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21:3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前几日在朋友圈中有幸读到《余映潮教学艺术经典语录——读写结合,形式丰富》一文,真是如获珍宝,收获颇丰。原来读写结合竟有如此新奇之角度,竟有如此多样之形式。于是在《土地的誓言》一课中稍作尝试,望“以读促写”,通过阅读汲取写作的养分;望“以写促读”,通过写作加深阅读的体验。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揣摩精彩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独特的抒情方式,以读促写,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学习抒情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背景,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
(一)猜猜“我”的故乡
以学生课前预习所创作的诗歌作为谜语,学生竞猜:小诗人的故乡在哪里?通过感受故土之情,引出课文。
故乡
凉皮辣子肉夹馍,
二世亡秦长恨歌。
曲江池畔夜鸣曲,
玉颜空死马嵬坡。
(西安)
故乡
清清湖水是你梳妆的镜子,
绿绿草原是你美丽的衣裙,
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
悠扬的马头琴声中,
少女翩翩起舞。
(内蒙古)
(设计目的:《土地的誓言》最大的难点就是由于学生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没有故土沦丧、四处漂泊的经历和体验,难以真正的走入课文,把握作者对故乡炽痛且深沉的爱意。设置谜语竞猜的环节,既让学生通过写作回顾家乡风貌,感受故土美好,容易理解作者家乡被摧残后的愤恨。又让学生“小试牛刀”,为之后有关“乡情”的写作训练打下基础。)
(二)想象这一片土地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土地景象的语句,并且根据这些景物猜测端木蕻良的故乡在哪里。
预设:第一段从“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到“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段从“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作者的故乡在东北,从白桦林、高粱、黑土地等可以看出。
2.教师朗读第一段中描写土地景象的语句,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勾勒东北景象,并用固定的句式描述。
这是一片_________的土地,我看见了……(表述中要求使用修辞手法)
预设:这是一片富饶、美丽、生机勃勃、神秘的土地。
(设计目的:“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让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妙用修辞手法,将聆听过程中眼前所见之景用灵动的语言描绘出来,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品味作者的情感
过渡提问:看着这些美丽的图片,大家对东北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喜爱、向往)
那么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的作者又会对故土怀有怎样的感情?
1.学生以小组形式,阅读第一段,寻找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简要分析,并且品读这句话的妙处。
预设:
(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运用呼告的手法,将倾诉对象拟人化,直接倾诉自己对土地的强烈思念。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间接抒发对故土的深切依恋。
2.师生总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和具体方法。
3.学生配乐朗读,并明确朗诵需要注意的问题:语速、语气、重音等。
(设计目的:本文最大亮点在于一个“情”字。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时而直陈肺腑,变换人称,妙用修辞,使情感像火山喷发,宣泄奔腾;时而细描景物,叠印画面,又使情感像涓涓细流,深入人心。这一环节通过品析、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抒情,为“读写结合”打好基础。)
(四)听听爷爷的故事
过渡提问:既然作者这么思念自己的故乡,为什么不回归故土,反而选择流浪呢?
预设:因为“九一八”事变,东北被日军占领了。
1.学生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2.学生朗读采访稿。
3.教师展示东北被侵占前后的图片。
(五)诵读土地的誓言
过渡提问:同学们,如果这是你们的故乡,不,这就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祖国,此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预设: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我们的祖国
1.学生寻找作者发出的誓言,小组赛读
2.全班齐读誓言
(六)写作训练
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设计目的:《土地的誓言》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巧妙运用的典范。既以倾诉式的语言直抒对故土的眷恋,又借有意味的景物暗含对故土的依恋。设置这一题目,是想让学生在写作中效仿本文,学会如何抒情;又通过写作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