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中考三模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语句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含羞草受震动合拢叶片——应激性
B.水螅“出芽”——由小长大
C.蜂鸟每天要吸食与体重相等的蜜浆——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现象
D.绝大多数生物用细胞作单位建造自己的生命大厦——有一定的结构
2.(2024九下·邵东模拟)今年五一劳动节,天气晴朗,中午,小明在公园的裸地、草坪、树林三个地方分别测得空气湿度为32%、41%、52%。请据此分析。得出结论( )
A.影响空气湿度的只有光合作用
B.树木的蒸腾作用比小草的蒸腾作用强
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晴天的湿度比雨天高
3.(2024九下·邵东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四位同学进行识图说结构名称的游戏。识别正确的同学是( )
A.小兰说:图丁中的④是胚珠 B.小伍说:图乙中的②是木质部
C.小辉说:图丙中的④是胚乳 D.小红说:图甲中的③是分生区
4.(2024九下·邵东模拟)小丽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字母“d”装片和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小丽同学想看到尽可能多的细胞,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①④
B.可以直接使用④号镜头尽快找到观察目标
C.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要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小丽同学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D.字母“d”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P”
5.(2024九下·邵东模拟)如图为动物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表示细胞的生长,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而持续生长
B.过程②③表示细胞分裂,结果是细胞的数量增加
C.过程④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并均分为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6.(2024九下·邵东模拟)垂柳和旱柳是北京地区常见的绿化树种。为选育优良的柳树品种,园林工作者进行了如下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垂柳的光合速率一直增强
B.光合作用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的叶绿体中进行
C.随着光照强度增加,旱柳释放的氧气比垂柳少
D.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时,垂柳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同
7.(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对植物进行处理的措施中,与所学生物学原理不相符的是( )
A.去掉大部分的枝叶——减弱蒸腾作用
B.盖遮阳网——促进呼吸作用
C.根部带土坨——保护根尖
D.给植物“打针输液”——主要补充水和无机盐
8.(2024九下·邵东模拟)生物圈是我们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下列不利于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做法是( )
A.节约用纸 B.为减少做家务使用一次性筷子
C.退耕还林 D.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的燃烧
9.(2024九下·邵东模拟)如图为小敏的妈妈在减肥期间的早餐: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从平衡膳食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早餐中应加入馒头等淀粉类食物
B.妈妈可以从牛奶、鸡蛋中获得蛋白质
C.苹果可以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
D.此早餐长期食用有利于减肥且营养均衡
10.(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
A.小肠长5~6米
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壁内有肠腺
D.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
11.(2024九下·邵东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某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在控制所选衣料、奶渍量、洗衣粉用量、用水量均相同的情况下,测得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奶渍所需要时间如下表所示:( )
水温(℃)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时间(s) 28 12 6 4 12 17
A. B.
C. D.
12.(2024九下·邵东模拟)蝗虫的呼吸过程如图所示;空气由气门进入气管主干,然后沿分支的小气管至微气管,然后在微气与肌肉细胞间进行气体交换。微气管与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类似于人体内(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氧气在血管中的运输
C.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D.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13.(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常抠鼻孔会损伤鼻粘膜,破坏入体的第二道防线
B.血吸虫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C.人体的免疫系统可清除体内损伤的细胞
D.目前,艾滋病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的
14.(2024九下·邵东模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白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心脏内的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静脉,不能倒流
B.动脉血管比静脉血管的管壁更厚,弹性更大,它能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
C.某病人在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D.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的右侧出发回到左侧,它与肺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15.(2024九下·邵东模拟)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B.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与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关
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身体消瘦,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D.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幼年时生长教素分泌异常会导致侏儒症或巨人症
16.(2024九下·邵东模拟)每种动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涡虫生活在淡水中,利用触手捕获猎物
B.蛔虫生活在寄主体内,消化器官非常发达
C.縊蛏生活在海洋中,利用体壁进行呼吸
D.蝗虫生活在陆地上,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17.(2024九下·邵东模拟)如图是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示意图,其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只附着在肱骨上
B.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就能完成屈肘动作
C.②是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构成
D.做屈肘动作时①舒张,②收缩
18.(2024九下·邵东模拟)生物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某社团同学选取了多种生物,对这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知识进行了探索,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M表示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B.图乙中若D表示受精卵,则家蚕一生的发育过程是D→A→B→C
C.图丙所示方式成功的关键是1和2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D.图甲、乙、丙的生殖方式都属于有性生殖
19.(2024九下·邵东模拟)科学家将Bt基因导入棉花体内培育出抗棉铃虫棉花品种,使棉花的抗虫性显著提高。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棉花的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B.抗虫棉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
C.这种技术实现了不同生物优良性状的重新组合
D.抗虫基因能够在棉花体内成功表达说明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0.(2024九下·邵东模拟)小丽做馒头、制酸奶、腌泡菜、米酒等发酵食品。他得出的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
A.做米酒的容器要敞开透气 B.做酸奶之前要将器皿煮沸
C.腌制泡菜是要将坛子密封 D.发面时不能用开水化酵母
21.(2024九下·邵东模拟)控制狗皮毛色素分布的基因有三种,其中A1、A2、A3分别控制着沙色、斑点和暗黑色三种性状,且A1对A2、A1对A3、A2对A3都为显性。若基因组成为A1A2的雄性沙色狗与基因组成为A2A3的雌性斑点狗交配,后代小狗的体色最可能的是( )
A.1种,全为沙色 B.2种,沙色和斑点
C.3种,沙色、斑点和暗黑色 D.2种,沙色和暗黑色
22.(2024九下·邵东模拟)养牛场饲养员用杀虫剂消灭苍蝇,第一次使用效果显著,随着使用的次数增加,药效逐渐下降。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正确的是( )
A.杀虫剂增强了苍蝇的繁殖能力
B.杀虫剂的使用对苍蝇进行了定向选择
C.杀虫剂增强了苍蝇的免疫力
D.杀虫剂使苍蝇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23.(2024九下·邵东模拟)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实现该主题,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围湖、毁林造田
D.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24.(2024九下·邵东模拟)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这对相对性状由基因控制。一个长食指的父亲和一个短食指的母亲,他们生了一个长食指的孩子。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长食指一定由显性基因控制
B.母亲一定含控制长食指的基因
C.孩子一定含控制长食指的基因
D.父亲一定不含控制短食指的基因
25.(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的分类,正确的是( )
A.生物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B.生物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生物的相似程度
C.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
D.被子植物主要是依据根、茎、叶进行分类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26.(2024九下·邵东模拟)如图表示病毒、酵母菌、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四种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图 所示生物,该图中标号④所示的结构为 。
(2)图丙与图丁所示生物相比,有 ,因此属于真核生物。人们可以利用图丙所示生物制作的发酵食品有 。
(3)现代酱油的制作工艺中还会在发酵环节适当加入酵母菌和乳酸菌,这样会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填“缩短”或“延长”)发酵时间。制作酱油时在发酵后期都要加入一定的盐分,可延长保存时间,其主要原理是 。
(4)图丁所示生物通过 进行繁殖, (能/不能)在水中运动。
27.(2024九下·邵东模拟)研究人员观察到熊蜂中的工蜂有啃咬植物叶片的行为(图1),但不以啃咬过的叶片为食,也不将叶片带回蜂巢。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研究人员利用未开花的黑芥和熊蜂工蜂设计了实验。甲组叶片被熊蜂啃咬损伤、乙组叶片未损伤,一段时间后统计黑芥开花时间。
①在进行黑芥植株的选取时,应选取生长时期相同的植株。上述实验中设置乙组的目的是 。
②实验结果延甲组的黑芥开花时间比乙组提前了16天。研究人员的假设是 。
③研究人员同时还设置了叶片被人为用工具损伤的丙组,结果甲组开花时间比丙组提前了8天。你推测甲、丙组结果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熊蜂唾液中含有某种(化学)物质缩短了植物开花周期:熊蜂啃咬叶片造成的伤口与人为破坏的伤口形状有差异。
(2)研究人员以同一熊蜂蜂群的工蜂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它们分别在饲喂花粉和不饲喂花粉的情况下对未开花黑芥的损伤行为,结果如图2,实验结果是 ,此实验结果可 。(选填字母序号)
A.为(1)中②的假设提供直接证据 B.为熊蜂啃咬叶片行为的目的作出解释
(3)综合上述实验可知, (用“字母”和“→”表示),这是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间新发现的一种互动方式,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A.熊蜂啃咬未开花植物的叶片 B.花粉匮乏 C.植物的开花时间提前
28.(2024九下·邵东模拟)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分解从胃开始。胃腺能分泌含胃蛋白酶的胃液,胃液呈强酸性,有助于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食物成分进入小肠后,在含胰蛋白酶的胰液等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某生物小组发现,把清蛋白加入琼脂(琼脂是一种凝固剂,加热后为液态,冷却后为“果冻”状固态)中,琼脂会变浑浊;当清蛋白被胰蛋白酶分解后,琼脂就会变得透明。为了研究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是否受酸碱性的影响,该生物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加热熔化的琼脂与清蛋白均匀混合,倒入培养皿中。待冷却凝固后,在浑浊的清蛋白琼脂培养基中上钻出A、B、C三个大小相同的凹孔。
步骤二:在每个凹孔中加入等量的胰蛋白酶和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缓冲剂用于设置相应的酸碱性环境),如图所示。设置5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为1-5号。
步骤三:把培养皿放在37℃的恒温箱中24小时后,测量每个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结果如下表。
组别 加入的缓冲剂类型 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mm)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平均值
A 酸性缓冲剂 2 1 3 2 2 ?
