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红烛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以及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说明语文课程并不只是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提升个人素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不仅限于以文讲文,而要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并且不过多干涉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定位。此外,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还需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 材 分 析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四首诗歌中的第二首。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该单元的课文作于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不同的青春价值。该单元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来思考作品的表达与思想,同时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经验积累探讨“青春的价值”,鼓励学生勇敢追求理想。《红烛》是本单元的必读诗歌,它表达的是五四运动时期有志青年的青春价值。诗歌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语言的精妙,领悟独特的形象和情感。因此,教学要求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表达的手法,理解青春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红烛》通过“红烛”意象,运用修辞手段巧妙表达思想。因此,文本解读要通过修辞的分析进而揭示背后的意象之美。
学 情 分 析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对现代诗歌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初中时期学生已经学习过臧克家先生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和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因此他们对闻一多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红烛》。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高一年的学生处于潮气蓬勃的青春期,初步入高中的他们对“青春的价值”可能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红烛》的写作背景处于军阀混战、社会混乱的时期,表达的是诗人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并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处于黑暗时期的诗人认为并遵守和践行的“青春的价值”。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提升与发展: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重点 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难点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 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课件播放《无问西东》片段节选,引入“西南联大”时期的学子们的青春模样,引入闻一多。 补充常识: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胡适倡导自由体的白话新诗,使得诗歌无统一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20 年代郭沫若等人的诗歌尽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之风,如《站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先生批评散漫没有形式的诗歌,强调诗歌音乐的重要性,新格律诗理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所谓格律诗即具有精巧的布局,以艺术的方式将诗歌的美表现出来。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格律注重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艺术化。视觉指诗歌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听觉指音尺、平仄、韵脚等。最后他提出了“三美”诗歌理论。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和节奏的整齐;绘画美指辞藻运用之美。他认为诗歌应运用华丽且具有色彩的辞藻来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在画面之中又具备深远的意境。“建筑美”则不拘于格式,强调形式与诗歌的精神相互融合。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思考。
新课教学 情境设计:学校文学社准备举办“青春”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要求以班为单位,选择篇章参加活动。你们班的负责人选择了闻一多的《红烛》,请你就此进行品读,然后和同学们探讨,一起拟定分享内容。 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 利用讨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托物言志诗”,理解象征手法。
活动任务一:选篇质疑,诗体明确 负责人公布选篇后,有不少同学不能理解,他们认为这是写物而不是写人的诗。请你品读诗歌,为这些同学解惑。 一、明确:托物言志诗 1.红烛——诗人(所有愿意为时代发展呐喊的人,愿为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燃烧自己的人) 2.为什么是红烛?与“蜡炬”这一古典意象有何不同? 多了色彩。 因为是牺牲与奉献的本心。“红”象征着赤诚。红烛的红是诗人眼中理想的颜色,也就是诗人理想的赤诚,这份赤诚结合诗人的内心即理想的人格。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吐”最为恰当,能体现出一种忘我的奉献。诗人要把心“吐”出来,这样才能直观真切地看到诗人的心是否像红烛那样热得红火,热得真诚。“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意象解构(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红烛?) 明确:意象解构指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角度特点寓意色颜色红热情、赤诚身(灰)烧成灰(脂膏)奉献、牺牲火放出,创造光明抗争、责任油(泪)伤心,着急痛苦、奉献、实干
小结::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第三部分(8一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为祖国、人民,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的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分享朗诵示例: 吟咏提示: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比如: 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活动任务二: 解读青春的模样(精读详解诗歌情感。) 青春之审视:诗人审视红烛的什么,冲突又是什么? (如何理解“一误再误”与“不误不误”?) 明确:审视红烛的燃烧值与不值。 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二、青春之矛盾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获得的觉悟。请解读诗人的困惑。 (一)困惑1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明确:任务一,托物言志,意象之解。(前略) (二)困惑2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明确:起初的困惑,不能理解,为何要燃烧躯体才能放出光来。