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
《诗经·周南》
fǔ
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
fǔ
yǐ
反复吟咏,感受诗歌叠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声情之美。
涵咏咀嚼,体味诗中六个表现劳动变化的动词的含义,想象诗歌以自然质朴的口语所表现出的富有生机活力的、欢快的采摘劳动场景。
感受诗歌体现的劳动者的苦与乐,体会古代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劳动精神。
教学目标
看视频回答:劳动的美和劳动之乐是怎样通过视频表现出来的?
情境任务:五一劳动节到了,班级想根据诗经《芣苢》的拍摄一个视频做宣传,假如你是导演,你会怎么拍?
任务一:初读明内容,为视频命名
任务二:研读明细节,为视频制作脚本
任务活动
(一)确定演员
(二)确定景别及画面内容
(三)撰写旁白台词
(四)确定音乐旋律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周南”是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内容上:《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手法上:
赋:直接铺陈叙述;
比:比喻。《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题解
《诗经·周南·芣苢》
诗经
初读明内容
为视频命名
NO.必修一02.03.01
活动任务壹
Name A Video
First Read The Content
读懂字音 读懂大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现代叫做车前草,4-5月份采摘叶片鲜嫩可以食用,做汤做凉菜,7-8月份开花结籽以后可以入药,治疗不孕不育,帮助妊娠。
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
芣苢是什么?
再读诗歌,结合内容,体会一下这首诗情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给视频命名为什么?
“
劳动的欢歌
”
“
研读明细节
为视频制作脚本
NO.必修一02.03.01
活动任务贰
Create A Script For The Video
Read The Details
研读课文,根据文本内容填写表格
完成脚本的撰写
镜号 演员 景别、运镜 画面内容 旁白台词 时间 音乐
任务贰之确定演员
NO.必修一02.03.01
活动任务贰
Task Two: Identify The Actors
确定演员
应是一群妇女。
《诗经》的成书背景。《芣苢》就是对采摘劳动场景的吟唱;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男女劳动分工。
当时的人们对芣苢的功能认知。
《毛传》:车前子,宜怀任(妊)焉。
唱和色彩,一起劳动的一群女性。
这首诗歌中采摘芣苢的主体是谁?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妇女还是少女?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陶渊明《荣木》
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
——谢灵运《缓歌行》
芣苢本身的特点
采芣苢的动作过程
采采:茂盛的样子;在全诗中共出现了六次;叠词具有表达亲切喜爱情感的效果。
任务贰之
确定景别画面内容
NO.必修一02.03.01
活动任务贰
Task Tw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field screen
确定全景镜头
情景演绎,知行合一:
两至三名学生上台演绎采芣苢的各节劳动场景。学生点评价各组表演。
确定特写镜头
采芣苢的动作过程
芣苢是一种有穗的植物,要先采摘下来,然后再“捋”其穗。
“袺,执衽也。 扱衽曰襭。” ——《毛传》
“采采既捋,盛之以衽,薄言袺之。采采愈多,扱其衽于带间,薄言撷之。”
——明·郝敬《毛诗原解》
这六个动词表现了从发现芣苢到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采摘过程。
掇
拾取、摘取
捋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兜兜东西
袺
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采
采摘
有
取得、获得
确定特写镜头
讨论:诗中六个动词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变化?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六个动词,两两搭配,“采”“有”是劳动过程;“掇”“捋”是轻盈而迅捷的动作;“袺”“襭”,描绘的是如何摆放采摘的成果。不断变化,又逐步递进。诗句简约而不简单,既写出了欢快的场景、浓烈的氛围,又表现了劳动者愉悦的心情。
活动任务贰
任务贰之确定旁白
NO.必修一02.03.01
Task Two: Definitive Narration
请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并为宣传视频撰写旁白。
知识补充:旁白台词是由画面外的人声对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加以叙述、抒情或议论。
例:暮春时节,原野上到处是茂盛鲜嫩的芣苢啊!翠绿的颜色,柔嫩的叶片,充满了生机,多么可爱,多令人欢喜。来,小伙伴们,我们快来采呀!茂盛鲜嫩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一片一片摘下来呀!一把一把捋下来呀!快提起衣襟兜起来呀!快掖起衣襟兜回来呀!一路欢歌一路笑,带着丰收的喜悦回家去!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活动任务贰
任务贰之确定音乐
NO.必修一02.03.01
Task Two: Definite Music
《诗经·周南·芣苢》
元人吴师道评《芣苢》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个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结合自己描绘的农事场景和对诗歌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来谈谈你对吴师道对《芣苢》这句评价的认识 ,如何看出这幅劳动场景是欢快的?
