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拿来主义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本单元围绕“学习之道”选择了六篇文章,前四篇以以论为主,思辨性较强,后两篇兼有议论和记叙,其中也有能印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思辨性的内容。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这样阐述:)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教 材 分 析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类比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在鲁迅先生这篇杂文中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外来文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来对待这种影响,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并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借鉴。
学 情 分 析 学生初中时学过鲁迅的散文、小说、散文诗等,对作家作品相对比较熟悉。学生对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还只停留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上,而其他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还未掌握,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进一步形成中。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分析和梳理文本层层推进的论证推理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彩。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
重点 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难点 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笔记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视频:《我们的新时代》第三集《文化之力》,由此引出关键词“文明互鉴”。 导入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而文化的相互借鉴,在鲁迅看来,就叫做“拿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拿来主义》,看看鲁迅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了解时代背景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受“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了此文。 3.了解“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图片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新课教学 情境设置: 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就有这样一种声音,就是鲁迅的文章应该退出语文课本。而高一学生小华同学也认为认为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在论证逻辑与一般议论文结构不一,语言表达晦涩难懂,所表达的思想也与现代不符,他质疑这样的文章我们高中生是否还有学习的必要。很显然,小华的思想是错误的,作为他的同学,请你从文章逻辑结构、语言艺术、思想精神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一一为小华释疑解惑。 任务一:学习论证思路:破立结合 小华同学认为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但是却一直到第7段才提出论点,前面提到了闭关主义等概念,是不是与中心论点无关? 明确:论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分析文章结构: 1-7段:为什么要“拿来”,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行不通。 8-9段:什么是“拿来”。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10段:总结全文,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品质,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2.阅读分析:在批判“拿来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其实质是?结果是?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先送一批古董;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只是送去)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碰了一串钉子磕头贺喜,讨残羹冷炙(亡国灭种,沦为乞丐)大受其害,对外国事物一概排斥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文化侵略结论否定“闭关主义”(讽刺否定)否定“送去主义”(揭露批判)否定送来主义
3.思考讨论:“抛来”和“抛给”,“送来”和“拿来”的区别。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是一个中性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是恶意地给予,有轻蔑、侮辱意味。送来是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是“抛给”的同义语。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拿来主义》其实包含着一个推理: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它选择)。(驳斥——破)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只有自己去拿(立论——立) 先谈其他主义,后谈“拿来主义”的原因: 先破后立。 作者对“三个主义”,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烘托;而第7段是“立”。 任务二:学习语言艺术与论证方法 小华认为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时语言不够简洁直白,论证自己的观点也不够简单直接。请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把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给小华合理解释。 (建议此文以纸质印刷方式发给学生以方便学生对比阅读) 中国明清以来一直奉行的是闭关自守政策。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相继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后清政府采取了投降讨好政策。给西方国家送古董、送古画、新画,还送梅兰芳博士去交流。 但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往来的礼节,说到“拿来”。只是送出去,是自吹自擂、自欺欺人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会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当然,西方国家也送东西。比如说: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但是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清醒的青年们,对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假如我们继承了一笔文化遗产。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逃避不敢拿,是不对的;全盘否定不去拿也是不对的;不加思考,全然接受,更是不对的。 应该先拿来,再挑选:对于其中的精华部分,要直接吸收使用。对于其中益害并存的部分,选择性的利用。对于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要大胆抛弃。对于文化遗毒,更是要直接摈弃。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人就会进步,文化就会更新。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人就不会进步,文化也不会更新。 明确: (一)使用反语、增强批判讽刺意味 ①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进步”本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在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古董,更表现了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进一步升级。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大度”本指人气量宽宏,能容人。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盲目自大。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明确:“摩登”本指时髦,合乎时兴样式。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④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明确:“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说烟枪和烟灯是旧文化中的精品,有揶揄的意味。 ⑤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明确: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小结: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自成一体,既富于形象性又富于情感性,语言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杀伤力。此外,用词精当,表现力强。反语的运用,更能体现作者的立场,增强了批判和讽刺的意味。 (二)多种论证方法,形象生动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组讨论找出并做分析。 1.第一部分:驳论部分 明确 : ①举例论证。揭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 ②类比论证。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做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就是妄自尊大。 ③比喻论证。又以煤的储藏为例,磕头贺喜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送去”固然可以显示自己的“丰富”和“大度”,但其结果只会导致中国更加贫弱,在“破中”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补充解释:类比论证 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2.第二部分:立论部分
