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诗经·邶风》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静女》的感情基调,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与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男女主人公纯真的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收集了 初年至 中叶的诗歌共 篇,所以也叫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 的源头《诗经》和 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 文学的源头。
最早的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305
《诗三百》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
《楚辞》
一、众说纷纭知《诗经》
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
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直接铺叙、陈述、排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二、诵读《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等待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
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
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娴静姑娘真美丽,约我到这城角里。
故意躲藏逗人找,让我挠头徘徊好着急。
娴静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诗歌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形式。
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三幅图景,请你给每幅图拟写名字。
三、解读《静女》
情人相约图
情人馈荑图
情人贻管图
诗眼: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姝,美丽。其,程度副词,很。
【其姝】(shū)
通"薆(ài)"隐藏,遮掩。
【爱】
娴静的女子。静:娴静
等待,等候。
【静女】
【俟】(sì)
通"现",出现。
【见】(xiàn)
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邶】(bèi)
城角。一说是城边的角楼。
【城隅】(yú)
徘徊不进
【踟蹰】(chí chú)
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调皮的性格。
“搔首踟蹰” 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这一章交代了什么信息?主要描写了什么?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短短四句,两处波折
女:
男:
3.小伙子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担忧、沮丧“搔首踟蹰”
高兴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翻译:娴静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娈 面目姣好。
贻 赠送 。
炜 光鲜明亮。
女 通“汝”,你,也指代“彤管”。
说怿 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小伙子为什么喜欢“彤管”?
2.“说怿女美”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牧 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 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洵 的确、确实。
匪 通“非”,不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双关 借物抒情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屋及乌,凸显单纯的爱恋之情。
为什么选择初生的荑草?
初生的荑草会长成茂盛的草丛
爱情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象征
2.此处运用手法了哪些手法?
①借物抒情(间接抒情):借对“彤管”的赞颂,抒发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爱慕之情含蓄委婉)
②一语双关:与下文的“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③顶真: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叫做“顶真”。
四、细读文本,把握形象
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中“静女”、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①娴静温婉美丽:“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②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不直接表达爱意,而是通过赠送“彤管”、“荑”来委婉地表达。
③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爱而不见”。
①有诚心。如约而至。
②有耐心、憨厚。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憨态可掬。
③痴情。面对姑娘的礼物,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
五、合作探究,分析艺术特色
思考赋、比、兴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赋”的表现手法。
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隅”相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比”的表现手法。
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兴”的表现手法。
诗章中的男主人公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对静女的喜欢,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
除了赋比兴,诗中还运用了其他艺术手法:
“搔首踯躅”和“说怿女美”,表现了男子心情的变化。
彤管、荑草象征爱情的热烈、纯洁。
“说怿女美”,表面上是在赞美彤管的美丽,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静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直接叙述了“我”与静女的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 表现了他们健康纯真的感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回顾《诗经》中的婚恋诗
(高考湖南卷)《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比兴。以桃设比,以红艳的桃花、硕大的桃实、茂盛的桃叶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庭兴旺,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天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古诗十九首》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目标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真挚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关于“莲”
《采莲曲二首》: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莲花别称:荷花、芙蕖、芙蓉......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所以《文选》的编者把它们编集在一起,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的《诗品》赞颂它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文学常识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需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门,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 自然会产生深沉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反映了游子思乡的痛苦。
创作背景
诵读入境,体会情感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wèi
shuí
huán
本诗的“诗眼”是
情感脉络
一、诵读入境,体会情感
2.朗读本诗,请找出本诗“诗眼”,并分析情感脉络。
二、赏析诗句,体会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中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①“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②运用白描,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③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1.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设问。
②自问自答,点明忧思的对象——远道之人。在结构上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赠花”有什么含义?
芙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芙蓉赠亲朋,既有关怀、思念,也有表达了美好祝愿。
古人采摘香草赠亲友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
分析“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一般情况下,古诗中很少使用虚词,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有两个虚词,一个“而”,一个“以”。去掉这两个虚词影不影响情感的表达?
“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 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是修饰,也可以是转折。连接“忧伤”和“终老”,因为相爱,我愿为你忧伤终老;即便忧伤,我仍要念你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看似朴素平淡的语句,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惊心动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
三、观点争鸣,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历来众说纷纭,结合你对诗的理解,说说你的观点?