吴师道
何以见得这幅劳动场景是欢快的?
1.芣苢本身的特点:鲜绿茂盛、治疗不孕
2.采芣苢的动作过程:六个动词,越采越多,越采越快。
《诗集传》: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3.重章复沓的结构:构成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
确定视频配乐
采采 芣苢,薄言 采之。采采 芣苢,薄言 有之。
采采 芣苢,薄言 掇之。采采 芣苢,薄言 捋之。
采采 芣苢,薄言 袺之。采采 芣苢,薄言 襭之。
再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美、韵律美。
播放音乐
思考讨论:重章复沓为什么会产生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六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却用48个字,能否将《芣苢》改编成“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将其与《弹歌》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的情感。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先秦《弹歌》
明确: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我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紧张的节奏。
而《芣苢》,全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这种四字为主、重章叠句的特点是《诗经》的风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 葭
明确:重章叠句
指诗歌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如:《蒹葭》《采薇》《桃夭》。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 莲
表达效果:
①内容和主题上: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②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主题归纳
拓展阅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归:出嫁。蕡(fe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蓁(zhen):草木茂盛的样子。
考题链接: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兴。以鲜艳的桃花、硕大的果实、茂盛的桃叶来比喻新娘子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旺,联想巧妙,生动形象;三章均以桃之天天”起兴,通过铺垫和染引出下文,热烈而真垫地表达了对新娘子的赞美和祝福。
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
考题链接: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课题 《芣苢》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芣苢》这一课所处的是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劳动,而这一课的学习任务是体味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并了解其中所体现的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本课中劳动的美丽是多层的:第一层便是场面之美,采摘车前草时,并不是满眼都是车前草,车前草喜水多长在水边,采摘的场面中就会有更多的景物在周围,还会有潺潺的水流,这是田园牧歌似的场景;第二层是氛围之美,茂盛的车前草,女子们从初见时惊喜惊讶,到三五成群相互呼喊,想办法用衣裳把车前草带走,这轻松愉快的场景让人心神往之;第三层是精神之美,一句“劳力者治于人”会让人产生误解,农业劳动清苦且地位低下,而本文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精神力量,三五成群,相互合作,这不就是劳动的智慧。
学 情 分 析 学生初中时期已经学过《蒹葭》《关雎》两篇,对《诗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刚升入高一的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便可以理解本诗,但鉴赏本诗的语言,欣赏本诗中欢快的节奏还需要老师点拨。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思维提升与发展: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重点 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播放电影《刘三姐》采茶视频片段 1.谈谈看了视频的感受(劳动之美,劳动之乐) 2.劳动的美和劳动之乐是怎样通过视频表现出来的? 明确:通过旋律音乐、采茶的场面 情境设置:五一劳动节到了,班级想根据诗经《芣苢》的拍摄一个视频做宣传,假如你是导演,为了筹备这次拍摄,你需要做些什么? 明确:给宣传视频命名、确定宣传视频的演员、旁白、以及配乐,撰写视频脚本。 补充文学常识(课前完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视频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带入诗歌的理解。
