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1.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1.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7:11:54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香港回归
COMPASSION IS HUMAN NATURE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件研究所
高中语文课件
香港回归
核心素养目标
Core Competency Goals
1.语言目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2.思维目标: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
3.审美目标:欣赏驳论文的逻辑之美。
4.文化目标:传承文章中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挚的人文关怀。
香港回归
情景导入:校园辩论赛
拓展阅读,旁征博引
分析辩题,知彼知己
确定策略,破立结合
收集论据,应对自如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一部分
情景导入:校园辩论赛
香港回归
钱万恶之源吗?
正方:武汉大学队 反方:马来亚大学队
香港回归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
一旦开始,
就立即终止
香港回归
辩中有变,论以升华,
以辩会友,智慧对垒。
我校准备在下个月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辩论赛,高二年级的辩题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比赛每场分为“立论陈词”“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4个环节。
本班抽到的是“人性本善”一方,而历史上,法国思想家卢梭是性善论的支持者,通过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驳论文,我们可以从中获取许多思想的力量和辩论的方法,为辩论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二部分
分析辩题,知彼知己
香港回归
辨清题意就是把握住辩题的含义,要把辩题中的概念内涵与外延都搞清楚,同时还要了解辩题提出的背景,
因为辩题提出的背景正是其所使用的概念的语境,
它直接影响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学会分析辩题
辨清题意,找出分歧。
香港回归
学会分析辩题
古今中外所有关于人性的争论,大体分为两派。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
《怜悯是人的天性》的作者卢梭是性善论的支持者,
文章中提到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则是性恶论的支持者。
香港回归
学会分析辩题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是这一学派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在文明存在之前,原始人资源有限。于是,他们为了争夺资源,难免反目成仇。为避免战争,大家一致同意组建政府维持秩序。这就是文明的起源。它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人是自私的,需要被控制或统治。否则,社会将陷入无政府状态。如果你认为人性本恶,那么你会认为我们社会需要更多的监管,我们拥有的政治家、监督者和法律法规越多,人们就会越好。
性善论
性恶论
香港回归
学会分析辩题
性恶论
法国哲学家卢梭代表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流派。卢梭认为,正是文明的出现使人变得自私。想占地的找了几个无知的人并告诉他们,“这片土地现在是我的了,”同时设计各种法律条款来保护他们的财产。曾经属于公共的自然资源变成了少数人的财产。这种不平等随后通过后天教育得到了合理化。这就是文明的起源。如果你相信人性本善,那么你会认为对社会的控制越少越好,更少的政客、资本家和法律,更少的学校教育,人们才会更好。
性善论
香港回归
性善论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1749年以《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一文而闻名。
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性善论支持者:
( 1712-1778 )
卢梭
香港回归
性恶论
出生在英国维尔特省。据他自己所说,他出生时恰值西班牙舰队入侵英国,故怀疑和恐惧犹如他的天性一般伴随着他的一生。他的生活环境:英国社会秩序极不稳定,狼烟四起。
这一切使得霍布斯强调人以自我为本的人类本性假设,"在自然状况下,人类社会发生的战争是人类自然激情的必然结果。"但人类渴望和平的心愿也是自我生存所必需的,"建立国家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摆脱战争的威胁",主张订立契约,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
性恶论支持者:
霍布斯
(1588-1679)
香港回归
《怜悯是人的天性》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
“我记得,第戎科学院公布了一则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为题的征文启事。这个大题目使我深感震惊。我没有料到这个科学院竟敢提出这么一个题目。好嘛,它既然有胆量提,我就有胆量写;于是我就着手写了。”
