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 (上)3.2.3《琵琶行并序》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 (上)3.2.3《琵琶行并序》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7:11:54

文档简介

课题 琵琶行 并序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琵琶行》是人教版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古典诗歌单元,重点训练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在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有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教学要注意学生多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内容、情感情节,把握音乐描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歌行体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情感、手法,巩固深化诗歌鉴赏知识,学习课文中音乐描写的鲜明的表现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为学习鉴赏古典诗歌打基础。
教 材 分 析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作者通过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探索多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体会诗人描写声音的妙笔,找出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理解白居易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学 情 分 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古文基础,也具有相当的古文学习技巧,因此,对于本篇叙事诗的文意理解上应该不成问题,在课堂中不必纠结,应当让学生在课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文意理解的问题。其次,《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行的诗体应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作者白居易的了解也不如对李白苏轼等人的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的进行这些文学常识的补充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再次,高中学业负担较大,文言文(古诗) 的学习对于很多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来说会有些无聊,也存在对古诗和文言文的习惯性恐惧心理。本篇课文内容不难,同时富有音乐性艺术性,在教学时要注意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趣和引导。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创作背景,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思维提升与发展: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美;潜心涵泳,体味情感变化;分析诗人和琵琶女人物形象,探究失落情感的缘由。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继承发展中国古典诗歌“言志”传统。
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 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 入 2018年经典咏流传任嘉伦演唱《琵琶行》视频。 走进经典,理解经典,传承经典,“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唱了几个世纪,你知道这个故事最初是怎样的吗? 文学常识补充:歌、行、吟、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乐府诗。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激趣导入,欣赏音乐,并感受《琵琶行》诗歌的美好。 激发学生阅读探讨兴趣。
新 课 教 学 任务一: 设计舞台 (文本细读,明确意象,感受意境) 一、理清诗文要素。长诗难懂,请化繁为简,将长诗变成自己的短思。 一个秋天、一轮明月、一次送别、一场相遇、一声叹息、一首绝唱、一场悲泣…… 两个人、两个地方、两种生活 三次弹奏、三次闻曲…… 四种遭际 二、“浔阳江边闻琵琶” ——解风物悟人情 1.赏析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齐读第一段,再讨论分析: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①“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2.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明确:“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3.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试赏析这些语句,看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小结: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设计舞台,多方面考察学生素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意象,把握意境的解读诗歌方法。
任务二: 改编乐曲 (文本细读,了解诗歌的描写与叙事) 请从诗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歌曲改编。 江上聆听琵琶曲——赏音乐解人事 一、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三次音乐: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特点,闻乐,不见人,感情相触。 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至“未见江心秋月白”,特点,闻乐,见人,感情相通。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特点,闻乐,见人,感情相融。 第二乐曲: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1)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第二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婉转低沉)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进……泗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曲中含情,用感情演奏-描摹音乐。 (2)比喻:(大珠小珠落玉盘);摩声:(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对比:(此时无声胜有声);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了画面感;双关:“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二、诗歌叙事有两次自述身世,诗人塑造了几个形象?他们是什么关系? 明确: 琵琶女:身世曲折(第三段中找)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诗人:郁郁不得志(第四段中找)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关系:知音。(不仅是音乐的,更是心灵上的知音) 歌以传情,歌以叙事,你更喜欢哪一节? 再次回到诗歌中涵咏情感,重新编排现代诗,选择曲调,将现代诗吟唱出来。 增强合作的意识,以生为本。 强调文本的细读,以问题为线索和向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本,能够点拨学生找到文章关键点。 此环节的三个问题重在让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明确文章情感,同时体会人物形象,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两者间的共同点,并形成联系。
