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8: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
学习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
3.学习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理解作者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让学生重视亲情,珍惜当下。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
3.学习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思路
任务一:走进书斋探往事
任务二:体悟细节见真情
任务三:涵咏品读明写法
项脊轩志
——情至深处意自浓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
人们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深情是母亲留在“游子身上衣”的细密针脚;深情是家人围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浓浓牵挂;深情是夫妻告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愁别绪;深情是天人永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思念。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深情的表达,都藏在我们平淡的生活中,正因如此,深情才会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恒久绵延。
通过之前的预习作业,相信同学们已经疏通了课文内容,那么你是否也感受到了,课文中所饱含的浓浓深情呢?
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下这篇感人至深文章的作者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章特点是,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了解他的这一文章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篇课文。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可以说是归有光的代表作。
题目中的项脊轩,是归有光那一丈见方的书斋的名字,它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说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境居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应该是有追踪怀远之意。
记、志、书、表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志,就是“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它们的共同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任务一:走进书斋探往事
这篇课文,描写了项脊轩的来历和休憩过程,通过回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表达了对三位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项脊轩,去看看这间让归有光念念不忘的书斋。课文开头第一句是“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作家梁实秋先生在他的散文《旧》中有句话:“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带给作者诸多回忆的项脊轩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来说说项脊轩休憩前后的变化。
不错,我们发现那间原本狭小、破漏、昏暗的百年老屋,经过作者的休憩后变成了明亮、优雅的书斋。那么,在这样的轩景如画的书斋中,作者又有什么样的生活呢?
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呢?
是的,“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偃仰啸歌”反映出他虽独处但没有孤独感,“冥然兀坐”说明作者是个善思之人。作者就这样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中,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中,可以说生活怡然闲适的。
当然我们还应注意到,后文中作者还提到,他经常待在项脊轩久到“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作者很庆幸项脊轩在四次大火中没有被焚毁,这些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
承载了悲喜往事的项脊轩,已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港湾。
任务二:体悟细节见真情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品评此文时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
文中也写道: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那么,项脊轩里还有哪些细事,又有怎样的悲喜牵绊?接下来课文中,哪些生活琐事的描写让你有所触动?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谈谈你的感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作者首先提到了分家这件事。古代的世家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入门即庭,庭后为堂,堂后为室,室内有厅,左右为房,有楼为阁。可见归家是大门大户、世家大族。
课文中只一“迨”就说出了庭院的今昔之变。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个生字“爨”字,它本义呢,是指烧火做饭,异爨就指的是分家。“累世聚居”是中国人观念的一种表现,同族之人聚居一处,相互扶助。但是“异爨”,打破了这种平衡。从篱到墙,亲情的隔阂是用空间的隔阂来说,这间百年老屋被瓜分,也意味着家庭成员的心理隔膜也在不断加深。这样的分割,标志着家族的颓败之势,然而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就家族变化发表言论,只是用极平淡的笔墨将它记录下来,“凡再变矣”这四个字,看似平实的叙述,却表露出哀婉与无奈。
从分家的悲哀中走出,同学们又看到了归有光回忆自己的母亲。
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将文中对母亲的回忆,换上这个片段可好?
母亲“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这一对比,更能让我们明白,关于母亲的事,嘘寒问暖的细节,才是最寻常、最典型的。家中老妪忆起的母亲是那样的慈爱而周到。在作者与老妪谈话之后,“妪亦泣”的细节,更刻画出母亲待人宽厚的形象,对母亲的回忆让人泪目。
接下来对祖母的回忆,可能也是许多同学都有的温暖记忆。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系列的语言、动作,
无不充满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期待,她相信自己的孙儿一定能光耀门楣。忆起慈爱的祖母,归有光认为自己辜负了她的期待,因而,“长号不自禁”。在这里我还想请同学们,和我们之前所学课文中,另一位祖母的形象做对比。
说说李密和归有光笔下的祖母,哪一个祖母更能打动你?
我们要看到的是文体的差别,会使情感的表达与呈现显出差异来。归有光笔下的祖母,有动作、有话语。这番细节描写是最寻常不过、但又温馨的画面,这便让祖母的形象有层次、有温度。李密的文章是呈给皇帝的,不好絮叨家常,当然会写得严肃一些。
有同学还分析到了对妻子的回忆,这里我们要看清楚,本文是分两次写成的。归有光33岁时丧妻,四年之后,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写下了课文的后两段。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对妻子的回忆,可以看出,归有光的妻子经常来到轩中,学书问古事,可见妻子不单是只会女红的小家碧玉,还是喜读诗书的大家闺秀,二人可谓情投志合、互为知音。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归宁后,也应该是经常夸耀家中的项脊轩,才会引来小妹好奇羡慕的追问。
然而妻子早逝,知音不在,室坏不修,此后更是不常居,正所谓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以上便是作者对三位至亲的回忆,细小琐事,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课文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一句历来被认为是最触动人心的,读来平淡,但其实千言万语,都包含在这一句简单的记述中。请同学们根据下面老师给出的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是则小故事
桓温北征,见自己当年所种柳树已有十人合抱这么粗,于是留下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
这些悼亡伤逝之作所以感人,是因为所倾吐的是最真挚的爱的感情。相信大家同样可以感受到,归有光的情之所至,句句不提思念,可字字都是思念。
归有光所写最后一句是无言的隐藏,他把人生的许多无奈和遗憾,都藏在了时间里,又寄托在这棵枇杷树上,也承载了后来人许多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情感。
整篇文章看似叙事,但处处抒情。对人和事的回忆都能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笔墨清淡,情感浓挚。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也是文章能够打动人的主要原因。
任务三:涵咏品读明写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事雕琢见风味,文章叙事以白描见长,于平淡处感人至深;二是质朴语言寄深情,文章语言质朴,用明净晓畅的语言回忆日常琐事。
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学过的《背影》和《我与地坛》,来说说这些课文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又带给你怎样的写作启示?
《背影》中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父爱的深厚。
《我与地坛》中
在母亲离开后的日子里,寻常生活中的点滴,都能勾起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这时的他也深知,母亲的爱,一直都在过去,那些最平常的一举一动里。
没错同学们,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文章只有学会真挚地表达,才能打动人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够展现丰富的情感。我们一定要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
课后作业
那么,就请同学们在课后根据课上所学,回忆生活中让你难忘的细节小事,写下触动你的生活片段。
(课堂总结)亲爱的同学们,小小的项脊轩是作者心灵停靠的港湾,于我们而言,最有温度的那个词就是家。家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想念,是挫折痛苦后的温暖。人生路漫长,然而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却越来越少。纵然有回忆能开成心上最美的花,我们仍要学会珍惜当下,珍惜“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等待,珍惜“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闲适,珍惜“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暖。好好珍惜,好好回忆,心中有爱,快乐生活。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