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 (上)1.3.2《哦,香雪》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 (上)1.3.2《哦,香雪》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7:11:54

文档简介

哦,香雪
课题 哦,香雪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学习任务群(五)文学阅读与写作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根据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选用改写、读书笔记、文学短评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4.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进行小说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哦,香雪》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第二篇课文,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
教 材 分 析 小说的主角是以香雪为代表的几位姑娘,他们对火车的到来抱有强烈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感受着生活所发生的的微妙的新变化。同时,火车的到来,也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心理变化和情感的波澜。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多处的对比手法,对于塑造人物,突出品格的作用。阅读时,还要注意赏析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学 情 分 析 初中阶段,学生读过一些小说。平时学生也比较喜爱小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往往注重小说的情节,忽视主旨和情感。因此,讲授第三课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小说文本,在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把握主题。 思维提升与发展: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作用分析,鉴赏文章的物象象征的艺术手法,体会拟人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把握主题。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
重点 1.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作用分析 2.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反思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进取和保留。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 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20世纪9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红衣少女》。这是根据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 关于青春,关于少女,你们都有什么样的想法? 一、解题:小说以“哦,香雪”为题有什么含义? 1.首先,"香雪"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 2.其次,"香雪"似"雪",洁白、纯净;"香雪"之"香",让人感觉若隐若现,朦胧含蓄。 3.再者,"哦"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结合活动任务,用电影来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教学 情境活动任务: 根据小说,以导演的身份尝试编导电影。 活动任务一:为电影拍摄选场地、备道具 思考一: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偏僻的小山村、较发达的城市、铁轨 (一)作者在小说开头对台儿沟进行了一大段的描绘,用意何在 提示: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影响并制约着人物的行为与思想。 明确:这是为后面所写故事做铺垫。作者将这个普通的故事放在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地理背景下,这样使小说寓意更加丰富、深刻。小说开头浓墨重彩的描写,渲染了香雪生活的环境一一偏僻、闭塞、落后等。 思考二:小说情节可以说是由“火车”展开的,请你结合情节理解一下火车的意义。 开头写火车进入村庄,有什么寓意吗 火车开进台儿沟之后,给那里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提示:结合小说创作年代——1982年加以理解,反映的是时代的变迁。 明确:火车进村代表着现代文明对小山村的冲击,给台儿沟带来的变化是人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新追求。 (二)若将“当秋风和车轮的呼啸一同在她耳边鸣响时”一句改成“当她意识到已经追不上的时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点拨:想象一个十七岁的小姑娘跟着火车狂跑,跑了很久,意识到已经追不上了,才停下来的情景。然后将两句做比较。 明确:“当秋风和车轮的呼啸一同在她耳边鸣响时”一句更有场景感,一下子将读者带人到具体情境中,走进了香雪的内心世界。事实上“秋风和车轮的呼啸”一直都存在,为什么香雪到后来才意识到呢 是因为这时她脑子里面全都是铅笔盒,渴望铅笔盒的念头是如此的强烈,让她完全沉浸其中,听不到任何的声响。直到她筋疲力尽之后,才感知到车轮巨大的声音:“当她意识到已经追不上的时候”只是简单叙述了追火车的过程,不能体现香雪当时丰富的心理活动;也表现不出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与渴求,感染力不强。作者是用“秋风”“车轮呼啸声”等景物描写的方式起到心理描写的表达效果。 讨论一:怎么理解香雪换铅笔盒的行为?铅笔盒仅仅是铅笔盒吗 香雪如此渴望得到铅笔盒,这意味着什么 (自读课文第75节“得铅笔盒”,思考这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香雪怎样的心理状态 ) 提示:重点研读“端详、看清、打开、轻轻一拍、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等词语,体会香雪丰富的心理变化。 明确:“端详、打开、轻轻一拍、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写出了香雪如愿以偿获得铅笔盒之后无比欢愉与幸福的心情。 铅笔盒蕴含着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小说要表达这样一种意蕴一-改革开放之初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和这群充满活力的青春少女样,对待外面的世界既感到陌生害怕,又充满好奇与喜悦,她们有着对现代文明抱持着害怕好奇与向往的心理,她们又是如此朝气蓬勃并目充满活力。这是青春少女的诗意,也是一个焕发青春的古老民族的诗意一-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特有的诗意。一群山村女孩的琐碎故事,却折射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变革。(以小见大) 理解环境描写,把握城乡相对概念,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把握主题。 鉴赏文章的物象象征的艺术手法
