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上图书馆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上图书馆》是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单元的人文主题词是“学习之道”,即通过梳理、探究他人的“学习之道”,对照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学习之道”。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有如下阐述: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虽然不是论述类文本,但其中的观点、经验也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并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 材 分 析 《上图书馆》是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学 情 分 析 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不陌生,本文的题材比较容易亲近,而这篇随笔脉络也相当清晰,阅读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引下进行更深入的语言鉴赏和思辨性表达。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 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并尝试用随笔形式记录日常生活。(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厘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中的哲理性语句,欣赏如灯光温暖的语言。(难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爱读书的习惯,阅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修养。(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一体机(多媒体电脑)、课件 学生: 笔、本、课本 课前鼓励学生到学校、社区等的图书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观看新华社剪辑的短视频:《东莞务工人员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 “我真是不舍得退了这个卡。”吴桂春一边填表一边嘀咕。“那为什么要退呢?图书馆里有这么多书、这么丰富的活动。”图书管理员王艳君应了一句。吴桂春停下笔,又拿起读者卡用拇指摩挲了几下,说:“算一算我来东莞也有17年了,平时只要是有休息时间,几乎都是在这座图书馆里度过的。我只是小学毕业,大半辈子的书是在你们图书馆读的。”吴桂春越说声音越低沉。“我是个打工的,这半年来都没找到事做了,打算回老家去了。”“没关系,您以后还可以再过来嘛。”“我今年都54了,以后怕是再难出来了。”吴桂春拿起笔,继续把表格填写完整。整个对话的气氛挺伤感的,王艳君提议请他给图书馆留个言,吴桂春欣然答应了。于是,吴桂春动情地写下了130多个字的留言。 教师点评: “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这封简短的信字迹并不漂亮,因为留言的读者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我们从这短短的130个字中感受到了情真意切和一股憾人心魄的力量,是的,喜爱读书、热衷求知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拥有富足的精神世界。 情境导入,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图书馆的魅力和读书的温情。
走进课文 对话学伴 初读悟情、梳理文脉: 安静阅读全文,这篇文章围绕着题目写了几个图书馆?在书中标画出表示情感的词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开头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句话引出对上图书馆的回忆,并点明主题“上图书馆之乐”,然后按时间顺序,写自己中学、大学和留学时三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结尾段的“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呼应开头。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紧凑完整。 再读细品、分享交流: 寻找一束光——朗诵一段台词——咀嚼一个动词 任务一:寻找一束光 本文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对光亮(也包括与之对比的暗淡、昏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请找出来与学伴共赏。 段七:“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这里,既是写实的,书本的光,台灯的光;也是隐喻的,这是知识之光,也是心灵渴慕知识的欲求之光。 段八:“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作者笔锋一转,又把这种对光亮的描写引向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只寥寥几句,把图书馆营构的知识世界和外面的真实世界及文字背后若隐若现的心灵世界,全写出来了。 段九:“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包德林图书馆中,作者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光,经历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境。所谓“物皆着我之色彩”:国内正在进行大战,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不平静的。然而在最后的两个月,暗又转亮,苦又转甜,因为学业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北平也解放了,作者心情豁然开朗。图书馆的光因国家暗淡而暗淡,因国家明亮而明亮。 任务二:朗诵一段台词 段十:“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高声朗诵这段台词,并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是《哈姆莱特》中的一段台词。文中,作者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哈姆莱特》中的这段话,其中第一句是对建筑物的赞美,作者借以表达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室的赞美;第二句是对人的赞美,赞美人的理性、力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任务三:咀嚼一个动词 《上图书馆》的第四段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而在上一篇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最后一段说“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这两处的“消磨”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上一篇文章中,黑塞在文中用“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会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而本文中,王佐良是在公书林图书馆阅读斯蒂文生的书,“读得有趣”“产生了好奇心”,所以这里的“消磨”是褒义词,指的是享受阅读时光。 整体感知 梳理文脉 合作探究 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妙笔生花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相继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之中。2003年,深圳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试图摆脱公众对于深圳是“南方边陲渔村”“文化沙漠”的固有印象。2014年,深圳市共有625个公共图书馆,数量比2002年增加了2.5倍。同一年,广州推出“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和深圳一同狂奔竞赛。 与大城市相比,在中小城市以及广大乡镇,图书馆少得就像奢侈品。想在图书馆安静的书桌上看一整天书,大多数中国人只能像民工吴桂春,到大城市去。请你针对这种现状,写一封关于建立乡村图书馆的倡议书。 读后深思, 读写结合
