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 (上)7.3.1《赤壁赋》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 (上)7.3.1《赤壁赋》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7:11:54

文档简介

课题 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赤壁赋》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单元将核心任务设定为: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以及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教 材 分 析 在苏轼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传统文人不断追慕苏轼、崇拜苏轼,成为一种有趣味且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而其中,“黄州赤壁”(亦称之“文赤壁”)成为崇拜苏轼现象中一个绕不过的节点。这些文人情结容纳了寄情山水、建功立业、适时归隐、哀叹英雄等儒道交织的思想。
学 情 分 析 基于之前对文言文的积累,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翻查字典不难理解这篇赋的字面意识。而在情感上,高一的学生人生阅历一般不太丰富,较少深入思考人生,故而对苏东坡在文中呈现的深沉而曲折的心境较难把握。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提高翻译文言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景物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课下注释和字典,自主翻译全文;早读课熟读全文。 教师:参考关于《赤壁赋》的学术论文《中国文人的赤壁情结》,制作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视频) 假如让你选一个古代诗人做“驴友”,游山玩水,吟风弄月,你会选择哪一个?诗人余光中: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太苦哈哈了;苏东坡就好,他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现代人经常陷入精神内耗中,如果你要有类似的苦闷彷徨,请你读一读苏东坡,他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如果你还没经历过类似的苦闷彷徨,也读一读苏东坡,因为在人生的幸和不幸中,总会有一个阶段与苏子相遇,并得到精神慰藉。 用鲜活的语言简介苏东坡,贴近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走近作者 苏东坡:一个将快乐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陶渊明的快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辛弃疾的快乐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而苏东坡无疑是将快乐演绎到极致的天才,他在苦难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乐观面对黯淡的人生境遇,在磨难中找寻乐趣,用诙谐自嘲应对命运的迷障。 北宋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虽有微末官职却实则被监禁起来,苏轼被朝廷要求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此地。在如此抑郁不得志的人生阶段,苏轼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山”,以“客与我”一问一答的方式写下了《赤壁赋》。自此,也开辟了中国人面对逆境除了抑郁愤懑和消极避世之外的第三种方式,超脱旷达,与困境、苦难、一切的不如意握手言和,与自我、外物、世界达成和解,收获人生幸福。 在《苏东坡传》中,作家林语堂这样介绍苏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位天才异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博大的心灵世界和堪称人世间完美的人格。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走进赤壁 一、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式阐述观点。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示心情的关键词,感受在这个月明之夜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乐甚——悲风——喜而笑 文本细读(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课堂核心任务:苏东坡是如何突破“悲风”的困境,最终实现自我的精神救赎的?请翻译全文、细品文段,寻找治愈良方。 治愈良方一:爱自然、交朋友、多读书 沉浸于自然: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同道者交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诗书自有美丽: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治愈良方二:接纳自己的悲伤并坦然言之 与音乐共情:泣孤舟之嫠妇 借古抒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借景抒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治愈良方三:儒道互补,进退自适 小组探究1:《赤壁赋》里对水月的不同见解 现实的水月——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的水月——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哲理的水月——分析哲理,超脱之喜 小组探究2:找出代表道家和儒家哲学观的句子 道家的出世: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儒家的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慨叹人生短暂 望美人(君王)兮天一方。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小组探究3:《赤壁赋》里的“主客”是真实发生抑或依例虚设? 主和客可以理解为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乐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赤壁赋》里的苏子: 历遍人间起落风霜,陷入困顿又自我救赎。此刻,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而轻舟已过万重山。 积累常识 整体感知 梳理文脉 合作探究 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情感升华,理解苏东坡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 微点评 【拓展阅读与写作】 苏东坡擅长将内心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请仿照示例,从苏轼其他诗文中选取精要传神文字加以品评。将点评文字在班上交流,并加工编辑,结集为“苏东坡微点评”。 示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微点评:这句写出了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遗世独立,与万物化为一体。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快乐、适意,还有在广阔天地间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从容。 一、爱山爱水爱天空的苏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二、爱酒爱花爱音乐的苏轼: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更复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听僧昭素琴 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联读苏轼其他诗文和人生经历,遇见一个更加多面立体的中国文人。
课外阅读 推荐书单 推荐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作个闲人》: 然而他的人生从未躺平,总是一路高歌猛进,永不妥协:二十一岁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扬天下,一生起起落落,一会儿被调至京城委以重任,一会儿又被排挤派往他乡,甚至还被发配边疆。六十二岁时,他被放逐海南儋州,这在当时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而已。 他在徐州带领众乡亲治水,过家门而不入; 他在杭州为民请命,减免供米,施羹发药救助百姓,他疏通河道、修筑了传世的“苏公堤”; 他把儋州作为第二故乡,办学堂、树学风,他还留下二千七百多诗词,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感受儒道互补的中国文人心境与传统。(共49张PPT)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语言建构与运用:
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欣赏画境、诗意、哲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
热爱自然、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并破除精神困境。
素养目标
目 录
假如让你选一个古代诗人做“驴友”,游山玩水,吟风弄月,你会选择哪一个?
走近苏东坡
一个将快乐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太苦哈哈了;苏东坡就好,他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诗人余光中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
是伟大的书法家。
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
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
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
想要得到的,都没有得到,或者不太满意。
大量信息来袭,匆匆忙忙,心力交瘁。
面对人生路上的困难挫折,选择拖延逃避。
不知道该干什么才对,似乎做什么都不对。
上一刻还在因自己的成功欢呼,下一秒又因别人评价而沮丧不已。
你想要破局吗?
你想要快乐吗?
那么请你来读苏东坡。
他会告诉你
治愈内耗的所有良方。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创作背景
走进赤壁之夜
那个浪漫的月夜足以见天地、见人生,见自己。
学而有疑:《赤壁赋》里的“主客”是真实发生抑或依例虚设?
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式阐述观点。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示心情的关键词,感受在这个月明之夜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苏东坡是如何突破“悲风”的困境,最终实现自我的精神救赎的?请翻译全文、细品文段,寻找治愈良方。
文本细读
治愈良方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沉浸于自然
同道者交之
诗书自有美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晦、朔、望、既望
状语后置
一会儿
“嘱”劝人饮酒
互文
状语后置
白茫茫的水汽
放任
动词,往,去。
定语后置
同“凭”,乘
词尾,…的样子
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第一段: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缓缓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漂浮去所要去的地方,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的样子好像凌空驾风而行,并不知道所要停留的地方,飘飘摇摇的样子好像要脱离人世,羽飞升成仙进入仙境。
夜游赤壁之
开阔、朦胧、清幽、空灵

