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近日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响,我国部分市场发生食盐抢购现象。青海盐业官方说明茶卡盐湖现有的盐,够全国人民吃70年,而且茶卡盐湖的盐是可再生的。
同学们,面对同一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的选择是不同的?人的正确思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法国·帕斯卡尔《思想录》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教学目标
Teaching Objectives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严谨、鲜明、通俗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层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和首尾呼应、逻辑严密的写作特色。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的论证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感受实践的观点。
香港回归
背景剖析
Background Analysis
1963年5月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1963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在该文件发布前,毛泽东在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大段内容。
关键词
写作时间:1963年。
文章出处
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写的前言,后来独立成篇。
写作目的
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写作目的
哲学论文。
香港回归
顾名思义就是有关哲学论题的专业论文,涉及逻辑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思想哲学、科技哲学、美学、国学等多方面,是哲学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
因此一篇哲学论文有五个部分:
1)论题的陈述
2)论题的分析和解释
3)论题的论证
4)对论题反驳的考察
5)对反驳的回应
上述就是撰写哲学论文最简单可靠的方法,当然不必固守这个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
香港回归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毛泽东存世的第一篇文章是《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是他是1912年19岁时写的政论文,全文465字,小楷书写。
毛泽东在24岁读师范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心之力》,意思就是“心的力量”。写于1917年,曾被湖南一师杨济昌老师打满分105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
1917年4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期上发表《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香港回归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毛泽东28岁时主编《湘江评论》,既当编辑,又是作者。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代表作是《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七千人大会讲话)陆续问世。
《矛盾论》《实践论》,这是毛泽东哲学的“双子星座”,交给中国共产党人务实而锋利的哲学武器。
香港回归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诗词是他一生的最爱,结集为《毛泽东诗词集》。他还写有集句诗、打油诗、联句诗,还有诗话、诗评等。诗人臧克家说:“毛主席诗词常读常新,毛主席诗词越挖越深。”
大处落墨,政治论文他写得最多。《毛泽东选集》四卷为其代表,郭沫若称之为“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还有《毛泽东文集》8卷,精彩纷呈。毛泽东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都有尝试,考据之学,他也涉猎。还写过祭文、挽联,这是古老的文类,他写得不落俗套,《祭母文》《祭黄帝文》是其代表。
香港回归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毛泽东文倾江海,一生留下的文稿有4万多件,字数达三四千万字。这些文稿文章涉及各种体裁。
文豪郭沫若说:“毛主席的文章和他的讲话一样,谁都看得懂,而且喜欢看。听毛主席讲话,好像热天吃了冰淇淋,又好像疲倦后喝了一杯热茶。他的文章很生动,很形象化,思想内容很艰深的问题,到了毛主席的笔下和嘴里,就变得非常容易懂”。
香港回归
请你站在毛主席的角度上,向我们介绍本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主要内容或观点。
任务一
香港回归
WHERE DOES A PERSON'S CORRECT THINKING COME FROM
任务一
Task 1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对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提出问题: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社会存在 → 思想;正确思想 → 实践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两次飞跃的重要性;
认识的反复性
香港回归
任务二
从感性认识…
到理想认识…
香港回归
任务二
Task 2
群山连绵、红色……
丹霞地质构造是岩石堆积形成的,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感性认识(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VS
理性认识(思想:概括性和间接性)
香港回归
任务二
Task 2
问题一
哪一次飞跃更重要?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问题二
你感觉到上述段落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严谨。作者用了只有、只是这样的表述进行强调,增强了说服力。
WHERE DOES A PERSON'S CORRECT THINKING COME FROM
香港回归
为什么说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原文怎么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但认识是螺旋式上升!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播放视频
香港回归
任务三
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问题的讨论:
1)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
2)本文的主要论证方式是什么?
3)本文的论证还有什么特点?
