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品析文章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培养爱国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品析文章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培养爱国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思路
情境任务:《卖炭翁》拍摄设计脚本
脚本准备一:【情节梳理】
脚本准备二:【人物聚焦】
脚本准备三:【矛盾解构】
脚本准备四:【内涵品析】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卖炭翁》。不久前老师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关于《卖炭翁》的动画制作。
帧帧细节,堪称精品。一时间心血来潮,就有了想将这个作品,改编成微电影的疯狂想法。然而,一个作品的诞生需要前期大量的准备,因此老师就想借助同学们的力量,一起来为微电影的创作添砖加瓦。在此之前,老师准备了一个拍摄的设计脚本。
今天就让我们化身小小导演,根据拍摄设计脚本,一起将拍摄前期的细节一一落实。
脚本准备一:【情节梳理】
要拍摄一个作品,最先要了解其基本的故事情节。
首先请大家跟着《卖炭翁》的示范诵读,大声地把这个故事读出来。
在刚才的诵读过程中,大家是否感觉,这首诗和我们平时常见的绝句、律诗有所不同呢?
没错,这首诗的句数没有限制,每句诗的字数也不是严格一致,且在用韵上相对自由,这便我们常说的古体诗。自由充分的叙事抒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气势,和怿动人心的感染力。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他就用这样一种自由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故事。读完这个故事后,请你尝试一下,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的大致内容。
相信大家都做得很棒,用一句话来概述,这就是一个卖炭翁辛苦烧制一车炭,却被宫使无情夺走的故事。
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故事已慢慢清晰,在刚刚的诵读声中,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几个动态的画面,可以作为我们此次拍摄的重点镜头。
请大家也归纳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围绕炭这一主题,为我们的拍摄创作选取三个重要场景。
相信各位小导演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让我们看看是否心有灵犀,老师梳理了三个场景,分别是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最终卖炭的过程。这便可以成为我们拍摄的大致框架,已经完成了脚本准备的第一步,也便有了大致的拍摄方向。当然每个故事中,人物才是灵魂和核心。
脚本准备二:【人物聚焦】
为了更好地将这一作品呈现出来,我们需要聚焦人物,深刻地了解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这样才能在后期化妆和选角上,更贴近人物。而在卖炭翁一诗中,就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形象。下面就让我们试图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请大家结合诗歌中的细节,完成人物分析卡。
提示:可以先从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角度入手。请大家仔细寻找,认真思考。
相信大家已经找得差不多了,我们就将想法汇总,共同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首先是卖炭翁
从很多语句中都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获得的钱,只能用来换些生活必需品,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困苦艰辛、衣食无着。又如诗中对卖炭翁的外貌描写,极为细致。
脸上沾满烟尘,食指全然发黑,侧面体现其烧炭的艰辛。而两鬓灰白、衣服单薄,又刻一个年迈苍老,而又生活困苦的老者形象。
下面我们从卖炭翁的外貌描写,聚焦到动作描写上。
砍伐木柴、烧制木炭,这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劳力。而烧制木炭,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这么简便,需要经历筑土窑——封闭炭窑——彻夜烧制——添火巡视等一系列漫长而琐碎的工序。
烧制的木柴和最终得到的木炭数量,也极不对等。据推算,千余斤的炭,可能需要大概5,000斤的木柴。从这一系列的描写中,更能看出,卖炭翁的勤劳艰辛和生活不易。
除了卖炭翁烧炭的动作,我们也能从卖炭翁运炭的动作中,分析出人物形象。
他在雪夜后的清晨出门,直至日中才赶到目的地。又从“辗”字中可见炭车之沉重。“泥中歇”,更可见整个运炭过程的艰辛困苦和劳心劳力。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卖炭翁的人物形象:
衣食无着的处境,苍老悲惨而又困苦艰辛。
相信大家都完成得很出色,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从动作和外貌上,分析一下宫使的人物形象。
从外貌描写“翩翩”一词中,可见其轻快洒脱之貌,甚至带些趾高气昂、洋洋得意之感。而黄白两种鲜明颜色的衣服,又可见他们物质生活上的优越。后文动作描写,把、称、回、叱、牵等一系列的动作,刻画出蛮横无理、仗势凌人的形象。和卖炭翁一比,简直天壤之别。由此,一个生活优越、洋洋得意,而又仗势凌人的宫使形象,便浮现在眼前。完成了脚本准备的第二步,宫使和老翁的形象也更加丰富饱满,感谢同学们,你们成功为后期选角和化妆提供了方向。
脚本准备三:【矛盾解构】
在电影创作中,剧烈的矛盾冲突,可以使整个观影效果更加震撼,也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在卖炭翁这个故事里,我们也可以设置几处强烈的矛盾冲突,以此来增加电影的观赏性。