活动任务二:为电影试镜挑选演员 思考:(一)凤娇对年轻的列车员“北京话”的情感,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爱情牧歌”,对此你如何理解 试以典型细节对这种微妙的情感冲突加以赏析。 (1)回敬称她们为“小姑娘”,质疑老待在车上一一回敬质疑的实质是引起注意。(2)认定列车员天生白一一维护青春偶像的情感。(3)回怼姑娘们谁喜欢就跟人家走一一其实是希望自己拥有这一份代表文明、美好的“喜欢”。(4)跟列车员做生意故意磨蹭以便多接触一一磨蹭中的“喜欢”。(5)常回赠一斤挂面给列车员一一回赠中的“喜欢” (二)香雪的微妙的情感冲突,是起起伏伏的内心矛盾,试画出情感曲线图。 (1)总第一个出门但又胆小躲后面。(2)没呼应凤娇捏手是羞怯,又把手递给风娇是温厚。(3)想问但又未问及铅笔盒的懊恼。(4)被故意多次问几顿饭和不带铅笔盒,由纯真友好回答到忽然明白贫穷不光彩。(5)想用鸡蛋换铅笔盒而又自责的孝顺。(6)换铅笔盒的欣喜急切被带往下一站的急躁害怕。(7)红着脸与大学生换铅笔盒的害羞,硬塞鸡蛋给人家的自尊。(8)面对乘客的怜贫惜弱,反而委屈,替凤娇等姑娘们替台儿沟感到委屈。(9)害怕夜路时端详铅笔盒的欣慰。(10忽然发现生养她的台儿沟很美,相信将来的台儿沟姑娘不再求人不再被盘问,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对家乡的热爱对包括懵懂爱情的未来的憧憬。(11)怜惜爹娘辛劳,为找到花费鸡蛋是为读书上进的理由而高兴。(12)为获得象征读书上进的铅笔盒欣喜,面对养育自己又期盼自己的台儿沟升起奋斗之情的骄傲。 (三)香雪、凤娇等姑娘们与同学们有关物质的微妙的情感冲突有何不同 这种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1)香雪的物质,是象征文化知识的人造革书包、自动铅笔盒,是对文化知识的渴盼;心疼用鸡蛋换铅笔盒,是对父母的怜悯。(2)凤娇等姑娘们的物质,是头上的金圈圈和小手表是对现代物质文明的羡慕和爱美之心。(3)同学们的物质是象征城市富裕的“一天吃三顿饭”,是自动铅笔盒,是对物质的炫耀。 有关物质的微妙的情感冲突实质:香雪和凤娇等姑娘们是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的生命品质的层次差异;香雪和同学们是对物质功用理解的层次差异,一用来提升文化,一用来炫耀富裕。 (四)香雪是这群女孩中的一员,她有同伴们的纯真、率直、清丽、自尊、自爱,但又有同其他姑娘不同的地方,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①香雪的外表是美丽清纯的。 “咱们的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的宛若红缎子似的”。人们看到香雪不但“心中马上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觉,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②香雪的内心是纯真美好的。 她纯真无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头。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③她渴求进取。 她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④她淳朴自尊。 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西山口的站上时,她替凤娇感到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会求上门,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香雪是多么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啊! ⑤她坚毅执着。 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 【总结提升】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能够为了追求理想而表现出来巨大的勇气,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文明碰撞中,在与其他姑娘对生活不同追求的冲突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香雪的性格逐一得以展现,从而表现了人物性格的美好——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坚韧品格和奋斗精神。 小结:她们有共性,都向往现代文明(新生活) 但又有差异:凤娇等姑娘的关注点是山外人物质层面的生活方式,香雪关注的是山外人的精神文化,她超越了一般姑娘,追求的是自尊、文明。 她们不再安于父辈那种坐在街口发愣的困窘生活,使她们不再甘心把自己的青春默默隐藏在大山的皱褶里。为了新追求,她们付诸行动,带着坚强和热情,纯朴和泼辣,温柔和大胆,带着大山赋予的一切美德勇敢、执着地向新生活迈进,一往情深。 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叙事视角转换的艺术效果
活动任务三:电影开拍,为保证剪辑质量,需要给演员们配台词 讨论二:解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一)深度理解香雪特有的提问方式示例:“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 ”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 明确:“小声”,一方面是因为她的性格原本文静、不爱说话;另一方面可能是香雪在问的时候想到因为贫穷不光彩而带来的自卑感,所以是“紧跟”“小声”地问。“一天吃几顿饭”这句奇怪的问话,折射出同学们对香雪的瞧不起给她带来的深深的自卑感;同时,也呼应了她随后不顾一切与人交换铅笔盒的原因。 (二)香雪问“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 ”与同学们的问话有什么不同?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意涵 明确:联系上下文,小说还穿插了另外些细节一在学校里,镇上的同学反复问香雪天吃几顿饭,并对香雪一天只吃两顿饭表示嘲笑与挖苦,对此,香雪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一她“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因此当她看到火车上来自大城市的人们时,自然想了解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小说人物对话在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将人物对话与上下文相关细节内容联系起来分析,会对人物形象有更深、更立体的理解。 (三)小说结尾的“哦,香雪!香雪!”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结构上,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2)内容上,是人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呼,也是作者对香雪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 (3)手法上,反复呼告,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有对香雪追求新生活的期待;有对香雪质朴心灵的赞叹,也有对这质朴美可能被现代文明吞没的担忧。 (4)主题上,深化主题。古老的大山终于被现代文明所唤醒,热切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细读文本,把握人物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任务四:电影剪辑完成,为了观看效果,请为之配插曲音乐 舒缓的轻音乐 探讨:哪些细节折射出青春中国的诗意 (老作家孙犁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你能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他的评价?) 明确:(1)小说写到台儿沟的少女们,她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香雪洁如水晶的目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少女们飘荡的天真烂漫的笑声,凤娇对列车员“北京话”的纯洁真诚的情感,这些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2)小说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台儿沟人的生活、台儿沟山区的景色,无不自然纯净,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没有遭遇破坏和污染,尤其香雪夜行三十里山路,其间香雪的心理活动、台儿沟人的生活、山间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仿佛诗一样,动人心弦。 (3)小说的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具有清新之美。 总结:《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这篇小说把农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理解诗意小说的特点,赏析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拓展阅读 阅读《窃读记》 窃读记·林海音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书店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 “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 “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儿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似的问他价钱,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我希望到顾客正多着的书店,就是因为那样可以把矮小的我挤进去,而不致被人注意。偶然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买一本的,实在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感谢雨水的灌溉,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赶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如果袋中有钱该多么好?到三阳春吃碗热热的排骨大面,回来这里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弹簧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明明知道回家还有一段路程要走,可是求知的欲望这么迫切,使我舍不得放弃任何捉住的窃读机会。 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时买上两个铜板(两个铜板或许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回到家把口袋翻过来,细碎的花生皮便像雪花样地飞落下来。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照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我曾抄录下来,贴在床前,伤心地一遍遍读着。小诗说: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 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 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 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 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 “你从来没有买过书, 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 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 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 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 穷人有好多苦痛, 富的永远没有尝过。 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 他脸上老是有菜色, 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 他对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 我想着这个小孩情形必定更苦, 这么饿着,想着,这样一个便士也没有。 对着烹得精美的好肉空望, 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 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惯伎,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思考:从作品叙事上寻找两篇文章的共性。 明确:生活在遥远的小山村,却向往外面的世界,没有被大山所掩埋,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迫切需要、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主动向外探求,求新求变,积极向上,实现人生价值,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难能可贵。这便是属于孙少平、“我”“香雪”独特的自我心灵觉醒。 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小结及写作任务 香雪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香雪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我们又该以什么姿态去接触现代文明,需要改变的是什么?需要保留的又是什么? 请对此进行小写作。(共29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铁凝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至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2018年9月,《哦,香雪》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Author Introduction
作者简介
XIANGXUE
小说以“哦,香雪”为题有什么含义?
