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课堂导入
年份 招录人数 报考人数 最高竞争比
2020 24128 1395845 2315:1
2019 14537 1353478 4040:1
2018 28533 1564153 2666:1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会争相报考公务员?
图一
图二
思考:从图一到图二,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科举教育
学堂教育
时间 事件
1898
1901
新政开始后
1904
1905
1906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进行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
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
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学习任务:梳理晚清教育、官制变革大事
②内容:
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①形式: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③目的:
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1、科举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
材料二: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1)背景: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①新时代下,科举制受到很大冲击。
②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2)表现:
①经济特科
②废八股,改策论
①设学堂(1901)废科举(1905)
②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1)戊戌变法时期:
(2)清末新政时期: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1、科举制度的变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2)官制改革:
官制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新政始末。这一时期的文官设置,以西洋官制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六部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使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关逐渐分立,基本建构了中国文官的近代框架。
①裁减冗署冗官
②总理衙门 外务部;
③设立新部门
1、科举制度的变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
(3)选官制度变革:
①1904《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②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官制改革:
1904年初,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 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陆宗舆
曹汝霖
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
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2、选官制度的改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3)选官制度变革:
(4)评价:
②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史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大势所趋: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癸卯学制”颁行的意义。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材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程及课时
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
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忠孝)色彩;注重实用人才(通才)的培养。
意义:“癸卯学制”的颁行,统一了清朝全国的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新式人才(新政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合作探究】
1、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确立议会制共和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废除八股取士
C
2、下表为《1901-1905年清末新政措施一览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清末新政( )
A.对官制进行改革
B.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C.注重留学生教育
D.成为洋人的朝廷
A
类别 主要措施
政治改革 外务部取代总理备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裁撤冗衙冗员
军事改革 废武科,设武备学堂,裁汰绿营防勇,设练兵处
教育改革 废除科举考试,选派留学生等
经济改革 制定商律,设立商部,力行保商之政
社会改革 允许满汉通婚,解除妇女缠足,禁止鸦片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依据:
(2)内容: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①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①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②尽管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3)意义: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1)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和甄别
(2)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3)甄别:
对文官的文凭、经历、工作学识等甄别,以作留任依据。
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考试任用之法,一时不能遽为施行,而任用之途稍广,则救济之法宜严,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
——《政府公报》1914年2月27日
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
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
郁达夫
(1996—1945)
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40页内容,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员选任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及评价。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成立后,一切公务人员之考试权皆属于考试院;其不经考试院或不遵守考试法所特定之办法,而行使考试权者,以越权论。考试院不提出质询者,以废职论……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铨叙制度》1947
(1)措施:
②文官任用制度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考试院、《考试法》)
①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2)评价
①制度规定严密。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3、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 )
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D
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等文官考试法案。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任职令》、《文官考试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据此可知( )
A.立法规范近代政府行政 B.近代公务员制度已经建立
C.民国实现了政治近代化 D.官制改革借鉴了西方经验
A
考试院掌考试及考试行政事宜,并由其考选委员会主持考试。在举行考试时,考试院组织典试委员会办理具体考试工作。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其中"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和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 ——白钢《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特点:
①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吸收和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发展到公务员制度。
②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③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构——考试院负责。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④《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法律制度更加完备⑤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干部的含义
历史纵横
1941年10月,中央明确规定,除军队干部外,党的干部都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由组织部统一管理。 ——张鹏翔《党管干部原则的实践历程与启示》
凡属担负全国各个方面重要职务的干部均应由中央加以管理。
——《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195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改革开放前(1949——1978):沿用旧制 → 建立新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内容: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十部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陆续制定制度和措施,到1956年基本上形成一套系统的干部人事制度,此后直至80年代。 ——白钢《政治制度史》
(3)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①改革:
②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
根本原则:
党管干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①_________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②1994年,__________________制度建立。
③2005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④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
1993年
公务员考试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考试录用制度
公务员
(1)建立过程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透明化、公开化、平等化
(2)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参考答案】①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坚持党管干部。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③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④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试分析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