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合肥八一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合肥八一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8-16 17:49:12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合肥八一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卷
一、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1.(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种群是一个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体。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C.理想条件下形成的“J”形曲线的增长速率逐渐变大,而增长率保持不变
D.种群内个体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多样性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对于一个没有性别区分的种群,如大肠杆菌、雌雄同体植物等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种数量特征,A正确;
B、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正确;
C、“J”形曲线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种群数量曲线中可体现为斜率的变化,增长率=增长量/初始数量=(Nt-N0)/N0=λ-1,因为λ是个常数,所以增长率保持不变,C正确;
D、种群内个体的死亡和新生使得基因代代相传,既有遗传也有变异,有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分析】1、增长速率=增长量/时间,“S”形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J”形曲线的增长速率是越来越大,在种群曲线中均由斜率体现。
2、增长率=增长量/初始数量,在“J”形曲线中,没有环境阻力的影响,增长率不变。
3、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大小,如图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K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在K/2时种群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最快
C.在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D.该种群的增长率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正确;
B、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在K/2时种群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
C、在达到K值之前,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呈增长型,C正确;
D、该种群的增长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该值持续降低,D错误。
故选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3.(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某兴趣小组分别对三个不同温度下,等体积培养液中某单细胞藻类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常采用样方法对该藻类密度进行调查
B.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后便可进行统计
C.环境温度在20℃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数量呈现J形增长
D.该种群在35℃时的K值低于25℃,可能是持续高温不利于该藻类的繁殖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采用抽样调查法对该藻类密度进行调查,A错误;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波用吸水纸吸取,等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再计数,B错误;
C、由于资源、空间有限,环境温度在20℃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数量呈现S形增长,C错误;
D、藻类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该种群在35℃时的K值低于25℃,可能是持续高温不利于该藻类的繁殖,D正确。
故选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某农户承包池塘养殖螃蟹致富,螃蟹的 y 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y值为的比值)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K值 -种群数量)/K 值越小,密度制约因素作用越强
C.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 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D.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不是负相关,A错误;
B、(K值 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数量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密度制约因素作用越强,B正确;
C、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S3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故应在种群数量高于 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捕捞后的数量处于S3对应的种群数量,C错误;
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意分析,存在K值的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K值是与横轴的相交点,接近200。当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K/2;当种群数量到K值时,增长速率几乎为零。
5.(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细叶西伯利亚蓼是高原湖泊湿地的典型物种,也是该群落的重要优势种,对盐碱地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和改善能力。研究人员发现某高原湖泊上群落出现逆向演替的现象,其演替模式为:细叶西伯利亚蓼群系→细叶西伯利亚蓼→苔草→嵩草群系→水麦冬+苔草+嵩草群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叶西伯利亚蓼群落没有垂直分层的现象
B.苔草对环境资源的竞争能力比细叶西伯利亚蓼强
C.随着上述演替的进行,群落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降低
D.上述演替结果说明该高原湖泊的土壤状况得到了改善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细叶西伯利亚蓼群落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
B、细叶西伯利亚蓼是高原湖泊湿地的典型物种,也是该群落的重要优势种,且该群落发生逆向演替后,由细叶西伯利亚蓼群系变成水麦冬+苔草+嵩草群系,故推测苔草对环境资源的竞争能力较细叶西伯利亚蓼弱,B错误;
C、题干的演替类型是逆向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降低,C正确;
D、该群落发生了逆向演替,演替结果不能说明该高原湖泊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D错误。
故选C。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6.(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常绿灌木岩蔷薇,在其种子成熟时,枝叶里挥发性精油的储量增加,在骄阳照射且气温超32℃时,岩蔷薇就会自燃,与其一起生长的植物甚至周边大量植物将无一幸免,而其带有防火外壳的种子全部掉到灰烬中。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与岩蔷薇一起生存的植物多数存在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关系
B.在岩蔷薇引发燃烧的区域中再次出现各种生物属于次生演替
C.岩蔷薇种群生态位是长期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夏季干旱区域因为自燃使岩蔷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可能相对较少
【答案】A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与岩蔷薇一起生存的植物多数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在岩蔷薇引发燃烧的区域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再次出现各种生物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岩蔷薇种群生态位是长期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夏季干旱区域因为自燃,与岩蔷薇一起生长的植物甚至周边大量植物将无一幸免,所以自燃使岩蔷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可能相对较少,D正确。
故选A。
【分析】1、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7.(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它们的生态位总是有一定的差别。如图表示运用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来表示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的差别是在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作用下形成的
B.生态位就是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及占用资源的情况
C.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a和c的生态位关系可能向b进化
D.生态位的形成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会使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对资源的利用出现差异,导致生态位的差别,A正确;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
C、a图两曲线生态位大部分重叠,竞争激烈,通过缩小生态位(生态位的分离)减少竞争,进而向b类型进化。c图两曲线之间仍有一些食物资源未被利用,在种内竞争的作用下,两个物种必然扩大生态位进而会有食物种类的重叠,向b类型进化,C正确;