香港回归
《怜悯是人的天性》写作背景
“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 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进树林深处; 我在林中寻找, 而且终于找到了远古时候的情景。我奋笔疾书, 描述当初真正的史实。我要驳斥人们胡言乱语的谎言; 我要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 充分揭露使人的天性大变其样的时代和事物演变的过程以便使人们看到在所谓人的完善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的真正原因。
我的灵魂被这种高洁的沉思振奋,竟至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这样沉思的结果, 遂产生了《论不平等》这篇论文。”
香港回归
学会分析辩题
问题探究一
文中有“自然状态的人”“怜悯心”“自爱心”等关键概念,请你依据文中内容,提取主要信息,
与小组成员讨论后,明确上述概念的内涵。
香港回归
学会分析辩题
明确概念
①“自然状态的人”: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下文的“野蛮人”就属于这一类人。
②“怜悯心”:怜悯心是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心理,是最普遍的和有助于整个人类互相保存的美德,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自然感情。
③“自爱心”:人只关心自己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三部分
搜集论据,应对自如
香港回归
学会如何应对
搜集论据,证明己见
为了能更好地论证己方的论点,在辩论中能应付自如,得心应手,势必要搜集充分的论据,可以作为论据的事实、理论材料或比喻、类比材料。
搜集论据的基本要求是必需的、真实的、典型的。
必须的
典型的
真实的
香港回归
由此必然能推导出己方论点的论据,或由此必然能推倒对方论点的论据。
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事物本质的论据。这样的论据说服力很强。
要鉴别真伪,核实无误;比喻或类比的论据也都要可靠可信。
香港回归
0.2
问题探究二
本文在材料的选取上堪称典范,如《蜜蜂的寓言》中被囚禁的人同情遭受猛兽攻击的幼儿的事例。
请你再找一找文中其他事例论据,并和小组成员简要分析这些事例对论点的作用。
学会如何应对
事例的作用:
作为陌生人被囚禁的人与幼儿没有任何特殊关系,幼儿的安危与他没有切实利益冲突,但他由于目睹惨状自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悲痛,这种感受之强烈甚至让他觉得,如果不是因为被困,他会不顾安危去解救幼儿,并且这种行为并不出于想要得到他人的赞美的动机,本质上只出于对受害者的怜悯。这一事例让“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论点具备了难以辩驳的说服力。
香港回归
论据1:囚徒的悲悯
事例:
“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
事例的作用:
苏拉对于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尽管亚历山大常常活埋敌人,或将他们扔给野兽,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到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残暴者尚且心有悲悯,更何况是普通人呢!这两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人性本善。
香港回归
论据2:残暴者的伤感
事例:
嗜血成性的苏拉
暴君亚历山大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四部分
确定策略,破立结合
香港回归
辩论要领
知己知彼,整理论据后便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气势充沛,情理交融,可望百战不殆。
学会制定策略
香港回归
问题探究三
文章里,卢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反击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的?
学会制定策略
香港回归
策略一:先破后立
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
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香港回归
策略一:先破后立
①树靶子: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
②指出错误的实质: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
③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他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香港回归
策略二: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①动物的一系列行为:
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
“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②《蜜蜂的寓言》囚禁者的悲悯;暴君苏拉、亚历山大的伤感
香港回归
策略三:情理交融
在逻辑严密的基础上,辅佐以真情实感,能争取更多的支持者。
本文在理性推导论证的基础上,语气恳切,多用“我们”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大量使用善恶一类的情感倾向浓重的词语表现人性,不仅以理服人,也力图以情动人。