1.首先,"香雪"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
2.其次,"香雪"似"雪",洁白、纯净;"香雪"之"香",让人感觉若隐若现,朦胧含蓄。
3.再者,"哦"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们学校要举办以“青春·足迹”为主题的比赛,我们班准备以小说《哦,香雪》为蓝本拍一部电影进行参赛。现在就让我们全体同学从文本出发,齐心协力完成这部电影的拍摄吧。
活动任务情境
Activity Task Context
活动任务情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01
请为电影拍摄选场地、备道具
把握文章环境描写,探寻小说物象内涵
活动任务一
Activity Task 1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偏僻的小山村、较发达的城市、铁轨
思考一
作者在小说开头对台儿沟进行了一大段的描绘,用意何在
为后面所写故事做铺垫
作者将这个普通的故事放在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地理背景下,这样使小说寓意更加丰富、深刻。小说开头浓墨重彩的描写,渲染了香雪生活的环境一一偏僻、闭塞、落后等。
小说情节可以说是由“火车”展开的,请你结合情节理解火车的意义。
思考二
(一)开头写火车进入村庄,有什么寓意吗 火车开进台儿沟之后,给那里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小说情节可以说是由“火车”展开的,请你结合情节理解火车的意义。
思考二
(一)开头写火车进入村庄,有什么寓意吗 火车开进台儿沟之后,给那里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现代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外面的新世界。台儿沟姑娘们在火车的呼啸声中被现代文明、城市文明唤醒。
火车进村代表着现代文明对小山村的冲击,给台儿沟带来的变化是人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新追求。
思考二
(二)若将“当秋风和车轮的呼啸一同在她耳边鸣响时”一句改成“当她意识到已经追不上的时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1.更有场景感,一下子将读者带人到具体情境中,走进了香雪的内心世界。事实上“秋风和车轮的呼啸”一直都存在,为什么香雪到后来才意识到呢 是因为这时她脑子里面全都是铅笔盒,渴望铅笔盒的念头是如此的强烈!让她完全沉浸其中,听不到任何的声响。直到她筋疲力尽之后,才感知到车轮巨大的声音。
2.“当她意识……”只是简单叙述了追火车的过程,不能体现香雪当时丰富的心理活动也表现不出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与渴求,感染力不强。
3.作者是用“秋风”“车轮呼啸声”等景物描写的方式起到心理描写的表达效果。
讨论一
怎么理解香雪换铅笔盒的行为?铅笔盒仅仅是铅笔盒吗 香雪如此渴望得到铅笔盒,这意味着什么
端详、打开、轻轻一拍、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
动作细节,写出了香雪如愿以偿获得铅笔盒之后无比欢愉与幸福的心情。
铅笔盒蕴含着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
讨论一
怎么理解香雪换铅笔盒的行为?铅笔盒仅仅是铅笔盒吗 香雪如此渴望得到铅笔盒,这意味着什么
改革开放之初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和这群充满活力的青春少女样,对待外面的世界既感到陌生害怕,又充满好奇与喜悦,她们有着对现代文明抱持着害怕好奇与向往的心理,她们又是如此朝气蓬勃并目充满活力。这是青春少女的诗意,也是一个焕发青春的古老民族的诗意一-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特有的诗意。一群山村女孩的琐碎故事,却折射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变革。
以小见大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02
请为电影试镜挑选演员
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叙事视角转换的艺术效果
活动任务二
Activity Task 2
思考四
有人说凤娇对年轻的列车员“北京话”的情感,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爱情牧歌”,对此你如何理解 试以典型细节对这种微妙的情感冲突加以赏析。
(1)回敬称她们为“小姑娘”,质疑老待在车上一一回敬质疑的实质是引起注意。
(2)认定列车员天生白一一维护青春偶像的情感。
(3)回怼姑娘们谁喜欢就跟人家走一一其实是希望自己拥有这一份代表文明、美好的“喜欢”。
(4)跟列车员做生意故意磨蹭以便多接触一一磨蹭中的“喜欢”。
(5)常回赠一斤挂面给列车员一一回赠中的“喜欢”
香雪的微妙的情感冲突,是起起伏伏的内心矛盾,试画出情感曲线图。
思考
胆小羞怯
懊恼
明白贫穷不光彩
自责的孝顺
急躁害怕
害羞自尊
委屈欣慰
憧憬骄傲
香雪、凤娇等姑娘们与同学们有关物质的微妙的情感冲突有何不同 这种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讨论
对文化知识的渴盼
香雪
人造革书包、自动铅笔盒
对现代物质文明的羡慕和爱美之心
头上的金圈圈和小手表
凤娇等姑娘们
对物质的炫耀
同学们
城市富裕的“一天吃三顿饭”,是自动铅笔盒