高考重要考点
香港回归
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小组,可指定下一个问题的回答小组,扮演提问者,要求其回答,而其他未回答问题的小组当评委打分,并说明原因。
香港回归
任务三
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
1)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
2)本文的主要论证方式是什么?
高考重要考点
香港回归
1)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
① 严谨。如“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只是”“再无别的目的”,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再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② 通俗。如文章开篇用三个设问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这三个句子语言通俗易懂,巧用设问句,引人深思。再如“滔滔不绝的演说” “他觉得是个怪问题。”
答
任务三
Task 3
WHERE DOES A PERSON'S CORRECT THINKING COME FROM
香港回归
2)本文的主要论证方式是什么?
事理论证,本文指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事理论证指的是用演绎推理为主要论证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已知的一般原则推导出的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前提上,事理论证让文章的结论有不可否认的权威力量,很有威慑力。
毛主席的诸多文章都采用了事理论证,实践证明,这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其文章具有不容辩驳的伟大力。
答
任务三
Task 3
WHERE DOES A PERSON'S CORRECT THINKING COME FROM
香港回归
请三个小组依次回答,觉得回答不好的小组,可在三个小组回答后发出挑战。
香港回归
3)本文的论证方式还有什么特点?
① 论证结构总分式(总分总,分总,总分),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
(答题语言/模板:采用总分/层进式…论证结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逻辑严密。)
答
任务三
Task 3
WHERE DOES A PERSON'S CORRECT THINKING COME FROM
试着分析一下本文吧。
香港回归
3)本文的论证方式还有什么特点?
② 论证思路两种大的分类提出问题
(观点)—分析问题(观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提出他人观点(错误观点)—分析问题—得出自己观点(正确观点)
答
任务三
Task 3
WHERE DOES A PERSON'S CORRECT THINKING COME FROM
试着分析一下本文吧。
香港回归
3)本文的论证方式还有什么特点?
③ 论证方法: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假设,类比,对比,引用,比喻论证等。
④ 其他,如结尾段:首尾呼应、篇末点题、总结……
答
任务三
Task 3
WHERE DOES A PERSON'S CORRECT THINKING COME FROM
试着分析一下本文吧。
香港回归
3)本文的论证方式还有什么特点?
在论证上,首尾呼应。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来呼应。
结束语“克服因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
答
任务三
Task 3
WHERE DOES A PERSON'S CORRECT THINKING COME FROM
百花齐放才是春:勇敢发表看法吧,每个人都有机会。
香港回归
水滴石穿是语言,时间的流逝是语言,团结奋斗是语言,到处都不缺语言。语言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的魅力所感动。
同学们,你们觉得本文的语言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香港回归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形式美……
事理引用的论证美……
语言严谨的逻辑美……
语言通俗的内容美……
作者传递的思想美……
香港回归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土地改革开工作,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在精神振奋之余,毛泽东写下了这首小令。
香港回归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香港回归
毛主席是公认的应用文写作大家,现代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语言流畅简练、形象鲜明,笔调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说理深刻透彻、逻辑严密,融逻辑美、情感美、形象美、朴素美、形式美于一体,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马列主义文风的杰出代表。
——中国军事网
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写作的语言美?