B 中性缓冲剂 8 11 6 9 7 8.2
C 碱性缓冲剂 22 20 23 24 21 22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该实验的步骤三中,培养皿应放在37℃的恒温箱中、原因是 。
(2)上表实验结果中,A组凹孔周围透明区的平均直径为 mm。实验中要收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做的目的是 。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做对照,该凹孔应加入 。
29.(2024九下·邵东模拟)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利用装有红墨水的矿泉水瓶、橡皮管道、多孔阀门、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缩手反射反射弧。
(1)根据模拟装置,请判断B和C分别模拟的是反射弧中的 、 。
(2)制作模型后,兴趣小组成员利用模型来演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请利用箭头和字母写出其传导路径: 。
(3)用针刺激A处,人是先感觉道疼痛还是先缩手? 。其痛觉形成的场所为 。
(4)如果想用此装置模拟“手被针刺痛后感到疼痛”,你觉得可行吗?并说出理由? 。
30.(2024九下·邵东模拟)为研究辣椒高茎和矮茎的遗传规律,某科研团队进行了以下三组杂交实验。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组合 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
1 矮茎×矮茎 全为矮茎
2 高茎×矮茎 高茎:矮茎=1:1
3 高茎×高茎 高茎:矮茎=3:1
(1)辣椒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 ,根据表格中第 组可判断是 显性性状。
(2)若控制辣椒高茎、矮茎的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推测第2组亲本组合中高茎的基因组成是 ;若第3组的后代中,高茎植株的数量为300株,其中基因组成是Bb的植株理论上应有 株。
(3)生殖过程中亲代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给予代的“桥梁”是 。这对基因在受精卵中位于成对的两条 上。
(4)已知辣椒果皮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若把红色果皮辣椒(BB)的花粉人工传粉到黄色果皮(bb)辣椒上,则当年得到的辣椒果皮的基因组成是 ,辣椒果皮的颜色是 。
(5)将矮茎与矮茎杂交得到的种子用紫外线辐射处理后,再将这些种子种下去,结果长成的植株中出现了极少数高茎,并且这些高茎的子代中仍然出现了高茎。像这样的变异属于 变异。
31.(2024九下·邵东模拟)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凶手之一。在体检中,甲、乙两人均检测出尿糖,为进一步确诊他俩是否患有糖尿病,两人在第二天空腹测血糖后,进食了等量的米饭,并在餐后3小时内,每隔一小时分别测一次血糖,结果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人尿液中检测出的葡萄糖图1中的 (填数字)处离开血液,最后随尿液排出体外。
(2)如图2,经检测进食1小时内两人血糖浓度都 ,是因为 。
(3)由图2和图3可知,甲、乙两人中 的血糖调节功能正常,其所出现的尿糖病变,推测可能是肾脏有炎症导致图1中 (填数字)的 作用异常,也可能是他在验尿前曾摄入过多的糖类。
(4)医生从甲的血糖浓度变化及他自述,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的现象,判断他已患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写出胰岛素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含羞草受震动合拢叶片,这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即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使生物能够感知并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A选项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符,A错误;
B、水螅“出芽”实际上描述的是水螅的一种繁殖方式,即无性繁殖中的出芽生殖。这种方式是通过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而不是生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生物体由小长大通常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出芽生殖。因此,B选项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B正确;
C、蜂鸟每天要吸食与体重相等的蜜浆,这体现了生物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这是生物新陈代谢现象的一个具体表现。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等过程。因此,C选项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符,C错误;
D、绝大多数生物用细胞作单位建造自己的生命大厦,这体现了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生物体通过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等过程,形成复杂的组织结构,从而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因此,D选项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符,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解析】【解答】A、虽然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空气湿度(例如,通过植物吸收水分并释放氧气),但影响空气湿度的因素远不止光合作用。例如,蒸腾作用、降水、地形、风速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空气湿度,A错误;B、根据题目描述,小明在公园的裸地、草坪、树林三个地方分别测得空气湿度为32%、41%、52%。这三个地方的主要区别在于植被覆盖情况,其中树林的植被覆盖最为密集,草坪次之,裸地则无植被覆盖。由于树木的蒸腾面积远大于小草,因此树木的蒸腾作用释放的水蒸气量也更多,从而导致树林中的空气湿度最高,B正确;
C、虽然环境确实可以影响生物,但题目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不同植被覆盖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而非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C错误。
D、题目中并未提供雨天与晴天的湿度对比数据,因此无法得出“晴天的湿度比雨天高”的结论。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雨天的湿度会高于晴天,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蒸腾作用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3.【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根尖的结构和功能;茎的结构
【解析】【解答】A、在图丁中,④实际上表示的是子房壁,而不是胚珠。胚珠位于子房内,是将来发育成种子的结构,A错误;
B、在图乙中,②表示的是韧皮部,而不是木质部。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构成维管束,木质部主要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而韧皮部则主要负责运输有机物,B错误;
C、在图丙中,④表示的是子叶,而不是胚乳。虽然有些种子(如玉米、小麦等)具有胚乳,用于储存营养物质,但在此图中,子叶是储存营养物质的主要部分,且该种子看起来更像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其胚乳在发育过程中被子叶所吸收,C错误;
D、在图甲中,③确实表示的是分生区。分生区是根尖的一部分,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根不断伸长,D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体的不同结构和功能,以及识图能力。
图甲中:①是成熟区、②是伸长区、③是分生区、④是根冠;
图乙中:①是树皮、②是形成层、③是木质部、④是髓;
图丙中:①是胚芽、②胚轴、③是胚根、④是子叶;
图丁中:①是花瓣、②是花药、③是花丝、④是子房,据此回答。
4.【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由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共同决定的,且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就越多。在给定的镜头组合中,①是低倍目镜,④是低倍物镜,因此它们的组合能提供的放大倍数最小,从而使得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多,A正确;B、在低倍镜下,由于视野范围较大,更容易快速找到观察目标。而④号镜头是低倍物镜,因此可以直接使用它来尽快找到观察目标,B正确;
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因此,如果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实际上在装片上它位于左下方。为了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小丽同学应该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而不是向右下方,C错误;
D、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立的,且会按照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方式呈现。因此,字母“d”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会变为“p”,D正确。
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成像特点。
(1)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因此物镜有螺纹。目镜是直接放在镜筒里的,因此目镜无螺纹。所以图中的①②为目镜,③④为物镜。
(2)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象可移动到视野中央。
5.【答案】A
【知识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解析】【解答】A、虽然细胞确实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但细胞的生长并不是无限制的。当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其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导致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效率降低。此时,细胞会停止生长,并通过细胞分裂来增加细胞数量,以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A错误;B、过程②和③都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通过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或多个细胞,从而使细胞数量增加,B正确;
C、过程④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在生物体内执行着不同的功能,C正确;
D、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确实会进行复制并均分为完全相同的两份,然后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是保证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稳定传递的重要机制,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等过程。本题要求选出叙述错误的选项。
由图可知,①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的增大;②③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量的增加;④过程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6.【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A、虽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但光合速率并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无限制地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会达到一个最大值,即光饱和点。此时,即使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也不会再增加,A错误;B、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它含有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色素和酶。在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量较多,因此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发生地,B正确;
C、题目中并没有给出垂柳和旱柳在相同光照强度下的具体光合速率数据,因此不能直接判断旱柳释放的氧气是否比垂柳少。但是,从题目中的“为选育优良的柳树品种”这一目的出发,我们可以推测园林工作者可能是在比较不同柳树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如果旱柳的光合速率确实低于垂柳,那么在相同光照强度下,旱柳释放的氧气量就会比垂柳少。因此,C选项的叙述虽然基于假设,但在题目背景下是合理的,且本身没有逻辑错误,C正确;
D、当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时,意味着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由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发生在植物体内,且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利用和产生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可以推断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同,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们如何受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的影响。要求选出叙述错误的选项。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7.【答案】B
【知识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去掉大部分的枝叶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去掉大部分枝叶,减少了叶片的表面积,从而降低了蒸腾作用的强度,A不符合题意;B、盖遮阳网的主要目的是减弱光照强度,从而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速率,减少水分的散失,而不是促进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在活细胞内进行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与光照强度无直接关系,B符合题意;
C、根部带土坨是为了保护根尖。根尖是植物根系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包含有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等重要结构。带土坨移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根尖的损伤,有利于植物移栽后的成活和生长,C不符合题意;
D、给植物“打针输液”主要是为了补充水和无机盐。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水和无机盐是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通过“打针输液”的方式,可以直接将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物体内,满足其生长需求。这种方式在植物移栽、复壮等过程中有广泛应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理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根系的保护以及植物的营养补充方式。
(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8.【答案】B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9.【答案】D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合理营养
【解析】【解答】A.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面粉中含有大量的糖类,所以此早餐中应加入馒头等淀粉类食物,A不符合题意。
B.牛奶和鸡蛋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建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B不符合题意。
C.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维生素和无机盐,苹果可以帮助她补充维生素,C不符合题意。
D.鸡蛋和鲜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苹果含丰富的维生素,缺少糖类物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10.【答案】C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AB.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长5~6米,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这些结构使小肠内表面积增大,吸收面积大,AB正确。
C.小肠壁内有肠腺,肠腺能分泌小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可以将营养物质彻底分解,让小肠起主要的消化作用,与吸收营养物质无关,C错误。
D.小肠绒毛中有丰富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下方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肠腺,可产生消化液,有利于消化。