新课教学 任务一: 初读明内容,为视频命名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懂大意 哪些字词是同学们现在不看书上注释解释不出来的词? ①芣苢:现代叫做车前草,4-5月份采摘叶片鲜嫩可以食用,做汤做凉菜,7-8月份开花结籽以后可以入药,治疗不孕不育,帮助妊娠。 ②采采:“采采卷耳”“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汜。”繁密茂盛的样子,犹粲粲也。 ③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④捋(luō):用手握物而脱取。 ⑤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⑥襭: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二、再读诗歌,把握情感 《芣苢》就是一首歌,带着浓浓的民歌风格。好学易唱,朗朗上口,就像劳动号子一样,从《刘三姐》采茶视频中你们感受到了劳动的美和快乐,那么再读这首诗歌,结合诗歌内容,体会一下这首诗情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给视频命名为什么? 明确:《芣苢》描写的是古代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场面,从芣苢采得越来越多,妇女们动作越来越快,可看出整首诗的情感应该是轻松愉悦的,是一首劳动的欢歌,可为视频命名为《劳动的欢歌》。 了解《诗经》,传承文化。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歌的能力。
任务二: 研读明细节,为视频制作脚本 (教师补充知识)电影脚本是指电影中的分镜头脚本,是导演和摄像在电影前期筹备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用于描述镜头的长度、景别、构图、配乐等信息。一般来说,脚本包括以下元素——镜号:镜头顺序号, 拍摄时不一定按此顺序,但是剪辑时一般会按此序号进行。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运镜:拍摄时镜头的运动技巧和镜头间的组接技巧。时间:镜头的时间长短,一般以秒为单位。画面内容:用文字描述所拍摄的具体画面。台词:对应镜头中人物的语言或对白,它必须与画面密切配合。音乐:音乐风格。那接下来请同学们填写老师填写表格,完成脚本的撰写! 镜号演员景别、运镜时间画面内容旁白台词音乐
一、确定演员 这首诗歌中采摘芣苢的主体是谁?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妇女还是少女?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明确:应是一群妇女。 (1)《芣苢》就是对采摘劳动场景的吟唱;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男女劳动分工明确,采摘一般由女子负责。 (2)《毛传》:车前子,宜怀任(妊)焉。由当时的人们对芣苢的功能认知可推断采摘芣苢的是妇女。 (3)《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是具有唱和色彩的诗歌,由此可以推断是一起劳动的一群女性。 二、确定景别及画面内容 (一)确定全景镜头 情景演绎,知行合一:两至三名学生上台演绎采芣苢的劳动场景。 学生点评比各组表演,确定全景镜头画面内容。 (二)确定特写镜头 《芣苢》描写的内容是一群女子快乐采摘车前草的过程,这个可以用全景拍摄出来,那么有没有需要特写的镜头呢? 明确:特写镜头是手部动作。 讨论:诗中六个动词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变化?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 《说文解字》:采,捋取也,从木从爪。一木一手,典型的会意字,形象地表现采摘的动作,用手爪从树上采集果物。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用最原始的手段,向大自然索取衣食。采集,是一种重要的农事活动。无论是走到田野里,还是爬到树丛中,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来获取果实。 薄言有之”的“有”,也可以想象为用“手”采摘的过程。因为“手”的出现,才自然拥有了更多的劳动成果。 “采”和“有”,表现了劳动过程。虽然辛苦,但确有收获,因而劳动是愉悦的。 《说文解字》:掇,拾取也,从手叕声。形旁为“手”,“掇”字表示用手捡拾的动作。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声旁,包含了四个“又”,也就是四只手,我们发挥一点想象,可以再现采摘芣苢时手忙脚乱的样子,遍地皆有,触目都是,恨不得生出很多只手来。忙且快活着,一个“掇”,透露出人们劳动时的愉悦心情。再加上,又是那么多人在一起,劳动时还会变着花样比赛采摘的多少,欢声笑语弥漫在田间地头,一时间也忘记了劳动的艰辛。“掇”字极具有画面感,少女的天真活泼或村妇的欢声笑语,毕现目前。 《说文解字》:捋,取易也,从手寽声。寽不仅表声,还可表意。段注:“五指寽者,如用指取禾之谷是也。”五指并拢,显示取物之易,表现劳动的轻快愉悦。果说“掇”还是一片一片地采集的话,“捋”则是成把成把地取下,节奏快了,频率高了,心情更加愉悦,氛围更加欢快。芣苢遍野,恨不得全都摘下带回家,有点贪心,更有些醉心,忘记了辛劳,完全沉浸在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享受中。如此欢欣,如此富有诗情画意,不论是参与者,还是千秋之下无数的读者,都会陶醉。 《说文解字》:执衽谓之袺。《辞海》:手执衣襟以承物。通俗的说法,提起衣襟兜取果实。 《说文解字》:以衣衽扱物谓之襭,从衣颉声。《辞海》: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承物。说得明白些,就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盛取东西。 衣襟成了临时的篮筐,也可能是手提的篮筐已经装满。眼前的芣苢还多着呢,采摘的兴致还高着呢。于是,灵心一转,就地取材,提起衣襟兜起来;衣襟又满了,再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摁了又摁,塞了又塞,严严实实,满满当当。我参与过拾棉花的劳动。有时是准备好篮筐,把洁白的棉花如云朵一般放进筐里。有时候工具不够用了,往往看到大人们急中生智,把衣襟兜起来,把一朵朵棉花放进去。值得关注的是,“襭”比“袺”更进一步,把衣襟掖在腰间,显然表示能盛得更多。 总结:全诗三章十二句,只变换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却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质朴、简洁、纯净的背后,彰显了《诗经》的魅力。六个动词,两两搭配,“采”“有”是劳动过程;“掇”“捋”是轻盈而迅捷的动作;“袺”“襭”,描绘的是如何摆放采摘的成果。不断变化,又逐步递进。诗句简约而不简单,既写出了欢快的场景、浓烈的氛围,又表现了劳动者愉悦的心情。这里有对大自然的谢意,更有着享受劳动的愉悦。场景如在读者眼前,歌声缭绕耳畔,笑语欢颜跃然纸上。