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17:59:53

文档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基础巩固练]
1.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列某学者制作的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据陆伟芳《20世纪以来伦敦的人口、
移民与空间变动》、战雪《世界级
城市人口变迁:过去的纽约和
未来的北京》、谢俊美《上海历
史上人口的变迁》等整理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解析:A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随后向欧美各国扩展,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因此出现图中城市化水平不同的现象,故选A项;仅凭人口变化示意图不能看出城市问题治理效果和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排除B、D两项;C项只是材料的表象,没有点明本质问题,排除。
2.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俄(联)学者统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 238座新城市,平均每年
20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
B.苏俄(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解析:A 据题干可知,1917—1982年,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工业化建设的重视以及较强的国家组织调动能力,故选A项;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之后,苏俄(联)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不稳定的国际环境,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自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历任统治者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其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排除D项。
3.据估计,1925年世界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1950年增为29.6%,1970年为36.59%,1990年达42.96%,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反映了(  )
A.各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
B.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C.城市开始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
D.国际大都市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解析:B 据材料“世界城市人口……增为……”“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可知,世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占世界总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说明世界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故选B项;材料表述的是世界城市人口的增加,各国具体情况不可知,无法判断各国城市化的发展平衡与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任何国际大都市,无法得知国际大都市发挥的作用,排除D项。
4.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经历了工业城镇化(由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动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政府出让土地加速城市建设)、人口城镇化(流动人口市民化)三个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由材料可以推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A.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
B.集中体现计划经济的特色
C.是由政府主导并一手操办
D.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解析:A 由材料可知,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都与改革开放的推进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早期,工业化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工业城镇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政府出让土地加速城市建设,带来的是土地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大量流动人口市民化,对应人口城镇化。可见,城镇化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A项正确。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个阶段,更多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特色,排除B项。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由政府主导的,但不是由政府一手操办的,排除C项。在人口城镇化阶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在前两个阶段,这一理念体现并不充分,排除D项。
5.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涉及餐饮、文化娱乐、教育、体卫、金融、邮电等的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  )
A.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B.体现了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
C.缓解了城市的人口压力
D.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解析:A 题干中的公共设施建设大多涉及民生,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故选A项;材料仅提到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未涉及城市社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意义重大,但与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关系不大,排除C项;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6.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这表明厦门英租界(  )
A.追求卫生已成为市民共识
B.环境改善促进商贸交流
C.借鉴西方城市化建设经验
D.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厦门英租界效仿西方进行城市管理,有利于城市环境改善,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英租界环境管理规定的完善,没有明确市民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卫生环境的改善,没有明确具体的商贸交流情况,排除B项;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仅涉及题干一个方面的内容,并不能完整表达材料主旨,排除D项。
7.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的弊端
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解析:A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推动企业向郊区转移和新兴产业在郊区城镇的兴起,大型购物中心属于基础设施,故选A项;20世纪60—70年代纽约中心城区并未衰落,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显示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城市功能布局并未发生紊乱,排除D项。
8.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时间 法案 内容
1847年 《河道 法令》 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55年 《消除污 害法案》 进行大规模的排污系统改造工程
A.城市水网建设先进 B.水源污染问题严重
C.卫生防疫制度健全 D.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解析:B 据题表信息“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可知,作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议会以立法的形式为水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反映了当时水源污染问题严重,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水网建设先进反映的是城市的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的技术水平高,这与题中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卫生防疫制度需要政府、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共同配合,题中仅从政府立法的角度实行卫生防疫,因此不能说明英国卫生防疫制度健全,排除C项;据材料“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可知,体现了有关卫生方面的部分法案及其内容,立法程序是指立法机关在制定、修改、废止、解释法律和编纂法典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
9.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胜地设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
A.城乡实现一体化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工业化的两面性 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解析:C 根据材料“英国工业胜地设菲尔德”“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可知,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众多行业出现在城市里,人们在城市中工作,这体现了工业化中人员聚集的城市化一面;结合材料“律师、工厂主……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可知,工业化中人们反而在乡村安家,体现了工业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的一面,所以工业化具有两面性,故选C项。城乡一体化是指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居住在乡村但工作在工业聚集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居住在乡村但工作在工业聚集地,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所有阶级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住在环境好的乡村,没有体现阶级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
10.2007年1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朱卡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