如卢梭引用了古罗马诗人的诗句:
“心地的温情
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
赠与人类的礼物。”
香港回归
小结
Brief Summary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COMPASSION IS HUMAN NATURE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五部分
拓展阅读,旁征博引
香港回归
练习
对比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并思考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文本以及答案在教学设计word文档)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怜悯是人的天性》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文章,单元的人文主题词是“理论的价值”,对应“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有如下阐述: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
教 材 分 析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学 情 分 析 学生在选择性必修上学习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初步探讨了人性本善的观念。孟子口中的不忍人之心和卢梭笔下的怜悯之心,都是一种先于理性的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两者的论证方式是不同的,孟子并没有严谨地论证人们都有不忍人之心,而是举了几个例子就结束了论证;而卢梭则非常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了怜悯是人的天性,怜悯是天生存在的。学生在阅读严谨的科学文化论著方面经验不多,对论证方式的把握不准。
核 心 素 养 目 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重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驳论文的逻辑之美。(难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传承文章中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挚的人文关怀。(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重温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性恶论”和“性善论”的历史之争,了解辩论的基本知识。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观看辩论赛短视频:《钱是万恶之首吗?》 教师点评: 从最宽泛的角度讲,辩论是一种面向分歧交锋的传播活动。辩论是一种语言交锋的竞技性活动。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濠梁之辩到戊戌维新的体用之辩,从古代希腊的雄辩之术到佛教流传至今的“拓然巴”辩经。辩论因为其同时拥有语言的美感和思辩魅力,在明确的观点输出的同时又兼具对抗性,成为了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备受推崇的语言活动,带有鲜明的智力活动的标签,曾一度被视为精英阶层的活动。 ——《普通辩论原理讲义(一):辩论是什么》 情境导入,引起兴趣,感受思辨的力量。
情景设置 “辩中有变,论以升华,以辩会友,智慧对垒。”我校准备在下个月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辩论赛,高二年级的辩题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比赛每场分为“立论陈词”“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4个环节。本班抽到的是“人性本善”一方,而历史上,法国思想家卢梭是性善论的支持者,我们通过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文章,可以从中获取许多思想的力量和辩论方法,为辩论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准备辩论赛这个核心任务驱动整篇文章的阅读与学习,增强学习动机。
任务一: 分析辩题知彼知己 辨清题意就是把握住辩题的含义,要把辩题中涉及的概念内涵与外延都搞清楚,同时还要了解辩题提出的背景,因为辩题提出的背景正是其所使用的概念的语境,它直接影响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性恶论与性善论】 古今中外所有关于人性的争论,大体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人性本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是这一学派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在文明存在之前,原始人资源有限。于是,他们为了争夺资源,难免反目成仇。为避免战争,大家一致同意组建政府维持秩序。这就是文明的起源。它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人是自私的,需要被控制或统治。否则,社会将陷入无政府状态。如果你认为人性本恶,那么你会认为我们社会需要更多的监管,我们拥有的政治家、监督者和法律法规越多,人们就会越好。 法国哲学家卢梭代表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流派。