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远征,激扬高歌
——《致云雀》教学设计
课 题 《致云雀》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1课时
课标解读 《致云雀》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的一首带*的自读课文。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本课属于自读课文,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教材分析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代表作,是浪漫主义殿堂级的作品。诗歌以云雀为歌咏对象,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诗人利用通感、对比、象征等多种手法表达他对云雀的赞美之情,借云雀表达了他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学情分析 本诗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九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或小组成员合作阅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并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但对诗歌的象征、通感、对比等手法和深刻的意蕴的把握仍需要老师予以点拨。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 放声朗读,感受、理解浪漫主义诗作想像瑰丽的特点。(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雪莱的生平、时代背景与诗歌的内在关联。(重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云雀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意象所饱含的“青春激扬”。(难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作者对自由、理想、光明的思想追求。(难点)
教学准备 划分学习小组并分发学习任务卡,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电脑室搜集信息: 组一:“青春激扬的雪莱”,搜集雪莱的人生经历和《致云雀》的写作背景资料作三分钟演讲; 组二:“青春激扬的意象”,搜集“云雀”相关资料,由外而内认识诗歌的核心意象“云雀”; 组三:“青春激扬的表达”,找出诗歌塑造“云雀”的主要艺术手法并结合诗句品赏。
教学流程(流程简述、学生预设、教师导评)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1.早读课熟读全诗。 2.学生课外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诗人雪莱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写作背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整理多样信息的能力;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教师导入情境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里,我们的内心深处仍保有一种理想之光,那就是跟文学在一起,跟阅读在一起。尤其是我们的同学们,正当青春,正当激扬,更需要放声高歌、深情吟唱,把青春和文学用声音传达出来,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力量。 朗读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是对自己灵魂的倾诉。挪威有一个大概只有3万人的一个小镇叫利勒海默尔,晚上都是酒吧,把酒吧门一打开来,前面有一个人在那读诗,再打开另外一个酒吧门,所有人做坐在那,那有一个人在读他的小说。这个小镇上每年有 60 多个作家节。我就觉得挪威人每天是有 4 顿饭的,除了一日三餐以外,每天晚上有一顿“耳朵餐”。今天我们也在语文课开一场朗读盛宴,来一趟浪漫之旅。 下面把时间交给同学们,分组品赏、朗读雪莱的《致云雀》。 以单元主题词导入和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及思考。
二、小组合作走近诗人,靠近诗心,朗读诗歌 小组一:青春激扬的雪莱 小组成员代表作三分钟演讲: “夜间选择黎明的人,黎明为他选择了自由的风。”——雪莱《选择》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他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被牛津大学开除。1822年因乘坐的船只倾覆,不幸逝世。恩格斯称他为“天才预言家”。在追求自由、崇尚理性、主张改革的路上,青春的雪莱,他的斗志是“激扬”的。 对于诗人雪莱,《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评价是:“在一个伟大的诗的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剧、最伟大的悲剧、最伟大的爱情诗、最伟大的牧歌式挽诗,和一整批许多人认为就其形式、风格、意象、和象征性而论,都无与伦比的长诗和短诗。”那最伟大的抒情诗剧,无疑,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最伟大的悲剧,是《倩契》;最伟大的爱情诗,是《灵之灵》;最伟大的牧歌式的挽诗,是《阿多尼》;至于那一整批无与伦比的长诗和短诗,则当然包括《西风颂》《致云雀》和《自由颂》《暴政的假面游行》,以及《生命的凯旋》。一个诗人,短短十年的创作成果,经历了一二百年的人世变迁,有那么多称得上是不朽杰作而毫无给人以陈旧过时之感,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其匹的,他的诗是“青春”的。 据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是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散步时听见云雀的鸣叫有感而作。