D、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物种之间、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适应)会导致生态位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8.(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 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时,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时,美丽的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B.戴胜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C.布谷鸟的鸣叫声会提高被天敌捕食的机率,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
D.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中依次涉及温度、声音和光,这些都是物理形式,因此都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戴胜属于鸟类,是消费者,B正确;
C、布谷鸟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其能调节种间关系,也包括于天敌之间的捕食关系,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
D、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就地保护,即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有①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发出的超声波。②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如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③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特殊行为的传递,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作用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9.(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灰喜鹊”。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
C.松毛虫和灰喜鹊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B×100%表示
D.若灰喜鹊数量下降,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在数量上不一定呈倒金字塔模型,A错误;
B、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其中F(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松毛虫)同化的能量,B正确;
C、松毛虫和灰喜鹊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可用E/A×100%表示,C错误;
D、若灰喜鹊数量下降,但食物、空间有限等,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4)散失途径: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这一营养级的同化量x100%。 (7)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图示分析,A表示松毛虫的同化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松毛虫的粪便量,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E表示灰喜鹊的同化量,F表示灰喜鹊的粪便量。
10.(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生态学家Runkle和Barden对林窗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影响林窗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老龄树死亡形成朽木,不久之后会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B.林窗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在林窗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影响林窗植物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林窗面积和临近区域植物的丰富度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
【解析】【解答】A、朽木上所有生物与周围环境(朽木)共同构成了个生态系统,A正确;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
C、林窗形成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在林窗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林窗面积和邻近区域植物的丰富度表现出同步变化的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可推测,影响林窗植物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林窗面积和邻近区域植物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B。
【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1.(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DDT是有机氯类杀虫剂。为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DDT能在动物脂肪细胞中积累,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下表为某一水域DDT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的富集情况,生物富集系数是指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浓度与水体中该有毒物质浓度的比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水生动物 浮游动物 腹足纲动物 贻贝 牡蛎 鱼类
生物富集系数 2.84 0.54 1.71 1.52 26.95
A.鱼类体内的脂肪细胞中的DDT含量最高
B.表格中的生物均存在生物富集现象
C.牡蛎体内可能缺乏分解DDT的酶,使其出现富集现象
D.减少有机氯类杀虫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富集现象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DDT是难降解的化合物,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蓄,在最高营养级鱼类的含量最高,DDT能在动物脂肪中积累,因此鱼类的体内脂肪细胞中的DDT含量最高,A正确;
B、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表中腹足纲动物生物富集系数小于1,未出现生物富集现象,B错误;
C、牡蛎体内可能缺乏分解DDT的酶,使其出现富集现象,C正确;
D、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富集现象,D正确。
故选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些重金属盐类和难于分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12.(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生态工程模式,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为“海绵城市”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绵城市中的湿地可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海绵城市建设须考虑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C.海绵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镇质量,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体现了协调原理
D.我国的生态工程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湿地具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等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
B、降解城市垃圾的微生物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其主要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动物排泄物和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B正确;
C、海绵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镇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体现了整体原理,C错误;
D、虽然我国的生态工程取得不少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D正确。
故选C。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农业生产原料、文学艺术创作等。 (2)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固氮、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3)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2)循环: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的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4)整体: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用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13.(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瘤胃是牛、羊等反刍动物具有的特殊的器官,其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接触空气后会死亡。已知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不与纤维素降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研究人员对瘤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分离、鉴定,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盛有水或者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巴氏消毒法进行除菌处理
