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 21北冥有鱼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 21北冥有鱼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8:2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冥有鱼
学习目标
1.诵读顶真、渲染、想象的手法,感知鹏鸟形象: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力大无穷、善借长风。
2.聚焦“化”和“大”,研读鹏鸟故事,体触庄子的想象风格:雄奇瑰丽。
3.联结后世古诗文中的“鹏鸟”,探读鹏鸟文化,深入理解庄子的言说方式:寓言说理。
教学重难点
1.诵读顶真、渲染、想象的手法,感知鹏鸟形象: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力大无穷、善借长风。
2.聚焦“化”和“大”,研读鹏鸟故事,体触庄子的想象风格:雄奇瑰丽。
教学思路
【学习任务一】诵读·鹏鸟形象
(一)朗读鹏鸟的前世今生
(二)朗读鹏鸟的生命活动
【学习任务二】研读·鹏鸟故事
【学习任务三】探读·鹏鸟文化
(一)想象鹏鸟视野
(二)欣赏鹏鸟精神
亲爱的同学大家好,庄子说:你做梦变成鸟,便振翅直飞蓝天;你梦中变成鱼,便摇尾潜入深渊。《庄子二则》恰好带你领略为鸟、为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北冥有鱼》。
【学习任务一】诵读·鹏鸟形象
(一)朗读鹏鸟的前世今生
亲爱的同学,你能尝试朗读鹏鸟的前世今生吗?
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师:这段话可以读得再浑然一体、流利畅快,请问有什么技巧吗?
生:我关注到了顶真的手法,每一句的尾末字,会在下一句的起始重复。所以读起来让人感觉浑然一体,并且其名为、其名为,不知其几千里也、不知其几千里也,反复言其说,读起来音韵流畅。
师:非常好,阅读文言文,我们要学会观察它的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因素。
请你用这个句式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鹏鸟呢?
生:我读到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鹏鸟。
(二)朗读鹏鸟的生命活动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鹏鸟的生命活动吧
生: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师:鹏鸟徙于南冥的声势真是浩大呀,这离不开庄子有意识地渲染。
生:是的,关于鹏鸟的迁徙。其实这么描写只有一句话: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是大家会想,这么大的鸟,它竟然要从北方的不毛之地,迁徙到南海。庄子心里想,我说了不算,请大家直接看《齐谐》的记载,鹏鸟迁徙到南冥时,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是凭借六月的大风。
生:虽然是侧面呈现,但是它的志向是多么伟岸坚定啊,它的翅膀是多么雄壮有力啊,它的胆识又是多么果敢智慧啊。这比正面描写更震撼人心。我读到了一只志存高远、力大无穷、善借长风的鹏鸟。
师:围绕描写对象,用多种方式
顶真、反复、侧面描写等进行描绘,反复渲染,突出特征,这是庄子常用的手法。本文选自《逍遥游》,课文是开篇第一段,在后文中,庄子忍不住,再一次直接描写鹏鸟迁徙的状态: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这样描写还不过瘾,庄子又借助商汤问棘的话,强力渲染鹏鸟的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力大无穷、善借长风。
同学们看这段话:
这和《北冥有鱼》里的画面一模一样,但是在不同的话语场景中,庄子用不同的语言组合,反复进行描绘,让人想忽略这只鹏鸟都不可能,这就是庄子创造出的鹏鸟故事。
【学习任务二】研读·鹏鸟故事
庄子其实已经用一个字评价了这个故事,就在本篇课文里面,你可以找到吗?
生:是怪这个字
师:这是一个“怪异”的故事!它“怪”在哪里呢?
