看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3分)
解释说明:新航路开辟之前,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新航路开辟后,咖啡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商贸往来等逐步在世界广泛种植、加工与消费。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等地,它们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很多欧洲作物也伴随着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小麦、水稻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极大地推动了美洲农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8分)
总之,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推动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1分)
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看法,例如:咖啡的传播与西方殖民扩张;咖啡的传播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新航路的开辟与物种交流;世界市场;等等。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返航,并将辣椒带回西班牙,很快辣椒又传入其邻国葡萄牙。随着达·伽马开辟新航路,16世纪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传入非洲,后又传入印度西部。16世纪上半叶,辣椒传到欧洲的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等地,但是无论作为调味品还是菜肴,欧洲人都不甚喜欢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观赏和点缀。在美洲,16世纪下半叶以后,欧洲人把辣椒传入中北美地区。17世纪初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地区,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随后英国殖民者又把辣椒从英国本土传入北美东海岸的英属殖民地。
——摘编自张箭《辣椒在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辣椒自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区的人们将它变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调味品。辣椒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范围,它在不同地区的称谓差异,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湖南人把辣椒文化视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由此提炼出湘人的“辣椒精神”,毛泽东诙谐地将辣椒与红色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多年,但其文化已经融入中华饮食文化,演绎出不同风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尝最地道的辣味美食。
——摘编自张艺凡、朱宏斌
《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分析促使辣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传入中国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辣椒”与“全球文明”关系的认识。(10分)
答案:(1)特点:传播时间具有持续性;欧洲国家主导;传播路径具有多元性和双向性。(回答两点即可,4分)
因素:辣椒自身的价值;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市场的推动;培育技术的提高。(回答三点即可,6分)
(2)影响: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促进了区域文化认同;形成了革命精神;促进了各地饮食文化交流;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回答三点即可,6分)
认识: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多元互动;有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回答两点即可,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节选)
时间 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
1949— 1992年 注重数量安全,不断加大自主粮食供应阶段。中国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加大自主粮食供应来解决粮食供需平衡 问题。
1993— 2012年 数量安全和营养安全并重,逐步开放的粮食安全保障阶段。中国在对内积极提高产量,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也适当利用进口贸易满足居民改善性消费需求。
2013年 至今 兼顾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能力安全,建立更加系统的粮食安全政策阶段。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缓解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摘编自仇焕广等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策略及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并简述对建构粮食安全体系的认识。(10分)
答案:趋势:目标策略上,从注重数量安全,到兼顾营养安全,再到数量、营养、生态、能力安全多元并重;保障路径上,从立足自主生产,到提高产量、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再到推动农业“走出去”的综合保障体系。(每点3分,共6分)
认识: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繁盛的重要基础;统筹利用国内国外农业资源,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加强保障粮食生产的能力安全),防范国际市场风险。(每点2分,共4分)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有证据表明,距今约6 000年前,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下降,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这表明( )
A.国家雏形开始形成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早期文明获得发展 D.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3.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4.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气候因素导致农业出现
B.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
D.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5.下面是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14世纪 欧洲 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A.生产技术进步 B.对外大量移民
C.新航路的开辟 D.资本主义发展
6.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遭到教会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这与教会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这说明( )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7.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面包。
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8.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9.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 )
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
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
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
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
10.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
国家 或地区 史实
西班牙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维生素C缺乏病
中国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英格兰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11.18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农业革命”,贵族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举办农业展览会,资助农业研发机构,通过报刊鼓励农业创新。由此可知,英国的“农业革命”( )
A.准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B.开启了研产结合的模式
C.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D.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生
12.下面为某学者统计的2000—2014年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跃升情况表。由此可知( )
2000—2014年“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量
时间 2000年 2004年 2011年 2014年
亩产 突破700千克 突破800千克 突破900千克 突破1 000千克
A.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球领先
B.世界饥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跨国技术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
D.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
13.汉代,以官营方式统一管理国有储粮的调运、中转、分配。储粮设施遍布全国,已有底层架空处理、周边设置通风槽等技术。这旨在( )
A.维系社会稳定 B.消除自然灾害
C.保障粮食高产 D.减轻百姓负担
14.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而导致的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15.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重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据此可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控制食品安全
C.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D.增加粮食储备
16.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为14 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 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 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这一状况( )
A.反映了各国的农业改革势在必行
B.对世界食品安全形成威胁
C.表明我国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依赖
D.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川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
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
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咖啡由此成为普及化饮品,它不只代表悠闲,还代表劳动。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等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咖啡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解释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解释合理)(1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返航,并将辣椒带回西班牙,很快辣椒又传入其邻国葡萄牙。随着达·伽马开辟新航路,16世纪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传入非洲,后又传入印度西部。16世纪上半叶,辣椒传到欧洲的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等地,但是无论作为调味品还是菜肴,欧洲人都不甚喜欢食用辣椒,主要用于观赏和点缀。在美洲,16世纪下半叶以后,欧洲人把辣椒传入中北美地区。17世纪初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地区,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随后英国殖民者又把辣椒从英国本土传入北美东海岸的英属殖民地。
——摘编自张箭《辣椒在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辣椒自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尤其是喜食辛辣地区的人们将它变成不可或缺的蔬菜或调味品。辣椒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范围,它在不同地区的称谓差异,也表明了其在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湖南人把辣椒文化视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由此提炼出湘人的“辣椒精神”,毛泽东诙谐地将辣椒与红色革命精神联系起来,“不吃辣椒不革命”。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多年,但其文化已经融入中华饮食文化,演绎出不同风味,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代表菜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品尝最地道的辣味美食。
——摘编自张艺凡、朱宏斌
《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分析促使辣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传入中国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辣椒”与“全球文明”关系的认识。(10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节选)
时间 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
1949— 1992年 注重数量安全,不断加大自主粮食供应阶段。中国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加大自主粮食供应来解决粮食供需平衡 问题。
1993— 2012年 数量安全和营养安全并重,逐步开放的粮食安全保障阶段。中国在对内积极提高产量,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也适当利用进口贸易满足居民改善性消费需求。
2013年 至今 兼顾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能力安全,建立更加系统的粮食安全政策阶段。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缓解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摘编自仇焕广等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策略及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并简述对建构粮食安全体系的认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