B.为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甲、乙、丙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为唯一营养成分
C.通过向乙和丁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鉴定和计数
D.在甲、乙、丙、丁的培养基表面加入一层无菌石蜡能有效获得目标菌落
【答案】D
【知识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
【解析】【解答】A、实验时,盛有水或者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除菌处理,A错误 ;
B、为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甲、乙、丙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还需要添加氮源等营养成分,B错误;
C、由图可知,将菌液接种到乙上所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法只能分离微生物,不能用于计数,C错误;
D、瘤胃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在甲、乙、丙、丁的培养基表面加入一层无菌石蜡能隔绝空气,有效获得目标菌落,D正确。
故选D。
【分析】牛、羊等反刍动物具有特殊的瘤胃,在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厌氧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能分解纤维素。在筛选和分离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时,确保能够分离得到目的微生物,一般先将样液进行选择培养,以增大样液中目的微生物的数量。然后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得到单个菌落。刚果红是一种染色剂,可与纤维素等多糖形成红色复合物。如果培养基中唯一的碳源纤维素被降解了,那么菌落周边就会出现没有红色的透明圈。且透明圈越大,说明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
14.(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甜米酒又称酒酿,多以糯米为原料拌入酒曲发酵而成。传统家庭手工制作,产品品质不稳定,容易酸败,下面是工业化生产米酒的流程,其中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性状优良的酵母菌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
B.发酵时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以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物的形成
C.酵母菌的繁殖在主发酵阶段完成,而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在后发酵阶段完成
D.罐装、封口、杀菌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若时间过长,产品会腐败变酸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发酵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菌种的选育,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A正确;
B、发酵过程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还要及时添加需要的营养组分,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B正确;
C、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C错误;
D、罐装、封口、杀菌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若时间过长,容易受杂菌污染,产品会腐败变酸,D正确。
故选C。
【分析】发酵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为: (1)菌种的选育: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 (2)扩大培养:发酵之前需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3)培养基的配制:在菌种确定后,要选择原料制备培养基,培养基的配方须经反复试验才能确定。 (4)灭菌: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5)接种:对发酵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还可以进行反馈控制。 (6)发酵过程:这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还要及时添加需要的营养组分,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 (7)产品的分离提纯:如果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若产品是代谢物,可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来获得产品。
15.(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古徽州有许多美食深受人们喜爱,如徽州毛豆腐、灵山酒酿、臭鳜鱼、徽州臭豆腐等。制作臭豆腐时需要将豆腐浸入含有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的卤汁中发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卤汁中的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相互独立,没有种间关系
B.制作臭豆腐时,豆腐相当于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C.徽州毛豆腐中的毛霉、曲霉产生的蛋白酶能促进大豆蛋白质、脂肪分解,丰富营养成分
D.乳酸菌发酵产生了乳酸和二氧化碳,需定期排气
【答案】B
【知识点】腐乳的制作
【解析】【解答】A、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生活在同一环境下会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等,故卤汁中的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制作臭豆腐时,豆腐相当于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能够给微生物提供其生长所需的营养,B正确;
C、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C错误;
D、乳酸菌发酵产物是乳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无需排气,D错误。
故选B。
【分析】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二、第Ⅱ卷 综合题(共55分)
16.(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斑子麻黄为雌雄异株植物,具有耐贫瘠、抗旱、抗寒等优良特性,在维持荒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研究人员在某地不同海拔的样地分别设置4个30m×30m的样方,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相关数量特征,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反映的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影响斑子麻黄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   (答出2点)。
(2)性别比例指的是   ,它反映了种群产生后代的潜力,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种群发展动态。
(3)在样地S2和S3中,未来一段时间内   (填“S2”或“S3”)中的斑子麻黄的种群数量将减少得更明显,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1)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阳光、水、温度
(2)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S2;S2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S3的为稳定型(合理即可)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图中反映的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斑子麻黄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温度等。
(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由图分析,样地S2中幼年树比例明显低于老年树,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样地S3为稳定型,因此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S2中的斑子麻黄的种群数量将减少得更明显。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17.(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中植物出现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原因是   。植物的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其原因是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   (用图中序号作答)。
(2)现有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 A、D生物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
(3)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用图中序号作答)。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4)欲统计山脚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   。
【答案】(1)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②
(2)③和④
(3)②④;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取样器取样法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1)根据表格分析,表格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竞争,即图中的②(种间竞争)。
(2)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对应图中③,D中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对应④。
