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教案+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秋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教案+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07:45:45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2024秋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
3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老舍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欣赏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夜晚的景色吧。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
听范读
解诗题
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时间:夜晚
留宿
地点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书写时不要漏掉右半部分“心”字上面的一横。
明诗意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指诗人自己
明诗意
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空阔远大
原野
远景
近景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夜幕降临,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要低沉,江水清清,显得和明月很亲近。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
诗眼
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
资料链接
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
远离家乡
仕途失意
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愁绪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 张继
读一读
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放慢语速和语调,重读“愁”字来读出诗人的愁绪。
背一背
可借助书中的插图背诵诗句。
宿建德江
远离家乡
远景
近景
仕途失意
结构梳理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 途径建德江时所作,诗的前两句 ,“客”是诗人自指,“ ”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情此景既是诗人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 心情。
孟浩然
直抒胸臆
主题概括

孤寂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
听范读
解诗题
时间
地点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明诗意
形容云很黑
遮盖,遮挡
雨点,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明诗意
狂风席地卷来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大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1.在诗中圈画你最喜欢的字(词), 并作相应批注。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说说你通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比喻
黑云翻墨图
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白雨跳珠图
突出速度之快
狂风散云图
湖水平静
雨后西湖图
汇报交流
动态美
静态美
一场骤雨,畅快淋漓。动静之间,变幻莫测。这是一幅多么奇特的骤雨图啊!
读一读
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放缓,读出湖面平静之感。
背一背
可借助四幅画面背诵诗句。
结构梳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动态美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静态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的每一句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 、 、 、 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 。
黑云
主题概括
白雨
狂风
湖水
构思巧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拓展延伸
一、读下面的诗句,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烟渚:雾气笼罩的江中小块陆地。 日暮:傍晚。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课堂演练
二、读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二课时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课文
xiàn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点击图标,
听范读
chán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左收右让,注意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què
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
解词题
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明词意
上阙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明词意
下阙大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合作探究
1.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汇报交流
看到
以动衬静
听到
闻到
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1.正当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
自主学习
2.词人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汇报交流
意外
惊喜
回忆一下,陆游写的哪句诗表达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寂寞
孤独
喜悦
欢快
读一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宁静
喜悦
结构梳理
看到
听到
闻到
明月
鸣蝉
说丰年
蛙声一片
稻花香
别枝
惊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 在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 、 和 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 、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辛弃疾
视觉
听觉
嗅觉
主题概括
恬静自然
与“月”有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拓展延伸
一、补全诗句。
1.野旷天低树, 。
2. ,听取蛙声一片。
3.黑云翻墨未遮山, 。
江清月近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
白雨跳珠乱入船
课堂演练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阙给人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 背诵本课古诗词。  
2.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后作业(共31张PPT)
2024秋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
3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古诗
第一课时
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
时间:夜晚
留宿
地点:建德江边
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
诗人停靠在烟渚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举头望明月
月是故乡明
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
诗眼
背景资料:
写这首诗时,孟浩然远离家乡到洛阳,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作者为何此时心里会涌起“新愁”?
远离家乡
仕途失利
景:空旷孤寂
情:内心愁苦
读一读
怎样通过语速、语调、重音来读出诗人的愁绪呢?
背一背
借助书中的插图背诵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
解诗题
时间
地点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自主学习
有人说,这首诗的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结合注释,说说每一行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面?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翻卷
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上跳动。
风从地面卷起
黑云翻墨图
暴雨的大
白雨跳珠图
风的快
狂风散云图
湖水的静
雨后西湖图
讨论交流:四幅画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乌云的浓
读一读
想要读好这首诗的画面,朗读时在节奏和语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呢?