任务三: 传唱演出(文本深读,把握诗歌情感) 黑格尔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你认为,改编好的歌曲应该演绎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一、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二、音乐能够传递出人的心声,人生如歌,那么,我们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呢? 清脆圆润: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幸福与快乐; 沉吟冷涩: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凄凉; 高亢激越:传达出女子愤怒的抗争与呐喊。 诗歌中叙事你觉得矛盾吗?一个大诗人,一个小歌女,为何诗人会对她唱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确:1.明确:除了对自己的共鸣,也有对女子的深切同情。 2.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小结: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一个反映民间的变化,一个反映朝政的变化。全诗结构严谨,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不断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抒发被贬谪的悲苦心情,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扼杀,深化了诗歌的内容。 补充资料:白居易生活在中唐: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作此诗时正是他被贬九江的第二年秋天。作者被贬的原因: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了解情感发生共鸣的原因,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慨。完成教学重点中的对主旨句理解的任务,提升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任务四: 设计颁奖词 (探讨诗序,解构主旨。) 这是一首流芳千古的佳作。请你在改编演绎歌曲后,整体阅读全篇,给它设置一段颁奖词,要求用上一首解读诗作。 一、这篇琵琶行连带着“序”才是完整的篇目,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序的内容与诗歌多有重复,那么序是否还有存在必要?也有同学指出,序与诗有些矛盾之处,请大家再仔细阅读,合作探究,尝试去发现序与诗歌中的细节,之后请再推断序与文之间的关系。 分析:在细读序和诗文之后,可以发现序与诗文有些细节看似矛盾,实则是交相辉映,不可分割的。主要体现在以下细节: ⑴“恬然自安”与“谪居卧病”。在序中白居 易说到自己的经历时,用了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这句话,说明自己精神状态还不错,至少是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但是诗文中却提到“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潯阳城”,这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好,进而可以联想他的精神状态也不会很好,否则不会在诗文中有所提及。这里看似矛盾的内容恰恰反映了序文与诗歌之间的互补关系。作为一个官员,白居易不可以将自己内心脆弱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因此序的内容相对客观,而情感也是相对克制的。而诗歌则不同,在久居潯阳之后,孤独与落寞占据了诗人的内心, 当听到来自京城的琵琶声,那颗想要“恬然自安”的心突然被拨动了,这一刻所有压抑的哀怨与伤感难以遏制,一瞬间倾泻而出。 白居易与琵琶女的问与答。白居易与琵琶女的问答在诗歌中呈现为“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这句话充满了画面感,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在诉说自己不平凡的经历时依旧是欲言又止,犹豫迟疑的。在序文中二人的问答则显得很干脆,“是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序文把诗文中的细节省略了,是对谈话内容的高度凝缩,使读者在快速阅读后即可明确琵琶女的身世经历。而诗文则是对序文的补充,特别是“欲语迟”这几个字,描绘出琵琶女纵有千言万语,更与何人说的惆怅与无奈,更增添了其经历的传奇。而白居易了解到她的身世,也是在听完曲子之后,这就凸显了曲子诉情的作用,与诗歌的主题也更吻合,这些都是序文所没有表现出来的。 小结:序文与诗文之间不仅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更体现了白居易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二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克制叙述与真情流露的结合。 二、颁奖词(小结)示例: 诗词示例:1.明月照清江,枫荻悲秋凉。琵琶三声曲,解道泪千行。2.浔阳辞路三千,镇日无镇日闲。萍水相逢他乡客,琵琶声里说人难。3.一次送别/一段仙乐/一回诉说/ 一声叹息/ 千里之外的偶遇/三弹琵琶成佳话/知音难觅古今同 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古人传达心声的技艺的确高明。 学习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把握诗词结构,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继承发展中国古典诗歌“言志”传统。
拓 展 阅 读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思考:1.诗中第二联“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什么意思?这种演奏在《琵琶行并序》中是怎么体现的? 2.尾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应该怎样理解?在《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这样情境的句子是哪两句? 答案: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琴声的音响效果。《琵琶行并序》中,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的姿态,用“急语”“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描写来写音响效果。 2.写出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不觉天色已晚的情态和当时的景色。《琵琶行并序》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写这种情境。
板 书 设 计 自设(共34张PPT)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杜甫 《赠花卿》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
——清·刘鹗《明湖居听书》
高中人教版必修上册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歌妓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人生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歌、行、引: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乐府诗”。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宋代王灼《碧鸡漫志》
“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
宋代赵德操《北窗炙(guǒ)》
继2018年经典咏流传任嘉伦演唱《琵琶行》之后,又有无数喜爱这首诗的人为之改编,为之传唱。今天,请你走进经典,理解经典,也试着去咏唱这首《琵琶行》,为传承经典贡献一份力量吧!
情境设置:
任务一:设计舞台
(文本细读,明确意象,感受意境)
一轮明月、一次送别
两个人、两个地方、两种生活
三次弹奏、三次闻曲
四??