(3)②④中b都不断增加,而a都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两图中若b死亡,对a都是有利的;兔是被捕食者,狐是捕食者,若狐死亡,则兔的数量会先因缺乏天敌而不断增加,后又因食物的限制而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该栎林中,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光照强度), 影响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根据图形分析,图示为种间关系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的是捕食,②代表的是种间竞争,③代表的是互利共生,④代表的是寄生。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2、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18.(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植物被引入国内,但因互花米草对本地物种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挤占本土动植物生存空间,导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因此,亟须遏制互花米草在我国滨海地区快速扩张的势头。某科研团队以黄河入海口南侧潮间带为研究区域,探究互花米草的生态特点。
(1)植被带按以下顺序从海洋向陆地发展:海草、互花米草、光滩、盐地碱蓬、芦苇、柽柳,这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
注:A、B、C、D、E分别表示桎柳、芦苇、盐地碱蓬、光滩、海草
(2)互花米草入侵后在短时间内常呈现“   ”形增长,严重影响了鸟类、底栖动物、贝类等黄河三角洲附近近海生物的栖息环境,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   。
(3)芦苇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据图推测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原因是   。
(4)目前,利用生物天敌控制互花米草的研究非常少,研究人员尝试用玉黍螺、麦角菌和稻飞虱控制互花米草,这属于   防治,其优点是   。
【答案】(1)水平
(2)J;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3)种间竞争;随土壤盐度上升,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说明互花米草具有更强的耐盐能力
(4)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有效;成本低、特异性强;可以减少化学农药滥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等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植被由于地形的变化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而呈不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2)入侵的最开始一段时间,食物、空间资源丰富,属于“J”形增长,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3)芦苇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说明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依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土壤盐度增加,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使得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这样的环境中更具有竞争力,从而成功入侵。
(4)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有效;成本低、特异性强;可以减少化学农药滥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等。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19.(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为控制荒漠化的发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某地采用两种生态修复模式( Ⅰ和Ⅱ):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和退耕还林(人工种植灌木和乔木)。一段时间后,统计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如下表,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生态修复模式 昆虫种类 昆虫个体数 植被覆盖面
I 12 90 50%
Ⅱ 88 2420 85%
(1)调查某种活动能力弱的昆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若每个样方中其数量很少,在取样时应   。在生态修复中,恢复植被是关键,地上植物和根系有机碳对应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相当于植物   (填“同化量”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2)表中生态修复模式   (填“Ⅰ”或“Ⅱ”)代表退耕还林,判断依据是   。
(3)设计合理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能   (填“增大”或“减小”)人类生态足迹,从生态足迹角度分析,耕地的生态足迹主要是用来   、   所需的农田面积(至少答两点)。植被恢复时,研究人员遵循生态工程的   原理,选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的树种。
【答案】(1)适当扩大样方面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2)Ⅱ;修复后,昆虫种类、昆虫个体数和植被覆盖面高,植物为昆虫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3)增大;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生产牲畜饲料;协调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若每个样方中其数量很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可以在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减少误差。同化量减去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等于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地上植物和根系有机碳对应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相当于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2)自然演替速度慢,修复后,昆虫种类、昆虫个体数和植被覆盖面低,因此,生态修复模式I表示退耕封育,生态修复模式Ⅱ表示退耕还林,修复后,昆虫种类、昆虫个体数和植被覆盖面高,植物为昆虫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3)生态足迹分析是采用面积作为单位,是测量或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和排放的废物总量要用多少土地或海洋面积来吸纳其产生的环境影响。所以合理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能增大人类生态足迹,耕地是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实物和纤维 以及生产牲畜饲料、橡胶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耕地的生态足迹主要是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和生产牲畜饲料所需的农田面积;植被恢复时,研究人员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选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的树种。
【分析】生态足迹分析是采用面积作为单位,是测量或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和排放的废物总量要用多少土地或海洋面积来吸纳其产生的环境影响。形象地说通过它可以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足迹。
20.(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有报道,解钾和解磷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的钾和磷,提高土壤可溶性钾和磷的含量。现从某“样地”称取10g供试土壤,先将土壤浸出液梯度稀释,然后吸取3μL菌液接种(第一次)在特定培养基上,根据解钾和解磷水解圈大小筛选出C8和B4两种菌株。将筛选出的两种菌株接种(第二次)在相应培养基并检测培养基中可溶性钾和磷的含量,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菌株编号 可溶性钾含量(μg﹒mL-1) 可溶性无机磷含量(μg﹒mL-1) 可溶性有机磷含量(μg﹒mL-1)
C8 27.37 10.27 26.31
B4 0 0 29.38
(1)取供试土壤时,应从   的环境中取土样;筛选解钾和解磷的培养基中需要有   (答出4种即可)等营养物质。
(2)第一次接种的方法为   ,该方法也可用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其原理是   。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为   之间的平板进行统计。
(3)依表格信息,应选   (填“C8”或“B4”)作为可高效解钾和解磷的菌种,选择该菌种的理由是   。
【答案】(1)可溶性钾和磷含量高;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2)稀释涂布平板法;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平板上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30~300
(3)C8;C8能降解难溶性钾、有机磷和无机磷,而B4只能降解有机磷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
【解析】【解答】(1)为筛选出能解钾和解磷微生物,取供试土壤时,应从可溶性钾和磷含量高的环境中取土样,培养基一般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2)现从某“样地”称取10g供试土壤,先将土壤浸出液梯度稀释,然后吸取3μL菌液接种(第一次)在特定培养基上,根据解钾和解磷水解圈大小筛选出C8和B4两种菌株。可知第一次接种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平板上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故稀释涂布平板法也可用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计数。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C8能降解难溶性钾、有机磷和无机磷,而B4只能降解有机磷,故应选C8。
【分析】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用途或功能可以归类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培养基中会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 / 1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合肥八一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卷