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它怪在以大为美,而且是超乎寻常的巨大,大家看,鹏鸟外形硕大,几千里已经是非常大的长度了。庄子还要说不知其几千里也。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那是多么巨大呀。我现在看向天边,都会忍不住地想,那不会是鹏鸟的翅膀吧。而且,从刚才老师出示的后文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庄子会用背若泰山,来进一步形容鹏鸟的巨大,正是因为它超乎寻常的巨大,才会有水积三千里的奇观。鹏鸟已经这么巨大了,那容纳它的北冥南明该有多大呀。从北冥迁徙到南冥该有多远呀。无怪乎庄子说九万里的高空,远而无所至极也了。
师:“三”“九”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有时并非确指。“三”经常表示多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九”是序数中最大的数,常用来表示“多”与“极”的意思。如“九天云霄”,就是指天空及高处。
美这个字啊,同学们看,
从字源上看,羊大为美。以大为美,几千年前,就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了,但是将大夸张推崇到极致的,并且广为人知的确实是庄子。
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是最大的空间没有边界,最大的容器无所合成,最大的声音寂静无声,最大的气象缥缈无形。至庄子处,以大为美,开始有了真切的可想象的形象。
生:它怪在变化神奇。大家看,鲲是鱼,竟然可以化而为鸟,变成鹏。生物的气息可以吹拂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至六月鼎盛时,就可以化为超乎想象的大风,托举鹏鸟,直上青天。
师:《北冥有鱼》一“化”字,
乍读未觉其有意,细看始知此字不闲。宋代学者罗勉道在研究庄子时写下了这句话。同学们来看这个字,
左边,是一个正立的人;右边,是倒立的人,意在表示经过某种淬炼,形态或性质发生了改变,可是无论鱼化鸟还是息化扶摇都要经历一个超乎寻常的变化过程,这里体现出的就是庄子的“齐物”思想,万物齐一,物与物之间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至此,同学们有没有对鹏鸟的故事,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呢?
正是以大为美的追求、变化神奇的万物,构成了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
【学习任务三】探读·鹏鸟文化
(一)想象鹏鸟视野
同学们,在本文中,庄子还想象了鹏鸟飞上天空后,看到的气象。我们也来读一读。
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师: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师,我看书下注解是这么说的,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师:结合注解,理解疑难处,是文言文阅读非常有效的方法。2,000多年前的人们,是不可能真切看到,九万里高空往下的情景的。但这并不能阻拦庄子放飞的想象力,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庄子想象的合理性吧。
生:天空和我的距离极其遥远,我看鹏鸟和鹏鸟看我,可不都是一样的吗?如今我在飞机上俯瞰大地,云气弥漫,一片苍茫,确实和我仰望天空差不多呀。庄子真是妙人哉,他几乎凭借一己之想象,突破了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限制。
生:前几天我看新闻国际空间站经过北京上空时,意大利航天员在推特,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句子,赞叹中国智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样雄伟的想象力,在中华文化中又何尝少呢?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课后研读《逍遥游》就会发现,庄子在创造鹏鸟形象之初,本意是想表明像鹏鸟这么厉害的个体,人需有所凭借才能实现南徙,更不要说其他个体了,以此寄托他对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
(二)欣赏鹏鸟精神
人啊,要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凭借外物,实现绝对的自由,太难了。但是我们可以追求精神的自由,谁不向往自由呢?自此庄子寄托精神自由的鹏鸟,就形成了一个奇异的美学形象、独特的精神空间,吸引后世,迷恋神往。
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写鹏的诗句:希鹏举以博天,这是曹植的诗句;大鹏飞兮六月,这是王勃的诗句;鹏何壮兮,抟扶摇而翔九万,运海水而击三千,这是杨炯的诗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诗句;通则为大鹏,举翅摩苍穹。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这是白居易的诗句。李清照的诗句我们最熟悉了,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再来看看陆游也写过:
大鹏一举九万程,下视海内徒营营。看看我们毛泽东是怎么写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等等不止古诗文里面,我们古代小说中也有大家熟悉的形象。好比《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雕。
再如《封神演义》中的禽王。
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形象。这些诗文中的鹏鸟意象,无不源自《北冥有鱼》。或寄托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或寄托高远的志向,或代表奇特的想象,无一不显示出,鹏鸟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旺盛生命力。这就是寓言说理的终极魅力,在想象孕育的情境中,创造存在寓意的形象,然后这个形象就会在历史的长河里,自由生长。鹏鸟创于庄子,长于中华,在一代又一代向往远方与自由的灵魂中,展翅翱翔。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诵读了鹏鸟形象,学会了观察语言形式,欣赏到了大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力大无穷、善借长风的形象。我们研读了鹏鸟故事,根据字源理解了关键字词,领略到了庄子以大为美、变化神奇的雄奇瑰丽想象力。探读了鹏鸟文化,学到了连结生活和所学,用流动、变化的眼光欣赏文化,在鹏鸟内涵的流传中,感受到了寓言说理的神奇魅力。
课后作业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完成。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期待化而为鱼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