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峨日朵雪峰之侧
课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新入选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一首现代诗。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 情 分 析 在诗词学习中,学生所学更多的是古典诗歌,考试也多以古代诗歌阅读为考察方向。新诗的阅读与考查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都少之又少。故而,很多同学并不重视新诗的学习。但大量的优秀的古典诗歌的学习对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新诗又有着莫大的帮助。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能够鉴赏诗歌意象、意境,赏析诗歌的修辞效果,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思维提升与发展:透过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追求和精神世界,涵咏攀登者的伟大精神和诗人的生命姿态。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人借诗歌所传达的对生活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了解自然风物上凝结的文化哲思,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透过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追求和精神世界
难点 涵咏攀登者的伟大精神和诗人的生命姿态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两句诗可谓写尽了登高的豪情。 观看雪山登峰的视频,感受登山的艰难。 思考:假如你要登高作记,你会想登到何处,又会记什么?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带入诗歌的理解。
新课教学 (创设活动情境:短视频拍摄,还原昌耀登高的过程) 活动任务一: 还原视角:雪峰之侧 (视角,又作“视域”“观察角度”“投影”“透视点”,是从绘画理论中移植到文学理论的用语,指观察的角度。) 思考一:标题为何是雪峰之侧而不是之巅? 明确:(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仅”:1.有一种满足,有一种自豪,“我”征服的高度虽然不高(还在山峰之侧),但却已经是我竭尽全力的结果。2.同时,“仅”是“仅仅”“只”的意思,表示限于某个范围,虽然这个高度已经是“我”竭尽全力的结果,但毕竟没有到达山峰之巅(还在山峰之侧),也有一种遗憾。这是无限的抱负与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类永恒的内心矛盾。 “此刻”:从时间的维度来看,这个高度,确实是“我”此刻能够到达的高度(还在山峰之侧)。但是,也暗含了“我”下一刻打算突破这个高度,现在只是稍作休息,塑造了一个坚毅的奋斗者形象。 (二)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拍摄细节:探出:细腻生动,极具动作感,还营造一种屏息逼人的气氛,衬托峰险; 揳入:极其形象地突出攀登的力量感,毅力顽强; 撕裂,渗出:攀登之难,牺牲之不惜 山峰之巅是安全的,还在山峰之侧是危险的,路也还未完。 (更突出)诗人形象:自豪、遗憾、坚毅。 揣摩诗歌的视角,然后通过想象,从诗句中去寻找去摸索,最重要的是,去还原诗人的经历,进而去揣摩其心理和情感。 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的修辞效果。 揣摩意象,合作讨论,体会作者的内心追求和精神世界。 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的修辞效果。 涵咏攀登者的伟大精神和诗人的生命姿态
活动任务二: 变换镜头:拍摄诗人此刻眼中的景象 思考二:诗人在雪峰之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明确: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石砺滑坡声、蜘蛛 视听结合突出山峰之侧之高、之险。 讨论:两个极特别之处的拍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山海”从语意上来讲放在上面一行更好,“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这样写多好。事实上,昌耀在初稿时就是这么写的。可为什么要改成现在这样呢 让“山海”孤零零地摆在这一行,还用了一个句号,毅然决然地和后面的“石砾不时滑坡”隔开,颇有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 请同学们从本诗独特的视角出发,去揣摩一下诗人这样断句的意图。 (广角--拉回):1.从“我”悬在半空的独特视角出发,我们发现“山海在“我”的侧前方,在峨日朵雪峰的另一侧。“砾石”在哪里 在“我”的脚底下,在峨日朵雪峰的这一侧,将山比喻成海,写出了山的众多和起伏,也从侧面写出了峨日朵雪峰的高,“我”所处的位置很高。“山海”写出了山那边的壮丽,这是视觉上的效果。而“石砾不时滑坡”则是听觉上传来的来自脚下的危险。这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两样景物形成奇妙的对比。所以,诗人几经斟酌最终决定把它们放在一行,以强化这种对比之美。 从前面的诗行来看,“山海”是引力无穷的,它的引力大到连彷徨已久的“太阳”也“决然跃人”,而“石砾的滑坡”似乎又强化了这一特点。从后面的诗行来看,“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搜人巨石的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两行表明“我”能置身于那个位置其实非常不容易。突出诗人意志力之强。 有长句的陡转,分行的错落,对标点的巧妙使用等,体现了诗人对诗句内在节奏的强有力的操控,产生了很强的语言表现力。 (二)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蜘蛛这种形象,在古代诗歌里常常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它相貌丑陋,结网捕食,不太受人待见。 可怜:锈蚀的岩壁(环境恶劣),一只(孤独),小(渺小) 但:对“雄鹰”和“雪豹”的渴望,恰凸显了第一反应的失望 “一同默享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默享:默契享受;快慰:快乐而欣慰 诗人态度:小蜘蛛是另一个攀登者,它虽然小,但它也攀登到了这个高度,这让“我”改变了态度;给“我”以思想的启蒙一-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唯有适者才能生存。 有了这只小小的蜘蛛,“我”不再孤单。蜘蛛虽小,但它也一样出现在这样的高度,而且它并不宣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所以,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 补充背景:写于1962年8月。“峨日朵雪峰”是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无名的小雪峰。“峨日朵”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口语发音。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昌耀也因《林中试笛》(两首)罹难,被打成右派,下放至距离峨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虽然一直处于满怀冤屈、艰难存世的状态,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依然呈现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着生命的坚毅与坚韧,26岁的他,在冷寂和沉闷里,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审视了他青春这场苦难,形成了他的短篇抒情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借这只小小的蜘蛛,他给自己编织了一张弹力十足的网,激发了自己抗争的豪情,激发读者和自己一起思考,思考青春的态度,思考人生的意义。在他的另一首著名的短诗《荒甸》中,昌耀这样写道: 而我的诗稿要像一张张光谱扫描出一这夜夕的色彩,这篝火,这荒甸的情窦初开的磷光…… 这就是昌耀的倔强和诗意,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和张力。没有昌耀,荒甸永远荒凉;没有诗歌,昌耀可能就挺不过那艰难的岁月。
活动任务三: 给视频解说配乐 探讨艺术特色,走进诗人的内心: 强大反差下的表里错位。 审美情感存在于作品中诗人内心想象与现实的不对称状态诗歌在选取意象时,有着大小强弱、明暗高低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由此也为读者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与现实不对称的却又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彷徨许久的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滑坡的石砾”:如果说升起的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都还是向上的,或者不可抵挡的力量的话,“石砾”这个意象的出现就打破了读者原有的期待,产生了与登山者向上的视觉反差,让人读来觉得滑坡的“石砾”有一股向下的力量。 当紧张的情绪被视觉渲染得浓烈之时,“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再次从听觉上进行轰炸,“雄鹰“远去”二字又一次消除了声音,把读者引入了沉寂。当诗人内心深处“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继续攀登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至此,让学生掩卷长思,去想象那种被鲜明的反差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大小和强弱。 共享快慰中的情感圆合。 如果说“错位是审美情感的相互背离,是在方向上的差异与距离,那么“圆合”则与之相对,是审美情感高度的契合与统一。诗中作者选取了与自己内心高度契合的蜘蛛,因为它小得可怜,面对的却是无穷的山海和悬崖。正是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雪和锈蚀的壁上的蜘蛛.以开阔的高原为依托,在攀岩这样的岌岌可危的处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量,并融为了一个整体,向世人展示出渺小力量里蕴藏着无穷的世界。 起笔是以“征服”起,前十行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不断攀登,挑战极限,而后五行似乎逆转直至最后却以“默享”结束,细读诗歌,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的血”开始,诗人面临着身体承受极限无法继续繁登高峰的处境,正当渴望与强者为伍时出现的是一只蜘蛛,这与征服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恰是对这一蜘蛛的弱小的描摹,使得诗人重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征服的不平等想法,转念为与自然的共生共享。所以,就有了“赐予”“默享”的新的情感认知。 实际上涵纳了人与宇宙、人与命运、人与自我的深层关系,看上去有伤痕、血滴,有“可怜”,某种隐秘的悲剧感,但诗人完成了超越的使命,最终创造了向上“征服”的愉悦和“默享”的和谐。至此,诗篇远远超越了客观的登山叙述,富有丰富的感觉变形和精神抽象。 涵咏攀登者的伟大精神和诗人的生命姿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