游子思乡怀人(游子口吻)。游子即远道之人,在异乡“还顾望”“旧乡”的女子,流露出长路漫漫,情深而异地难于相聚的悲情,抒发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观点1
女子思夫(思妇口吻)。采“芙蓉”,遗“远道”,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观点2
1.对写手法:从对面入手,展开联想想象,借彼写己,曲折表意。
诗人借用芙蓉意象,运用对写手法将一个人的思念,化为两个人的忧伤。表达了远隔两地的爱人,对所思之人绵延无尽的思念与哀伤之情。
四、明手法,分析特色
所谓“落笔对面”,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简单说就是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种手法。这样,就使得作者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这里的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形式上,常用“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古代诗词中,且以怀人诗和送别诗中常见,常用于写相思离别之苦与羁旅惆怅之思这一类题材。
知识补充:对面落笔(曲笔对写、悬想)
“对面落笔”的写法又有两种表现形式:
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
对写手法。诗人想象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对写,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
联系我们学过的诗歌,感受对写手法
2.以乐景写哀情
诗歌1、2句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表现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和内心的欢快之情。3、4句笔锋一转,转喜为悲,用夏季美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伤。
这是一首以乐景写哀情的思乡诗。第一二句描写了一幅令人目迷神夺的色彩灿烂美景。漫江碧波荡漾,白翎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朵朵红艳无比鲜花,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以江碧衬鸟翎的白,以山青衬花葩的红,景象清新艳丽。而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却只慨叹岁月匆匆,归期遥遥。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
联系我们学过的诗歌,感受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第一组对比阅读
五、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①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②浦。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注]①侵晓:快天亮之时。②芙蓉:荷花的别称。思考:本词与《涉江采芙蓉》都写到“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本词上片描写眼前之“荷”,为下片写“渔郎”作伏笔(或铺垫),由眼前的荷自然联想到家乡的荷塘中的人,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涉江采芙蓉》写“荷”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借“采芙蓉”来表达诗人对爱人的思念。
第二组对比阅读
五、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宋]李清照
思考:《涉江采芙蓉》和《一剪梅》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
①均有直接抒情。《涉》诗“忧伤以终老”,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直接抒发相思之情。
②均借景抒情。《涉》诗借芙蓉、兰泽等意象抒情,李词借红藕玉簟等抒情。
③均借想象(虚写)抒情。《涉》诗着笔于想象的游子;李词“雁字回时”拟想雁归情景。
④借对写抒情。《涉》诗一二联写女子的相思,三四联写男子的相思,同心离居,对写彼此的相思;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设想,也是对写双方的相思。
⑤均借设问方式,自问自答抒发情感。
《涉江采芙蓉》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静女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静女》的感情基调,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与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男女主人公纯真的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主人公纯真的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众说纷纭知《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二、诵读《静女》
1、朗读指导
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等待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诗歌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形式。
娴静姑娘真美丽,约我到这城角里。
故意躲藏逗人找,让我挠头徘徊好着急。
娴静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三、解读《静女》
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三幅图景,请你给每幅图拟写名字。
1、情人相约图
这一章交代了什么信息?主要描写了什么?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小伙子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情人贻管图
小伙子为什么喜欢“彤管”?
“说怿女美”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3、情人馈荑图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此处运用手法了哪些手法?
四、细读文本,把握形象
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中静女、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静女:
①娴静温婉美丽:“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②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不直接表达爱意,而是通过赠送“彤管”、“荑”来委婉地表达。
③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爱而不见”。
男主人公的形象:
①有诚心。如约而至。
②有耐心、憨厚。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憨态可掬。
③痴情。面对姑娘的礼物,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
五、合作探究,分析艺术特色
1、思考赋、比、兴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除了赋比兴,诗中还运用了其他艺术手法:
(1)对比:“搔首踯躅”和“说怿女美”,表现了男子心情的变化。
(2)象征:彤管、荑草象征爱情的热烈、纯洁。
(3)双关:“说怿女美”,表面上是在赞美彤管的美丽,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4)顶真:“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作业:链接高考,拓展延伸
(高考湖南卷)《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比兴。以桃设比,以红艳的桃花、硕大的桃实、茂盛的桃叶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庭兴旺,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天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表达效果: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涉江采芙蓉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真挚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三、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莲”
《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采莲曲二首》: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莲花别称:荷花、芙蕖、芙蓉......
(二)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需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门,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 自然会产生深沉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反映了游子思乡的痛苦。
走近文本
一、诵读入境,体会情感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朗读本诗,请找出本诗“诗眼”,并分析情感脉络。
二、赏析诗句,体会情感
1、这首诗前两句中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①“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②运用白描,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③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设问。②自问自答,点明忧思的对象——远道之人。在结构上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诗歌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赠花”有什么含义?
芙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芙蓉赠亲朋,既有关怀、思念,也有表达了美好祝愿。
3、“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分析“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
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一般情况下,古诗中很少使用虚词,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有两个虚词,一个“而”,一个“以”。去掉这两个虚词影不影响情感的表达?
“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 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是修饰,也可以是转折。连接“忧伤”和“终老”,因为相爱,我愿为你忧伤终老;即便忧伤,我仍要念你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看似朴素平淡的语句,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惊心动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
三、观点争鸣,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历来众说纷纭,结合你对诗的理解,说说你的观点?
观点1:游子思乡怀人(游子口吻)。游子即远道之人,在异乡“还顾望”“旧乡”的女子,流露出长路漫漫,情深而异地难于相聚的悲情,抒发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观点2:女子思夫(思妇口吻)。采“芙蓉”,遗“远道”,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四、明手法,分析特色
1、对写手法:从对面入手,展开联想想象,借彼写己,曲折表意
2、以乐景写哀情
诗歌1、2句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表现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和内心的欢快之情。3、4句笔锋一转,转喜为悲,用夏季美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伤。
五、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第一组对比阅读: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①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②浦。
[注]①侵晓:快天亮之时。②芙蓉:荷花的别称。
思考:本词与《涉江采芙蓉》都写到“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二组对比阅读: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考:《涉江采芙蓉》和《一剪梅》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
小结
《涉江采芙蓉》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