卢梭认为,正是文明的出现使人变得自私。想占地的找了几个无知的人并告诉他们,“这片土地现在是我的了,”同时设计各种法律条款来保护他们的财产。曾经属于公共的自然资源变成了少数人的财产。这种不平等随后通过后天教育得到了合理化。这就是文明的起源。如果你相信人性本善,那么你会认为对社会的控制越少越好,更少的政客、资本家和法律,更少的学校教育,人们才会更好。 【霍布斯与卢梭】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出生在英国维尔特省。据他自己所说,他出生时恰值西班牙舰队入侵英国,故怀疑和恐惧犹如他的天性一般伴随着他的一生。他的生活环境:英国社会秩序极不稳定,狼烟四起。这一切使得霍布斯强调人以自我为本的人类本性假设,“在自然状况下,人类社会发生的战争是人类自然激情的必然结果。”但人类渴望和平的心愿也是自我生存所必需的,“建立国家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摆脱战争的威胁”,主张订立契约,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创作背景】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问题探究1:文中有“自然状态的人”“怜悯心”“自爱心”等关键概念,请你依据文中内容,提取主要信息,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明确上述概念的内涵。 ①“自然状态的人”: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下文的“野蛮人”就属于这一类人。 ②“怜悯心”:怜悯心是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心理,是最普遍的和有助于整个人类互相保存的美德,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自然感情。 ③“自爱心”:人只关心自己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整体感知 厘清概念 从概念解读入手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任务二: 搜集论据 应对自如 为了能更好地论证己方的论点,在辩论中能应付自如,得心应手,势必还须搜集充分的论据,可以作为论据的事实、理论材料或比喻、类比材料。 知识储备:搜集论据的基本要求是必需的、真实的、典型的。 必需的:是指论证己方论点或反驳对方论点必不可少的论据材料。它是与己方论点相关的论据,即是由此必然能推导出己方论点的论据,或由此必然能推倒对方论点的论据。 真实的:真实是论据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论据才能证实己方论点的正确。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都要鉴别真伪,核实无误;比喻或类比的论据也都要可靠可信,并与己方论点有着紧密和逻辑关系。 典型的:论据能否有力地论证论点,关键在于是否典型。所谓典型的论据,是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事物本质的论据。这样的论据说服力很强。 问题探究2:本文在材料的选取上堪称典范,如《蜜蜂的寓言》中被囚禁的人同情遭受猛兽攻击的幼儿的事例。请你再找一找文中其他事例论据,并和小组成员简要分析这些事例对论点的作用。 文中论据一:囚徒的悲悯 事例: “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 事例的作用: 作为陌生人被囚禁的人与幼儿没有任何特殊关系,幼儿的安危与他没有切实利益冲突,但他由于目睹惨状自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悲痛,这种感受之强烈甚至让他觉得,如果不是因为被困,他会不顾安危去解救幼儿,并且这种行为并不出于想要得到他人的赞美的动机,本质上只出于对受害者的怜悯。这一事例让“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论点具备了难以辩驳的说服力。 文中论据二:暴君的伤感 事例:嗜血成性的苏拉、暴君亚历山大 事例的作用: 苏拉对于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尽管亚历山大常常活埋敌人,或将他们扔给野兽,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到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残暴者尚且心有悲悯,更何况是普通人呢!这两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人性本善。 【资料链接】 嗜血成性的苏拉 苏拉是古罗马著名统帅,奴隶主贵族政治家。苏拉戎马倥偬一生,为罗马立下丰功伟绩,但犯下的罪孽深重。苏拉自始至终是一个毫无感情的冷血动物。他会因为一句玩笑杀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冷血、残酷、精于算计的行事作风使他比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让人憎恨。人们称他“一半是狮子,一半是狐狸”。他有一种对人彻底鄙视、冷酷无情与刚毅果敢、自信乐观、机敏狡狯多种因素混合而成的复杂品格。他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故又有“政治上的唐璜”的谑誉。
