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思考:劳动的内涵是什么?古人是怎样看待劳动的?21世纪的我们还需不需要劳动?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万里
课程研究所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
任务活动
视角说创作
诗
人
01
视角谈感受
路
人
02
视角话心声
主
角
03
视角看劳动
记
者
04
视角探内涵
历
史
05
视角赞劳动
现
代
06
(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作者简介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作者辞官在家。也许出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诗人的感情有着极大的隔膜。《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创作背景
情境设置
农业电视台的记者,穿越到了《插秧歌》诗人所属的时代,分别采访了诗人杨万里,《插秧歌》中的农夫和送饭人,以及路人。
电视台记者采访到了杨万里,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请答记者问:
1.您在《插秧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电视台记者采访到了杨万里,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请答记者问:
2.你在创作诗歌时用了什么手法来记录田夫一家插秧的场面?您为什么要将斗笠和蓑衣比作“兜鍪”和“甲”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场景,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比
喻
比
喻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电视台记者采访到了杨万里,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请答记者问:
3.颈联说“不答”,尾联却又写了回答的内容,是否矛盾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送烦人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送烦人: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02
任务活动二
视角谈感受
路
人
记者随后采访了路人,如果你是路人,请答记者问。
1. 读《插秧歌》,有人读出来一家人协同合作的温馨,有人读出了劳动的艰辛,还有人读出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您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说说理由。(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诗歌的情感。)
①首联,动作描写
“抛”“接”“拔” “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分工明确,默契配合。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
还原情境,斟词酌句
任务活动二:路人视角谈感受
②颔联,环境描写、比喻手法
三四句虽穿蓑戴笠身上仍被打湿,可见雨势之猛,天气条件之恶劣,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忙。把笠比喻成兜鍪,把蓑比喻成铠甲,用语新鲜活泼,化呆板为生动,侧面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也表现了农民的生活艰辛及其吃苦耐劳、勤奋的精神。
还原情境,斟词酌句
任务活动二:路人视角谈感受
③颈联,动作描写
“唤”与“不答”,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情趣。点出田夫因忙于插秧顾不上吃早饭歇一歇。也体现出一家人相互关心体贴。
还原情境,斟词酌句
④尾联,语言描写
七八句似乎是农夫对送饭人的答话,用生动朴实的语言细致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任务活动二:路人视角谈感受
(1)分工合作的默契配合(动作描写)
(2)冒雨插秧的辛苦劳作(比喻、环境衬托)
(3)勿夺其时的紧张忙碌(动作、环境、对话)
(4)互相关心的温馨幸福(对话细节)
(5)勤勤恳恳的吃苦耐劳(动作、对话、环境、一家人的人物形象)
1. 读《插秧歌》,有人读出来一家人协同合作的温馨,有人读出了劳动的艰辛,还有人读出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您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说说理由。
同情、赞美
任务活动二:路人视角谈感受
03
任务活动三
视角说创作
主
角
记者采访了《插秧歌》里的主角田夫和送饭人(假设是田夫的老母亲),如果你是田夫或者送饭人,请答记者问。
记者问:下那么大的雨,你还带着全家在田里劳作,您当时是什么想的?
田夫:咱靠天吃饭的人,一年里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天。秋苗插稳当了,这一年的收成可就踏实了。这么一大片地呢,可得赶紧干,过两天天一热,长势最快的机会就错过了。幸亏我俩身子骨还硬朗,孩子们也算半个劳动力了,也不知道这小子插得牢不牢,一会得去再检查一下。哎,怎么下起雨了 下雨总比地干好,只是这一下雨,泥里边可就滑了,老大,老二,你们可千万站稳了,戴好斗笠,拽拽蓑衣,多少能遮挡点。吃饭 插完这块地再说吧!你快把饭放下,看看有没有小鹅和鸭雏来乱逛,刚插的秧苗可经不起折腾,别让他们给糟蹋了,这是一家人的口粮呢!