理清诗文要素。长诗难懂,请化繁为简,将长诗变成自己的短思。
思考二:品味诗中景物或环境描写,为舞台设计寻找灵感。
1.齐读第一段,再讨论分析: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思考二:品味诗中景物或环境描写,为舞台设计寻找灵感。
2.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琵琶女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思考二:品味诗中景物或环境描写,为舞台设计寻找灵感。
3.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试赏析这些语句,看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思考二:品味诗中景物或环境描写,为舞台设计寻找灵感。
任务二:改编乐曲
请从诗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歌曲改编。(文本细读,了解诗歌的描写与叙事)
一、歌以传情: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内容上:写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结构上:承上启下
“暗问”写出了诗人被乐声吸引而欣喜急切的心情。从侧面表现了乐声的感染力之大。
“迟”表现出琵琶女的犹豫,暗示出她的满腹愁怨。
第一次音乐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歌以传情: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听闻琵琶曲的欣喜和急欲与琵琶女相见的迫切。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出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与羞怯的情态。
第二次音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歌以传情: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琵琶女站立良久,表现出其心情的复杂,既有遇知音的感慨,也有对诗人遭遇的同情,更有同病相怜的叹息。
第三次音乐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听到诗人的倾诉,既悲自己的漂泊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弹乐声更加悲凄。
凄切的乐声,使诗人既感叹自身遭贬的苦闷,又感叹琵琶女的身世悲凉,以设问句的方式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感伤悲切,使得哀怨之情在达到顶峰之时蓦然收束,令人回味无穷。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乐曲: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比喻,用“急雨” “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描写乐声由浊杂粗重到轻细急促再到纷繁清脆;
感情由悲愤到凄苦,而后倾泻而出。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直至无声;感情由悲愤凄苦转为哀怨,进而为凄楚难言,以至无声;进入演奏和情感的低潮。
以虚写实,以无声衬有声。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听曲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表明乐曲演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前两个比喻句,凸显了突然发出的乐声的雄壮、激越。“四弦......”乐声猛然刹住,感情由激越变为凄厉。乐声由低潮转为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余味无穷,演奏结束。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乐曲: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音乐旋律
急切愉悦
优美婉转
幽愁暗恨
高亢激越
余音绕梁
戛然而止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第二乐曲: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讨论二:诗歌叙事有两次自述身世,诗人塑造了几个形象?他们是什么关系?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当年
而今
郁郁不得志(第四段中找)
身世曲折(第三段中找)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当年
而今
任务三:传唱演出
黑格尔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你认为,改编好的歌曲应该演绎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文本深读,把握诗歌情感)
思考一: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讨论二:诗歌中叙事你觉得矛盾吗?一个大诗人,一个小歌女,为何诗人会对她唱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对自己的共鸣;对女子的深切同情。
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作此诗时正是他被贬九江的第二年秋天。作者被贬的原因: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一个反映民间的变化,一个反映朝政的变化。全诗结构严谨,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不断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抒发被贬谪的悲苦心情,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扼杀,深化了诗歌的内容。


任务四:传唱演出
你在改编演绎歌曲后获得了一等奖,请你整体阅读全篇,给它设置一段颁奖词,要求用上一首解读诗作。(探讨诗序,解构主旨。)
这篇琵琶行连带着“序”才是完整的篇目,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序的内容与诗歌多有重复,那么序是否还有存在必要?也有同学指出,序与诗有些矛盾之处,请大家再仔细阅读,合作探究,尝试去发现序与诗歌中的细节,之后请再推断序与文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
精神状态还不错,至少是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身体状况并不好,进而可以联想他的精神状态也不会很好
这里看似矛盾的内容恰恰反映了序文与诗歌之间的互补关系。作为一个官员,白居易不可以将自己内心脆弱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因此序的内容相对客观,而情感也是相对克制的。而诗歌则不同,在久居潯阳之后,孤独与落寞占据了诗人的内心, 当听到来自京城的琵琶声,那颗想要“恬然自安”的心突然被拨动了,这一刻所有压抑的哀怨与伤感难以遏制,一瞬间倾泻而出。
1.“恬然自安”与“谪居卧病”
这篇琵琶行连带着“序”才是完整的篇目,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序的内容与诗歌多有重复,那么序是否还有存在必要?也有同学指出,序与诗有些矛盾之处,请大家再仔细阅读,合作探究,尝试去发现序与诗歌中的细节,之后请再推断序与文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
序文与诗文之间不仅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更体现了白居易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二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克制叙述与真情流露的结合。
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1.明月照清江,枫荻悲秋凉。琵琶三声曲,解道泪千行。
2.浔阳辞路三千,镇日无镇日闲。萍水相逢他乡客,琵琶声里说人难。
3.一次送别/一段仙乐/一回诉说/一一声叹息/之千里之外的偶遇/三弹琵琶成佳话/觅古今同
颁奖词(诗词)示例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思考:
1.诗中第二联“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什么意思?这种演奏在《琵琶行并序》中是怎么体现的?
2.尾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应该怎样理解?在《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这样情境的句子是哪两句?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写出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不觉天色已晚的情态和当时的景色。《琵琶行并序》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写这种情境。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琴声的音响效果。《琵琶行并序》中,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的姿态,用“急语”“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描写来写音响效果。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写出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不觉天色已晚的情态和当时的景色。《琵琶行并序》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写这种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