11.【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其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会逐渐增强,反应速率也会加快。但是,当温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酶的空间结构会遭到破坏,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数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水温从30℃逐渐升高到60℃,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这说明酶的活性在逐渐增强,反应速率在加快。然而,当水温继续升高到70℃和80℃时,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反而增加,这说明酶的活性开始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根据酶的作用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在这个实验中,60℃是酶的最适温度。在60℃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最短。而当水温低于或高于60℃时,酶的活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导致反应速率减慢,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增加。最后,我们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题目要求选出与表格数据相符的选项,即描述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关系的选项。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洗涤效果(用除去奶渍所需时间表示)与水温之间呈现出一个先快后慢再快的趋势,但实际上在超过最适温度后应该是逐渐减慢的。不过由于选项中只有B选项(洗涤效果先增强后减弱)与这一趋势相符(尽管它没有明确指出最适温度),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加酶洗衣粉中酶的作用特性,特别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此题中把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的好坏转换成除去奶渍所需时间的长短,除去奶渍所需时间越少,说明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越好。实验中测得了这种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 根据表中数据记录的除去奶渍所需时间的多少来确定最好的水温条件。
12.【答案】D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首先,我们来看蝗虫的呼吸过程。根据题目描述,空气由气门进入蝗虫的气管主干,然后沿着分支的小气管到达微气管。在微气管与肌肉细胞之间,气体交换发生,即氧气进入肌肉细胞,而二氧化碳从肌肉细胞排出。这个过程是昆虫特有的呼吸方式,称为气管呼吸。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因此,动脉血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流经组织的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昆虫微气管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时,氧气由气门进入气管主干,然后沿分支的小气管至微气管,再进入组织细胞内,故该过程类似与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包括: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通气)、②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即肺换气)、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
13.【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A、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皮肤和黏膜构成,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经常抠鼻孔确实会损伤鼻粘膜,但这主要影响的是第一道防线,而不是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它们能够破坏多种病原体,A错误;B、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血吸虫是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它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通过其排泄物或分泌物散播病原体。但血吸虫本身并不直接作为传染源,而是需要寄生在宿主内才能散播病原体,B错误;
C、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免疫监视。免疫监视能够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死亡的细胞,以及识别并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这是免疫系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C正确;
D、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艾滋病。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包括切断传播途径(如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等)和保护易感人群(如避免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可能传播病毒的物品等),D错误。
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传染病和免疫的相关知识。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14.【答案】C
【知识点】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血常规化验单
【解析】【解答】A、心脏内的血液有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动脉,不能倒流,A错误;
B、动脉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B错误;
C、白细胞有吞食病菌,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身体有炎症,白细胞会增多,C正确;
D、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的左侧出发回到右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将血液送出心脏;静脉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较慢,将血液送回心脏;
(2)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能够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流动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3)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有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的作用是防御和保护,红细胞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血小板是止血和凝血。
(4)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指从“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的循环路线,在全身毛细血管处由于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从“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的循环路线称为肺循环,在肺部毛细血管处经过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15.【答案】C
【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A、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是激素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A正确;
B、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男孩长喉结、胡须等,B正确;
C、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果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就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食量大增而身体却逐渐消瘦,情绪易于激动,失眠健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C错误;
D、侏儒症和巨人症是由生长激素分泌不正常所引起的,侏儒症是因为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而巨人症是因为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16.【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涡虫生活在淡水中,但它们并不利用触手捕获猎物。实际上,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它们通过口来捕获猎物,并进行消化。触手并不是涡虫用来捕获猎物的器官,A错误;B、蛔虫是一种寄生生物,它们生活在寄主体内,如人类的肠道中。由于寄生生活的特殊性,蛔虫的消化器官并不发达,甚至退化,它们主要依靠从寄主体内获取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B错误;
C、縊蛏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它们通过鳃进行呼吸,而不是利用体壁。体壁在软体动物中主要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并不直接参与呼吸过程,C错误;
D、蝗虫是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它们的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撑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同时,外骨骼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这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陆地上的环境相对干燥,如果体内水分蒸发过快,昆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D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蝗虫体表具有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的水分蒸发,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成长而长大,因此有蜕皮现象,经过5次蜕皮后,长出翅膀能飞变成成虫。
17.【答案】C
【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A、图中①肱二头肌附在肱骨和另一块骨上,不符合题意;
B、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不符合题意;
C、②肱三头肌是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构成,具有遇刺激而收缩的特性,符合题意;
D、做屈肘动作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
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18.【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在图甲中,M表示的发育过程是从幼体到成体的显著变化,这种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显著变化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A正确;B、在图乙中,若D表示受精卵,那么家蚕的一生会经历受精卵(D)、幼虫(A)、蛹(B)和成虫(C)四个阶段,这是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B正确;
C、图丙展示的是植物嫁接的过程。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因为形成层是植物体内分生组织最活跃的部分,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接穗和砧木愈合在一起,C正确;
D、图甲和图乙展示的都是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昆虫的生殖方式通常是有性生殖,即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然而,图丙展示的是植物的嫁接过程,嫁接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它不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而是直接利用植物体的营养器官(如茎)进行繁殖,D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界的生殖和发育现象,包括变态发育、家蚕的发育过程、植物嫁接的关键以及生殖方式的判断。
(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发育,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蝉、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3)变态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特指昆虫和两栖动物。
(4)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而有性生殖指的是有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参与的生殖过程。
19.【答案】A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的Bt基因稳定地整合到棉花细胞的基因组中,并随着棉花的繁殖而传递给后代。这种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B、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内,并使其稳定遗传给后代的技术。在这个例子中,科学家正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导入棉花体内,培育出了抗棉铃虫的棉花品种,B正确;
C、转基因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实现不同生物优良性状的重新组合。在这个例子中,Bt基因来自其他生物(可能是细菌),具有抗虫的特性,科学家将其导入棉花体内,使棉花获得了抗虫的新性状。这种技术打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优良性状的重新组合,C正确;
D、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这个例子中,抗虫基因能够在棉花体内成功表达,说明该基因在棉花细胞内被转录成了mRNA,并进一步被翻译成具有抗虫功能的蛋白质。这直接证明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遗传变异的类型。
(1)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2)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20.【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米酒的制作主要依赖于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在有氧条件下生存,也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但在制作米酒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需要将容器密封,以创造无氧环境。如果容器敞开透气,酵母菌会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糖分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但不会产生酒精,从而影响米酒的品质,A错误;B、做酸奶之前将器皿煮沸是为了消毒杀菌,防止杂菌污染酸奶。酸奶的制作依赖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如果器皿中有其他杂菌存在,会干扰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甚至导致酸奶制作失败,B正确;
C、腌制泡菜时需要将坛子密封,以创造无氧环境。泡菜的制作主要依赖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分解蔬菜中的糖分,产生乳酸和其他风味物质,使泡菜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如果坛子不密封,空气中的氧气会进入坛内,抑制乳酸菌的发酵作用,甚至导致泡菜变质,C正确;
D、发面时不能用开水化酵母是因为高温会破坏酵母菌的活性。酵母菌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其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果用开水化酵母,高温会使酵母菌的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活性,无法发挥发酵作用。因此,在发面时应该使用温水或冷水来化酵母,以保证酵母菌的活性,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和注意事项。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发酵,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21.【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给出的基因显隐性关系:A 1对A2、A1对A3、A2对A 3都为显性。这意味着,只要个体携带A1基因,无论其是否还携带其他基因,其表现型都将是沙色;如果个体携带A2但不携带A1,且可能携带A3或不含A3 ,其表现型都将是斑点;只有当个体只携带A3 基因时,其表现型才是暗黑色。已知狗的沙色、斑点和暗黑色是相对性状。若基因组成为A1A2的雄性沙色狗与基因组成为A2A3的雌性斑点狗交配,遗传图谱如下:
后代小狗表现型可能是沙色和斑点2种,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显隐性关系在遗传中的应用。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2.【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在生存过程中会经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在这个例子中,杀虫剂作为一种选择压力,对苍蝇种群进行了定向选择。那些对杀虫剂敏感的苍蝇被杀死,而对杀虫剂具有抗药性的苍蝇则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随着杀虫剂使用次数的增加,具有更强抗药性的苍蝇在种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导致药效逐渐下降,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3.【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可能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从而大量繁殖,占据优势地位,排挤本地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A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包括珍惜动物在内的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防止或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为它们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这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符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题,B正确;
C、围湖、毁林造田会破坏湖泊和森林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失衡。湖泊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森林则是地球的“肺”,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因此,围湖、毁林造田的做法是错误的,C错误;