拓展阅读 良宵 昌耀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使月光下的花苞 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 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诗人在抒情时,多次进行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人称变换,在使用“诗人”自己的视角,即第一人称时,如“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是的,全部属于我……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在使用“朋友”的视角,即第二人称时,如“放逐的诗人啊……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在两个人称的转换中,如“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是的,全部属于我”“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有利于增强文章的层次感,使行文充满变化,使得内容和情感更加丰富多元,也便于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对比赏析: 从人称(视角)看两首诗歌的表现力。 ①诗歌多次进行人称变换,让对白在诗人和“朋友”之间自然展开,使行文富有变化;②便于自由地抒发内心情感,更好地感染读者;③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使得诗歌变得多元而充满矛盾。 补充资料: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你、我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和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 把握诗文视角,理解抒情方式选择的效果。
总结 昌耀是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他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呈现为青藏高原式的诗篇。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坚定的道义担当,“君子自强不息”的灵魂苦行,构成了他在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中国类型性的优秀诗人为数不少,但昌耀式的诗人只有一个。 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有经历过苦难,在艰难困苦中冷静向前、谦卑向上,这个人才能成为伟大的人,这个民族才能成为伟大的民族。 当苦难向青春走来,惟有谦卑满怀。(共30张PPT)
高一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 第2课
读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油画长卷。那雪山、草原、河流、戈壁,恢弘大气,摄人心魄。那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跛行的瘦马,那从北斗星空之侧悄然轧过的高车,那披毛牴角豪天悲血的月下野牛,那牧羊妇捧起熏沐的香炉,那远行的鹤阵在清越的嘎嘎长唳,那帐房烟熏火燎的灶头上的黄铜茶炊,那峨日朵雪峰飞逝的雄鹰,这一切在他笔下元气淋漓,从青海高原的开阔、粗犷和忧伤中,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他就是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的昌耀。
ZUOZHEJIANJIE
作者简介
峨日朵雪峰之侧
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文化身份
(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2000年3月,身患骨癌的昌耀在西宁跳楼自杀。
生平事迹
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
诗歌特色
新诗创作分享会
学校语文组准备在文化节举办新诗创作分享会,高一年级决定拍摄新诗解读视频。今天,我们要尝试品读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还原昌耀登雪峰的经过,试图解读昌耀。
HUODONGRENWUYI
活动任务一
还原视角:解读登山者形象
(视角,又作“视域”“观察角度”“投影”“透视点”,是从绘画理论中移植到文学理论的用语,指观察的角度。
为什么是雪峰之侧而不是雪峰之巅?
思考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这是无限的抱负与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类永恒的内心矛盾。
满足
自豪
“我”征服的高度虽然不高(还在山峰之侧),但却已经是我竭尽全力的结果。
“仅”是“仅仅”“只”的意思,表示限于某个范围,虽然这个高度已经是“我”竭尽全力的结果,但毕竟没有到达山峰之巅(还在山峰之侧),也有一种遗憾。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这个高度,确实是“我”此刻能够到达的高度(还在山峰之侧)。但是,也暗含了“我”下一刻打算突破这个高度,现在只是稍作休息
塑造了一个坚毅的奋斗者形象。
山峰之巅是安全的,还在山峰之侧是危险的,路也还未完。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细腻生动,极具动作感,还营造一种屏息逼人的气氛,衬托峰险
极其形象地突出攀登的力量感,毅力顽强
在这样的高度,内外都有力量拉扯“我”下滑,在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时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攀登之难,牺牲之不惜
满足
自豪
坚毅
HUODONGRENWUER
活动任务二
变换镜头
拍摄诗人此刻眼中的景象;解读意象及主旨。
“峨日朵” 是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镇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诗人在雪峰之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思考二