香雪是这群女孩中的一员,她有同伴们的纯真、率直、清丽、自尊、自爱,但又有同其他姑娘不同的地方,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能够为了追求理想而表现出来巨大的勇气,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文明碰撞中,在与其他姑娘对生活不同追求的冲突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香雪的性格逐一得以展现,从而表现了人物性格的美好——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坚韧品格和奋斗精神。
①香雪的外表是美丽清纯的。
②香雪的内心是纯真美好的。
③她渴求进取。
④她淳朴自尊。
⑤她坚毅执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03
电影开拍,为保证剪辑质量,需要给演员们配台词
细读文本,把握人物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任务三
Activity Task 3
思考
理解——“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 ”
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
“一天吃几顿饭”这句奇怪的问话,折射出同学们对香雪的瞧不起给她带来的深深的自卑感;同时,也呼应了她随后不顾一切与人交换铅笔盒的原因。
“小声”,一方面是因为她的性格原本文静、不爱说话;另一方面可能是香雪在问的时候想到因为贫穷不光彩而带来的自卑感,所以是“紧跟”“小声”地问。
讨论
香雪问“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 ”与同学们的问话有什么不同?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意涵
镇上的同学反复问香雪天吃几顿饭,并对香雪一天吃两顿饭表示嘲笑与挖苦
“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为了追求理想而表现出来巨大的勇气,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文明碰撞中,在与其他姑娘对生活不同追求的冲突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我们看到她性格的美好——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坚韧品格和奋斗精神。
探讨
小说结尾的“哦,香雪!香雪!”有什么作用
(1)结构上,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2)内容上,是人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呼,也是作者对香雪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
(3)手法上,反复呼告,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有对香雪追求新生活的期待;有对香雪质朴心灵的赞叹,也有对这质朴美可能被现代文明吞没的担忧。
(4)主题上,深化主题。古老的大山终于被现代文明所唤醒,热切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04
电影剪辑完成,为了观看效果,请为之配插曲音乐
理解诗意小说的特点,赏析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活动任务四
Activity Task 4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你能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他的评价?
孙犁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意小说
Poetic novel
小说写到台儿沟的少女们,她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
01
小说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
02
小说的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具有清新之美。
03
brief summary
小结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这篇小说把农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拓展阅读
expanding reading
阅读林海音的《窃读记》,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思考:从作品叙事上寻找两篇文章的共性。
生活在遥远的小山村,却向往外面的世界,没有被大山所掩埋,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迫切需要、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主动向外探求,求新求变,积极向上,实现人生价值,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难能可贵。这便是属于孙少平、“我”“香雪”独特的自我心灵觉醒。
写作任务
香雪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香雪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我们又该以什么姿态去接触现代文明,需要改变的是什么?需要保留的又是什么?请对此进行小写作。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还有别的什么?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也许这是我的奢望。
——铁凝(《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