任务三: 确定策略 破立结合 辩论要领:知己知彼,整理论据后便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气势充沛,情理交融,可望百战不殆。 问题探究3:文章里,卢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反击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的? 策略一:先破后立 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①树靶子: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 ②指出错误的实质: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 ③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他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策略二: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①动物的一系列行为: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 ②《蜜蜂的寓言》囚禁者的悲悯和暴君苏拉、亚历山大的伤感 从而证明了“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策略三:情理交融 本文在理性推导论证的基础上,语气恳切,多用“我们”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大量使用善恶一类的情感倾向浓重的词语表现人性,不仅以理服人,也力图以情动人。如卢梭引用了古罗马诗人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与人类的礼物。” 学习驳论文的论证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阅读 旁征博引 对比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并思考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但是克洛潘忽然停下来,好像想起什么事。“等一等!”他说道,“我忘啦……照习惯,在我们还没有问过哪位妇女肯要他以前,是不能把一个男人绞死的。伙计,这是最后一个机会啦,你得娶个女扒手或者同麻绳套结婚。” 读者可能认为十分荒谬的这条波希米亚人的法律,如今依旧写在英吉利的宗教法典里呢。请参看《倍林通观察报告》吧。 处在那样悲惨的境地,甘果瓦当然是不怎么吸引人的,女扒手们不怎样为这个建议动心。那不幸的人听见她们回答道:“不要,不要!绞死他,让大家开开心吧!” 这时,从人群里跳出了三个女人,走到眼前端详他。第一个是方脸孔的胖姑娘,她仔细地察看了甘果瓦的上衣,那件上衣破旧极了,上面的破洞比烤栗子的烤锅上的破洞还多呢。胖姑娘做了个怪脸。“破布渣!”她抱怨着,又向甘果瓦说:“咱们瞧瞧你的斗蓬吧!”“弄丢啦!”甘果瓦答道。“你的帽子呢?”“给人拿走了。”“你的鞋呢?”“鞋底都快磨穿啦。”“你的钱包呢?”“哎,”甘果瓦结结巴巴地答道,“我连最后一个铜板也没有啦。”“那么让你给绞死吧,谢谢!”那女乞丐说完就朝他背转身走开了。第二个又老又黑,满脸皱纹,相貌奇丑,就是在圣迹区里她也是最丑的了。她围着甘果瓦转来转去,甘果瓦甚至担心她会看中自己呢,可是她在牙缝里说了声“他太瘦啦!”就走开去了。第三个是一个少女,相当娇嫩,也不太难看。“救救我吧!”那可怜鬼向她低声说。她怜悯地瞧了他一会,接着就低下眼睛,搓弄着裙子,犹豫不决。他用眼睛追随她的一举一动,这是最后的一线希望了啊。“不能!”少女终于说道,“居约姆会打我的。”她走回人堆里去了。“伙计,”克洛潘说,“你真不走运呀!”这时黑话王国的公民中间发出了一声喊声:“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甘果瓦抖了一下,把头转向发出欢呼声的方向。人群散开来,让路给一位容光焕发的人物。 她就是那个波希米亚姑娘。 男女乞丐安静地排成队让她走过,他们粗野的面容也由于看见她而开朗起来。“你们要绞死这个人吗?”她严厉地问克洛潘道。“是呀,妹妹,”土恩的王答道,“除非你肯要他做丈夫。”她略为扁一扁嘴。 “我要他。”她说。 听了这话,甘果瓦坚信自己从早上就一直在做梦,而这件事也是发生在梦中。变化虽然是愉快的,可是也太突然了。人们解开绳套,让甘果瓦从凳子上下来。他太激动了,只好坐着。埃及公爵一声不吭,抱来了一个瓦罐。波希米亚姑娘把它递给甘果瓦。“把它摔在地上吧!”她对他说。 瓦罐给摔成了四块。 这时埃及公爵把两只手分别放在两人额头上说道:“兄弟,她是你的妻子;妹妹,他是你的丈夫。定期四年。去吧!”过了不多一会,我们的诗人就进入一间相当严密、温暖的尖拱顶房间,坐在一张便于从旁边的高食橱里拿东西的桌子跟前了,预计还会有一张好床,还可以同一位漂亮的姑娘亲密地谈心。这桩奇遇具有相当迷人的成分,他开始把自己当成神话中的人物了。 他愈来愈沉迷在自己的梦中。“依我看,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她既然救了我,也会热烈地爱我吧!”他一面说,一面天真地抱住她的腰。波希米亚姑娘的短上衣像绿鱼的皮似的从他手里滑过,她从小房间的这一头跳到了那一头,先弯下腰去又马上挺直身子,手里握着一把尖刀。甘果瓦还没来得及看清那尖刀是从哪儿拔出来的,她神态又激动又高傲,着嘴,闪动着鼻翼,两颊红得像杏子,两眼闪出电一样的光芒,那白山羊不时跑到她跟前,耸起两只尖尖的漂亮的金色犄角,向甘果瓦做出挑战的姿势。 这都发生在一转眼之间。 那蜻蜓变成了黄蜂,她不想别的,只想鳌人。 “请原谅,小姐,”甘果瓦微笑着说,“可是你为什么又要我当你的丈夫呢?”“难道应该让你给绞死吗?” “这样说来,”诗人补充道,他对爱情的希望受到挫折了,“你同我结婚就只是为了搭救我,再没别的想法吗?”“你还希望我会有什么别的想法?” 这当儿爱斯梅拉达的尖刀和小山羊的特角依然保持着防卫姿势。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明确】 ①爱斯梅拉达在甘果瓦将被处死时选择挺身而出,体现了怜悯“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②爱斯梅拉达能够为救下一个陌生人而假装和其结婚,这是天性使然,是“一种自然的感情”;③当爱斯梅拉达要出来拯救甘果瓦时,人们为之而欢呼,克洛潘也选择同意,是因为她的行为唤起了人们的怜悯心,“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知识迁移深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