D、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我们应该在保护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②迁地保护。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4.【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假如父亲的长食指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生了一个长食指的孩子基因为组成为Aa,则母亲为短食指杂合体基因组成为Aa,与A结论不符合,A不符合题意。
B.假如父亲的长食指为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或Aa,母亲为短食指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则他们生了一个长食指的孩子基因组成为Aa,与B结论不相符,B不符合题意。
C.一个长食指的父亲和一个短食指的母亲,他们生了一个长食指的孩子,孩子表现出来了长食指的性状,则孩子一定有长食指的基因,C符合题意。
D.由B可知,当父亲的长食指为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含有50%短食指的基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25.【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A、生物分类的单位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即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共同特征也最多,A错误;B、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等方面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反映了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B正确;
C、如前所述,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共同特征也最多,C错误;
D、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最繁茂、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的是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在被子植物中相对稳定且易于观察和比较。而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在被子植物中变化较大,不适合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分类的相关知识。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26.【答案】(1)乙;蛋白质外壳
(2)成形的细胞核;甜酒(米酒、包子、馒头)
(3)缩短;盐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4)分裂;能
【知识点】细菌的生殖;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在给出的四种生物中,图1所示的生物是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不具有细胞结构,而是由外部的蛋白质外壳(即图1中的标号④所示结构)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故填:乙;蛋白质外壳。
(2)图丙所示的是酵母菌,它是一种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属于真核生物。而图丁所示的是细菌,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成形的细胞核。人们可以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制作多种食品,如甜酒(米酒)、包子、馒头等。
故填:成形的细胞核;甜酒(米酒、包子、馒头)。
(3)在现代酱油的制作工艺中,为了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并缩短发酵时间,会适当加入酵母菌和乳酸菌。这两种微生物能够协同作用,促进酱油的发酵过程。此外,在制作酱油的发酵后期加入一定的盐分可以延长其保存时间。这是因为盐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从而减缓酱油的腐败速度。因此,
故填:缩短;盐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4)图丁所示的是细菌,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能够迅速地进行分裂并增殖。此外,有些细菌(如鞭毛菌)还能够在水中进行运动,这是通过它们身上的鞭毛来实现的。故填:分裂;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病毒、酵母菌、细菌的相关内容。图中: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细胞核,④蛋白质外壳,⑤内部的遗传物质,⑥细胞壁,⑦细胞膜,⑧细胞质,⑨细胞核;A是DNA集中区域,B是细胞膜,C是细胞壁,D是荚膜,E是细胞质,F是鞭毛。
27.【答案】(1)作为对照;叶片受损会使黑芥开花提前(合理即可)
(2)饲喂花粉的熊蜂组叶片受损占比少于不饲喂花粉的熊蜂组;B
(3)B→A→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①在实验设计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设置对照组来排除其他无关变量的干扰。在本实验中,为了研究熊蜂啃咬叶片对黑芥开花时间的影响,应选取生长时期相同的黑芥植株作为实验材料,并设置乙组(叶片未损伤的植株)作为对照组。乙组的设置目的是与甲组(叶片被熊蜂啃咬损伤的植株)进行对比,从而明确叶片受损是否会对黑芥的开花时间产生影响。
②根据实验结果,甲组的黑芥开花时间比乙组提前了16天。这一结果支持了研究人员的假设,即叶片受损会使黑芥的开花时间提前。这一假设的提出是基于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即熊蜂啃咬叶片的行为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了黑芥的生长发育,从而使其提前开花。
故填:①作为对照;②叶片受损会使黑芥开花提前(合理即可) 。
(2)实验结果显示,饲喂花粉的熊蜂组对未开花黑芥的叶片受损占比少于不饲喂花粉的熊蜂组。这一结果直接说明了花粉的供应情况对熊蜂啃咬叶片行为的影响。当熊蜂得到足够的花粉时,它们对叶片的啃咬行为会减少;而当花粉匮乏时,熊蜂可能会通过啃咬叶片来寻找其他资源或触发植物的某种反应。因此,这一实验结果可以为熊蜂啃咬叶片行为的目的作出解释(选项B正确),即熊蜂在花粉匮乏时可能通过啃咬叶片来应对不利的环境条件。而它并不能直接为(1)中②的假设“叶片受损会使黑芥开花提前”提供直接证据(选项A错误),因为该假设主要关注的是叶片受损与黑芥开花时间的关系,而不是熊蜂啃咬叶片行为的原因。
故填:饲喂花粉的熊蜂组叶片受损占比少于不饲喂花粉的熊蜂组;B。
(3)综合上述实验可知,熊蜂与开花植物之间存在一种新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概括为:当花粉匮乏时(B),熊蜂会啃咬未开花的植物叶片(A),而这种啃咬行为会促使植物提前开花(C)。因此,可以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为:B→A→C。这是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策略,有助于植物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如花粉供应不足时)通过提前开花来吸引传粉者,从而完成繁殖过程。
故填:B→A→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设计与分析的相关知识。(1)探究实验六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8.【答案】(1)不同类型的酸碱度冲剂;37℃模拟人体正常温度,胰蛋白酶的活性最高,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强
(2)2;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3)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碱性缓冲剂可以促进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4)等量的碱性缓冲剂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是否受酸碱性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类型的酸碱度冲剂,即酸性缓冲剂、中性缓冲剂和碱性缓冲剂。为了模拟人体内的环境,实验过程中需要将培养皿放在37℃的恒温箱中。这是因为37℃是人体正常的体温,胰蛋白酶在此温度下活性最高,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也最强。
故填:不同类型的酸碱度冲剂;37℃模拟人体正常温度,胰蛋白酶的活性最高,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强。
(2)在实验结果中,A组凹孔周围透明区的平均直径为2mm(注意题目中的原始答案有误,应为2mm而非1mm)。实验中收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由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随机因素导致个别测量结果的偏差,通过计算平均值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实验结果的整体趋势。
故填:2;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条件下,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在碱性缓冲剂条件下(C组),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强,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最大;而在酸性缓冲剂条件下(A组),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弱,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最小。因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碱性缓冲剂可以促进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故填: 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碱性缓冲剂可以促进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做对照实验。在这个对照实验中,该凹孔应加入等量的碱性缓冲剂但不加入胰蛋白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胰蛋白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单独观察碱性缓冲剂对蛋白质分解的作用。如果碱性缓冲剂本身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那么在该凹孔周围也应该会出现透明区;如果碱性缓冲剂没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那么该凹孔周围将保持浑浊状态。
故填: 等量的碱性缓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设计与分析的相关知识。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9.【答案】(1)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2)A→B→C→D→E
(3)先缩手;大脑皮层
(4)不可行,因为没有模拟出兴奋从脊髓传递至大脑皮层处形成痛觉的过程,此装置只模拟出了缩手反射这个简单反射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1)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在题目给出的模拟装置中,我们需要根据各个部分的功能来判断B和C所模拟的反射弧部分。由于B部分负责将刺激从感受器(A)传递到神经中枢,因此B模拟的是传入神经;而C部分则负责处理这些刺激并产生相应的反应,因此C模拟的是神经中枢。
故填: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2)在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刺激首先被感受器(A)接收,然后通过传入神经(B)传递到神经中枢(C),神经中枢对刺激进行处理后,再通过传出神经(D)将信号传递到效应器(E),最终引起缩手反应。因此,其传导路径可以表示为:A→B→C→D→E。
故填: A→B→C→D→E 。
(3)在缩手反射中,由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痛觉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且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对刺激的处理速度通常快于大脑皮层,因此当用针刺激A处时,人会先缩手后感觉到疼痛。痛觉形成的场所是大脑皮层,它是处理感觉信息的高级中枢。
故填:先缩手;大脑皮层。
(4)此装置主要用于模拟缩手反射这一简单反射过程,它并没有模拟出兴奋从脊髓传递至大脑皮层处形成痛觉的过程。因此,如果想用此装置来模拟“手被针刺痛后感到疼痛”这一复杂过程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脊髓和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而此装置并未包含这些部分。
故填: 不可行,因为没有模拟出兴奋从脊髓传递至大脑皮层处形成痛觉的过程,此装置只模拟出了缩手反射这个简单反射。
【分析】(1)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一般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效应器。
30.【答案】(1)相对性状;3;高茎
(2)Bb;200
(3)生殖细胞;染色体
(4)bb;黄色
(5)可遗传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辣椒的高茎和矮茎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它们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表格中第2组实验“高茎×矮茎,后代高茎:矮茎=1:1”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因为在杂交实验中,如果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携带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即携带两个相同的隐性基因),那么后代应该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但在这个实验中后代出现了隐性性状,说明高茎亲本不可能是显性纯合子,而是杂合子,即携带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高茎是显性性状。
故填:相对性状;3;高茎。(2)通过分析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是1:1,亲代矮茎的基因组成是bb,高茎的基因组成是Bb,遗传图解如下所示:
所以推测第2组亲本组合中高茎的基因组成是Bb。通过(1)分析,3组的亲代的基因组成分别是Bb,Bb,遗传图解如下所示:
分析可知,子代高茎中Bb的基因组成占2/3,若第3组的后代中,高茎植株的数量为300株,其中基因组成是Bb的植株理论上应有300×2/3=200株。
故填:Bb;200。
(3)在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将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子代。这些基因在受精卵中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随着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最终形成具有特定性状的个体。因此,生殖细胞是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桥梁”。
故填:生殖细胞;染色体。
(4)已知辣椒果皮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如果把红色果皮辣椒(BB)的花粉人工传粉到黄色果皮(bb)辣椒上,由于红色果皮辣椒的花粉只含有B基因,而黄色果皮辣椒的卵细胞只含有b基因,因此它们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只能是Bb。由于B是显性基因,所以当年得到的辣椒果皮的颜色应该是红色,但其基因组成是Bb,表现为杂合子。
故填:bb;黄色。
(5)将矮茎与矮茎杂交得到的种子用紫外线辐射处理后,再将这些种子种下去,结果长成的植株中出现了极少数高茎,并且这些高茎的子代中仍然出现了高茎。这种变异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如紫外线辐射)引起的遗传物质(如DNA)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能够遗传给后代。因此,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与之相对的是不可遗传变异,它通常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变异,但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因此不能遗传给后代。
故填: 可遗传。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31.【答案】(1)3
(2)增高;米饭中的淀粉在小肠中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
(3)乙;5;重吸收
(4)胰岛素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尿的形成和排出;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1)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经过肾脏的过滤作用后,大部分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只有很小一部分随尿液排出体外。然而,在图1中,如果葡萄糖在3处(即肾小管处)没有被正常重吸收,而是直接离开了血液,那么它就会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甲、乙两人尿液中检测出的葡萄糖是在图1中的3处离开血液并随尿液排出的。
故填:3。
(2)如图2所示,当甲、乙两人进食后,特别是进食了含有淀粉的米饭,米饭中的淀粉在小肠中会被消化酶分解为葡萄糖,并随后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这导致两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高。因此,在进食后的1小时内,两人的血糖浓度都会增高。
故填:增高;米饭中的淀粉在小肠中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
(3)根据图2和图3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乙的血糖浓度在进食后虽然有所升高,但在餐后3小时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这表明乙的血糖调节功能是正常的。而甲的血糖浓度在餐后持续升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趋势,这可能是糖尿病的症状。对于甲所出现的尿糖病变,除了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血糖过高外,还有可能是肾脏有炎症导致肾小管(图1中的5处)的重吸收作用异常,使得葡萄糖没有被正常重吸收回血液而随尿液排出。另外,也不能排除甲在验尿前曾摄入过多糖类的可能性。
故填:乙;5;重吸收。
(4)医生根据甲的血糖浓度变化以及他自述的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的现象,判断甲已患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的血糖调节失衡的疾病。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人体内起着调节糖代谢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同时还能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等。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注射胰岛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血糖平衡。