任务活动三:主角视角说创作
送饭人: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尽量做口热饭吧。披蓑戴笠来到田里,果然,一家四口还在田里忙碌着,谁都没看见我。
我就坐在田埂上,看着身上湿了大半的四个人,恍惚间我也站在田里,丈夫、还有十几岁的儿子,顶着大太阳,擦一把汗,直一直腰,继续......儿子也成了孩子的爹,地还是这块地。你看她,听不见我叫他次会儿吃饭,还是埋头苦干。其实我知道,他不是不累,不是不饿,天还擦黑着就下地干活,能不累不饿吗!他更不是听不见,是他的手停不下来,插这一垄,还想插下一垄。地里的人,看秋苗,就像看自己的孩子。
任务活动三:主角视角说创作
记者打算为《插秧歌》做一幅以“劳动是什么”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如果你是记者,请仿照示例试着写出。
示例:《芣苢》
1.劳动是什么 劳动是午后女子采掇苯莒的忙碌与欢喜,是对"多子多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2.劳动是什么 劳动是在丛丛苯莒中穿梭采撷的乐趣,劳动是衣襟装满丰盛收获的美好的期盼。
任务活动四:记者视角看劳动
仿写:《插秧歌》
1.劳动是抢抓农时,插秧接力的忙碌;劳动是戴笠披蓑,雨中奋战的热情;劳动是唤食不歇,插秧不辍的辛勤。
2.劳动是大地回暖,秧苗生长的万千气象;劳动是男女老少,合力协作的家齐万事康。
3.劳动是大儿小儿得力帮忙、和乐融融,劳动是鹅儿雏鸭乖巧生长、幸福洋溢。
一、阅读材料:阅读下列材料,讨论诗文中的劳动的场面,概括诗歌主题。探究总结劳动是什么
(一)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劳动是糊口营生、安身立命的必然。
任务活动五:历史视角探内涵
一、阅读材料:阅读下列材料,讨论诗文中的劳动的场面,概括诗歌主题。探究总结劳动是什么
(二)田家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劳动是不避寒暑、日日不息的艰辛。
任务活动五:历史视角探内涵
劳动是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载体。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阅读材料:阅读下列材料,讨论诗文中的劳动的场面,概括诗歌主题。探究总结劳动是什么
任务活动五:历史视角探内涵
传统家风家训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如业无贵贱,侍亲尽道,崇俭习劳,幼仪立身等,将劳动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孝、礼、勤、俭等紧密结合,以劳养德,以劳立身,以劳育人。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既是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传统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载体之一,也是培育和引导儿童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阵地和有效抓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有助于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更好地同新时代劳动精神相融通,从而展现中国优秀传统劳动精神的当代价值,汇聚“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劳动是修身立德、传承家风的核心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就以上现象,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活动六:现代视角赞劳动
百年劳动者面孔混剪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
习
大
大
作业布置
以“说说身边最美劳动者”为主题,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人物通讯。要求选材要真实,最好是身边熟悉的劳动者。
课程研究所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课题 《插秧歌》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插秧歌》这一课所处的是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这一课有两首诗歌,分别是《芣苢》和《插秧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劳动,而这一课的学习任务是体味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并了解其中所体现的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本篇课文是一篇杨万里的诗歌。全诗通过对农民插秧情景细节的捕捉和细致描摹,生动的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学 情 分 析 学习本诗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的一首诗歌《芣苢》,掌握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分析动词描绘场景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然而高一学生对自主研究的认识不够,对分析鉴赏诗歌的手法把握还不足,因此,课堂上教与学,紧紧抓住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并熟悉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的等价值意义。
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及白描的艺术手法。
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PPT出示(2019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导入语:劳动的内涵是什么?古人是怎样看待劳动的?21世纪的我们还需不需要劳动?希望今天同学们在学完这一课之后能不再有疑惑,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 以高考作文题导入,引起学生重视,并设疑激趣。
新课教学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二、情境设置: 农业电视台的记者,穿越到了《插秧歌》诗人所属的时代,分别采访了诗人杨万里,《插秧歌》中的农夫和送饭人,以及路人。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电视台记者采访到了杨万里,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请答记者问: 1.您能介绍一下《插秧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吗? 明确:该诗是杨万里途经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的辛劳,所写的一首诗。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继而雨中奋战,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农人不忘叮嘱家人别让小鹅小鸭来啄食秧苗。(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 你在创作诗歌时用了什么手法来记录田夫一家插秧的场面?您为什么要将斗笠和蓑衣比作“兜鍪”和“甲” 明确:头盔和铁甲都是展示打仗必备的装束,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战甲,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其中的紧张气氛,与首两句在神理上相契合。也说明了雨势之大。 3.颈联出句的主体是谁 颈联对句的主体又是谁 此处说"不答",尾联却又写了回答的内容,是否矛盾 (尽量让学生多发言,教师最后总结。) 【提示】低头折腰者,其实是田中劳动的四人, 大家都在全力劳作,都没有回应歇一歇吃早饭的建议。"不答"不是不回答,而是没有答应对方提出的建议。尾联属于宕开一笔,将描绘的场景由眼前的田野劳作转向虚拟的可能场景,一是表现劳动的紧张忙碌,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二是表现田夫这个一家之主的担当,忙着插秧还要担忧家里的鹅和鸭 任务活动二:路人视角谈感受 记者随后采访了路人,如果你是路人,请答记者问。 