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1.4《抗疫记》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1.4《抗疫记》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7:11:54

文档简介

课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课题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一篇通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体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 情 分 析 高二的学生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三篇通讯,对通讯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亲历者,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但是,学生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仅局限于感性认识,对于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这些问题是缺乏理性思考和深刻理解的。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通讯相关知识,梳理写作思路,了解中国抗疫的背景。 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多角度分层次叙述,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真挚感人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自信、乐观和理性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文章主旨。
难点 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即将召开修订会议,你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在会上推荐可增补的文章。为此,你需作好充分的准备。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教学 (创设活动情境:向语文教材编写组推荐文章) 活动任务一: 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亲历者,你认为此次战“疫”充分体现了中国力量,语文教材中需要出现与战“疫”相关的文章,为此你进行了相关搜索。 (探寻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文体) 1.了解社会背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我国。 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 视频回顾疫情 2. 作者介绍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 “钟华论”出手,必是大事。“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3.文体知识 通讯概念: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种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了解社会背景、作者和文体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任务二: 通过筛选,你认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很有代表性,但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多。请你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参会的评审们介绍这篇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1.文章报道了哪些“抗疫”事?请你根据下列表格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表格见下页) 2.文章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层次来报道2020中国抗疫这一件事的? 3.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横式结构或者纵式结构展开议论全文,而是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站在全局高度,以事实为基础,采用纵横结合式结构 (也叫复式结构)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活动任务三: 抗疫题材的时文不止这一篇,请你说一说向评审们推荐《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的理由。(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请你有感情的诵读这些语句,并谈谈打动你的原因。 句子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理由:化用英国诗人雪菜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寒冬象征着困境,而春天像征着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句子2:障百川而东之,会狂澜于既倒。 理由: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 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能让中国在最短的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这有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也有党中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 句子3: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理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灾难比作镜子。镜子是用来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用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自己脸上的斑点,需要有参照。灾难来临,我们自立自省。灾难过去,我们又是一番天地。 句子4: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理由: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句子5: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理由:采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诗句的使用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更具内涵;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句子6:“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理由: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句子7: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理由:采用格言式的句子,对疫情给予中国人的启示进行了总结与提炼,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补充抗疫精神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并深入阐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评论员) 赏析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情感,了解抗疫精神。
拓展延伸 1.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这两篇为例概括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2.探讨: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在内涵上是怎样一脉相承的?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团结、真诚合作、致力于民族发展大业的政党。革命领袖高瞻远瞩,有胆识、有魄力、有信心,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长征胜利万岁》: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战中的插曲》: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与战争年代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 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白衣战士、志愿者、岗位坚守者、八方驰援者,他们在疫情期间,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体现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担当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仁爱之心,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他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体现了新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 3.阅读课文第五、六小节,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兴衰史,也是一部漫长而悲壮的病毒史。 B.从疫情防控的实践来看,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C.疫情像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 D.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洞察潜在的危机和不寻常事件,把防疫工作做在实处。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 A.疫情后,各地政府依据本地区特点,制定了应对疫情的措施,以防疫情再次发生。 B.某地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C.今年夏天,北方某地因防洪防灾方案不全面,后突降大暴雨造成当地受灾严重。 D.某地黑恶势力严重,当地政府重拳出击取得了重大成果。 (3)请简要分析课文第五小节的论述思路。 文章的第一段的关键句是: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这是文章的引子。 第二段的关键句是: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这两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指出人类对抗疫情的最有效的武器是科学。 第三、四、五、六段讲述了中国在抗疫实践中是如何利用科学来防治的成功经验。 最后一段,先是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然后用“压舱石”的比喻形象地强调科学在应对疫情时的重要性。 课内比较阅读 单元总结
结束 作业:综合以上内容,给评委们写推荐理由,400字左右。(共34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前导入
Pre class import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国的领导人如是判断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挑战,考验着各个国家的治理能力。
——国际社会的政治家这样认为
这是前所未有的冠状病毒引发的大流行,也是前所未有得到控制的大流行。
——世卫组织总干事如此评价
香港回归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香港回归
学习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01/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通讯相关知识,梳理写作思路,了解中国抗疫的背景。
0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多角度分层次地叙述,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03/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真挚感人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0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并传承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自信、乐观和理性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香港回归
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即将召开修订会议,你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在会上推荐可增补的文章。为此,你需作好充分的准备。
任务情境
香港回归
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亲历者,你认为此次战“疫”充分体现了中国力量,语文教材中需要出现与战“疫”相关的文章,为此你进行了相关搜索。
任务一
Task one
探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及文体
香港回归
1.社会背景
1. Social background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我国。
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
香港回归
播放视频
2.作者介绍
2. Author Introduction
香港回归
“钟华论”出手,必是大事。“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
2.作者介绍
2. Author Introduction
香港回归
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3.文体知识
3. Stylistic knowledge
香港回归
通讯
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严格的真实性
报道的客观性
较弱的时间性
相对新闻消息而言
描写的形象性
议论色彩较浓
基本特点
种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3.文体知识
3. Stylistic knowledge
香港回归
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
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
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香港回归
通过筛选,你认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很有代表性,但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多。请你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参会的评审们介绍这篇文章。
任务二
Task two
梳理文章脉络
任务二
Task 2
香港回归
活动1:文章报道了哪些“抗疫”事?请你根据下列表格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章节
主要内容
概括标题
导语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香港回归
章节
主要内容
概括标题
导语
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举国抗疫,悲壮雄浑
01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02
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制度优越,团结一心
03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04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坚守的价值取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香港回归
章节
主要内容
概括标题
05
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始终。
举国抗疫,悲壮雄浑
06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07
疫情警示:秉持人类共同体
理念,共同开创光明未来。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08
总结全文。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
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重换生机,展望未来
任务二
Task 2
香港回归
活动2:文章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层次来报道2020中国抗疫这一件事的?
