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 农业 手工业 商业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汉代曲柄锄汉代耧车汉代大镰春秋战国: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汉代:牛耕和铁制农具逐渐普及二牛三人 二牛二人 一牛一人 二牛一人 西汉东汉犁评犁槃犁壁轻、省、深、稳直辕犁唐朝:曲辕犁 在唐代,曲辕犁是标志性的农具。而且不仅在唐代。可以说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都是标志性的农具。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 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汉代直辕犁唐代曲辕犁 战国时期粟的亩产大约将近今天的80市斤,西汉时提高到93市斤,高产田能达到117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约达到200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高产田能达到500多市斤。
——《中国历史通论》
农业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社会的牛耕现代社会的牛耕上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发展传统步犁定型,并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拓展: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兼并问题)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土地公有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你如何解读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悯农诗
唐·李绅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呢? 答:繁重的赋役 【泰半之赋(赋税)、沉重的力役(徭役)】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一项重大活动1、传说:
2、战国:
3、汉代:
4、灌溉工具的改进:大禹治水都江堰和郑国渠井渠法、治理黄河(王景) 立井水车、高转筒车(隋唐五代)
水转翻车(宋代)
风力水车(明清) “鱼嘴”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王景治黄(东汉)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筒车翻车风力水车高转筒车黄梅戏《天仙配》片断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样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类型有何特点?……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土地,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保守性、封闭性)
④长期占主导地位(脆弱性)请思考:我们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呢?积极性: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4、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5、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局限性:
1、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具有脆弱性(天灾),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生存环境恶化
3、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