别了不列颠尼亚
拓展延伸
袁隆平爷爷也常说:
“书本上种不出小麦,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你能否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论证这句话,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语言或结合本文学习到的论证方式。
香港回归
老师赠语
了解了正确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才能变得更加睿智,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清醒敏锐的心灵,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语文也不再是缺少逻辑的文字陈述,原来我们的表达可以更加理性,我们的思想能更加深刻。人因思想而伟大。
香港回归
作业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个讲话在关键时刻给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有力的支持。
请你找到相关文章,并和本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题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统编版选择性中册第一单元的文章。本单元有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课是一篇哲学论文,作者是毛泽东主席,他的文章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本文要注意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学 情 分 析 高二学生对论述文有了一定了解,他们的逻辑性和思辨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哲学论述知之甚少,且本篇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历有一定的距离,加之他们思考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不足,多元解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不足,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激发相关兴趣,并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严谨、鲜明、通俗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层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和首尾呼应、逻辑严密的写作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的论证逻辑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感受实践的观点。
重点 学习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体会事理论证的魅力,感受毛主席文章的风格。
难点 深化理性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哲学、看待语言。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新闻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近日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响,我国部分市场发生食盐抢购现象。青海盐业官方说明茶卡盐湖现有的盐,够全国人民吃70年,而且茶卡盐湖的盐是可再生的。 同学们,面对同一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的选择是不同的?人的正确思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热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勾起共鸣与学习的热情。
知人论世 1.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存世的第一篇文章是《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是他是1912年19岁时写的政论文,全文465字,小楷书写。 毛泽东在24岁读师范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心之力》,意思就是“心的力量”。写于1917年,曾被湖南一师杨济昌老师打满分105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 1917年4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期上发表《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毛泽东28岁时主编《湘江评论》,既当编辑,又是作者。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代表作是《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七千人大会讲话)陆续问世。 2.文体知识——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顾名思义就是有关哲学论题的专业论文,涉及逻辑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思想哲学、科技哲学、美学、国学等多方面,是哲学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 3.背景剖析 关键词:写作时间:1963年。 文章出处: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写的前言,后来独立成篇。 写作目的:给农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认识。 论文性质:哲学论文。 了解作者及其学术主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掌握文体特点。
整体把握 理清结构 提问:请你站在毛主席的角度上,向我们介绍本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主要内容或观点。 答案: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学习严谨的论证思路。
品读内涵 把握主题 1.理解以下概念。(教师出示“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感性、理性认识的区别) 答案: 概念对比:感性认识(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VS理性认识(思想:概括性和间接性)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问题一:哪一次飞跃更重要?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问题二:你感觉到上述段落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严谨。作者用了只有、只是这样的表述进行强调,增强了说服力。 2.“为什么说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原文怎么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播放政治名师“徐涛”讲解相关片段)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深入研究重点词语“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引导学生感悟“认识的反复性”,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树立不怕挫折的价值观。
合作探究 勇于表达 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请第一个回答的小组指定下一个问题的回答小组,其他小组作评委) 1.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 2.本文的主要论证方式是什么? 3.本文的论证还有什么特点? 1.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 (1)严谨。如“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只是”“再无别的目的”,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再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2)通俗。如文章开篇用三个设问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这三个句子语言通俗易懂,巧用设问句,引人深思。再如“滔滔不绝的演说” “他觉得是个怪问题。” 2.本文的主要论证方式是什么? 事理论证,本文指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事理论证指的是用演绎推理为主要论证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已知的一般原则推导出的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前提上,事理论证让文章的结论有不可否认的权威力量,很有威慑力。 毛主席的诸多文章都采用了事理论证,实践证明,这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其文章具有不容辩驳的伟大力。 3.本文在论证上还有什么特点? 在论证上,首尾呼应。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来呼应。 结束语“克服因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本文的语言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形式美…… 事理引用的论证美…… 语言严谨的逻辑美…… 语言通俗的内容美…… 作者传递的思想美…… 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写作的语言美? 围绕论述文核心知识点,重点突破,加深学生对论述文的文体,对本文核心内容的理解。 感受语言美,提升审美能力。
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袁隆平爷爷也常说:“书本上种不出小麦,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你能否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论证这句话,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语言或结合本文学习到的论证方式。 学以致用,掌握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理解实践的观点。
课堂小结 了解了正确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才能变得更加睿智,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清醒敏锐的心灵,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语文也不再是缺少逻辑的文字陈述,原来我们的表达可以更加理性,我们的思想能更加深刻。人因思想而伟大。 启发学生做一个热爱语言、热爱语文的人,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思想,树立理性思维。
作业布置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个讲话在关键时刻给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有力的支持。 请你找到相关文章,并和本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加深对本篇文章的观点、论证思路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