A.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解析:B 根据材料“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贫民窟日益成为犯罪和暴力的中心,表明城市发展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故选B项;题干说的是贫富差距过大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没有涉及失业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而非城市化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城市化发展有利于改善市民生活,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乡土文学思潮进一步发展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解析:A 据材料“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可知,当时德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快速进行加快了城市化步伐,使人们对传统的乡村生活产生了怀念情绪,促进了乡土运动的产生,故选A项;乡土文学思潮进一步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乡土运动体现的是民众对乡土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民族国家意识是个体对国家的思想认同,排除C项;“1871—1918年”的德国已经开始快速工业化进程,小农经济逐渐被工业经济所取代,排除D项。
12.(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解析:D 上海航运发展水平在近代一直较高,排除A项;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味着腹地成为商业贸易中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商业贸易的中心地区,B项错误;武汉航运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而对国内工业布局的影响较小,C项错误;由题干中的“20世纪初,武汉三镇……‘商况之殷盛’”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发达,这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积累了财富资本,为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
13.(2021·湖北卷,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西安的城市人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受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增长,国营制造业自主能力增强,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一五”计划实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
14.(2021·辽宁卷,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解析:A 据材料可知,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说明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煤气灯在上海的广泛使用,不涉及“新兴产业”,排除C项;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与材料中煤气灯在人们家中使用无关,排除D项。
15.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解析:A 根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D项“工人福利”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
80年的时间。……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1/5的人口是爱尔兰人……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美国是13%。在城市化进程中,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诺里奇等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在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济贫法》《环境卫生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摘编自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
——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
根据材料,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英国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
答案:特点: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程度)高;城市人口中外国移民较多;各类城市发展不平衡;通过立法推进城市化进程。
启示:注意保护环境;城市化均衡发展;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城市发展等。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基础巩固练]
1.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列某学者制作的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据陆伟芳《20世纪以来伦敦的人口、
移民与空间变动》、战雪《世界级
城市人口变迁:过去的纽约和
未来的北京》、谢俊美《上海历
史上人口的变迁》等整理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2.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俄(联)学者统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 238座新城市,平均每年
20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
B.苏俄(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3.据估计,1925年世界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1950年增为29.6%,1970年为36.59%,1990年达42.96%,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反映了(  )
A.各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
B.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C.城市开始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
D.国际大都市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4.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经历了工业城镇化(由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动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政府出让土地加速城市建设)、人口城镇化(流动人口市民化)三个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由材料可以推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A.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
B.集中体现计划经济的特色
C.是由政府主导并一手操办
D.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5.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涉及餐饮、文化娱乐、教育、体卫、金融、邮电等的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  )
A.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B.体现了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
C.缓解了城市的人口压力
D.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6.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这表明厦门英租界(  )
A.追求卫生已成为市民共识
B.环境改善促进商贸交流
C.借鉴西方城市化建设经验
D.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
7.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的弊端
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8.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时间 法案 内容
1847年 《河道 法令》 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55年 《消除污 害法案》 进行大规模的排污系统改造工程
A.城市水网建设先进 B.水源污染问题严重
C.卫生防疫制度健全 D.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9.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胜地设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
A.城乡实现一体化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工业化的两面性 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10.2007年1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朱卡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
A.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素养提升练]
11.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乡土文学思潮进一步发展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2.(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13.(2021·湖北卷,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西安的城市人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受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4.(2021·辽宁卷,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15.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
80年的时间。……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1/5的人口是爱尔兰人……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美国是13%。在城市化进程中,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诺里奇等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在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济贫法》《环境卫生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摘编自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
——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
根据材料,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英国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