一、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1.(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种群是一个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体。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C.理想条件下形成的“J”形曲线的增长速率逐渐变大,而增长率保持不变
D.种群内个体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多样性
2.(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大小,如图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K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在K/2时种群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最快
C.在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D.该种群的增长率先升高后降低
3.(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某兴趣小组分别对三个不同温度下,等体积培养液中某单细胞藻类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常采用样方法对该藻类密度进行调查
B.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后便可进行统计
C.环境温度在20℃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数量呈现J形增长
D.该种群在35℃时的K值低于25℃,可能是持续高温不利于该藻类的繁殖
4.(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某农户承包池塘养殖螃蟹致富,螃蟹的 y 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y值为的比值)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K值 -种群数量)/K 值越小,密度制约因素作用越强
C.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 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D.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5.(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细叶西伯利亚蓼是高原湖泊湿地的典型物种,也是该群落的重要优势种,对盐碱地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和改善能力。研究人员发现某高原湖泊上群落出现逆向演替的现象,其演替模式为:细叶西伯利亚蓼群系→细叶西伯利亚蓼→苔草→嵩草群系→水麦冬+苔草+嵩草群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叶西伯利亚蓼群落没有垂直分层的现象
B.苔草对环境资源的竞争能力比细叶西伯利亚蓼强
C.随着上述演替的进行,群落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降低
D.上述演替结果说明该高原湖泊的土壤状况得到了改善
6.(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常绿灌木岩蔷薇,在其种子成熟时,枝叶里挥发性精油的储量增加,在骄阳照射且气温超32℃时,岩蔷薇就会自燃,与其一起生长的植物甚至周边大量植物将无一幸免,而其带有防火外壳的种子全部掉到灰烬中。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与岩蔷薇一起生存的植物多数存在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关系
B.在岩蔷薇引发燃烧的区域中再次出现各种生物属于次生演替
C.岩蔷薇种群生态位是长期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夏季干旱区域因为自燃使岩蔷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可能相对较少
7.(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它们的生态位总是有一定的差别。如图表示运用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来表示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的差别是在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作用下形成的
B.生态位就是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及占用资源的情况
C.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a和c的生态位关系可能向b进化
D.生态位的形成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8.(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 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时,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时,美丽的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B.戴胜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C.布谷鸟的鸣叫声会提高被天敌捕食的机率,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
D.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9.(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灰喜鹊”。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
C.松毛虫和灰喜鹊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B×100%表示
D.若灰喜鹊数量下降,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10.(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生态学家Runkle和Barden对林窗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影响林窗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老龄树死亡形成朽木,不久之后会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B.林窗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在林窗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影响林窗植物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林窗面积和临近区域植物的丰富度
11.(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DDT是有机氯类杀虫剂。为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DDT能在动物脂肪细胞中积累,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下表为某一水域DDT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的富集情况,生物富集系数是指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浓度与水体中该有毒物质浓度的比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水生动物 浮游动物 腹足纲动物 贻贝 牡蛎 鱼类
生物富集系数 2.84 0.54 1.71 1.52 26.95
A.鱼类体内的脂肪细胞中的DDT含量最高
B.表格中的生物均存在生物富集现象
C.牡蛎体内可能缺乏分解DDT的酶,使其出现富集现象
D.减少有机氯类杀虫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富集现象
12.(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生态工程模式,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为“海绵城市”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绵城市中的湿地可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海绵城市建设须考虑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C.海绵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镇质量,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体现了协调原理
D.我国的生态工程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13.(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瘤胃是牛、羊等反刍动物具有的特殊的器官,其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接触空气后会死亡。已知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不与纤维素降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研究人员对瘤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分离、鉴定,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盛有水或者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巴氏消毒法进行除菌处理
B.为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甲、乙、丙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为唯一营养成分
C.通过向乙和丁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鉴定和计数
D.在甲、乙、丙、丁的培养基表面加入一层无菌石蜡能有效获得目标菌落
14.(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甜米酒又称酒酿,多以糯米为原料拌入酒曲发酵而成。传统家庭手工制作,产品品质不稳定,容易酸败,下面是工业化生产米酒的流程,其中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性状优良的酵母菌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
B.发酵时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以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物的形成