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期,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此时,光明、自由、幸福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渴望,而雪莱借助文学作品把这种渴望表达了出来,展示出一个有时代担当的青年人在精神上的青春激扬色彩——“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小组一代表品读完诗人后组员朗诵诗歌1-2节(奠定感情基调:明快,热烈,诚挚) 老师指导朗诵要点:在朗诵《致云雀》时,要用声音把云雀欢快跳脱的形象模拟出来,在突出云雀形象的形容词和动词上重读。以相对独立的词组为停顿,因为节奏欢快,所以结尾多做轻盈、上扬、渐高这样的处理。 小组二:青春激扬的意象 欣赏大自然中的云雀和诗歌中的云雀: 云雀的乐音:“酣畅淋漓”“不事雕琢”“欢乐”“犀利无比”“婉转” 云雀的飞翔:“向上”“向高”“一跃而上”“掠过天心”“迅疾”“歌唱着”“远征” 云雀的四周:“天堂”“金色”“晴空”“明光”“霞蔚云蒸”“紫色黄昏” 云雀的“同类”:像(似)“银色星光的利箭”“明月放射出的光芒” “诗人”“高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玫瑰” (通感、比喻) 云雀的情感:“对同类的爱”“对痛苦的绝缘”“倦怠永不会出现”“爱”“欢愉” 小组二:朗诵诗歌3-16节 (从不同方面展示云雀形象) 老师指导朗诵要点:诗歌3-16节从外在形态、优美歌声、内在情感等方面展示了云雀欢乐明朗、传播光明、生命力旺盛等形象特点,朗诵基调应保持激扬向上,但期间出现了“暗淡”“荒凉”“孤云”“寂寞难言”“热风的摧残”等沉重的词语,朗读是注意要有情感的起伏变化的。 老师点评小组一和小组二的学习成果,指出云雀的象征意义: 在小组一的演讲里,我们看到一个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的雪莱。诗人痛苦地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却仍以不断飞升的心态去超越感伤。而从小组二对云雀的赏析中,我们看到一只在四周“暗淡”“荒凉”“孤云”“寂寞难言”“热风的摧残”的情境中依然“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的欢快、有爱,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不屈的云雀。我们看到了雪莱和云雀具有诸多的相似点,可以说诗中的云雀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的化身,云雀象征着那个勇于冲破旧世界与旧思想的藩篱的雪莱。 小组三:青春激扬的表达 小组三呈现“知识卡”: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一、强调个人情感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二、以强调想象来突出诗歌的目的在于表现自然和希望,常用比喻、象征、对比和夸张等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三、以自然意象来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第四,忧郁伤感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参照搜集整理出来的文学理论知识,观照品读《致云雀》,感受浪漫主义之美: ① 全诗取材于大自然里让人欢愉的物象,融合雪莱的锐气,风格清丽明快,而且云雀在宇宙中自由飞翔,气势雄浑磅礴、大开大阖。 ② 云雀动作敏捷迅疾,自有一种催人前进的力量。所用比喻都具有个性,不落俗套,将云雀的声音和身姿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③ 诗歌想象丰富,如第3、4节诗人有清晨写到黑夜,想象着云雀向往自由、冲破黑暗的果决与迅疾,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飘逸而深远的画面。 小组三:朗诵诗歌17-21节 (末尾升华情感) 教师作朗读指导:诗歌17-21节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人类因“瞻前顾后”和“事物自扰”而常陷于苦恼,对比云雀超越痛苦,超越逆境,永远坦荡泰然,永远充满爱意。诗人得出结论:云雀的欢乐在于勇于追求自由与真理,勇于“鄙弃尘土”!诗歌的末尾表达了自己的祈愿——用自己“和谐、炽热的激情”唱出欢乐的歌,为全世界带来欢乐、自由和真理。这部分朗读除了注意前面的停顿、重读技巧,还应注意情感的变化,应用深沉的语气反思人类的“自困”,而用最热烈的情绪朗读末段的祈愿。 三、教师课堂小结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想象奇特,比喻大胆,对比强烈,热情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 西风颂(节录) 雪莱(英国) 把我当做你的琴,当做那树丛 纵使我的叶子凋落又何妨? 你怒吼咆哮的雄浑交响乐中, 将有树林和我深沉的歌唱, 我们将唱出秋声,婉转而忧愁。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东风”、“西风”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就是指“春风”,那么这里的“西风”又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五、课后练习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艺术手法叫作呼告。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如《红烛》中的:“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云雀》中开篇:“你好啊,欢乐的精灵!”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请学习诗中“呼告”的手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人或物,写一段抒情的文字。 (示例)①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度过一生!也许你早该到达一个平静的港湾——你早该享受那幸福的安宁,但诱惑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 ②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 ③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你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信表达的能力: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声”临其境以助于身临其境 通过细读文本,从不同方面感知诗歌核心意象。 关联小组一和小组二学习内容,突破鉴赏难点。 指导学生用文学理论观照文学作品,提高审美的深。 总结课堂要点 读写结合, 拓展思维 进一步了解雪莱追求自由理想的信念,加深对诗歌象征手法的理解。