请小帮手们帮我一一指出,为我们的微电影润色。老师已经找到了其中一处,比如,在人物分析时,两位主人公的外貌,已然让我们印象深刻。一亮一暗,通过衣着的鲜艳显眼和昏暗黯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似乎两种颜色,在无形中展现出宫使生活的光鲜亮丽,和卖炭光所面临的暗无天日。
同学们可以根据下列的提示,找一找其他的矛盾冲突。比如快和慢,从“翩翩”一词中,可见宫使骑马而来的速度之快、状态之轻松,而卖炭翁自清晨从南山出发,直至日已高才赶到市南门,狼狈地在泥泞中休憩。这赶路过程中的一快一慢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过程漫长且复杂,而宫使一连五个动作,把、称、回、叱、牵掠夺姿态行云流水,一快一慢之间,内心的愤恨已油然而生。
再如寒与暖,在卖炭翁身上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明明是凛冬,天气寒冷,而卖炭翁身上衣服也正单薄,但他为谋生计,唯愿天气寒冷。这一场矛盾纠结是典型的心理描写,道出了
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又如多与少。卖炭翁不知熬过多少个日夜,烧制的炭却在转瞬之间尽数化为乌有 。
千余斤的炭,仅用半匹红砂一丈绫即可换得,差距悬殊,让人为之叹然。根据资料显示,
唐时的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价格,合计300文钱。而千余斤的炭则需要1,300文。这极不对等的交易,千与一的对比,是对无耻掠夺行径的揭露,更是一种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各位小导演们,已经将整个故事情节中的戏剧冲突找了出来,将这些矛盾艺术处理后,放入微电影,相信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必然更加震撼,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脚本准备四:【内涵品析】
一部好的作品,它能在极具吸引力的同时,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而卖炭翁就是如此。白居易在一开始创作时,便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正如《卖炭翁》小序中所言:苦宫市也。人民为宫市所累,而抨击、批判宫市,便成了这首诗的重要目的。那么,什么叫宫市呢?
所谓宫市,就是皇宫需要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买。旧唐书记载,一开始宫市为皇宫采购物品时,“稍不如本估”,宫市只稍稍压低物价,两者价值相差不大。但到了中唐时期, 宦官专权,横行无忌,逐渐宫市就变了味。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宮市成了掠夺蛮横的代名词。白居易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了《卖炭翁》。据说啊,白居易所描述的卖炭翁有一原型。
一位农夫卖柴,虽遇宫使掠夺,但农民奋起反抗,最终获得了皇帝的赞赏。而白居易在创作时,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处理。请同学们仔细思考,这样做有何好处呢?
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便来说说我的看法。首先农夫和老翁相比,
前者年轻,后者年迈。这一不公平的待遇放在老翁身上,更显其身世悲惨,而宫市的罪恶也更令人发指。
其次,炭和柴相比,更为来之不易,它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能有力地体现苦宫市的主题。再次,诗人弱化了农夫的反抗精神,强化了卖炭翁的悲惨经历,更增加了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此,白居易《卖炭翁》这首诗的主题,便更加明确了。
这一首讽喻诗,通过描述卖炭翁的遭遇,向我们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让我们更感受到,统治阶级残忍的剥削和压迫,更激发我们对于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由此可见,白居易通过加深矛盾冲突,强化人物对比等方式,创造了一个,更加令人悲悯的卖炭翁形象,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鲜活饱满。他告诉我们,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这种做法,也为我们的微电影创作提供了借鉴。
我们在怜惜卖炭翁凄苦境遇的同时,也该感谢这位敢于发声、敢于说话之人。白居易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可见他为民思考、为民发声的例证,比如,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比如,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这也正符合他本人曾说过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了黑暗现实的残酷,就更应该珍惜当下幸福和平的环境。
整个作品,已然有血有肉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但老师觉得,卖炭翁的故事在被宮使掠夺后,便戛然而止,似乎有些意犹未尽。因此老师想在拍摄时,增设一个卖炭翁回家路上的场景。请各位小导演们结合作品的精神内涵,创设一个可拍摄的场景。
要求想象合理,描写得当。我们已经为微电影的前期准备,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人物、主题的分析细致入微,矛盾、情节的探索全面深刻,剧本已经在创作中了。相信不久,这个作品就能呈现在我们眼前,老师对此充满了期待,也非常期待和同学们的再次合作。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学有所获,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