章节
概括标题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制度优越,团结一心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重换生机,展望未来
从国家力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方面来揭示中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原因。
多角度
从灾难意义、执政理念、科学抗疫、经验总结方面来探索抗疫胜利的做法。
多层次
将抗疫视野从国内转向全球视野,写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以及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全局高度
回望过去,当下,展望未来。
立体报道
任务二
Task 2
香港回归
活动3: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横式结构或者纵式结构展开议论全文,而是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站在全局高度,以事实为基础,采用纵横结合式结构 (也叫复式结构)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香港回归
抗疫题材的时文不止这一篇,请你说一说向评审们推荐《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的理由。
任务三
Task three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香港回归
理由:
化用英国诗人雪菜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寒冬象征着困境,而春天像征着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活动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请你有感情的诵读这些语句,并谈谈打动你的原因。
句子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任务三
Task 3
香港回归
理由:
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
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能让中国在最短的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这有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也有党中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
句子2:障百川而东之,会狂澜于既倒
任务三
Task 3
香港回归
理由: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灾难比作镜子。镜子是用来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用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自己脸上的斑点,需要有参照。灾难来临,我们自立自省。灾难过去,我们又是一番天地。
句子3: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任务三
Task 3
理由:
理由: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句子4: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香港回归
理由:
采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诗句的使用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更具内涵;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句子5: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任务三
Task 3
香港回归
理由:
理由: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句子6:“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任务三
Task 3
理由:
理由:采用格言式的句子,对疫情给予中国人的启示进行了总结与提炼,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句子7: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评论员)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并深入阐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香港回归
拓展延伸
Extension
香港回归
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这两篇为例概括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章节
主要内容
概括标题
概念定义
是一种对人物事迹和经历进行具体形象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是一种对一些典型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报道主体
一般以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具有突出贡献的正面人物为主
一般多以典型事件或先进单位为主。
写作重点
重在写人,把人物放在突出位置,一般多写人物个像。
重在写事,但在记事中写人,并且多写人物群像。
写作特色
抓住典型事件表现人物,通过典型细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完整并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也可以概括性叙述事件,或突出描写事件片段。
相同之处
同属新闻,具备新闻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内容都涉及人和事;写作目的与功用都是为了记录与传播。
香港回归
探讨: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在内涵上是怎样一脉相承的?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团结、真诚合作、致力于民族发展大业的政党。革命领袖高瞻远瞩,有胆识、有魄力、有信心,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长征胜利万岁》
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战中的插曲》
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
香港回归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与战争年代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 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白衣战士、志愿者、岗位坚守者、八方驰援者,他们在疫情期间,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体现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担当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仁爱之心,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他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体现了新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
探讨: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在内涵上是怎样一脉相承的?
香港回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兴衰史,也是一部漫长而悲壮的病毒史。
B.从疫情防控的实践来看,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C.疫情像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
D.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洞察潜在的危机和不寻常事件,把防疫工作做在实处。
阅读课文第五、六小节,完成下面小题。
香港回归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疫情后,各地政府依据本地区特点,制定了应对疫情的措施,以防疫情再次发生。
B.某地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C.今年夏天,北方某地因防洪防灾方案不全面,后突降大暴雨造成当地受灾严重。
D.某地黑恶势力严重,当地政府重拳出击取得了重大成果。
阅读课文第五、六小节,完成下面小题。
香港回归
文章的第一段的关键句是: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这是文章的引子。
第二段的关键句是: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这两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指出人类对抗疫情的最有效的武器是科学。
第三、四、五、六段讲述了中国在抗疫实践中是如何利用科学来防治的成功经验。
最后一段,先是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然后用“压舱石”的比喻形象地强调科学在应对疫情时的重要性。
3.请简要分析课文第五小节的论述思路。
时光
综合以上内容,给评委们写推荐理由,400字左右
作业
时光
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