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2024秋统编九上语文精彩课堂教案(教材解读+课时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2024秋统编九上语文精彩课堂教案(教材解读+课时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7 07:4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标题交代了写信的缘由——巴特勒上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行为征求雨果的看法,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
作者 雨果 生卒年 1802—1885 国籍 法国
评价 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充满人道主义,反对暴力,同情人民的疾苦,情节生动,感情强烈
代表作品 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1860年9月,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匆忙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后,侵入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英法联军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本文是雨果义正词严、感情强烈的回信。
书信 定义 书信是人们以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交谈事务或互通讯息的一种应用文体。
格式 写信时,首先要把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可以独立成为一段,也可与正文合在一起。
正文每一部分的开头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祝福语主要是表示致敬或祝福一类的话,如“此致”“祝”等。可以接着正文写,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或“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等一类表示祝福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写完信之后,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你的同学”“你的好友”“您的学生”等。
日期写在署名的下一行,靠右写。
预习
  ◎法军上尉巴特勒,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给大文豪雨果写信,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想一想,雨果会怎样回答他呢
雨果的回答
先生:
1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①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巴特勒
2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3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②【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③【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④【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⑥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4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5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⑦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段解:强烈谴责和抨击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6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7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8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⑨
段解:敦促法兰西帝国停止对中国的侵略,归还本属于中国的财物。
第二部分:作者赞美了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雨果的回答主持正义
9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10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⑩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第三部分:再次表明自己的批判态度,照应开头。
要点品析
①【反讽】“体面”“出色”两个词语,在引述对方来信的观点中隐含着反讽。
【总评句】第3段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总评圆明园是“世界奇迹”,肯定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②【重点句】作者把中华民族看作“超人的民族”,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对圆明园的艺术成就的赞誉。
③【对比】与巴特农神庙进行对比,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成就。
④【铺垫】作者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助想象,引导读者感受圆明园的美丽神奇,为后文谴责两个“强盗”的罪恶行径做铺垫。
⑤【设问】强调了圆明园对世界的意义,说明圆明园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文明杰作。
⑥【品味词语】这句话中的“东方”能否换成“中国” 为什么
不能。作者把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和圣母院四个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与圆明园相提并论,说明在整个“东方”,只有圆明园能与之媲美,突出强调了圆明园的重要地位。如果换成“中国”,强调意味就淡了。
【过渡句】第4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笔锋一转,由赞美圆明园过渡到下文谴责、抨击英法联军,承上启下。
⑦【抒发情感】强烈谴责和抨击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行为。“强盗”“洗劫”“放火”鲜明地指出“远征”的性质,一针见血。
⑧【反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均为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的丑恶罪行。
【对比、反语】第6段运用了对比、反语的修辞手法,把实施抢劫的欧洲人称为“文明人”,把遭受侵略的中国人称为“野蛮人”,而事实上截然相反,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的谴责和讽刺。
【阅读点睛】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它是一种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意味的修辞手法,带有强烈的感彩。
⑨【品味词语】“展出”和“战利品”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作者站在正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法国政府厚颜无耻的行为进行公开斥责,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⑩【反语】“赞誉”是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尊重人类创造 珍惜文明成果
  在这封信中,作者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谴责了英法联军劫掠和焚毁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铺陈手法的运用
铺陈,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运用铺陈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文章开头,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用铺陈手法,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后世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是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
辛辣的反语
反语,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本文中有许多地方都运用了反语,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漂亮”本是褒义词,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也是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这两句话极具讽刺效果,严厉地谴责了英法联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不以抢劫为耻反以为荣的无耻嘴脸。
读读写写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补充
赞誉(yù)   恍若(huǎnɡ)   绸缎(duàn) 琉璃(liúli) 惊骇(hài) 瞥见(piē) 剪影(jiǎn) 劫掠(lüè) 赃物(zānɡ) 制裁(cái) 荡然无存(dànɡ) 富丽堂huánɡ(皇) fēnɡ(丰)功伟绩 箱箧(qiè)    缀满(zhuì) 朱鹭(lù) 珐琅(fàlánɡ) 典范(fàn) 晨曦(xī) 眼花缭乱(liáo) 不可名zhuànɡ(状)
思考探究 (教材习题)
一 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案 作者的观点是: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 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答案 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 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积累拓展 (教材习题)
四 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分析:“更漂亮”原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
②“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分析:按照常理,文明人应该有文明的样子,但是自称文明人的英法两国却对中国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动——侵略,对圆明园这个人类文明的典范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径——劫掠和焚毁,这里作者用讽刺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
五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一: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巴特勒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
示例二: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可贵的良知。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雨果如果有一点奴颜媚骨,迎合巴特勒之流,迎合政府当局,就不可能仗义执言。雨果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的立场。
转折复句·因果复句
  (1)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4)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杨振宁《邓稼先》)
(1)(2)是转折复句,前后两个分句用“而”或“但”连接,表示后一分句转而陈述与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3)(4)是因果复句,用“所以”“因为”连接,表示前后是因果关系。
转折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等。因果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等。