1
1(共22张PPT)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统编版高中语文
青春远征,激扬高歌
致云雀
学习目标
01
教师导入
02
课后练习
04
小组合作品读、朗读
03
(教师点拨重难点)
组一
“青春激扬的雪莱”
组二
“青春激扬的意象”
组三
“青春激扬的表达”
XUEXIMUBIAO
学习目标
ZHIYUNQUE
语言建构与运用:
放声朗读,感受浪漫主义诗作想像瑰丽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雪莱的生平、时代背景与诗歌的内在关联。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云雀的象征意义,欣赏意象所饱含的“青春激扬”。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作者对自由、理想、光明的思想追求。
DAORUXINKE
导入新课
ZHIYUNQUE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里,我们的内心深处仍保有一种理想之光,那就是跟文学在一起,跟阅读在一起。尤其是我们的同学们,正当青春,正当激扬,更需要放声高歌、深情吟唱,把青春和文学用声音传达出来,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力量。
朗读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是对自己灵魂的倾诉。挪威有一个大概只有3万人的一个小镇叫利勒海默尔,晚上都是酒吧,把酒吧门一打开来,前面有一个人在那
读诗,再打开另外一个酒吧门,所有人做坐在那,那有一个人在读他的小说,这个小镇上每年有 60 多个作家节。我就觉得挪威人每天是有 4 顿饭的,除了一日三餐以外,每天晚上有一顿“耳朵餐”。今天我们也在语文课开一场朗读盛宴,来一趟浪漫的文学之旅。
XIAOZUYI:HEZUOTANJIUXUEXIRENWUKA
小组一: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卡
到图书馆或电脑室搜集整理雪莱的人生经历、代表作品,了解《致云雀》的写作背景,并选代表作三分钟演讲,演讲内容突出“青春激扬的雪莱”,演讲形式和题目可以自拟。
小组在演讲后,全组朗诵《致云雀》的1-2节,建议匹配适宜的肢体动作。
对于诗人雪莱,《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评价是:“在一个伟大的诗的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剧、最伟大的悲剧、最伟大的爱情诗、最伟大的牧歌式挽诗,和一整批许多人认为就其形式、风格、意象、和象征性而论,都无与伦比的长诗和短诗。”
一个诗人,短短十年的创作成果,经历了一二百年的人世变迁,有那么多称得上是不朽杰作而毫无给人以陈旧过时之感,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其匹的,他的诗是“青春”的。
据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是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散步时听见云雀的鸣叫有感而作。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期,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此时,光明、自由、幸福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渴望,而雪莱借助文学作品把这种渴望表达了出来,展示出一个有时代担当的青年人在精神上的青春激扬色彩——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在朗诵《致云雀》时,要用声音把云雀欢快跳脱的形象模拟出来,在突出云雀形象的形容词和动词上重读。以相对独立的词组为停顿,因为节奏欢快,所以结尾多做轻盈、上扬、渐高这样的处理。如:
你好啊,欢乐的 / 精灵!
你似乎 / 从不是 / 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 / 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 / 乐音,
不事雕琢的 / 艺术,倾吐 / 你的 / 衷心。
(饱含深情地,“精灵”上扬)
(“衷心”拉长)
小组一:朗诵诗歌1-2节 (奠定感情基调:明快,热烈地赞美)
XIAOZUYI:HEZUOTANJIUXUEXIRENWUKA
小组二: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卡
搜集“云雀”相关资料并用教室多媒体展示,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细读文本从不同的侧面认识云雀的形象,由外而内认识诗歌的核心意象“云雀”。并谈谈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塑造云雀这一形象。
小组代表品赏云雀形象后,全体成员合作朗诵诗歌3-16节 (从不同方面展示云雀形象),建议配上适宜的肢体动作。
大自然中的云雀,形如麻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构巢于地又性喜高飞,常从巢中升腾而起,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诗中的云雀
云雀的乐音:“酣畅淋漓”“不事雕琢”“欢乐”“犀利无比”“婉转”
云雀的飞翔:“向上”“向高”“一跃而上”“掠过天心”“迅疾”“歌唱着”“远征”
云雀的四周:“天堂”“金色”“晴空”“明光”“霞蔚云蒸”“紫色黄昏”
云雀的“同类”:像(似)“银色星光的利箭”“明月放射出的光芒” “诗人”“高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 (通感、比喻)
云雀的情感:“对同类的爱”“对痛苦的绝缘”“倦怠永不会出现”“爱”“欢愉”
这是“青春激扬”的云雀,它自由自在、欢愉向上、充满力量、明澈友爱,无忧无惧,炽热永不倦怠!