背一背
借助四幅画面背诵诗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二课时
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课文
xiàn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词题
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chán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què
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
合作探究
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汇报交流
看到
听到
闻到
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时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自主学习
汇报交流
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讨论:《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寂寞
孤独
喜悦
欢快
读一读
  1. 背诵本课古诗词。  
2.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后作业课 题 3 古诗词三首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中国诗歌文化,感悟诗词的美。语言应用:有感情读古诗,能根据想象画面读出诗歌韵味,抓住诗眼或者关键字去感悟诗人情感。思维能力:掌握诗歌韵律,体会作者思乡乡愁。审美创造:体会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和赞美。
【课前解析】关注内容:《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中一个小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下雨前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卷大地,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关注作者: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等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诗词,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正确朗读古诗。2.了解诗人孟浩然、苏轼。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老舍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欣赏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词三首》,一起来欣赏月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山村夜晚的景色吧。揭示课题《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二课为起点,体现上挂下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宿建德建1.了解作者(出示课件5)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2.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3)教师强调“渚”的读音,及根据注释②,让学生明确“渚”的意思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3.解诗题(出示课件7)(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诗题中“宿”的意思是留宿;根据注释①明确“建德江”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本诗题目的意思是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2)(出示课件8)重点指导诗题中“德”字的写法:书写时不要漏掉右半部分“心”字上面的一横。4.明诗意(出示课件9)(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客”是指诗人自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2)(出示课件1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野”指原野;“旷”的意思是空阔远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出示课件1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野旷天低树”写的是近景,“江清月近人”写的是远景。教师板书:近景 远景5.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问题: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夜幕降临,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要低沉,江水清清,显得和明月很亲近。6.感悟诗情(出示课件13)(1)教师提出问题: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预设:愁。教师板书: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愁”是本诗的诗眼。(2)教师提出问题: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资料链接(出示课件14)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愁是因为远离家乡、仕途失意。教师板书:远离家乡 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资料对诗人当时的处境进行了解,从而更加深入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15)教师提出问题: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愁绪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 张继7.朗读指导与背诵(1)(出示课件16)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放慢语速和语调,重读“愁”字来读出诗人的愁绪。(2)(出示课件17)尝试背诵:教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提示尝试学生借助插图背诵诗句。8.主题概括(出示课件19)《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情此景既是诗人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三、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件20)教师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了解作者(出示课件2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2.初读课文(出示课件22)(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3)教师强调“轼”的读音。(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解诗题(出示课件2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①明确“望湖楼”在今杭州西湖边。诗题中“六月二十七日”向我们交代了时间,“望湖楼”向我们交代了地点,“醉书”向我们交代了事件。本诗题目的意思是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4.明诗意(出示课件24)(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翻墨”形容云很黑;“遮”的意思是遮盖,遮挡;“跳珠”是指雨点,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2)(出示课件25)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卷地风来”的意思是狂风席地卷来;“水如天”的意思是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5.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出示课件26)(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贴士:在诗中圈画你最喜欢的字(词),并作相应批注。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说说你通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2)学生圈画诗句并作相应批注,小组讨论诗句呈现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27)预设1:“黑云翻墨未遮山”中将黑云比喻成打翻的墨汁,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黑云翻墨图。教师板书:黑云翻墨图预设2:“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乱”字让我感受到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白雨跳珠图。教师板书:白雨跳珠图预设3:“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忽”字让我感受到云散的速度之快,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狂风散云图。教师板书:狂风散云图预设4:“望湖楼下水如天”中的“水如天”让我感受到湖水的平静,我通过这句诗看到了一幅雨后西湖图。教师板书:雨后西湖图(出示课件28)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前三幅图画体现了动态美,后一幅图画体现了静态美。教师板书:动态美 静态美(设计意图: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抓住这一特点,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6. 朗读指导与背诵(1)(出示课件29)朗读指导: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放缓,读出湖面平静之感。(2)(出示课件30)尝试背诵:教师出示本诗所展示的四幅画面,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尝试背诵。7.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的每一句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 四、拓展延伸,课堂演练1.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3)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们再次感受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美好景色。)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4、35)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鹊、蝉”。2.了解诗人辛弃疾。3.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揭示词题(出示课件36)揭示词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词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齐读词题。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37)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8)(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由朗读词。(3)教师强调“见”的读音,根据注释⑥见同“现”。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在哪些句子中“见”读作“现”?预设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预设2:风吹草低见牛羊。(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本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习生字(1)(出示课件39)蝉:左窄右宽,左收右让,注意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2)(出示课件40)鹊: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四、解词题(出示课件4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①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名;根据注释②明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五、明词意(出示课件42)(1)上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③明确“别枝”的意思是横斜的树枝。