明确:①比喻论证。“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的人。 补充:比喻论证的作用: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②对比论证。从全文来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补充:对比论证的作用:作用: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小结:本文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任务三:学习如何“拿来”,提高思辨思维 小华在阅读文章第三部分的时候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拿来主义”的大任?现当代,除了“拿来”,我们还要怎么做才能尽快地赶超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为小华答疑解惑。 阅读第三部分并联系现实思考: 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拿来主义”的大任? 联系现实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认为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现当代,除了“拿来”,我们还要怎么做才能尽快地赶超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明确: 1.“拿来主义”者需要一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崇高精神。“沉着”“勇猛”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有辨别”是一种审辩的、批判的能力。不自私是要顾及国家、顾及后代、顾及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天下心”的格局。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新人”,“文化”才能成为“新文化”,“世界”才能成为“新世界” 近年来,外来文化已经深刻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很多人盲目的崇洋,却淡化了自己的东西。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抵制,而是正视、引导,只有将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吸收并糅进我们的文化血脉中,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守土有责,与时俱进! 既要大胆拿来:不是照搬全抄,而是学习借鉴。更要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 任务四:学习批判精神,敢于发声 经过同学们的解释分析后,小华觉得《拿来主义》确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背后体现出来的鲁迅身上的精神,请同学们做简要分析。 思考讨论:读完《拿来主义》,你觉得鲁迅身上具备什么精神? 资料补充: (1)鲁迅《自嘲》 (2)臧克家《有的人》 (3)《且介亭杂文》摘录 (4)鲁迅杂文写作特点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播放视频:《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小结:我们应该学习鲁迅敢于批判精神,敢于呐喊,敢于面对向旧的错误的思想文化挑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运动先锋一面主将,应该都得学习鲁迅这种文化精神! 结束语总结:本文论述了对于外来文化的观点和态度。“拿来主义”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实力发展的永恒理念。我们必须知道,“拿来”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是使本国文化更加优秀。 当今世界,互联网使得各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何在“拿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如何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接轨世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情景设置,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厘清结构,掌握驳论文的一般结构。 比较阅读,学习反语讽刺的艺术效果。 学习使用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进行论证。 头脑风暴、阅读比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人云亦云的思辨思维。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精神。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拓展阅读的文章建议提前印发给学生。不建议在课件上呈现。) (一)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做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二)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兀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大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三)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心存疑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一些东西,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了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那也不能使我们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有删改) 提问思考:比较几篇文章观点主张的异同,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主要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并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而文本二主要批判的是“送来”的危害,并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张做了进一步解释。季羡林主张的“送去主义”是指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鲁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媚外卖国的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启示:结合历史发展,全面思考分析问题。
作业布置 请以“经典文化”为话题,巧妙地运用比喻笔法写一段文字。(开头明确论点) 例: 经典文化源远流长,是一条涵容古今的长河。【观点比喻句】长河源头活水,支流汇聚,一路奔腾向海,穿行峡谷掀起巨浪,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了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沿途的勃勃生机。【相似点分析】经典文化恰似长河,从历史浸泽至今,又涌向未来,涛涛不息,见证着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与水源。 学以致用,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共48张PPT)
2019十大流行语之首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目标
学习论证思路:破立结合
01
学习语言艺术与论证方法
02
学习如何“拿来”,提高思辨思维
03
学习批判精神,敢于发声
04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
散文诗集
杂文集
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也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当时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阐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本文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背景介绍
文体知识
特点
社会批判性:针贬时弊
文艺性
形象化的说理
论说性
议论文
语言
幽默与讽刺
篇幅
短小精悍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的人,是南朝(梁)的文艺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题名“杂文”的一章。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鲁迅杂文的特点:
手法:概括典型 分类形象
态度:针砭时弊 一针见血
《且介亭杂文》
1927年后,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就有这样一种声音,就是鲁迅的文章应该退出语文课本。而高一学生小华同学也认为认为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在论证逻辑与一般议论文结构不一,语言表达晦涩难懂,所表达的思想也与现代不符,他质疑这样的文章我们高中生是否还有学习的必要。很显然,小华的思想是错误的,作为他的同学,请你从文章逻辑结构、语言艺术、思想精神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一一为小华释疑解惑。
情景设置
小华同学认为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但是却一直到第7段才提出论点,前面提到了闭关主义等概念,是不是与中心论点无关?
