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08:3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外交
1.1950年2月的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讶”,甚至质问他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  )
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
2.下面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3.1954年10月,周恩来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新中国(  )
A.在外交上逐步淡化意识形态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4.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5.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机场对周恩来总理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美两国携手建立多极化格局
B.中美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之间消除了一切分歧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6.1979年以来,中国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 343亿美元,设立近100万家外商投资企业。这表明当代中国外交追求(  )
A.独立自主         B.互利共赢
C.天下为公 D.世界和平
7.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8.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 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
C 尼克松总统访华 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
9.《上合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9年至2021年合作纲要》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够加强边境地区军事互信,有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反映出当代中国外交致力于(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努力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固的军事同盟
C.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
D.实现边境地区军事政治一体化
10.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内瓦会议召开以前,中国政府就决定在会议之外与英国代表进行接触。会议期间,英方对中方释放出较为友好的态度,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抓住机遇,与英方进行频繁接触,这种做法对1954年6月17日中英两国发表联合公报起了促进作用。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随后在英方盛情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国进行了贸易访问。
——摘编自邓力《日内瓦会议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摘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关系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并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
能力提升
12.“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13.“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参加1955年的万隆会议
14.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
A      B
C       D
15.非洲吉布提保障基地是我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它将更好地履行起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材料表明当代中国外交(  )
A.促进新型区域合作 B.从“防”向“攻”转变
C.成国际交往典范 D.倡导维护世界和平
1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17.(2020·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1.1950年2月的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讶”,甚至质问他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  )
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
B [根据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认为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可知,虽然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是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
2.下面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C [由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故C项正确。]
3.1954年10月,周恩来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新中国(  )
A.在外交上逐步淡化意识形态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A [根据材料“1954年10月”“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可知,新中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标准来确定与哪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作为标准,故A项正确。]
4.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D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不是万隆会议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是否有进步国家的参会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求同存异”方针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得到各国的支持,故D项正确。]
5.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机场对周恩来总理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美两国携手建立多极化格局
B.中美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之间消除了一切分歧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体现出中国和美国由敌对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D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二战后在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之下,出现的影响世界的多个力量,并不是中美两国携手建立的,排除A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尼克松访华只是标志着中美两国由敌对走向友好,并不是消除了两国之间的一切分歧,排除C项。]
6.1979年以来,中国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 343亿美元,设立近100万家外商投资企业。这表明当代中国外交追求(  )
A.独立自主         B.互利共赢
C.天下为公 D.世界和平
B [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目的是追求互利共赢,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推行独立自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天下为公、世界和平无关,排除C、D两项。]
7.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边外交涉及多个国家,要求参与各方求同存异,控制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做出相应的妥协和让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要体现,多边外交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增进了国际合作,一方面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故选B项。]
8.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 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
C 尼克松总统访华 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相违背,A项不符合史实;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的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B项不符合史实;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1971年,C项不符合史实;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成为解决合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环境等各种安全问题的关键组织,故选D项。]
9.《上合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9年至2021年合作纲要》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够加强边境地区军事互信,有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反映出当代中国外交致力于(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努力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固的军事同盟
C.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
D.实现边境地区军事政治一体化
C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主导建立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够加强边境地区军事互信,打击恐怖主义、分离主义和极端主义,反映出当代中国力图构建新兴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故选C项;上海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不属于军事同盟和军事政治一体化组织,排除B、D两项。]
10.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B [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有利于深化多边外交,故选B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世界大国,排除A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内瓦会议召开以前,中国政府就决定在会议之外与英国代表进行接触。会议期间,英方对中方释放出较为友好的态度,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抓住机遇,与英方进行频繁接触,这种做法对1954年6月17日中英两国发表联合公报起了促进作用。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随后在英方盛情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国进行了贸易访问。
——摘编自邓力《日内瓦会议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摘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关系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并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可知,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中国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立、敌视以及中英两国政治关系缓和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二“创造性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外交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外交的影响等方面,并结合当今中国的外交策略来回答即可。
[答案] (1)变化: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影响:中国进一步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促进了中英经济贸易的发展;推动中国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
(2)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认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中国外交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能力提升
12.“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D [A项与材料中“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相符,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中“争取世界和平”相符,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中“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相符,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条约解决的是中苏问题,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加强无关,D项错误,符合题意。]
13.“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参加1955年的万隆会议
A [根据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
14.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
A      B
C       D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因此中国采取了“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任务,即争取广大的亚非拉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第二个图与之相符,故选B项。]
15.非洲吉布提保障基地是我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它将更好地履行起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材料表明当代中国外交(  )
A.促进新型区域合作 B.从“防”向“攻”转变
C.成国际交往典范 D.倡导维护世界和平
D [材料“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体现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是维护世界和平,故D项正确;“新型区域合作”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从“防”向“攻”转变不是中国外交目标,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
1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B [根据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
17.(2020·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解析] 第(1)问,与民主德国关系的“变化”,根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概括得出;“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等信息和所学知识思考作答。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概括得出;“原因”,根据材料一“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信息和所学知识思考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3)问,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史实、原因及影响等分析作答。
[答案] (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