上阙的大意是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2)(出示课件43)下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④明确“茅店”指用茅草盖的旅社;根据注释⑤明确“社林”的意思是社庙丛林。下阙的大意是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六、想象画面,感受心情(出示课件44)上阙1.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1)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2)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圈画诗句并作相应批注,小组讨论诗句呈现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45)预设1:诗人看到了“明月、别枝、惊鹊”,“惊鹊”在这里可以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教师板书:看到 明月 别枝 惊鹊预设2:诗人听到了“鸣蝉、说丰年、蛙声一片”。教师板书:听到 鸣蝉 说丰年 蛙声一片预设3:诗人闻到了“稻花香”。教师板书:闻到 稻花香预设4: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教师板书:宁静 喜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月夜恬静自然、优美如画的景色,及作者闲居时的心情。)下阙1.(出示课件46)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1)正当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2)词人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学生圈画诗句并作相应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47)预设1:通过“两三点雨山前”可以感受到意外的心情。预设2:通过“忽见”可以感受到惊喜的心情。联系其他诗句,感受作者心情1.(出示课件48)教师提出问题:回忆一下,陆游写的哪句诗表达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预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 (出示课件49)读一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出示课件50)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预设:不一样,通过《宿建德江》中的“愁”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通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丰年”和“路转溪桥忽见”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设计意图: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深刻地发现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区别,还能在朗读中读出对诗词独特的体会。)七、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5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3)与“月”有关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4、55)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6)(1)背诵本课古诗词。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共49张PPT)
2024秋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
3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任务:
和古人赏美景
第一课时
整理行装
准备出发



生字我会写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行装 字词工具包
1
书写指导

书写时不要漏掉右半部分“心”字上面的一横。
chán
左窄右宽,左收右让,注意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què
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
行装 作者名片
2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建德江
望湖楼
黄沙岭
行装 旅行地图
3
月夜下共
赏建德江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释
①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
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zhǔ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解诗题
时间:夜晚
留宿
注释
①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
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地点
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明诗意
注释
①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
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指诗人自己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明诗意
注释
①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
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原野
空阔
远大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注释
①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
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远景
近景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夜幕降临,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要低沉,江水清清,显得和明月很亲近。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
诗眼
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
远离家乡
仕途失意
资料链接
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愁绪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 张继
读一读,背一背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放慢语速和语调,重读“愁”字来读出诗人的愁绪。
可借助书中的插图背诵诗句。
古诗词三首
3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共赏雨中西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①醉书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shì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释
①〔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
湖边。
解诗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①醉书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①〔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
湖边。
时间
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地点
事件
明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形容云
很黑
遮盖,遮挡
雨点,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明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狂风席地卷来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大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1.在诗中圈画你最喜欢的字(词), 并作相应批注。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说说你通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图
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白雨跳珠图
突出速度之快
狂风散云图
湖水平静
雨后西湖图
比喻
动态美
静态美
一场骤雨,畅快淋漓。动静之间,变幻莫测。这是一幅多么奇特的骤雨图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读一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
语速放缓,读出湖面平静之感。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背一背
借助四幅画面背诵诗句。
共赏月夜乡村
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的树枝。④〔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⑤〔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⑥〔见〕同“现”。
xiàn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道中②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④社林⑤边,路转溪桥忽见⑥。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道中②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④社林⑤边,路转溪桥忽见⑥。
解词题
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的树枝。④〔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⑤〔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⑥〔见〕同“现”。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的树枝。④〔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⑤〔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⑥〔见〕同“现”。
明词义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道中②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④社林⑤边,路转溪桥忽见⑥。
上阙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的树枝。④〔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⑤〔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⑥〔见〕同“现”。
明词义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道中②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③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④社林⑤边,路转溪桥忽见⑥。
下阙大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看到
以动衬静
听到
闻到
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正当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
词人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意外
惊喜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寂寞
孤独
喜悦
欢快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眼观世界
练一练
1.“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一种惊喜,陆游写的哪句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读诗句,展开想象,并描绘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阙给人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