故填:胰岛素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观图可知:1入球小动脉,2出球小动脉,3肾小球,4肾小囊,5肾小管,6集合管,7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8肾动脉。
1 / 12024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中考三模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语句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含羞草受震动合拢叶片——应激性
B.水螅“出芽”——由小长大
C.蜂鸟每天要吸食与体重相等的蜜浆——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现象
D.绝大多数生物用细胞作单位建造自己的生命大厦——有一定的结构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含羞草受震动合拢叶片,这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即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使生物能够感知并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A选项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符,A错误;
B、水螅“出芽”实际上描述的是水螅的一种繁殖方式,即无性繁殖中的出芽生殖。这种方式是通过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而不是生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生物体由小长大通常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出芽生殖。因此,B选项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B正确;
C、蜂鸟每天要吸食与体重相等的蜜浆,这体现了生物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这是生物新陈代谢现象的一个具体表现。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等过程。因此,C选项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符,C错误;
D、绝大多数生物用细胞作单位建造自己的生命大厦,这体现了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生物体通过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等过程,形成复杂的组织结构,从而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因此,D选项描述的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符,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2024九下·邵东模拟)今年五一劳动节,天气晴朗,中午,小明在公园的裸地、草坪、树林三个地方分别测得空气湿度为32%、41%、52%。请据此分析。得出结论( )
A.影响空气湿度的只有光合作用
B.树木的蒸腾作用比小草的蒸腾作用强
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晴天的湿度比雨天高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解析】【解答】A、虽然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空气湿度(例如,通过植物吸收水分并释放氧气),但影响空气湿度的因素远不止光合作用。例如,蒸腾作用、降水、地形、风速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空气湿度,A错误;B、根据题目描述,小明在公园的裸地、草坪、树林三个地方分别测得空气湿度为32%、41%、52%。这三个地方的主要区别在于植被覆盖情况,其中树林的植被覆盖最为密集,草坪次之,裸地则无植被覆盖。由于树木的蒸腾面积远大于小草,因此树木的蒸腾作用释放的水蒸气量也更多,从而导致树林中的空气湿度最高,B正确;
C、虽然环境确实可以影响生物,但题目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不同植被覆盖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而非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C错误。
D、题目中并未提供雨天与晴天的湿度对比数据,因此无法得出“晴天的湿度比雨天高”的结论。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雨天的湿度会高于晴天,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蒸腾作用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3.(2024九下·邵东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四位同学进行识图说结构名称的游戏。识别正确的同学是( )
A.小兰说:图丁中的④是胚珠 B.小伍说:图乙中的②是木质部
C.小辉说:图丙中的④是胚乳 D.小红说:图甲中的③是分生区
【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根尖的结构和功能;茎的结构
【解析】【解答】A、在图丁中,④实际上表示的是子房壁,而不是胚珠。胚珠位于子房内,是将来发育成种子的结构,A错误;
B、在图乙中,②表示的是韧皮部,而不是木质部。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构成维管束,木质部主要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而韧皮部则主要负责运输有机物,B错误;
C、在图丙中,④表示的是子叶,而不是胚乳。虽然有些种子(如玉米、小麦等)具有胚乳,用于储存营养物质,但在此图中,子叶是储存营养物质的主要部分,且该种子看起来更像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其胚乳在发育过程中被子叶所吸收,C错误;
D、在图甲中,③确实表示的是分生区。分生区是根尖的一部分,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根不断伸长,D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体的不同结构和功能,以及识图能力。
图甲中:①是成熟区、②是伸长区、③是分生区、④是根冠;
图乙中:①是树皮、②是形成层、③是木质部、④是髓;
图丙中:①是胚芽、②胚轴、③是胚根、④是子叶;
图丁中:①是花瓣、②是花药、③是花丝、④是子房,据此回答。
4.(2024九下·邵东模拟)小丽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字母“d”装片和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小丽同学想看到尽可能多的细胞,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①④
B.可以直接使用④号镜头尽快找到观察目标
C.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要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小丽同学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D.字母“d”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P”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由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共同决定的,且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就越多。在给定的镜头组合中,①是低倍目镜,④是低倍物镜,因此它们的组合能提供的放大倍数最小,从而使得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多,A正确;B、在低倍镜下,由于视野范围较大,更容易快速找到观察目标。而④号镜头是低倍物镜,因此可以直接使用它来尽快找到观察目标,B正确;
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因此,如果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实际上在装片上它位于左下方。为了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小丽同学应该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而不是向右下方,C错误;
D、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立的,且会按照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方式呈现。因此,字母“d”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会变为“p”,D正确。
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成像特点。
(1)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因此物镜有螺纹。目镜是直接放在镜筒里的,因此目镜无螺纹。所以图中的①②为目镜,③④为物镜。
(2)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象可移动到视野中央。
5.(2024九下·邵东模拟)如图为动物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表示细胞的生长,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而持续生长
B.过程②③表示细胞分裂,结果是细胞的数量增加
C.过程④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并均分为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答案】A
【知识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解析】【解答】A、虽然细胞确实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但细胞的生长并不是无限制的。当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其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导致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效率降低。此时,细胞会停止生长,并通过细胞分裂来增加细胞数量,以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A错误;B、过程②和③都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通过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或多个细胞,从而使细胞数量增加,B正确;
C、过程④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在生物体内执行着不同的功能,C正确;
D、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确实会进行复制并均分为完全相同的两份,然后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是保证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稳定传递的重要机制,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等过程。本题要求选出叙述错误的选项。
由图可知,①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的增大;②③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量的增加;④过程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6.(2024九下·邵东模拟)垂柳和旱柳是北京地区常见的绿化树种。为选育优良的柳树品种,园林工作者进行了如下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垂柳的光合速率一直增强
B.光合作用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的叶绿体中进行
C.随着光照强度增加,旱柳释放的氧气比垂柳少
D.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时,垂柳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A、虽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但光合速率并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无限制地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会达到一个最大值,即光饱和点。此时,即使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也不会再增加,A错误;B、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它含有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色素和酶。在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量较多,因此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发生地,B正确;
C、题目中并没有给出垂柳和旱柳在相同光照强度下的具体光合速率数据,因此不能直接判断旱柳释放的氧气是否比垂柳少。但是,从题目中的“为选育优良的柳树品种”这一目的出发,我们可以推测园林工作者可能是在比较不同柳树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如果旱柳的光合速率确实低于垂柳,那么在相同光照强度下,旱柳释放的氧气量就会比垂柳少。因此,C选项的叙述虽然基于假设,但在题目背景下是合理的,且本身没有逻辑错误,C正确;
D、当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时,意味着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由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发生在植物体内,且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利用和产生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可以推断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同,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们如何受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的影响。要求选出叙述错误的选项。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7.(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对植物进行处理的措施中,与所学生物学原理不相符的是( )
A.去掉大部分的枝叶——减弱蒸腾作用
B.盖遮阳网——促进呼吸作用
C.根部带土坨——保护根尖
D.给植物“打针输液”——主要补充水和无机盐
【答案】B
【知识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去掉大部分的枝叶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去掉大部分枝叶,减少了叶片的表面积,从而降低了蒸腾作用的强度,A不符合题意;B、盖遮阳网的主要目的是减弱光照强度,从而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速率,减少水分的散失,而不是促进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在活细胞内进行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与光照强度无直接关系,B符合题意;
C、根部带土坨是为了保护根尖。根尖是植物根系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包含有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等重要结构。带土坨移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根尖的损伤,有利于植物移栽后的成活和生长,C不符合题意;
D、给植物“打针输液”主要是为了补充水和无机盐。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水和无机盐是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通过“打针输液”的方式,可以直接将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物体内,满足其生长需求。这种方式在植物移栽、复壮等过程中有广泛应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理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根系的保护以及植物的营养补充方式。
(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8.(2024九下·邵东模拟)生物圈是我们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下列不利于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做法是( )
A.节约用纸 B.为减少做家务使用一次性筷子
C.退耕还林 D.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的燃烧
【答案】B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9.(2024九下·邵东模拟)如图为小敏的妈妈在减肥期间的早餐: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从平衡膳食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早餐中应加入馒头等淀粉类食物
B.妈妈可以从牛奶、鸡蛋中获得蛋白质
C.苹果可以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
D.此早餐长期食用有利于减肥且营养均衡
【答案】D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合理营养
【解析】【解答】A.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面粉中含有大量的糖类,所以此早餐中应加入馒头等淀粉类食物,A不符合题意。
B.牛奶和鸡蛋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建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B不符合题意。
C.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维生素和无机盐,苹果可以帮助她补充维生素,C不符合题意。
D.鸡蛋和鲜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苹果含丰富的维生素,缺少糖类物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10.(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
A.小肠长5~6米
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壁内有肠腺
D.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
【答案】C
【知识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析】【解答】AB.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长5~6米,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这些结构使小肠内表面积增大,吸收面积大,AB正确。
C.小肠壁内有肠腺,肠腺能分泌小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可以将营养物质彻底分解,让小肠起主要的消化作用,与吸收营养物质无关,C错误。