C.酵母菌的繁殖在主发酵阶段完成,而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在后发酵阶段完成
D.罐装、封口、杀菌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若时间过长,产品会腐败变酸
15.(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古徽州有许多美食深受人们喜爱,如徽州毛豆腐、灵山酒酿、臭鳜鱼、徽州臭豆腐等。制作臭豆腐时需要将豆腐浸入含有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的卤汁中发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卤汁中的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相互独立,没有种间关系
B.制作臭豆腐时,豆腐相当于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C.徽州毛豆腐中的毛霉、曲霉产生的蛋白酶能促进大豆蛋白质、脂肪分解,丰富营养成分
D.乳酸菌发酵产生了乳酸和二氧化碳,需定期排气
二、第Ⅱ卷 综合题(共55分)
16.(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斑子麻黄为雌雄异株植物,具有耐贫瘠、抗旱、抗寒等优良特性,在维持荒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研究人员在某地不同海拔的样地分别设置4个30m×30m的样方,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相关数量特征,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反映的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影响斑子麻黄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   (答出2点)。
(2)性别比例指的是   ,它反映了种群产生后代的潜力,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种群发展动态。
(3)在样地S2和S3中,未来一段时间内   (填“S2”或“S3”)中的斑子麻黄的种群数量将减少得更明显,判断的依据是   。
17.(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中植物出现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原因是   。植物的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其原因是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   (用图中序号作答)。
(2)现有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 A、D生物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
(3)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用图中序号作答)。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4)欲统计山脚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   。
18.(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植物被引入国内,但因互花米草对本地物种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挤占本土动植物生存空间,导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因此,亟须遏制互花米草在我国滨海地区快速扩张的势头。某科研团队以黄河入海口南侧潮间带为研究区域,探究互花米草的生态特点。
(1)植被带按以下顺序从海洋向陆地发展:海草、互花米草、光滩、盐地碱蓬、芦苇、柽柳,这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
注:A、B、C、D、E分别表示桎柳、芦苇、盐地碱蓬、光滩、海草
(2)互花米草入侵后在短时间内常呈现“   ”形增长,严重影响了鸟类、底栖动物、贝类等黄河三角洲附近近海生物的栖息环境,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   。
(3)芦苇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据图推测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原因是   。
(4)目前,利用生物天敌控制互花米草的研究非常少,研究人员尝试用玉黍螺、麦角菌和稻飞虱控制互花米草,这属于   防治,其优点是   。
19.(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为控制荒漠化的发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某地采用两种生态修复模式( Ⅰ和Ⅱ):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和退耕还林(人工种植灌木和乔木)。一段时间后,统计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如下表,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生态修复模式 昆虫种类 昆虫个体数 植被覆盖面
I 12 90 50%
Ⅱ 88 2420 85%
(1)调查某种活动能力弱的昆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若每个样方中其数量很少,在取样时应   。在生态修复中,恢复植被是关键,地上植物和根系有机碳对应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相当于植物   (填“同化量”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2)表中生态修复模式   (填“Ⅰ”或“Ⅱ”)代表退耕还林,判断依据是   。
(3)设计合理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能   (填“增大”或“减小”)人类生态足迹,从生态足迹角度分析,耕地的生态足迹主要是用来   、   所需的农田面积(至少答两点)。植被恢复时,研究人员遵循生态工程的   原理,选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的树种。
20.(2024高二下·合肥期中)有报道,解钾和解磷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的钾和磷,提高土壤可溶性钾和磷的含量。现从某“样地”称取10g供试土壤,先将土壤浸出液梯度稀释,然后吸取3μL菌液接种(第一次)在特定培养基上,根据解钾和解磷水解圈大小筛选出C8和B4两种菌株。将筛选出的两种菌株接种(第二次)在相应培养基并检测培养基中可溶性钾和磷的含量,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菌株编号 可溶性钾含量(μg﹒mL-1) 可溶性无机磷含量(μg﹒mL-1) 可溶性有机磷含量(μg﹒mL-1)
C8 27.37 10.27 26.31
B4 0 0 29.38
(1)取供试土壤时,应从   的环境中取土样;筛选解钾和解磷的培养基中需要有   (答出4种即可)等营养物质。
(2)第一次接种的方法为   ,该方法也可用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其原理是   。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为   之间的平板进行统计。
(3)依表格信息,应选   (填“C8”或“B4”)作为可高效解钾和解磷的菌种,选择该菌种的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对于一个没有性别区分的种群,如大肠杆菌、雌雄同体植物等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种数量特征,A正确;
B、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正确;
C、“J”形曲线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种群数量曲线中可体现为斜率的变化,增长率=增长量/初始数量=(Nt-N0)/N0=λ-1,因为λ是个常数,所以增长率保持不变,C正确;
D、种群内个体的死亡和新生使得基因代代相传,既有遗传也有变异,有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分析】1、增长速率=增长量/时间,“S”形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J”形曲线的增长速率是越来越大,在种群曲线中均由斜率体现。
2、增长率=增长量/初始数量,在“J”形曲线中,没有环境阻力的影响,增长率不变。
3、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正确;
B、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在K/2时种群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
C、在达到K值之前,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呈增长型,C正确;
D、该种群的增长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该值持续降低,D错误。
故选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3.【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采用抽样调查法对该藻类密度进行调查,A错误;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波用吸水纸吸取,等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再计数,B错误;
C、由于资源、空间有限,环境温度在20℃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数量呈现S形增长,C错误;
D、藻类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该种群在35℃时的K值低于25℃,可能是持续高温不利于该藻类的繁殖,D正确。
故选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不是负相关,A错误;
B、(K值 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数量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密度制约因素作用越强,B正确;
C、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S3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故应在种群数量高于 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捕捞后的数量处于S3对应的种群数量,C错误;
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意分析,存在K值的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K值是与横轴的相交点,接近200。当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K/2;当种群数量到K值时,增长速率几乎为零。
5.【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细叶西伯利亚蓼群落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
B、细叶西伯利亚蓼是高原湖泊湿地的典型物种,也是该群落的重要优势种,且该群落发生逆向演替后,由细叶西伯利亚蓼群系变成水麦冬+苔草+嵩草群系,故推测苔草对环境资源的竞争能力较细叶西伯利亚蓼弱,B错误;