诗歌3-16节从外在形态、优美歌声、内在情感等方面展示了云雀欢乐明朗、传播光明、生命力旺盛等形象特点,朗诵基调应保持激扬向上,但期间出现了“暗淡”“荒凉”“孤云”“寂寞难言”“热风的摧残”等沉重的词语,朗读是注意要有情感的起伏变化的。
小组二:朗诵诗歌3-16节 (从不同方面展示云雀形象)
老师点评小组一和小组二,指出云雀的象征意义:
在小组一的演讲里,我们看到一个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的雪莱。诗人痛苦地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却仍以不断飞升的心态去超越感伤。
而从小组二对云雀的赏析中,我们看到一只在四周“暗淡”“荒凉”“孤云”“寂寞难言”“热风的摧残”的情境中依然“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的欢快、有爱,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不屈的云雀。
我们看到了雪莱和云雀具有诸多的相似点,可以说诗中的云雀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的化身,云雀象征着那个勇于冲破旧世界与旧思想的藩篱的雪莱。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XIAOZUYI:HEZUOTANJIUXUEXIRENWUKA
小组三: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卡
搜集整理关于“浪漫主义”的相关知识,并简明扼要地在课堂向其他同学讲解。参照搜集整理出来的文学理论知识,观照品读《致云雀》,感受浪漫主义之美。
朗诵诗歌17-21节 (末尾升华情感)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一、强调个人情感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二、以强调想象来突出诗歌的目的在于表现自然和希望,常用比喻、象征、对比和夸张等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
三、以自然意象来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第四,忧郁伤感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① 全诗取材于大自然里让人欢愉的物象,融合雪莱的锐气,风格清丽明快,而且云雀在宇宙中自由飞翔,气势雄浑磅礴、大开大阖。
② 云雀动作敏捷迅疾,如“一跃而上”“向上”“迅疾”等,自有一种催人前进的力量。所用比喻都具有个性,不落俗套,将云雀的声音和身姿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③ 诗歌想象丰富,如第3、4节诗人有清晨写到黑夜,想象着云雀向往自由、冲破黑暗的果决与迅疾,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飘逸而深远的画面。
参照搜集整理出来的文学理论知识,观照品读浪漫主义作品《致云雀》:
诗歌17-21节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人类因“瞻前顾后”和“事物自扰”而常陷于苦恼,对比云雀超越痛苦,超越逆境,永远坦荡泰然,永远充满爱意。诗人得出结论:云雀的欢乐在于勇于追求自由与真理,勇于“鄙弃尘土”!诗歌的末尾表达了自己的祈愿——用自己“和谐、炽热的激情”唱出欢乐的歌,为全世界带来欢乐、自由和真理。
这部分朗读除了注意前面的停顿、重读技巧,还应注意情感的变化,应用深沉的语气反思人类的“自困”,而用最热烈的情绪朗读末段的祈愿。
小组三:朗诵诗歌17-21节 (末尾升华情感)
致云雀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想象奇特,比喻大胆,对比强烈,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拓展阅读
EXPANDING READING
阅读雪莱另一首浪漫主义作品《西风颂》,进一步了解雪莱追求自由理想的信念,思考“西风”的象征意义。
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SHILI
KEHOULIANXI
课后练习
ZHIYUNQUE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艺术手法叫作呼告。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如《红烛》中的:“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云雀》中开篇:“你好啊,欢乐的精灵!”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请学习诗中“呼告”的手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人或物,写一段抒情的文字。
②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
①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度过一生!也许你早该到达一个平静的港湾——你早该享受那幸福的安宁,但诱惑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
③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你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