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泰戈尔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优美的语言。
2.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验人间至情,学会感恩他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
人。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品有诗集《吉
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
集》等。他的诗风格清新,意象生动,
韵律优美,文字隽永,抒情气息浓郁。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创作背景
“金色花”,即“黄兰”,印度将其视为圣树。《金色花》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在《新月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的游戏,巧妙地展示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把读者带到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歌颂了孩子对母亲、对大自然的爱和天真无邪、善良纯净的心灵。
字音字形
笑嘻嘻( ) 匿笑( )
沐浴( ) 林荫( )
祷告( ) 嗅到( )
膝上( )
xī
dǎo
nì
mù yù
xiù
yīn
xī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母子之爱的,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学会欣赏散文诗的美。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描写“我”与母亲三次嬉戏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部分(4-7):
第三部分(8-9):
写“我”变成金色花后,开始和母亲嬉戏。
具体描绘三次嬉戏的画面,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依恋。
写“我”恢复原形后的母子对话,充满娇嗔、爱意和母子深情。
第一部分(1-3):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人物:“我”(一个孩子)和母亲
事件:写了“我”(一个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首诗写了那几次嬉戏?
第一次嬉戏: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在这首散文诗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形象?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笑嘻嘻”写孩子的神态,“摇摆”“跳舞”写孩子的动作,这些词语表现了孩子天真、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模仿孩子的口吻和心理,借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刻画了一个调皮、天真、稚气的孩童形象。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第一次嬉戏
沐浴在母爱之下的孩子,用散发幽香的方式回报母亲,表现了孩子的天真、调皮。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第二次嬉戏
将影子投射到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替母亲遮挡刺眼的阳光,表现出孩子对母亲的爱,也暗含了对母亲的依恋。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5)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第三次嬉戏
“突然”表明孩子想给母亲带来惊喜;“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以孩子独特的天真、调皮的行为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6)“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不告诉母亲自己的行踪这一行为,表现了孩子的调皮、淘气。
语言描写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也要无私地回报母爱,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舒适,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7)孩子变成金色花以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坏孩子”贬词褒用,将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态展现了出来,饱含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母亲一天没见到孩子,焦急不安之情与时俱增,再次见到孩子,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你这坏孩子”似嗔实爱,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惦念。
(8)怎样理解母亲的嗔怪“你这坏孩子”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孩子:天真烂漫、调皮可爱、聪明伶俐、爱妈妈
妈妈:温柔沉静、善良、慈爱
人物形象总结
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把儿童想象成金色花——美丽圣树上的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孩子如此活泼可爱、快乐天真,是因为沐浴在母爱中。文中孩子跟母亲三次嬉戏,体现了孩子的活泼调皮、机灵可爱;同时,他对母亲的时刻关注,也表现出对母亲的爱和亲昵。
如何理解《金色花》中的孩子这一形象?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这首散文诗按时间顺序叙写了孩子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也表现了美丽、圣洁的母子之爱。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母子对话:母子情深
让母亲嗅到花香
投影到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突然在母亲面前现身
变成金色花——和母亲捉迷藏
三次嬉戏
真挚的母爱
纯洁的童心
金色花
荷叶 母亲
冰心
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
长乐人,作家、诗人,被称为 “世纪
老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小
诗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繁星》
《春水》就是其在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写成的,都以“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
创作背景
本诗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冰心全集》第一册)。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用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准确地概括了《往事(一)》的内容。《往事(一)》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表现上,从细微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片段,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
字音字形
并蒂( ) 姊妹( )
梗上( ) 菡萏( )
荫蔽( ) 攲斜( )
徘徊( )
dì
zǐ
gěng
hàn dàn
pái huái
qī
yīn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借物喻人、托荷赞母的,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学会欣赏散文诗的美。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描写红莲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部分(4-7):
第三部分(8-9):
写得到两缸莲花和由此引起对故乡园院内莲花的回忆。
描绘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感人情景。
直接抒情,讴歌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第一部分(1-3):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文中几次写到红莲?当时的环境、红莲的情形、作者的心情各是怎样?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环境 红莲 心情
一看红莲
二看红莲
三看红莲
繁杂的雨浓阴的天
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雨点不住地打着
开满、亭亭
左右欹斜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烦闷
不适意
徘徊
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作者借荷叶护莲的场景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作者借荷叶护莲的感人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象征手法: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写“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是人,花瑞即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好充分的铺垫。
课文重点写莲花,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课文分别描绘了关于红莲的哪三个画面?
红莲盛开图
荷叶护莲图
雨打红莲图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红莲盛开图”“雨打红莲图”“荷叶护莲图”三幅画面的吧。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1)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将红莲昨夜的菡萏和今晨的“开满”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的生机与活力。“亭亭”写出了红莲的娇美与可爱。
红莲盛开图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此处写天气有什么作用?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烘托了“我”烦闷的心情,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写红莲之美、表现“感动”之情蓄势。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第4段描写“红莲盛开图”时,为什么要描写白莲凋谢的景象?
突出了红莲的生机与活力。
对比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
“左右攲斜”形象地写出了红莲在雨点的打击下东倒西歪、无处可躲的情态,为后文写荷叶在风雨中庇护红莲做铺垫。
雨打红莲图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1)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倾侧”“覆盖”等词写荷叶对红莲的保护。这正如母亲对儿女无私的关爱和无所畏惧的守护。为下文由物及人歌颂母爱做铺垫。
荷叶护莲图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由此联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这种情绪的变化,是全文的重点,为结尾歌颂母爱蓄足了势。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里的“荷叶”象征了什么?
在荷叶的庇护下,红莲所面临的风雨都变成了“流转无力的水珠”。这里的荷叶象征着母亲,荷叶护莲的行为突显了母亲的勇敢、无私、伟大。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这段话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把母亲比作荷叶,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由衷的感激。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坎坷。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荷叶·母亲》中的母亲没有正面出场,文中关于母亲的文字只有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文中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象征了母亲对儿女的庇护。
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饱含深情,充分体现了母亲呵护儿女时无畏风雨的感人情态,读起来亲切动人。“母亲”正是这样一个无私无畏的母爱的化身。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托荷赞
母的散文诗,作者由雨打红
莲、荷叶护莲的感人场景,
联想到母亲对儿女的呵护、关爱,由此赞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雨打红莲——烦闷
荷叶护莲——心宁
借物喻人
歌颂母爱
悟红莲——感动
忆红莲——欣喜
看红莲
荷叶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