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1.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1.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7:11:54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香港回归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件研究所
高中语文课件
香港回归
学习目标
Teaching objectives
1.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语段,体会语言运用准确、鲜明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体会论证、论辩艺术。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香港回归
为激发学生阅读理论文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学校开展了主题为“爱上阅读,分享智慧”的读书分享会。你选择了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文章进行分享,同学们就这篇文章向你进行了提问,希望你在分享的同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走进作者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香港回归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代表作:《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
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香港回归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四个基本观点
香港回归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和改变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别了不列颠尼亚
资料链接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香港回归
写作背景
Writing Background
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恩格斯1894年1月25日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恩格斯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深厚的理论素养回答了当时人们的疑惑。
香港回归
文体知识——书信
①开头称呼——顶格,表示尊敬。
②问候语——另起一行,可以接正文。内容如“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一事一段。
④祝颂语——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内容一般为“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表示尊敬,一般加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右侧,然后在署名下一行相同位置写日期。
别了不列颠尼亚
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
文本研讨
香港回归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阅读课文,从恩格斯的回信中推测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大致问了哪些问题,恩格斯如何回答?
1)什么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是什么关系?
2)经济关系取决于科学发展吗?
3)经济关系是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吗?
4)历史进程取决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吗?
是什么
为什么
而欧氏在薛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历史细节,如焚器等。并且,他看似和氏的观点相同,实际上提出了更为复杂的原因导向:沉于所好、溺于所欲会招致灭亡,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欧氏:
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问题
是否应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或者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
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
能否认为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了社会状况?
香港回归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3-6段):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7-9段):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整体感知
Overall Perception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香港回归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信息提取
Information Extraction
01
什么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是什么关系?
阅读书信主体第1段,正确理解什么是经济关系。
主体内容
香港回归
经济关系
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地理基础
各种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围绕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是指
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视之为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是什么
(内涵)
包括什么
(外延)
香港回归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信息提取
Information Extraction
阅读书信主体第1段,正确理解什么是经济关系。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主体内容
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香港回归
经济关系
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地理基础
各种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围绕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是指
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视之为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是什么
(内涵)
包括什么
(外延)
决定
产品的交换方式
产品的分配方式
阶级划分
统治关系
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法律
决定了什么(基础)
香港回归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信息提取
Information Extraction
02
经济关系取决于科学发展吗?
阅读书信主体第2段,理解经济关系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主体内容
作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科学发展取决于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
香港回归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信息提取
Information Extraction
03
经济关系是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吗?
阅读书信主体第4段,理解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关系。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主体内容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经济关系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上层建筑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所以经济关系并不是制约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香港回归
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关系
政治

哲学
宗教文学
艺术等
基础
(互相作用)
(发生反作用)
①除“经济”对“上层建筑”起作用外,“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又互相作用,“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②“经济”并不是导致社会现状的唯一原因,还有“上层建筑”的原因。
③“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其对“经济”虽有作用,但始终离不开“经济必然性的基础”。
香港回归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信息提取
Information Extraction
04
社会历史的进程由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决定的吗?
阅读书信主体第5段,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主体内容
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偶然性为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社会历史中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伟人出现是必然中的偶然。
香港回归
语句理解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中,正确地论述了伟大人物的产生。
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某个时代、某种斗争需要伟大人物时,这种人物就一定或迟或早地岀现。伟大人物是为着解决某种历史任务而产生的,他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这种人物,时代必然会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如果某一伟大人物在完成历史任务之前不幸死去,实践就一定会再推举另一个人来代替他,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尽管代替者在才能、品质、性格等方面有差别,但新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则是必然的。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香港回归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信息提取
Information Extraction
阅读书信主体第6段,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主体内容
恩格斯着重强调的是:被考察的时期愈长,被考察的范围愈广,曲线的平均线就愈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因此,我们要善于揭示政治、思想现象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善于从整体、全过程去探求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
香港回归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科学依赖技术(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
中心论点
分论点
科学、上层建筑、历史的偶然现象均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从而证明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观点梳理
Viewpoint Sorting
香港回归
论证思路
Argumentative Ideas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分两个角度去回答这个青年的问题: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关系、经济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
先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最后总结全文,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香港回归
文章主旨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但是是决定性因素。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别了不列颠尼亚
研读文章,
了解写作特点。
第三部分
写作特点
香港回归
写作特点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1)论证针对性强,重点突出。
2)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3)语言表达严密而富有逻辑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
结合材料内容
探讨问题
第四部分
拓展探讨
香港回归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总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
材料一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选自蒋成会、张荣臣《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香港回归
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从本质属性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历史基点。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材料二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天安门城楼两侧的巨幅横标,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世界眼光。新时代有力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胸怀“两个大局”,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栉风沐雨、勇毅笃行。
从依靠力量看,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的中流砥柱。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都是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是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和奋斗热情的时代,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主体性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
面向未来,人民对党期待更高、要求更高,必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让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实现从大党、大国到强党、强国的根本转变。
(选自钟纪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担当尽责》,《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香港回归
《吕氏春秋》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停滞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这次全会重点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出来。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绝不能僵化教条、一成不变。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问题、新情况对我们的制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创新,谋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
材料三