读《插秧歌》,有人读出来一家人协同合作的温馨,有人读出了劳动的艰辛,还有人读出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您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说说理由。(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诗歌的情感。) 预设答案:(1)分工合作的默契配合(动作描写) 冒雨插秧的辛苦劳作(比喻、环境衬托) 勿夺其时的紧张忙碌(动作、环境、对话) 互相关心的温馨幸福(对话细节) 勤勤恳恳的吃苦耐劳(动作、对话、环境、一家人的人物形象) 总结情感抒发:同情、赞美。 任务活动三:主角视角话心声 记者采访了《插秧歌》里的主角田夫和送饭人(假设是田夫的老母亲),如果你是田夫或者送饭人,请答记者问。 记者问:下那么大的雨,你还带着全家在田里劳作,您当时是什么想的?(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主人公的身份揣摩其心理活动。) (示例一)田夫答:咱靠天吃饭的人,一年里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天。秋苗插稳当了,这一年的收成可就踏实了。这么一大片地呢,可得赶紧干,过两天天一热,长势最快的机会就错过了。幸亏我俩身子骨还硬朗,孩子们也算半个劳动力了,也不知道这小子插得牢不牢,一会得去再检查一下。哎,怎么下起雨了 下雨总比地干好,只是这一下雨,泥里边可就滑了,老大,老二,你们可千万站稳了,戴好斗笠,拽拽蓑衣,多少能遮挡点。吃饭 插完这块地再说吧!你快把饭放下,看看有没有小鹅和鸭雏来乱逛,刚插的秧苗可经不起折腾,别让他们给糟蹋了,这是一家人的口粮呢! (示例二)送饭人答: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尽量做口热饭吧。披蓑戴笠来到田里,果然,一家四口还在田里忙碌着,谁都没看见我。 我就坐在田埂上,看着身上湿了大半的四个人,恍惚间我也站在田里,丈夫、还有十几岁的儿子,顶着大太阳,擦一把汗,直一直腰,继续......儿子也成了孩子的爹,地还是这块地。你看她,听不见我叫他次会儿吃饭,还是埋头苦干。其实我知道,他不是不累,不是不饿,天还擦黑着就下地干活,能不累不饿吗!他更不是听不见,是他的手停不下来,插这一垄,还想插下一垄。地里的人,看秋苗,就像看自己的孩子。 任务活动四:记者视角看劳动 记者打算为《插秧歌》做一幅以“劳动是什么”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如果你是记者,请仿照示例试着写出。 示例:《芣苢》 (1)劳动是什么 劳动是午后女子采掇苯莒的忙碌与欢喜,是对"多子多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2)劳动是什么 劳动是在丛丛苯莒中穿梭采撷的乐趣,劳动是衣襟装满丰盛收获的美好的期盼。 仿写: 《插秧歌》 1.劳动是抢抓农时,插秧接力的忙碌;劳动是戴笠披蓑,雨中奋战的热情;劳动是唤食不歇,插秧不辍的辛勤。 2.劳动是大地回暖,秧苗生长的万千气象;劳动是男女老少,力协作的家齐万事康。 3.劳动是大儿小儿得力帮忙、和乐融融,劳动是鹅儿雏鸭乖巧生长、幸福洋溢。 任务活动五:历史视角探内涵 一、阅读材料:阅读下列材料,讨论诗文中的劳动的场面,概括诗歌主题。探究总结劳动是什么 (一)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田家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三)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传统家风家训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如业无贵贱,侍亲尽道,崇俭习劳,幼仪立身等,将劳动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孝,礼,勤,俭等紧密结合,以劳养德,以劳立身,以劳育人.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既是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传统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载体之一,也是培育和引导儿童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阵地和有效抓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有助于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更好地同新时代劳动精神相融通,从而展现中国优秀传统劳动精神的当代价值,汇聚"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课堂总结:劳动的内涵: 劳动是糊口营生、安身立命的必然。 劳动是不避寒暑、日日不息的艰辛。 劳动是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载体。 劳动是修身立德、传承家风的核心。 活动任务六:现代视角赞劳动 (一)回归课堂导入话题: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Ⅰ)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就以上现象,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课上交流分享,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写关于劳动的诗,表达自己的思考。 (二)致敬最美劳动者: 观看视频:《百年劳动者面孔混剪: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知人论世 引导读懂诗歌内容并复述诗歌描写的场景。 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鉴赏艺术特色,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想要抒发的情感。 引导学生尝试变换角度揣摩人物的心理。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仿写。 了解前人对劳动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联系现实,理解劳动的价值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拓展阅读 《插田歌》①(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②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③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注释】①插田:插秧。②田塍(chéng):田埂。③嘤咛: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思考:试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提示:相同点可从语言风格方面思考,不同点可从劳动的氛围、劳动者的劳动心情及状态思考。) 明确:(一)相同点:语言特点均平易自然,清新活泼,具有口语化、民歌特点。不用奇奥生僻、艰涩拗口的字句,而是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的章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二)不同点:《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1)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2)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3)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1)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2)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艰苦。(3)五至八句,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通过对比阅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作业布置 以“说说身边最美劳动者”为主题,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人物通讯。要求选材要真实,最好是身边熟悉的劳动者。 关注现实,致敬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