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最苦和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3、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略读法、合作研讨、质疑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查找有关梁启超和创作背景资料、解决生字词;
2、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选取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
2、略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一、导入新课: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走近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苦”与“乐”是9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乏哲人志士精彩的论述,也不乏平常老百姓深刻的思考。而作为思想家的梁启超,则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写出了自己对苦与乐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四、词语把握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 卸却(xiè) 悲天悯人(mǐn) 循环(xún)
恩惠(huì) 监督(dū) 安分(fèn) 纵(zòng)然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五、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整体理解,小组讨论:
1、人生什么事最苦?哪些段落写最苦?
2、人生什么事最乐呢 哪些段落写最乐?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4、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分——总
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了我们,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四、课堂小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
五、作业设计
发散思维活动:
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责任是 。”
示例: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来合作研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写作方法。
二、合作研讨
小组合作研讨,发表看法:
1、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排比。在否定了“贫”“失意”“老”“死”之后,引出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第二段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什么?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什么?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
明确: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3、第二段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4、第三段列举了哪些具体的生活事例?说明了什么?
明确:“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是人生最苦的事。
5、第三段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明确: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6、第四段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1)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3)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尽责后的轻松愉快心情。证明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浅显易懂。
7、第五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明确:(1)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的遭遇的激愤。
(2)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含义:(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证明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
8、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因为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
9、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明确: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10、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最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三、写法探究
思考与讨论,小结:
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明确:论证方法:引言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2、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整理与文中警句意思相近的名言,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小组讨论后,发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读完本文,联系自己说说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小组讨论后,发言:
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③尽贵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六、布置作业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