拓展阅读 【导读】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图书馆也在与时俱进,我们的图书馆除了给读者提供查阅资料的场所,还发挥着怎样的社会功能?让我们一起阅读人民日报这篇短评,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人民日报客户端快评】 让书香成为一座城市最大的眷恋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逐渐凸显。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消费,早已不再是少数文化人或所谓社会精英的专属,而成为包括外来农民工在内的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共同向往。 东莞这座城市,不显山不露水,为外界所知的,唯有“世界工厂”的“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却在不经意间,掐准了人民群众对“书香”日益强烈的眷恋。 很多人不知道,除了“东莞制造”以外,东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由试点转为示范,上线数字文化馆“文化莞家”平台……伴随着东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提档升级,市民的文化获得感随之不断提升。 拿图书馆来说,东莞除了悉心打造标志性的市图书馆,还建设33个镇(街)分馆,并提托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馆总分馆,将公共文化服务一直延伸到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市、镇(街)图书馆,总分馆之间,实行电子化的一卡通用,通借通还;更有24小时无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遍布城乡,将浓浓“书香”随时送到群众面前。 正是这“书肩上的东莞”,成了像吴桂春这样的农民工离开前最大的眷恋。作为制造产业重镇,东莞有常住人口800多万人,其中除了200多万本地人外,600多万人都是先后来到东莞打工创业,寻梦逐梦的“新莞人”。在他们离乡背井,艰苦奋斗的年月里,书本成了他们不可替代的心灵港湾,图书馆成了他们最可依赖的精神家园;对知识的追求,还拓宽着他们的视野,构筑着他们的认知,勾画着他们在这座城市的未来。 当前,“城市竞争力”成为经常挂在各地党政决策者嘴边的名词。为了提高对人口、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的城市发力基建,用高楼大厦、豪华商圈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形象工程,来彰显城市的实力;有的城市在入户政策、人才优惠上绞尽脑汁,用更低的门槛、更好的待遇,来表白城市的诚意。而东莞却从精神文化的独特路径,给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东莞答案”。 让我们的城市更多书香,让书香成为人们对城市最大的眷恋吧! 与课前导入视频呼应,由文本的图书馆迁移到现实的图书馆,升华主题。(共25张PPT)
《诗经·周南》
统编版上册第六单元
王佐良先生认为,他在不同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成就了他的精神成长。他非常赞赏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作为一代学人,王佐良先生对阅读的热情,对知识的理解,对图书馆的深情,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
目 录
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并尝试用随笔形式记录日常生活。 (重点)
语言建构和运用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厘清文章的思路。 (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文中的哲理性语句,欣赏如灯光温暖的语言。 (难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爱读书的习惯,阅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修养。 (难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分享一个温暖的故事,关于图书馆,关于读书,关于你,也关于我……
第一部份
一个温暖的故事
点击播放视频
一个温暖的故事
“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这封简短的信字迹并不漂亮,因为留言的读者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我们从这短短的130个字中感受到了一股憾人心魄的力量,是的,喜爱读书、热衷求知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拥有富足的精神世界。
一家图书馆、一位读者,一座城市。在他们离乡背井,艰苦奋斗的年月里,书本成了他们不可替代的心灵港湾,图书馆成了他们最可依赖的精神家园;对知识的追求,还拓宽着他们的视野,构筑着他们的认知,勾画着他们在这座城市的未来。
你喜欢去图书馆吗?我有一双倾听的耳朵,你有关于图书馆或者读书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先来看看翻译家、诗人王佐良与图书馆的故事,然后再说一说、写一写我们自己的故事。
一个温暖的故事
随笔:散文的一个分支,兼有记叙和议论的功能。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自由,情感较为婉转细腻,形式多变、题材广泛,适合记录日常生活或阅读感受。
第二部份
安静阅读全文,这篇文章围绕着题目写了几个图书馆?在书中标画出表示情感的词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宽敞,舒服”……也使我高兴“……”我读得有趣“……”消磨得很愉快“
公书林图书馆
“更神气”……“投下了温情和宁静得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得新世界,一片灿烂”……“暗淡下来”
清华大学图书馆
“心情很不平静”……“纵情自由阅读”……“我的心境豁然开朗”
牛津博德利图书馆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英国圆形图书馆
初读悟情、梳理文脉
初读悟情、梳理文脉
开头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句话引出对上图书馆的回忆,并点明主题“上图书馆之乐”,然后按时间顺序,写自己中学、大学和留学时三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结尾段的“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呼应开头。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紧凑完整。
第三部份
再读细品、分享交流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本文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对光亮(也包括与之对比的暗淡、昏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请找出来与学伴共赏。
任务一
任务一:寻找一束光
段七:“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这里,既是写实的,书本的光,台灯的光;也是隐喻的,这是知识之光,也是心灵渴慕知识的欲求之光。
任务一:寻找一束光
段八:“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作者笔锋一转,又把这种对光亮的描写引向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只寥寥几句,把图书馆营构的知识世界和外面的真实世界及文字背后若隐若现的心灵世界,全写出来了。
任务一:寻找一束光
段九:“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包德林图书馆中,作者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光,经历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境。所谓“物皆着我之色彩”:国内正在进行大战,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不平静的。然而在最后的两个月,暗又转亮,苦又转甜,因为学业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北平也解放了,作者心情豁然开朗。图书馆的光因国家暗淡而暗淡,因国家明亮而明亮。
任务二
段十:“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高声朗诵这段台词,并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任务二:朗诵一段台词
这是《哈姆莱特》中的一段台词。文中,作者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哈姆莱特》中的这段话,其中第一句是对建筑物的赞美,作者借以表达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室的赞美;第二句是对人的赞美,赞美人的理性、力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上图书馆》的第四段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而在上一篇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最后一段说“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这两处的“消磨”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任务三
任务三:咀嚼一个动词
而本文中,王佐良是在公书林图书馆阅读斯蒂文生的书,”读得有趣“”产生了好奇心“,所以这里的”消磨“是褒义词,指的是享受阅读时光。
上一篇文章中,黑塞在文中用“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会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
第四部份
读后深思,读写结合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相继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之中。2003年,深圳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试图摆脱公众对于深圳是“南方边陲渔村”“文化沙漠”的固有印象。2014年,深圳市共有625个公共图书馆,数量比2002年增加了2.5倍。同一年,广州推出“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和深圳一同狂奔竞赛。
与大城市相比,在中小城市以及广大乡镇,图书馆少得就像奢侈品。想在图书馆安静的书桌上看一整天书,大多数中国人只能像民工吴桂春,到大城市去。请你针对这种现状,写一封关于建立乡村图书馆的倡议书。
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