解读意象:
生命与人生,是诗人生命的缩影与投射
峨日朵之雪峰
太阳
山海
雪豹、雄鹰
蜘蛛
石砺滑坡声、锈蚀的岩壁、深渊
象征
视听结合突出山峰之侧之高、之险。
光明
黑暗
强大勇猛的生命力量或生命的辉煌
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
有没有哪一个词,或者哪一行诗让你惊叹?请以此和你的同桌交流彼此感受。
…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
思考:请同学们从本诗独特的视角出发,去揣摩一下诗人这样断句的意图。
特别的分行
悬在半空的独特视角出发:
“山海”在“我”的侧前方,在峨日朵雪峰的另一侧。
“砾石”在“我”的脚底下,在峨日朵雪峰的这一侧。
“山海”写出了山那边的壮丽,这是视觉上的效果。而“石砾不时滑坡”则是听觉上传来的来自脚下的危险。
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两样景物形成奇妙的对比。
将山比喻成海,写出了山的众多和起伏,也从侧面写出了峨日朵雪峰的高,“我”所处的位置很高。
…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
思考:请同学们从本诗独特的视角出发,去揣摩一下诗人这样断句的意图。
从前面的诗行来看,“山海”是引力无穷的,它的引力大到连彷徨已久的“太阳”也“决然跃人”,而“石砾的滑坡”似乎又强化了这一特点。从后面的诗行来看,“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搜人巨石的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两行表明“我”能置身于那个位置其实非常不容易。
突出诗人意志力之强
长句的陡转,分行的错落,对标点的巧妙使用等,体现了诗人对诗句内在节奏的强有力的操控,产生了很强的语言表现力。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
环境恶劣
锈蚀的岩壁
一只
小
象征
孤独
渺小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
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所以,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
对“雄鹰”和“雪豹”的渴望,恰凸显了第一反应的失望
思想的启蒙
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唯有适者才能生存。
BUCHONGBEIJING
补充背景
写于1962年8月。“峨日朵雪峰”是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无名的小雪峰。
“峨日朵”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口语发音。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昌耀也因《林中试笛》(两首)罹难,被打成右派,下放至距离峨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虽然一直处于满怀冤屈、艰难存世的状态,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依然呈现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着生命的坚毅与坚韧,26岁的他,在冷寂和沉闷里,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审视了他青春这场苦难,形成了他的短篇抒情诗《峨日朵雪峰之侧》。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
借这只小小的蜘蛛,他给自己编织了一张弹力十足的网,激发了自己抗争的豪情,激发读者和自己一起思考,思考青春的态度,思考人生的意义。
HUODONGRENWUSAN
活动任务二
解说配乐
探讨艺术特色,走进诗人的内心
1.强大反差下的表里错位。
视觉反差
大小和强弱的鲜明反差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
军旅远去
(浓烈)
情绪反差
(沉寂)
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
太阳
山海
石砾
2.共享快慰中的情感圆合
狂热
虚浮
伟岸高大
喧嚣
坚守
冷静
理智
真实
峨日朵雪峰之侧
我能征服的高度
小心探出
太阳
石砾
雄鹰
雪豹
喊杀声
痛苦
铆钉一样楔入
山海
深渊
蜘蛛
默享
快慰
涵纳了人与宇宙、人与命运、人与自我的深层关系,看上去有伤痕、血滴,有“可怜”,某种隐秘的悲剧感,但诗人完成了超越的使命,最终创造了向上“征服”的愉悦和“默享”的和谐。
HUODONGRENWUSI
活动任务四
拓展阅读
良宵
昌耀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
这使月光下的花苞
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
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你的吗
从人称(视角)上分析两首诗歌的表现力。
合作探讨
① 诗歌多次进行人称变换,让对白在诗人和“朋友”之间自然展开,使行文富有变化。
② 便于自由地抒发内心情感,更好地感染读者;
③ 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使得诗歌变得多元而充满矛盾。
昌耀是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他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鼎现为青藏高原式的诗篇。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
怀和坚定的道义担当,“君子自强不息”的灵魂
苦行,构成了他在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
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中国类型性的优秀诗人
为数不少,但昌耀式的诗人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