D.小肠绒毛中有丰富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下方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肠腺,可产生消化液,有利于消化。
11.(2024九下·邵东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某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在控制所选衣料、奶渍量、洗衣粉用量、用水量均相同的情况下,测得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奶渍所需要时间如下表所示:( )
水温(℃)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时间(s) 28 12 6 4 12 17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其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会逐渐增强,反应速率也会加快。但是,当温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酶的空间结构会遭到破坏,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数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水温从30℃逐渐升高到60℃,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这说明酶的活性在逐渐增强,反应速率在加快。然而,当水温继续升高到70℃和80℃时,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反而增加,这说明酶的活性开始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根据酶的作用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在这个实验中,60℃是酶的最适温度。在60℃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最短。而当水温低于或高于60℃时,酶的活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导致反应速率减慢,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增加。最后,我们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题目要求选出与表格数据相符的选项,即描述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关系的选项。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洗涤效果(用除去奶渍所需时间表示)与水温之间呈现出一个先快后慢再快的趋势,但实际上在超过最适温度后应该是逐渐减慢的。不过由于选项中只有B选项(洗涤效果先增强后减弱)与这一趋势相符(尽管它没有明确指出最适温度),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加酶洗衣粉中酶的作用特性,特别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此题中把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的好坏转换成除去奶渍所需时间的长短,除去奶渍所需时间越少,说明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越好。实验中测得了这种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 根据表中数据记录的除去奶渍所需时间的多少来确定最好的水温条件。
12.(2024九下·邵东模拟)蝗虫的呼吸过程如图所示;空气由气门进入气管主干,然后沿分支的小气管至微气管,然后在微气与肌肉细胞间进行气体交换。微气管与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类似于人体内(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氧气在血管中的运输
C.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D.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答案】D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首先,我们来看蝗虫的呼吸过程。根据题目描述,空气由气门进入蝗虫的气管主干,然后沿着分支的小气管到达微气管。在微气管与肌肉细胞之间,气体交换发生,即氧气进入肌肉细胞,而二氧化碳从肌肉细胞排出。这个过程是昆虫特有的呼吸方式,称为气管呼吸。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因此,动脉血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流经组织的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昆虫微气管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时,氧气由气门进入气管主干,然后沿分支的小气管至微气管,再进入组织细胞内,故该过程类似与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包括: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通气)、②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即肺换气)、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
13.(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常抠鼻孔会损伤鼻粘膜,破坏入体的第二道防线
B.血吸虫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C.人体的免疫系统可清除体内损伤的细胞
D.目前,艾滋病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的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A、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皮肤和黏膜构成,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经常抠鼻孔确实会损伤鼻粘膜,但这主要影响的是第一道防线,而不是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它们能够破坏多种病原体,A错误;B、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血吸虫是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它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通过其排泄物或分泌物散播病原体。但血吸虫本身并不直接作为传染源,而是需要寄生在宿主内才能散播病原体,B错误;
C、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免疫监视。免疫监视能够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死亡的细胞,以及识别并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这是免疫系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C正确;
D、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艾滋病。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包括切断传播途径(如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等)和保护易感人群(如避免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可能传播病毒的物品等),D错误。
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传染病和免疫的相关知识。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14.(2024九下·邵东模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白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心脏内的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静脉,不能倒流
B.动脉血管比静脉血管的管壁更厚,弹性更大,它能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
C.某病人在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D.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的右侧出发回到左侧,它与肺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答案】C
【知识点】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血常规化验单
【解析】【解答】A、心脏内的血液有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动脉,不能倒流,A错误;
B、动脉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B错误;
C、白细胞有吞食病菌,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身体有炎症,白细胞会增多,C正确;
D、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的左侧出发回到右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将血液送出心脏;静脉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较慢,将血液送回心脏;
(2)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能够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流动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3)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有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的作用是防御和保护,红细胞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血小板是止血和凝血。
(4)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指从“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的循环路线,在全身毛细血管处由于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从“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的循环路线称为肺循环,在肺部毛细血管处经过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15.(2024九下·邵东模拟)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B.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与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关
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身体消瘦,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D.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幼年时生长教素分泌异常会导致侏儒症或巨人症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A、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是激素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A正确;
B、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男孩长喉结、胡须等,B正确;
C、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果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就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食量大增而身体却逐渐消瘦,情绪易于激动,失眠健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C错误;
D、侏儒症和巨人症是由生长激素分泌不正常所引起的,侏儒症是因为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而巨人症是因为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16.(2024九下·邵东模拟)每种动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涡虫生活在淡水中,利用触手捕获猎物
B.蛔虫生活在寄主体内,消化器官非常发达
C.縊蛏生活在海洋中,利用体壁进行呼吸
D.蝗虫生活在陆地上,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涡虫生活在淡水中,但它们并不利用触手捕获猎物。实际上,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它们通过口来捕获猎物,并进行消化。触手并不是涡虫用来捕获猎物的器官,A错误;B、蛔虫是一种寄生生物,它们生活在寄主体内,如人类的肠道中。由于寄生生活的特殊性,蛔虫的消化器官并不发达,甚至退化,它们主要依靠从寄主体内获取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B错误;
C、縊蛏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它们通过鳃进行呼吸,而不是利用体壁。体壁在软体动物中主要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并不直接参与呼吸过程,C错误;
D、蝗虫是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它们的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撑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同时,外骨骼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这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陆地上的环境相对干燥,如果体内水分蒸发过快,昆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D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蝗虫体表具有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的水分蒸发,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成长而长大,因此有蜕皮现象,经过5次蜕皮后,长出翅膀能飞变成成虫。
17.(2024九下·邵东模拟)如图是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示意图,其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只附着在肱骨上
B.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就能完成屈肘动作
C.②是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构成
D.做屈肘动作时①舒张,②收缩
【答案】C
【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A、图中①肱二头肌附在肱骨和另一块骨上,不符合题意;
B、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不符合题意;
C、②肱三头肌是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构成,具有遇刺激而收缩的特性,符合题意;
D、做屈肘动作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
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18.(2024九下·邵东模拟)生物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某社团同学选取了多种生物,对这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知识进行了探索,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M表示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B.图乙中若D表示受精卵,则家蚕一生的发育过程是D→A→B→C
C.图丙所示方式成功的关键是1和2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D.图甲、乙、丙的生殖方式都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在图甲中,M表示的发育过程是从幼体到成体的显著变化,这种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显著变化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A正确;B、在图乙中,若D表示受精卵,那么家蚕的一生会经历受精卵(D)、幼虫(A)、蛹(B)和成虫(C)四个阶段,这是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B正确;
C、图丙展示的是植物嫁接的过程。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因为形成层是植物体内分生组织最活跃的部分,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接穗和砧木愈合在一起,C正确;
D、图甲和图乙展示的都是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昆虫的生殖方式通常是有性生殖,即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然而,图丙展示的是植物的嫁接过程,嫁接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它不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而是直接利用植物体的营养器官(如茎)进行繁殖,D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界的生殖和发育现象,包括变态发育、家蚕的发育过程、植物嫁接的关键以及生殖方式的判断。
(1)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发育,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蝉、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3)变态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特指昆虫和两栖动物。
(4)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而有性生殖指的是有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参与的生殖过程。
19.(2024九下·邵东模拟)科学家将Bt基因导入棉花体内培育出抗棉铃虫棉花品种,使棉花的抗虫性显著提高。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棉花的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B.抗虫棉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
C.这种技术实现了不同生物优良性状的重新组合
D.抗虫基因能够在棉花体内成功表达说明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A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的Bt基因稳定地整合到棉花细胞的基因组中,并随着棉花的繁殖而传递给后代。这种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B、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内,并使其稳定遗传给后代的技术。在这个例子中,科学家正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导入棉花体内,培育出了抗棉铃虫的棉花品种,B正确;