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公认为是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奇观,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的古典园林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凝聚了文人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重点、难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圆明园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瑰宝,可惜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断壁残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历史记载了这耻辱的一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倾听文学大师正义的呼声。
·教材新知                         
1.作家作品。(PPT展示)
2.背景资料。(PPT展示)
3.速读课文(或听读),字词检测。(见《学练考》听课手册)
【读读写写】
赞yù(誉)    恍若(huǎng)    chóu(绸)缎   琉璃(liúli)
jié(劫)掠    zāng(赃)物     制cái(裁)    dàng(荡)然无存
惊hài(骇) 瞥见(piē) 剪影(jiǎn)
富丽堂huáng(皇)     丰gōng(功)伟绩
【据意猜词】
1.荡然无存: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
2.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描绘。
3.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4.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语境辨析】
1.【多音字】勇于创(chuànɡ)新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ɡ)伤。
2.【形近字】极目瞭望,一座墨绿色的山出现在眼前,缥缈的云雾缭绕在山间。(缭 瞭)
3.【易混词】我从来不奢求自己写出的文字有多么富丽堂皇(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只希望它能载着我的梦飞向远方。
4.【语法】“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此句为因果复句(转折复句 因果复句)。
·教材写法                         
【探究一】 梳理层次,把握观点
1.快速阅读课文,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部分(2~8):赞美圆明园,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第一层(2):过渡段。
第二层(3):热情赞美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
第三层(4~8):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第三部分(9、10):再次表明自己的批判态度,照应开头。
2.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焚毁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探究二】 回顾方法,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
明确: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的一般步骤:①审清题干,明确是分析全文还是某几段(某一段)的论证思路,找到对应的答题区间;②通读对应的答题区间,找出运用了论证方法和能揭示论点的关键词句,划分层次;③针对所划分的层次,归纳论证思路。
2.根据以上方法再次阅读课文,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
作者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先对圆明园进行了梦幻般的描绘,再揭露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暴行,最后表明批判英法联军暴行的态度。
【课堂小结】
雨果先生的这封信既盛赞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又批判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课后继续朗读课文,并完成作业中的基础题部分。
2.了解圆明园的有关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难点]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2.[重点] 认识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学习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表达观点。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了解了作者的观点。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教材写法                         
【探究一】 探奇迹,想象圆明园之美
1.雨果对圆明园总的评价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分写圆明园的
明确:
总评:“世界奇迹”。(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分述:先从圆明园的艺术价值谈起,接着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规模等方面对圆明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成就。(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②具体描绘园中之物。(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屋架、宝石、绸缎、神像、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花园、水池、喷泉、天鹅、朱鹭、孔雀。)
③耗费了巨大劳动。(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的剪影。(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亚洲文明的剪影。)
2.第3段对圆明园的描述,语言生动优美,你最欣赏哪一句或哪几句呢
明确:(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赏析:作者以全球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地位。
(2)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赏析: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用“恍若月宫”形容圆明园,充分体现了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3)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那就是这座园林。
赏析: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琉璃、珐琅是装饰材料;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表明圆明园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
(4)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赏析:把圆明园和世界上其他的有名建筑进行对比,足见圆明园的地位之高。
【大单元勾连】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见《学练考》听课手册)
明确:①《植树的牧羊人》中,作者把阿尔卑斯山地之前的荒凉和后来的生机勃勃进行对比,突出了牧羊人通过植树所创造的奇迹,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②《周亚夫军细柳》中,将霸上、棘门军和细柳军进行对比,突出了周亚夫的治军严明、刚正不阿。
(5)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赏析: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表明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3.谈谈第3段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第3段中,作者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胜景。同时,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盛赞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令人神往的艺术建筑。
【探究二】 悲消失,运用反语控诉
这座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焚为灰烬。面对残垣断壁,法国作家雨果站在正义的立场,怎样对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进行了控诉 试举例加以分析。
明确:运用反语、讽刺进行控诉。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赏析:“更漂亮”,运用反语,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赏析:“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英法联军抢劫了大量财物,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的讽刺和批判。
③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赏析:“文明”“野蛮”运用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作者用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本质。
【探究三】 探目的,分析雨果情感
1.本文是雨果写给巴特勒的回信,那么,巴特勒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巴特勒想利用雨果的声望,为这次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从文中的第1段最后一句可以看出。
2.作者在信中对远征中国提出了怎样的意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针对巴特勒的来信中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在信中,作者首先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世界奇迹圆明园的奇美景象,然后痛斥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行,指出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作者对他们的强盗行径提出了强烈控诉,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
【探究四】 探写法,分析构思匠心
1.为什么不先写“消失”,然后再写“奇迹”
明确:等读者熟悉并热爱圆明园时再写它的被毁,这样在感受上要深切得多。圆明园是属于全世界的,当世界人民了解圆明园后,才会更加痛恨毁灭奇迹的英法联军。
2.作为法国人,面对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辉煌战果”,雨果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写这封信的
明确: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愤怒地谴责。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勇敢揭露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公正客观。
雨果的立场——站在正义和人类良知的立场上。
【探究总结】
这封信针对巴特勒来信中认为的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这一谬论,作者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表达了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材重点 (见《学练考》听课手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清醒的头脑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1.完成《学练考》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8课的训练。
2.试着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可以写你对雨果观点的评价,也可以写你对雨果产生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