劳者即歌者,他们用歌声把这个场景定格,使它穿透两千多年的时间帷幕,至今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撰写旁白台词 请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并为宣传视频撰写旁白。(知识补充:旁白台词是由画面外的人声对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加以叙述、抒情或议论。) 例:暮春时节,原野上到处是茂盛鲜嫩的芣苢啊!翠绿的颜色,柔嫩的叶片,充满了生机,多么可爱,多令人欢喜。来,小伙伴们,我们快来采呀!茂盛鲜嫩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一片一片摘下来呀!一把一把捋下来呀!快提起衣襟兜起来呀!快掖起衣襟兜回来呀!一路欢歌一路笑,带着丰收的喜悦回家去! 知识拓展: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四、确定音乐旋律 从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我们可以确定诗歌的情感的轻松愉悦的,所以音乐旋律也必然是轻快喜悦的。 (一)元人吴师道评《芣苢》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个乐字,读之自见意思。”结合自己描绘的农事场景和对诗歌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来谈谈你对吴师道对《芣苢》这句评价的认识 ,如何看出这幅劳动场景是欢快的? 明确: 1.芣苢本身的特点:鲜绿茂盛(由采采可知),可以治疗不孕,古代倡导多子多福。 2.采芣苢的动作过程,六个动词,越踩越多,越踩越快。在这群劳动妇女的欢歌背后,有个人的自得、家室的安稳、国家的太平。 能够快乐地参与劳动,创造劳动的价值,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3.重章复沓的结构:可以构成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诗经》民歌的一大特色。 (二)再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美、韵律美。(观看吟唱视频) 思考探究::重章复沓为什么会产生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六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却用48个字,能否将《芣苢》改编成“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将其与《弹歌》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的情感。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先秦《弹歌》 明确: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我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紧张的节奏。想必,他们在歌唱时,心里也对猎物充满了急切的渴望。 而《芣苢》,全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苯莒的人,读者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一一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 节奏中传达出来。 这种四字为主、重章叠句的特点是《诗经》的风格。 (三)、知识拓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挨。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泣。——《蒹葭》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莲》 明确:重章叠句 指诗歌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如:《蒹葭》《采薇》《桃夭》。 表达效果: ①内容和主题上: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②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五、归纳主题,完成脚本撰写: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镜号演员景别、运镜时间画面内容旁白台词音乐
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 领会劳动之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理解重章叠句在诗歌中的运用效果
拓展阅读 桃夭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天天,有黄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秦素。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归:出嫁。黄(fe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秦素(zhen):草木茂盛的样子。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 考题链接: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兴。以鲜艳的桃花、硕大的果实、茂盛的桃叶来比喻新娘子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旺,联想巧妙,生动形象;三章均以桃之天天”起兴,通过铺垫和染引出下文,热烈而真垫地表达了对新娘子的赞美和祝福。 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 掌握知识并学会迁移运用
作业布置 1.补充填写未完成的宣传视频脚本,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小视频的拍摄。 2.回顾所学的诗,都有哪些诗也具备重章叠句这个特点,找一首来自己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