良友相伴、古诗佐酒

治愈良方二
接纳自己的悲伤并坦然言之
泣孤舟之嫠妇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与音乐共情
借古抒怀
借景抒情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在这时
心中的情思
逆流而上
主谓倒装 予怀渺渺兮
定语后置 有吹洞箫客
依,循
词尾,……的样子
使动,使……起舞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2.圣明的君主;3.美好的理想
——取典自屈原《离骚》
使动,使……流泪
第二段: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打着拍子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做的船棹,香兰做的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心中的情思悠远,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奏,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之
悲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清·李扶九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容色改变的样子
整理
端正【危言危行】
宾语前置 为其何然也
代箫声;这样
向西
向东
通“缭”,盘绕、围绕
被动句、状语后置

夺取
本来
下,攻占;
东,向东进军
表顺承
判断句
表转折
宾语前置
斟酒
第三段:苏子不禁容色改变,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河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当他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军,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长达千里,旗子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尊以相属

客之
悲个体渺小,生命短暂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实)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虚)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客之
悲英雄不复,功业不永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捕鱼砍柴
意动,以……为伴,以……为友
表并列
助词,的

作状语,像蜉蝣般 状语后置
主谓之间,取独
偕同,一起
以,而:表修饰
轻易地
余音,指箫声
哀: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羡:江水永流,无穷无尽
愿:与仙同游,与月永存
知:无法实现,心中失落
托:洞箫余音,托于秋风
葫芦做成的酒器
第四段: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劝酒,像蜉蝣一样在天地中寄居,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生命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携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表转折,却
代词那,指月亮
终究
表假设,如果
句首发语词
取独
发语词
表假设,如果

代词这,指水
宾语前置
羡何
即使
只有
听到
看到
得到
禁止


享受
原意指“天”,现在所说的“自然”
第五段:苏先生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第五段: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治愈良方三
儒道互补
进退自适
小组探究1:找出代表道家和儒家哲学观的句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望美人(君王)兮天一方。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
小组探究2:《赤壁赋》里的“主客”对水月的不同见解
儒者(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慨叹人生短暂
的水月
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道者(出世)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小组探究3:回首前面的疑问,《赤壁赋》里的“主客”是真实发生抑或依例虚设?
主和客可以理解为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作为儒者的苏轼
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作为道者的苏轼
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表修饰
译文: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杯子再次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了,杯盘凌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天明。
酒杯

已经
通藉,凌乱
介词,在
状后句
取独
已经
形容词作动词,天色发白,天亮
最后一段里的苏子
历遍人间起落风霜,陷入困顿又自我救赎。此刻,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而轻舟已过万重山。
苏东坡微点评
画境、诗意、哲理融于一体的苏东坡美学。
文学微点评写作
苏东坡擅长将内心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请仿照示例,从苏轼其他诗文中选取精要传神文字加以品评。将点评文字在班上交流,并加工编辑,结集为“苏东坡微点评”。
示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微点评:这句写出了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遗世独立,与万物化为一体。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快乐、适意,还有在广阔天地间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从容。
经常看天看云看山水。
苏东坡有多闲?
熙宁六年正、二月间,当时诗人苏轼正在杭州担任通判,写下了这首关于西湖景物的诗。
经常看天看云看山水。
苏东坡有多闲?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把酒言欢
享受美食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更复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苏轼
音乐演奏
填歌词
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听僧昭素琴
苏东坡总给人感觉随遇而安、云淡风轻,他是躺平了吗?
课外书单推荐
从苏东坡的传记里遇见一个更加多面立体的中国文人。
他的人生从未躺平,总是一路高歌猛进,永不妥协:二十一岁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扬天下,
一生起起落落,一会儿被调至京城委以重任,一会儿又被排挤派往他乡,甚至还被发配边疆。
六十二岁时,他被放逐海南儋州,这在当时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而已。
在徐州带领众乡亲治水,过家门而不入;
在杭州为民请命,减免供米,施羹发药救助百姓,
疏通河道、修筑了传世的“苏公堤”;
把儋州作为第二故乡,办学堂、树学风,
还留下二千七百多诗词,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从“一片云”中感受自然的魅力,
从“一壶酒”中品味人间的美味,
从“一张琴”中享受着生活的雅致……
当我们经历任何事时,不妨像苏东坡那样,试着“作个闲人”,尽情去体验,去经历生命的各种形态,用心做好眼下的事,也就快乐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