理清作者思路——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
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提出“拿来主义”
第二部分(第8-9段)
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
第三部分(10段)
总结全文,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品质,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什么是“闭关主义”?实质是?结果是?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实质:排外
结果:落后挨打 由“闭关主义”变成“送去主义”。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是随意的,是一个中性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犹如“嗟来之食”,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有企图,恶意地给予,有轻蔑、侮辱意味。
“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
是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是“抛给”的同义语。
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主义 表现 后果 实质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不去也不来
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
被打破了大门
贻害子孙
被吓怕了
闭关主义
盲目排外,抱残守缺
送去主义
投降卖国,媚外求宠
送来主义
嗟来之食,强加侵略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小华认为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时语言不够简洁直白,论证自己的观点也不够简单直接。请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把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给小华合理解释。
中国明清以来一直奉行的是闭关自守政策。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相继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后清政府采取了投降讨好政策。给西方国家送古董、送古画、新画,还送梅兰芳博士去交流。
但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往来的礼节,说到“拿来”。只是送出去,是自吹自擂、自欺欺人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会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当然,西方国家也送东西。比如说: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但是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清醒的青年们,对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假如我们继承了一笔文化遗产。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逃避不敢拿,是不对的;全盘否定不去拿也是不对的;不加思考,全然接受,更是不对的。
应该先拿来,再挑选:对于其中的精华部分,要直接吸收使用。对于其中益害并存的部分,选择性的利用。对于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要大胆抛弃。对于文化遗毒,更是要直接摈弃。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人就会进步,文化就会更新。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人就不会进步,文化也不会更新。
文章哪些句子极具讽刺意味,请找出字句进行分析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①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进步”本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在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古董,更表现了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进一步升级。
明确:“大度”本指人气量宽宏,能容人。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盲目自大。
文章哪些句子极具讽刺意味,请找出字句进行分析
④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明确:“摩登”本指时髦,合乎时兴样式。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明确:“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说烟枪和烟灯是旧文化中的精品,有揶揄的意味。
文章哪些句子极具讽刺意味,请找出字句进行分析
⑤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明确: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还有 ....... ...... .......
小结:使用反语、增强批判讽刺意味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自成一体,既富于形象性又富于情感性,语言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杀伤力。反语的运用,更能体现作者的立场,增强了批判和讽刺的意味。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组讨论找出并做分析。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如何批判)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
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尼采
自诩地大物博
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送去,不拿来
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中国
如何理解中心论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
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运用脑髓
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放出眼光
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自己来拿
任务二:作者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列举了几种错误的做法?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大宅子” 人们行为 代表态度 喻指人群 作者称其
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 害怕逃避 逃避主义者 孱头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者 昏蛋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投降主义者 废物
喻文化精华
喻益害并存
喻文化糟粕
喻封建文化
任务二:“拿来主义”者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是
吃掉(吸取精华)
鱼翅
送药房(批判地吸收)
鸦片
送,毁掉(存放一点以作反面教材,其余毁掉)
驱散(彻底抛弃)
姨太太
烟枪烟灯
比喻论证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任务二
孱头
昏蛋
废物
消极逃避
完全否定
全盘接受
反对三种态度
使用
存放
毁灭
提出三种方式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本文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小结
小华在阅读文章第三部分的时候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拿来主义”的大任?现当代,除了“拿来”,我们还要怎么做才能尽快地赶超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为小华答疑解惑。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任务三 第10段回答了哪些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拿来主义”的大任呢?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拿来主义”的大任呢?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明确:这是一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崇高精神。
“沉着”“勇猛”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有辨别”是一种审辩的、批判的能力。不自私是要顾及国家、顾及后代、顾及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天下心”的格局。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新人”,“文化”才能成为“新文化”,“世界”才能成为“新世界”。
如何理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联系现实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认为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近年来,外来文化已经深刻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很多人盲目的崇洋,却淡化了自己的东西。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抵制,而是正视、引导,只有将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吸收并糅进我们的文化血脉中,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守土有责,与时俱进!
结合课文开头的导入视频思考,要向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怎么做?
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如中国芯片)
不是照搬全抄,而是学习借鉴。
经过同学们的解释分析后,小华觉得《拿来主义》确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背后体现出来的鲁迅身上的精神,请同学们做简要分析。
读完《拿来主义》,你觉得鲁迅身上具备什么精神?
鲁迅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照路做牛作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还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坚守的手足。
——《且介亭杂文》
鲁迅说过他只为三种人写作:一是“孤独而疾驰的斗士”,二是“还在做美梦的青年”,三他的敌人。为斗士讴歌,摇旗呐喊;为青年开路,指点迷津;为敌人掘墓,战斗不息。
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还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坚守的手足。
——《且介亭杂文》
鲁迅说过他只为三种人写作:一是“孤独而疾驰的斗士”,二是“还在做美梦的青年”,三他的敌人。为斗士讴歌,摇旗呐喊;为青年开路,指点迷津;为敌人掘墓,战斗不息。
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论时事不留面子 ,砭锢弊常取类型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敢于批判精神,敢于呐喊,敢于面对向旧的错误的思想文化挑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运动先锋一面主将,应该都得学习鲁迅这种文化精神!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