但“光”是“烧”之果,“烧”是“光”之因,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于是问完后,诗人也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抒写“烧”的困惑——实则诗人自己青春时期的自我梦想选择困惑。 颂扬“光”的意义——实则明确自己的人生选择:立志为国。 (三)困惑3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燃烧是红烛的使命,红烛是拟人化的形象,代表诗人。红烛是具有情感的人的形象,红烛燃烧之时便是他伤心流泪的开始,流泪是为什么?因为“残风的侵袭”才急得流泪。红烛越是伤心流泪,它的形象就越伟大。“流罢!”表示了坚决,要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只能彻底地流泪! 追思“泪”的价值——实则想到为国做贡献,意味着要付出自我、牺牲自我,意识到为国做贡献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黑暗实力的侵害,前路一定坎坷。 追问:1.“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里“烧破”“烧沸”“捣破”三个词好在哪里? 明确:“破”字具有冲击力,能够体现红烛燃烧的彻底以及其燃烧的力量之大。“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翻滚、汹涌之态。蜡烛要烧沸世人的血,激发他们的情绪,使他们为改变黑暗的现实而奋起。 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能否改成“是风来吹你的光芒”? 明确:不能,原句中的“残风”可以理解为“残忍的风”或“残喘的风”,“侵”指“侵害”,这句比喻黑暗势力对诗人的侵害,同时这些势力也是苟延残喘的。 【补】创作《红烛》时期的闻一多: 14岁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时,从14岁到23岁,闻一多在清华学校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五四” 运动时期,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处于一种既不满于现实,又不敢于对现实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矛盾之中。他认为,中国的社会是患着不治之症,只有走向爱好自然,追求“美”的道路,才能摆脱掉黑暗现实的丑恶。 1922年秋天,闻一多前往美国学习美术和研究外国文学。他通过家书和朋友们的通信,了解到祖国黑暗的现状,听到了祖国母亲深沉痛苦的呻吟,再加上他在异国土地上所受到的难忍的歧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思乡的感情。1925年,闻一多提前结束学习回国。回国后,诗人写了很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诗。1925年,诗人写了在当时影响很大的诗篇《死水》,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大变革中,诗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可能通过自身的奉献而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小结:全诗情感在“抑扬”错杂中起伏(四“扬”三“抑”:第1节“扬”——第2节“抑”——第3-4节“扬”——第5-6节“抑”——第7节“扬”——第8节“抑”——第9节“扬”),透过对红烛牺牲的审视,诗人完成了“疑惑到领悟”的思考,最终义无反顾地走向奉献与牺牲。是一首悲而不伤的青春热血之歌。 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
活动任务三:确定分享之价值(品读领悟精神之价值) 经过大家的讨论,明确了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中青春的形象及宣言,最后请你拟定分享主调:分享这首诗的价值点在哪里? (常规问法:《红烛》这首诗触动你的关键在哪?) 明确: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追问: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明确: 这句话来自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原创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藩的一句话“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谓耕耘指辛勤的劳动,诗人以此勉励自己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放出光芒,为所信奉的主义奉献一生。以“问”直抵灵魂,将红烛的精神作为一生的信条和追求。前后有两个问,“但”字用来强调后半句之“问”,体现了“耕耘”的重要性。 这是诗人的行动宣言,将现实人生的各种“灰心”毅然决然地抛诸脑后,只留下一颗执着的心,在理想与幻灭并存的大地上无怨无悔地耕耘。也是诗人的自我勉励,表达诗人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2.“红烛”与世人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立与反差,“世人”是什么样的人,与“诗人”有何差别?该节中的“监狱”有何含义 明确: “世人”即普通国民,具有鲁迅所言的劣根性; “诗人”则是播种者,起着唤醒民众的作用。 “监狱”更多指向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 小结:1946年7月15日,为了新中国的民主解放事业,闻一多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闻一多早年曾说过,拜伦战死在疆场上,是他“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同样,闻一多的壮烈牺牲,也是他一生中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首壮丽的诗篇。毛泽东同志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闻一多先生用诗句塑造了代表自身的红烛形象,他就是那点点烛光,用力对抗残风黑夜,他就是那火苗,渴望烧出一个美丽新世界。年轻时"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理想终于使他长成了发出狮吼的爱国斗士,成为一代代青年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榜样。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拓展阅读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韵脚)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韵脚)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进-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阅读《死水》,结合本诗,谈谈闻一多新诗的“三美”体现在哪里? 明确: 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而《死水》两句一韵,错综交替,音节富于变化,收尾双音词,通篇押韵,韵脚和谐。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死水》里各种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也形成了鲜明画面感。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节奏美。《死水》全诗五节每节四行,每行都是十字句,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被人称为方块诗。 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作业 探究现代诗的特点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可以说诗歌伴随我们成长。你印象最深的现代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这些现代诗有哪些特点? 《天上的街市》《金色花》《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断章》《我爱这土地》…… 现代诗分行分节、押韵自由、借助意象、具有音乐美敢于打破语言定势、追求模式化效果等特点 2. 学习尝试写写现代诗 以“致青春”为主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意象,无论长短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好。如果有些同学还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我们可以进行仿写练习,大家可以参照《红烛》第4、6节,《致云雀》第8-11节,或者你喜欢的其它小节。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