C、转基因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实现不同生物优良性状的重新组合。在这个例子中,Bt基因来自其他生物(可能是细菌),具有抗虫的特性,科学家将其导入棉花体内,使棉花获得了抗虫的新性状。这种技术打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优良性状的重新组合,C正确;
D、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这个例子中,抗虫基因能够在棉花体内成功表达,说明该基因在棉花细胞内被转录成了mRNA,并进一步被翻译成具有抗虫功能的蛋白质。这直接证明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遗传变异的类型。
(1)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2)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20.(2024九下·邵东模拟)小丽做馒头、制酸奶、腌泡菜、米酒等发酵食品。他得出的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
A.做米酒的容器要敞开透气 B.做酸奶之前要将器皿煮沸
C.腌制泡菜是要将坛子密封 D.发面时不能用开水化酵母
【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米酒的制作主要依赖于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在有氧条件下生存,也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但在制作米酒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需要将容器密封,以创造无氧环境。如果容器敞开透气,酵母菌会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糖分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但不会产生酒精,从而影响米酒的品质,A错误;B、做酸奶之前将器皿煮沸是为了消毒杀菌,防止杂菌污染酸奶。酸奶的制作依赖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如果器皿中有其他杂菌存在,会干扰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甚至导致酸奶制作失败,B正确;
C、腌制泡菜时需要将坛子密封,以创造无氧环境。泡菜的制作主要依赖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分解蔬菜中的糖分,产生乳酸和其他风味物质,使泡菜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如果坛子不密封,空气中的氧气会进入坛内,抑制乳酸菌的发酵作用,甚至导致泡菜变质,C正确;
D、发面时不能用开水化酵母是因为高温会破坏酵母菌的活性。酵母菌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其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果用开水化酵母,高温会使酵母菌的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活性,无法发挥发酵作用。因此,在发面时应该使用温水或冷水来化酵母,以保证酵母菌的活性,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和注意事项。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发酵,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21.(2024九下·邵东模拟)控制狗皮毛色素分布的基因有三种,其中A1、A2、A3分别控制着沙色、斑点和暗黑色三种性状,且A1对A2、A1对A3、A2对A3都为显性。若基因组成为A1A2的雄性沙色狗与基因组成为A2A3的雌性斑点狗交配,后代小狗的体色最可能的是( )
A.1种,全为沙色 B.2种,沙色和斑点
C.3种,沙色、斑点和暗黑色 D.2种,沙色和暗黑色
【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给出的基因显隐性关系:A 1对A2、A1对A3、A2对A 3都为显性。这意味着,只要个体携带A1基因,无论其是否还携带其他基因,其表现型都将是沙色;如果个体携带A2但不携带A1,且可能携带A3或不含A3 ,其表现型都将是斑点;只有当个体只携带A3 基因时,其表现型才是暗黑色。已知狗的沙色、斑点和暗黑色是相对性状。若基因组成为A1A2的雄性沙色狗与基因组成为A2A3的雌性斑点狗交配,遗传图谱如下:
后代小狗表现型可能是沙色和斑点2种,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显隐性关系在遗传中的应用。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2.(2024九下·邵东模拟)养牛场饲养员用杀虫剂消灭苍蝇,第一次使用效果显著,随着使用的次数增加,药效逐渐下降。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正确的是( )
A.杀虫剂增强了苍蝇的繁殖能力
B.杀虫剂的使用对苍蝇进行了定向选择
C.杀虫剂增强了苍蝇的免疫力
D.杀虫剂使苍蝇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在生存过程中会经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在这个例子中,杀虫剂作为一种选择压力,对苍蝇种群进行了定向选择。那些对杀虫剂敏感的苍蝇被杀死,而对杀虫剂具有抗药性的苍蝇则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随着杀虫剂使用次数的增加,具有更强抗药性的苍蝇在种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导致药效逐渐下降,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3.(2024九下·邵东模拟)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实现该主题,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围湖、毁林造田
D.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可能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从而大量繁殖,占据优势地位,排挤本地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A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包括珍惜动物在内的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防止或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为它们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这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符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题,B正确;
C、围湖、毁林造田会破坏湖泊和森林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失衡。湖泊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森林则是地球的“肺”,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因此,围湖、毁林造田的做法是错误的,C错误;
D、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我们应该在保护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②迁地保护。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4.(2024九下·邵东模拟)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这对相对性状由基因控制。一个长食指的父亲和一个短食指的母亲,他们生了一个长食指的孩子。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长食指一定由显性基因控制
B.母亲一定含控制长食指的基因
C.孩子一定含控制长食指的基因
D.父亲一定不含控制短食指的基因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假如父亲的长食指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生了一个长食指的孩子基因为组成为Aa,则母亲为短食指杂合体基因组成为Aa,与A结论不符合,A不符合题意。
B.假如父亲的长食指为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或Aa,母亲为短食指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则他们生了一个长食指的孩子基因组成为Aa,与B结论不相符,B不符合题意。
C.一个长食指的父亲和一个短食指的母亲,他们生了一个长食指的孩子,孩子表现出来了长食指的性状,则孩子一定有长食指的基因,C符合题意。
D.由B可知,当父亲的长食指为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含有50%短食指的基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25.(2024九下·邵东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的分类,正确的是( )
A.生物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B.生物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生物的相似程度
C.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
D.被子植物主要是依据根、茎、叶进行分类的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A、生物分类的单位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即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共同特征也最多,A错误;B、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等方面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反映了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B正确;
C、如前所述,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共同特征也最多,C错误;
D、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最繁茂、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的是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在被子植物中相对稳定且易于观察和比较。而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在被子植物中变化较大,不适合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分类的相关知识。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26.(2024九下·邵东模拟)如图表示病毒、酵母菌、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四种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图 所示生物,该图中标号④所示的结构为 。
(2)图丙与图丁所示生物相比,有 ,因此属于真核生物。人们可以利用图丙所示生物制作的发酵食品有 。
(3)现代酱油的制作工艺中还会在发酵环节适当加入酵母菌和乳酸菌,这样会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填“缩短”或“延长”)发酵时间。制作酱油时在发酵后期都要加入一定的盐分,可延长保存时间,其主要原理是 。
(4)图丁所示生物通过 进行繁殖, (能/不能)在水中运动。
【答案】(1)乙;蛋白质外壳
(2)成形的细胞核;甜酒(米酒、包子、馒头)
(3)缩短;盐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4)分裂;能
【知识点】细菌的生殖;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在给出的四种生物中,图1所示的生物是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不具有细胞结构,而是由外部的蛋白质外壳(即图1中的标号④所示结构)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故填:乙;蛋白质外壳。
(2)图丙所示的是酵母菌,它是一种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属于真核生物。而图丁所示的是细菌,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成形的细胞核。人们可以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制作多种食品,如甜酒(米酒)、包子、馒头等。
故填:成形的细胞核;甜酒(米酒、包子、馒头)。
(3)在现代酱油的制作工艺中,为了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并缩短发酵时间,会适当加入酵母菌和乳酸菌。这两种微生物能够协同作用,促进酱油的发酵过程。此外,在制作酱油的发酵后期加入一定的盐分可以延长其保存时间。这是因为盐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从而减缓酱油的腐败速度。因此,
故填:缩短;盐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4)图丁所示的是细菌,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能够迅速地进行分裂并增殖。此外,有些细菌(如鞭毛菌)还能够在水中进行运动,这是通过它们身上的鞭毛来实现的。故填:分裂;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病毒、酵母菌、细菌的相关内容。图中: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细胞核,④蛋白质外壳,⑤内部的遗传物质,⑥细胞壁,⑦细胞膜,⑧细胞质,⑨细胞核;A是DNA集中区域,B是细胞膜,C是细胞壁,D是荚膜,E是细胞质,F是鞭毛。
27.(2024九下·邵东模拟)研究人员观察到熊蜂中的工蜂有啃咬植物叶片的行为(图1),但不以啃咬过的叶片为食,也不将叶片带回蜂巢。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研究人员利用未开花的黑芥和熊蜂工蜂设计了实验。甲组叶片被熊蜂啃咬损伤、乙组叶片未损伤,一段时间后统计黑芥开花时间。
①在进行黑芥植株的选取时,应选取生长时期相同的植株。上述实验中设置乙组的目的是 。
②实验结果延甲组的黑芥开花时间比乙组提前了16天。研究人员的假设是 。
③研究人员同时还设置了叶片被人为用工具损伤的丙组,结果甲组开花时间比丙组提前了8天。你推测甲、丙组结果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熊蜂唾液中含有某种(化学)物质缩短了植物开花周期:熊蜂啃咬叶片造成的伤口与人为破坏的伤口形状有差异。
(2)研究人员以同一熊蜂蜂群的工蜂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它们分别在饲喂花粉和不饲喂花粉的情况下对未开花黑芥的损伤行为,结果如图2,实验结果是 ,此实验结果可 。(选填字母序号)
A.为(1)中②的假设提供直接证据 B.为熊蜂啃咬叶片行为的目的作出解释
(3)综合上述实验可知, (用“字母”和“→”表示),这是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间新发现的一种互动方式,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A.熊蜂啃咬未开花植物的叶片 B.花粉匮乏 C.植物的开花时间提前
【答案】(1)作为对照;叶片受损会使黑芥开花提前(合理即可)
(2)饲喂花粉的熊蜂组叶片受损占比少于不饲喂花粉的熊蜂组;B
(3)B→A→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①在实验设计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设置对照组来排除其他无关变量的干扰。在本实验中,为了研究熊蜂啃咬叶片对黑芥开花时间的影响,应选取生长时期相同的黑芥植株作为实验材料,并设置乙组(叶片未损伤的植株)作为对照组。乙组的设置目的是与甲组(叶片被熊蜂啃咬损伤的植株)进行对比,从而明确叶片受损是否会对黑芥的开花时间产生影响。
②根据实验结果,甲组的黑芥开花时间比乙组提前了16天。这一结果支持了研究人员的假设,即叶片受损会使黑芥的开花时间提前。这一假设的提出是基于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即熊蜂啃咬叶片的行为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了黑芥的生长发育,从而使其提前开花。
故填:①作为对照;②叶片受损会使黑芥开花提前(合理即可) 。
(2)实验结果显示,饲喂花粉的熊蜂组对未开花黑芥的叶片受损占比少于不饲喂花粉的熊蜂组。这一结果直接说明了花粉的供应情况对熊蜂啃咬叶片行为的影响。当熊蜂得到足够的花粉时,它们对叶片的啃咬行为会减少;而当花粉匮乏时,熊蜂可能会通过啃咬叶片来寻找其他资源或触发植物的某种反应。因此,这一实验结果可以为熊蜂啃咬叶片行为的目的作出解释(选项B正确),即熊蜂在花粉匮乏时可能通过啃咬叶片来应对不利的环境条件。而它并不能直接为(1)中②的假设“叶片受损会使黑芥开花提前”提供直接证据(选项A错误),因为该假设主要关注的是叶片受损与黑芥开花时间的关系,而不是熊蜂啃咬叶片行为的原因。
故填:饲喂花粉的熊蜂组叶片受损占比少于不饲喂花粉的熊蜂组;B。
(3)综合上述实验可知,熊蜂与开花植物之间存在一种新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概括为:当花粉匮乏时(B),熊蜂会啃咬未开花的植物叶片(A),而这种啃咬行为会促使植物提前开花(C)。因此,可以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为:B→A→C。这是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策略,有助于植物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如花粉供应不足时)通过提前开花来吸引传粉者,从而完成繁殖过程。
故填:B→A→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设计与分析的相关知识。(1)探究实验六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8.(2024九下·邵东模拟)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分解从胃开始。胃腺能分泌含胃蛋白酶的胃液,胃液呈强酸性,有助于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食物成分进入小肠后,在含胰蛋白酶的胰液等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某生物小组发现,把清蛋白加入琼脂(琼脂是一种凝固剂,加热后为液态,冷却后为“果冻”状固态)中,琼脂会变浑浊;当清蛋白被胰蛋白酶分解后,琼脂就会变得透明。为了研究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是否受酸碱性的影响,该生物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加热熔化的琼脂与清蛋白均匀混合,倒入培养皿中。待冷却凝固后,在浑浊的清蛋白琼脂培养基中上钻出A、B、C三个大小相同的凹孔。
步骤二:在每个凹孔中加入等量的胰蛋白酶和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缓冲剂用于设置相应的酸碱性环境),如图所示。设置5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为1-5号。
步骤三:把培养皿放在37℃的恒温箱中24小时后,测量每个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结果如下表。
组别 加入的缓冲剂类型 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mm)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平均值
A 酸性缓冲剂 2 1 3 2 2 ?