The Decisive Foundation Of Social History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历史可以遵循,只能依靠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我们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和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选自张美美《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新丝路》,有删改)
香港回归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思考:请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分析制度革新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明确 :
①坚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②坚持与特定历史方位协调一致的原则,因为历史方位标示着国家、民族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
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因为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必须主动创新。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课题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本单元对应“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定位于“理论的价值”。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议论性文章的能力,但是篇幅较长的社论他们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作者阐述的观点他们的理解不深刻,对于文章中的思辨性体会得不够深刻,且本文的发表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学生学习起来需要教师结合实例来引导。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语段,体会语言运用准确、鲜明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体会论证、论辩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重点 阅读本文,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思路层次,分析论证特色。
难点 把握文章核心观点。了解恩格斯的思想,获得思想启迪和思维提升。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 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我们阅读小说常常被里面的跌宕起伏情节和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吸引,阅读散文常常被美景的描绘或者细腻的情感表达吸引,阅读诗歌常常被遣词造句和思维的特殊表达吸引,但作为高中生,我们逐渐地要学会阅读重大理论文章,尽管,一些同学会因为不适应而不理解,造成阅读障碍。 但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的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今天,我们借助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学会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通过反复深层阅读,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提高理论素养。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任务情境:为激发学生阅读理论文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学校开展了主题为“爱上阅读,分享智慧”的读书分享会。你选择了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文章进行分享。同学们也就这篇文章向你进行了提问,希望你在分享的同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活动任务一: 文章简介 走近作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 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 主要作品《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四个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和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资料链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写作背景 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恩格斯1894年1月25日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恩格斯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深厚的理论素养回答了当时人们的疑惑。 文体知识——书信 ①开头称呼——顶格,表示尊敬。 ②问候语——另起一行,可以接正文。内容如“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一事一段。 ④祝颂语——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内容一般为“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表示尊敬,一般加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右侧,然后在署名下一行相同位置写日期。
活动任务二: 内容简介 阅读课文,从恩格斯的回信中推测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大致问了哪些问题,恩格斯如何回答? 1.什么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是什么关系? 2.经济关系取决于科学发展吗? 3.经济关系是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吗? 4.历史进程取决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吗?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3-6段):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7-9段):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问题一:什么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是什么关系? 1.阅读书信主体第1段,正确理解什么是经济关系。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2.阅读书信主体第1段,概括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问题二:经济关系取决于科学发展吗? 3.阅读书信主体第2段,理解经济关系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作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科学发展取决于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 问题三:经济关系是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吗? 4.阅读书信主体第4段,理解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关系。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上层建筑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所以经济关系并不是制约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经济关系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问题四:历史进程取决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吗? 5.阅读书信主体第5段,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偶然性为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社会历史中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伟人出现是必然中的偶然。 语句理解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中,正确地论述了伟大人物的产生。 所谓“时势造英雄”,当某个时代、某种斗争需要伟大人物时,这种人物就一定或迟或早地岀现。伟大人物是为着解决某种历史任务而产生的,他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这种人物,时代必然会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如果某一伟大人物在完成历史任务之前不幸死去,实践就一定会再推举另一个人来代替他,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尽管代替者在才能、品质、性格等方面有差别,但新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则是必然的。 6.阅读书信主体第6段,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恩格斯着重强调的是:被考察的时期愈长,被考察的范围愈广,曲线的平均线就愈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因此,我们要善于揭示政治、思想现象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善于从整体、全过程去探求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 观点梳理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中心论点: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分论点: (1)科学依赖技术(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 科学、上层建筑、历史的偶然现象均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从而证明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自主探究,合作解疑,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活动任务三: 作品赏析 问题五:作者是怎么将这么多的问题在一篇文章中讲清楚的呢?是什么样的思路呢? 论证思路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然后分两个角度去回答这个青年的问题: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关系、经济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先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最后总结全文,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文章主旨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但是是决定性因素。 写 作 特 点 1.论证针对性强,重点突出。 2.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3.语言表达严密而富有逻辑性。
活动任务四 阅读感悟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本文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学生的疑惑。 马克思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当他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被恶意篡改和歪曲的时候,他的革命战友恩格斯挺身而出,用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缜密的理论分析向世人宣告:真理毋庸置疑。
拓展阅读 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总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选自蒋成会、张荣臣《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从本质属性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历史基点。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从产生原因看,新时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科学认识矛盾变化是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多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发展。从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到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美好生活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天安门城楼两侧的巨幅横标,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世界眼光。新时代有力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胸怀“两个大局”,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栉风沐雨、勇毅笃行。 从依靠力量看,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的中流砥柱。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都是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是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和奋斗热情的时代,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主体性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面向未来,人民对党期待更高、要求更高,必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让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实现从大党、大国到强党、强国的根本转变。 (选自钟纪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担当尽责》,《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三: 《吕氏春秋》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停滞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这次全会重点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出来。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绝不能僵化教条、一成不变。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问题、新情况对我们的制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创新,谋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历史可以遵循,只能依靠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我们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和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选自张美美《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新丝路》,有删改) 思考:请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分析制度革新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明确 ①坚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②坚持与特定历史方位协调一致的原则,因为历史方位标示着国家、民族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因为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必须主动创新。 通过分析,加强同学们对于恩格斯观点的理解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