C、题干的演替类型是逆向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降低,C正确;
D、该群落发生了逆向演替,演替结果不能说明该高原湖泊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D错误。
故选C。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6.【答案】A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与岩蔷薇一起生存的植物多数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在岩蔷薇引发燃烧的区域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再次出现各种生物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岩蔷薇种群生态位是长期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夏季干旱区域因为自燃,与岩蔷薇一起生长的植物甚至周边大量植物将无一幸免,所以自燃使岩蔷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可能相对较少,D正确。
故选A。
【分析】1、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7.【答案】B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会使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对资源的利用出现差异,导致生态位的差别,A正确;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
C、a图两曲线生态位大部分重叠,竞争激烈,通过缩小生态位(生态位的分离)减少竞争,进而向b类型进化。c图两曲线之间仍有一些食物资源未被利用,在种内竞争的作用下,两个物种必然扩大生态位进而会有食物种类的重叠,向b类型进化,C正确;
D、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物种之间、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适应)会导致生态位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中依次涉及温度、声音和光,这些都是物理形式,因此都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戴胜属于鸟类,是消费者,B正确;
C、布谷鸟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其能调节种间关系,也包括于天敌之间的捕食关系,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
D、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就地保护,即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有①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发出的超声波。②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如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③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特殊行为的传递,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作用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9.【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在数量上不一定呈倒金字塔模型,A错误;
B、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表示,其中F(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松毛虫)同化的能量,B正确;
C、松毛虫和灰喜鹊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可用E/A×100%表示,C错误;
D、若灰喜鹊数量下降,但食物、空间有限等,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4)散失途径: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这一营养级的同化量x100%。 (7)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图示分析,A表示松毛虫的同化量,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松毛虫的粪便量,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E表示灰喜鹊的同化量,F表示灰喜鹊的粪便量。
10.【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
【解析】【解答】A、朽木上所有生物与周围环境(朽木)共同构成了个生态系统,A正确;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
C、林窗形成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在林窗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林窗面积和邻近区域植物的丰富度表现出同步变化的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可推测,影响林窗植物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林窗面积和邻近区域植物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B。
【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1.【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DDT是难降解的化合物,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蓄,在最高营养级鱼类的含量最高,DDT能在动物脂肪中积累,因此鱼类的体内脂肪细胞中的DDT含量最高,A正确;
B、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表中腹足纲动物生物富集系数小于1,未出现生物富集现象,B错误;
C、牡蛎体内可能缺乏分解DDT的酶,使其出现富集现象,C正确;
D、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富集现象,D正确。
故选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些重金属盐类和难于分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1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湿地具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等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
B、降解城市垃圾的微生物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其主要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动物排泄物和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B正确;
C、海绵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镇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体现了整体原理,C错误;
D、虽然我国的生态工程取得不少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D正确。
故选C。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农业生产原料、文学艺术创作等。 (2)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固氮、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3)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2)循环: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的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4)整体: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用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13.【答案】D
【知识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
【解析】【解答】A、实验时,盛有水或者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除菌处理,A错误 ;
B、为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甲、乙、丙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还需要添加氮源等营养成分,B错误;
C、由图可知,将菌液接种到乙上所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法只能分离微生物,不能用于计数,C错误;
D、瘤胃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在甲、乙、丙、丁的培养基表面加入一层无菌石蜡能隔绝空气,有效获得目标菌落,D正确。
故选D。
【分析】牛、羊等反刍动物具有特殊的瘤胃,在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厌氧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能分解纤维素。在筛选和分离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时,确保能够分离得到目的微生物,一般先将样液进行选择培养,以增大样液中目的微生物的数量。然后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得到单个菌落。刚果红是一种染色剂,可与纤维素等多糖形成红色复合物。如果培养基中唯一的碳源纤维素被降解了,那么菌落周边就会出现没有红色的透明圈。且透明圈越大,说明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
14.【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发酵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菌种的选育,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A正确;
B、发酵过程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还要及时添加需要的营养组分,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B正确;
C、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C错误;
D、罐装、封口、杀菌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若时间过长,容易受杂菌污染,产品会腐败变酸,D正确。
故选C。