B 中性缓冲剂 8 11 6 9 7 8.2
C 碱性缓冲剂 22 20 23 24 21 22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该实验的步骤三中,培养皿应放在37℃的恒温箱中、原因是 。
(2)上表实验结果中,A组凹孔周围透明区的平均直径为 mm。实验中要收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做的目的是 。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做对照,该凹孔应加入 。
【答案】(1)不同类型的酸碱度冲剂;37℃模拟人体正常温度,胰蛋白酶的活性最高,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强
(2)2;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3)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碱性缓冲剂可以促进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4)等量的碱性缓冲剂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是否受酸碱性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类型的酸碱度冲剂,即酸性缓冲剂、中性缓冲剂和碱性缓冲剂。为了模拟人体内的环境,实验过程中需要将培养皿放在37℃的恒温箱中。这是因为37℃是人体正常的体温,胰蛋白酶在此温度下活性最高,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也最强。
故填:不同类型的酸碱度冲剂;37℃模拟人体正常温度,胰蛋白酶的活性最高,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强。
(2)在实验结果中,A组凹孔周围透明区的平均直径为2mm(注意题目中的原始答案有误,应为2mm而非1mm)。实验中收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由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随机因素导致个别测量结果的偏差,通过计算平均值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实验结果的整体趋势。
故填:2;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条件下,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在碱性缓冲剂条件下(C组),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强,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最大;而在酸性缓冲剂条件下(A组),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弱,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最小。因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碱性缓冲剂可以促进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故填: 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碱性缓冲剂可以促进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做对照实验。在这个对照实验中,该凹孔应加入等量的碱性缓冲剂但不加入胰蛋白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胰蛋白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单独观察碱性缓冲剂对蛋白质分解的作用。如果碱性缓冲剂本身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那么在该凹孔周围也应该会出现透明区;如果碱性缓冲剂没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那么该凹孔周围将保持浑浊状态。
故填: 等量的碱性缓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设计与分析的相关知识。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9.(2024九下·邵东模拟)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利用装有红墨水的矿泉水瓶、橡皮管道、多孔阀门、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缩手反射反射弧。
(1)根据模拟装置,请判断B和C分别模拟的是反射弧中的 、 。
(2)制作模型后,兴趣小组成员利用模型来演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请利用箭头和字母写出其传导路径: 。
(3)用针刺激A处,人是先感觉道疼痛还是先缩手? 。其痛觉形成的场所为 。
(4)如果想用此装置模拟“手被针刺痛后感到疼痛”,你觉得可行吗?并说出理由? 。
【答案】(1)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2)A→B→C→D→E
(3)先缩手;大脑皮层
(4)不可行,因为没有模拟出兴奋从脊髓传递至大脑皮层处形成痛觉的过程,此装置只模拟出了缩手反射这个简单反射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1)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在题目给出的模拟装置中,我们需要根据各个部分的功能来判断B和C所模拟的反射弧部分。由于B部分负责将刺激从感受器(A)传递到神经中枢,因此B模拟的是传入神经;而C部分则负责处理这些刺激并产生相应的反应,因此C模拟的是神经中枢。
故填: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2)在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刺激首先被感受器(A)接收,然后通过传入神经(B)传递到神经中枢(C),神经中枢对刺激进行处理后,再通过传出神经(D)将信号传递到效应器(E),最终引起缩手反应。因此,其传导路径可以表示为:A→B→C→D→E。
故填: A→B→C→D→E 。
(3)在缩手反射中,由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痛觉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且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对刺激的处理速度通常快于大脑皮层,因此当用针刺激A处时,人会先缩手后感觉到疼痛。痛觉形成的场所是大脑皮层,它是处理感觉信息的高级中枢。
故填:先缩手;大脑皮层。
(4)此装置主要用于模拟缩手反射这一简单反射过程,它并没有模拟出兴奋从脊髓传递至大脑皮层处形成痛觉的过程。因此,如果想用此装置来模拟“手被针刺痛后感到疼痛”这一复杂过程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脊髓和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而此装置并未包含这些部分。
故填: 不可行,因为没有模拟出兴奋从脊髓传递至大脑皮层处形成痛觉的过程,此装置只模拟出了缩手反射这个简单反射。
【分析】(1)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一般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效应器。
30.(2024九下·邵东模拟)为研究辣椒高茎和矮茎的遗传规律,某科研团队进行了以下三组杂交实验。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组合 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
1 矮茎×矮茎 全为矮茎
2 高茎×矮茎 高茎:矮茎=1:1
3 高茎×高茎 高茎:矮茎=3:1
(1)辣椒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 ,根据表格中第 组可判断是 显性性状。
(2)若控制辣椒高茎、矮茎的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推测第2组亲本组合中高茎的基因组成是 ;若第3组的后代中,高茎植株的数量为300株,其中基因组成是Bb的植株理论上应有 株。
(3)生殖过程中亲代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给予代的“桥梁”是 。这对基因在受精卵中位于成对的两条 上。
(4)已知辣椒果皮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若把红色果皮辣椒(BB)的花粉人工传粉到黄色果皮(bb)辣椒上,则当年得到的辣椒果皮的基因组成是 ,辣椒果皮的颜色是 。
(5)将矮茎与矮茎杂交得到的种子用紫外线辐射处理后,再将这些种子种下去,结果长成的植株中出现了极少数高茎,并且这些高茎的子代中仍然出现了高茎。像这样的变异属于 变异。
【答案】(1)相对性状;3;高茎
(2)Bb;200
(3)生殖细胞;染色体
(4)bb;黄色
(5)可遗传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辣椒的高茎和矮茎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它们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表格中第2组实验“高茎×矮茎,后代高茎:矮茎=1:1”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因为在杂交实验中,如果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携带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即携带两个相同的隐性基因),那么后代应该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但在这个实验中后代出现了隐性性状,说明高茎亲本不可能是显性纯合子,而是杂合子,即携带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高茎是显性性状。
故填:相对性状;3;高茎。(2)通过分析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是1:1,亲代矮茎的基因组成是bb,高茎的基因组成是Bb,遗传图解如下所示:
所以推测第2组亲本组合中高茎的基因组成是Bb。通过(1)分析,3组的亲代的基因组成分别是Bb,Bb,遗传图解如下所示:
分析可知,子代高茎中Bb的基因组成占2/3,若第3组的后代中,高茎植株的数量为300株,其中基因组成是Bb的植株理论上应有300×2/3=200株。
故填:Bb;200。
(3)在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将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子代。这些基因在受精卵中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随着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最终形成具有特定性状的个体。因此,生殖细胞是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桥梁”。
故填:生殖细胞;染色体。
(4)已知辣椒果皮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如果把红色果皮辣椒(BB)的花粉人工传粉到黄色果皮(bb)辣椒上,由于红色果皮辣椒的花粉只含有B基因,而黄色果皮辣椒的卵细胞只含有b基因,因此它们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只能是Bb。由于B是显性基因,所以当年得到的辣椒果皮的颜色应该是红色,但其基因组成是Bb,表现为杂合子。
故填:bb;黄色。
(5)将矮茎与矮茎杂交得到的种子用紫外线辐射处理后,再将这些种子种下去,结果长成的植株中出现了极少数高茎,并且这些高茎的子代中仍然出现了高茎。这种变异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如紫外线辐射)引起的遗传物质(如DNA)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能够遗传给后代。因此,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与之相对的是不可遗传变异,它通常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变异,但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因此不能遗传给后代。
故填: 可遗传。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31.(2024九下·邵东模拟)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凶手之一。在体检中,甲、乙两人均检测出尿糖,为进一步确诊他俩是否患有糖尿病,两人在第二天空腹测血糖后,进食了等量的米饭,并在餐后3小时内,每隔一小时分别测一次血糖,结果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人尿液中检测出的葡萄糖图1中的 (填数字)处离开血液,最后随尿液排出体外。
(2)如图2,经检测进食1小时内两人血糖浓度都 ,是因为 。
(3)由图2和图3可知,甲、乙两人中 的血糖调节功能正常,其所出现的尿糖病变,推测可能是肾脏有炎症导致图1中 (填数字)的 作用异常,也可能是他在验尿前曾摄入过多的糖类。
(4)医生从甲的血糖浓度变化及他自述,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的现象,判断他已患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写出胰岛素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
【答案】(1)3
(2)增高;米饭中的淀粉在小肠中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
(3)乙;5;重吸收
(4)胰岛素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尿的形成和排出;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1)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经过肾脏的过滤作用后,大部分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只有很小一部分随尿液排出体外。然而,在图1中,如果葡萄糖在3处(即肾小管处)没有被正常重吸收,而是直接离开了血液,那么它就会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甲、乙两人尿液中检测出的葡萄糖是在图1中的3处离开血液并随尿液排出的。
故填:3。
(2)如图2所示,当甲、乙两人进食后,特别是进食了含有淀粉的米饭,米饭中的淀粉在小肠中会被消化酶分解为葡萄糖,并随后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这导致两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高。因此,在进食后的1小时内,两人的血糖浓度都会增高。
故填:增高;米饭中的淀粉在小肠中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
(3)根据图2和图3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乙的血糖浓度在进食后虽然有所升高,但在餐后3小时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这表明乙的血糖调节功能是正常的。而甲的血糖浓度在餐后持续升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趋势,这可能是糖尿病的症状。对于甲所出现的尿糖病变,除了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血糖过高外,还有可能是肾脏有炎症导致肾小管(图1中的5处)的重吸收作用异常,使得葡萄糖没有被正常重吸收回血液而随尿液排出。另外,也不能排除甲在验尿前曾摄入过多糖类的可能性。
故填:乙;5;重吸收。
(4)医生根据甲的血糖浓度变化以及他自述的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的现象,判断甲已患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的血糖调节失衡的疾病。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人体内起着调节糖代谢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同时还能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等。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注射胰岛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血糖平衡。
故填:胰岛素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观图可知:1入球小动脉,2出球小动脉,3肾小球,4肾小囊,5肾小管,6集合管,7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8肾动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