【分析】发酵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为: (1)菌种的选育: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 (2)扩大培养:发酵之前需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3)培养基的配制:在菌种确定后,要选择原料制备培养基,培养基的配方须经反复试验才能确定。 (4)灭菌: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5)接种:对发酵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还可以进行反馈控制。 (6)发酵过程:这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还要及时添加需要的营养组分,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 (7)产品的分离提纯:如果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若产品是代谢物,可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来获得产品。
15.【答案】B
【知识点】腐乳的制作
【解析】【解答】A、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生活在同一环境下会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等,故卤汁中的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制作臭豆腐时,豆腐相当于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能够给微生物提供其生长所需的营养,B正确;
C、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C错误;
D、乳酸菌发酵产物是乳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无需排气,D错误。
故选B。
【分析】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16.【答案】(1)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阳光、水、温度
(2)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S2;S2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S3的为稳定型(合理即可)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图中反映的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斑子麻黄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温度等。
(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由图分析,样地S2中幼年树比例明显低于老年树,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样地S3为稳定型,因此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S2中的斑子麻黄的种群数量将减少得更明显。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17.【答案】(1)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②
(2)③和④
(3)②④;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取样器取样法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1)根据表格分析,表格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竞争,即图中的②(种间竞争)。
(2)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对应图中③,D中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对应④。
(3)②④中b都不断增加,而a都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两图中若b死亡,对a都是有利的;兔是被捕食者,狐是捕食者,若狐死亡,则兔的数量会先因缺乏天敌而不断增加,后又因食物的限制而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该栎林中,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光照强度), 影响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根据图形分析,图示为种间关系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的是捕食,②代表的是种间竞争,③代表的是互利共生,④代表的是寄生。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2、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18.【答案】(1)水平
(2)J;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3)种间竞争;随土壤盐度上升,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说明互花米草具有更强的耐盐能力
(4)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有效;成本低、特异性强;可以减少化学农药滥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等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植被由于地形的变化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而呈不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2)入侵的最开始一段时间,食物、空间资源丰富,属于“J”形增长,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3)芦苇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说明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依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土壤盐度增加,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使得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这样的环境中更具有竞争力,从而成功入侵。
(4)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有效;成本低、特异性强;可以减少化学农药滥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等。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19.【答案】(1)适当扩大样方面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2)Ⅱ;修复后,昆虫种类、昆虫个体数和植被覆盖面高,植物为昆虫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3)增大;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生产牲畜饲料;协调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若每个样方中其数量很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可以在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减少误差。同化量减去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等于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地上植物和根系有机碳对应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相当于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2)自然演替速度慢,修复后,昆虫种类、昆虫个体数和植被覆盖面低,因此,生态修复模式I表示退耕封育,生态修复模式Ⅱ表示退耕还林,修复后,昆虫种类、昆虫个体数和植被覆盖面高,植物为昆虫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3)生态足迹分析是采用面积作为单位,是测量或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和排放的废物总量要用多少土地或海洋面积来吸纳其产生的环境影响。所以合理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能增大人类生态足迹,耕地是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实物和纤维 以及生产牲畜饲料、橡胶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耕地的生态足迹主要是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和生产牲畜饲料所需的农田面积;植被恢复时,研究人员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选种有较高生态适应性的树种。
【分析】生态足迹分析是采用面积作为单位,是测量或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和排放的废物总量要用多少土地或海洋面积来吸纳其产生的环境影响。形象地说通过它可以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足迹。
20.【答案】(1)可溶性钾和磷含量高;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2)稀释涂布平板法;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平板上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30~300
(3)C8;C8能降解难溶性钾、有机磷和无机磷,而B4只能降解有机磷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
【解析】【解答】(1)为筛选出能解钾和解磷微生物,取供试土壤时,应从可溶性钾和磷含量高的环境中取土样,培养基一般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2)现从某“样地”称取10g供试土壤,先将土壤浸出液梯度稀释,然后吸取3μL菌液接种(第一次)在特定培养基上,根据解钾和解磷水解圈大小筛选出C8和B4两种菌株。可知第一次接种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平板上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故稀释涂布平板法也可用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计数。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C8能降解难溶性钾、有机磷和无机磷,而B4只能降解有机磷,故应选C8。
【分析】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用途或功能可以归类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培养基中会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