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B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0:0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进入2022年,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下图)成为“网红”,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悠久性和连续性 B.多样性和开放性
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
2.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
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 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
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
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4.下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 )
坑号 发掘器物 基本特征
3号坑、8号坑 铜尊、铜罍、铜瓿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
3号坑、4号坑 玉琮 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3号坑、7号坑、8号坑 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 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A.古蜀文明曾领先于全国 B.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广泛
C.多民族文化的统一趋势 D.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
5.战国时期的诸多文献中,“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有关夷夏的记述着重于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及其原因,如(管子·小匡)即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诸侯中国”并举的记述。这反映出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民族政权形成均势
C.民族差异逐渐消失 D.民众渴望国家统一
6.商鞅变法在各诸侯国变法中是比较晚的,它是在充分吸收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商鞅把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且加以公布实行,并增加连坐法。这说明商鞅变法( )
A.是最彻底的变法 B.借鉴与创新并举
C.顺应了君心民意 D.涉及面较为广泛
7.商鞅变法“分异令”中规定: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这一措施旨在( )
A.保证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B.为秦国兵源提供有力保障
C.为小农经济形成奠定基础 D.加强中央对地方严格控制
8.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
A.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辨别礼法异同,坚持百家争鸣
C.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关注时代亟需,推崇国家权威
9.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 )
A.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B.产生了强有力的向心力
C.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 D.笼络了地方诸侯王
10.在秦完成统一之前,六国之间存在着差异,包括方言和地域特色,这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为消除这种差异,统一以后的秦朝(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了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实行三公制
11.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12.考古发现的秦简中提到,秦朝有一个叫广的居民,他要求把家里的奴隶、庄稼、衣服、器具以及六万钱,全部赠给他的大女儿。最后是他所在乡的乡长经办此事,并且把这个事情记录了下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C.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D.基层管理制度严密
13.中医有一种认识和解决疾病的原则和过程: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提出该医疗原则的书籍是( )
A.《医典》 B.《千金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1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就斐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成就。这一领域是( )
A.数学 B.农学 C.医学 D.天文学
15.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繁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摊丁入亩
16.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察举制 B.设立刺史 C.推行称县制 D.建立中朝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曹大为《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材料二: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一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材料一反映了妇女们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述其变化的表现。(6分)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以中华文明为例概述“共产制家庭公社”是如何迈入阶级社会的。(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维护“大一统”的举措。(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汉政府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是与同匈奴斗争的成败相联系的。汉开发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意图,以取得军事上的主动权,而对匈奴军事上的胜利又反过来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二者相辅相成。汉通西域及对西域统治的成功,使匈奴失去了对汉军事斗争的依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国势。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汉王朝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交流将中原与西域维系在一起,这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以后,历代中原王朝都把西域视为“中国”的领土,即使处于分裂的状态,也总是力图把它统一起来。
——摘编自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王朝开发西域的主要措施。(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汉王朝边疆治理政策。(7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在五官、工艺等方面,与同一时期中原人和中原青铜器完全不同,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B项正确;连续性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不符,排除A项;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和中原青铜器明显不同,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特点,排除C项;凝聚性与世俗性在三星堆青铜人头像身上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不仅有仰韶文化,还有大泣口文化及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将东夷文化、南方苗蛮文化吸收和借鉴,即当时已出现区域文化的交融,故选B项。大河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大河村遗址中有陶器的出现,并不能表明“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排除C项;社会活动的组织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周朝初期(中国)。由材料中“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可以判断,西南古蜀文明与全国其他地区文明是有交往联系的,因此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与中原地区的文物具有相似点,说明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古蜀文明与其他地方文明的比较,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的“铜尊、铜罍、铜瓿”不能判断青铜器使用范围广泛,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的趋势,且时间上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诸多文献淡化了“夷夏之防”,并出现“四方”与“中国”并举的记述,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不是在强调民族政权形成均势,故排除B项;C项中“消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态度,故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变法既吸收了各国的变法经验,也对各国变法措施进行了创新,故选B项;A项虽然说法正确,但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商鞅变法没有顺应民意,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鞅变法的涉及面广泛,故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当时税收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所谓“户赋”即按户缴纳赋税,政府要求从原本的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样政府所掌握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收入自然随之提高,就会为国家治理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A项正确;B项和C项不是其主要作用,排除BC项;县制主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荀子的著作《荀子》中多次出现“礼”“法”字,而且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明,这说明面对社会大变革,荀子主张强调礼法并行,以重建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中荀子主张礼法并行,而非重礼轻法,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礼法并行,不是“辨别礼法异同,坚持百家争鸣”,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推崇国家权威”,故D项错误故选:C。
9.答案:C
解析:据题干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可知郡县制还存在不足,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根据“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可知,秦朝郡县制没有产生强有力的向心力,排除B项;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废除了地方诸侯王,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之后为了消除地方上的文化差异,统一了文字,B项正确;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控制、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以及实行三公制不属于文化政策,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不同,数代秦王所用秦相为关东六国人,而非宗族、秦人,这与秦国变法较六国彻底相关,可知秦国君主权力加强,血缘政治体制崩溃,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故选A项;“用人政策不断改变”偷换了概念,秦国任相来自不同国家,正是秦王励精图治,坚定执行广纳贤才这一用人政策的表现,排除B项;关东六国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只是没有商鞅变法彻底而已,也对各国的宗法制造成冲击,排除C项;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法家在各国都较受欢迎,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秦朝乡长职权涉及民间财产继承,且还要详细记录,可见当时基层管理制度严格,D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土地所有制变化、商品交换活跃无关,排除AC项;政府允许居民把财产赠给女儿并不能说明妇女地位提高,排除B项。故选:D。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医有一种认识和解决疾病的原则和过程……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可知体现的是辨证施治,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积累临床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D项正确;《医典》是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排除A项;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干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并未提出材料中的原则,排除B项;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它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千金方》是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所著的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学大成的中医典籍,由此可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的是医学领域,C项正确;材料和数学、农学、天文学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并结合所学而控制汉武帝采取了均输平准的方式,即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C项正确;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问题,且盐铁官营解决不了诸侯国贡品运输问题,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摊丁入亩,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官员进行监察,故选B项。察举制属于官吏选拔制度,故排除A项;称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C项;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了直接为皇帝所掌握的中朝,故排除D项。
17.答案:(1)变化: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原因:原始农业产生,出现耒耜或犁耕,男子主导生产。
(2)核心观点: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概述: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氏族首领把集体财产变成私有财产,形成权贵阶层。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得出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原因:根据材料“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得出原始农业产生,出现耒耜或犁耕,男子主导生产。
(2)核心观点:根据材料“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得出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概述:综合材料一“农业的出现和进入父系氏族”、材料二“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相关内容,结合“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所学知识,得出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氏族首领把集体财产变成私有财产,形成权贵阶层。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18.答案:(1)内涵:仁;礼;民本;和谐。
(2)变化: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原因: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儒学提倡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解析:(1)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根据材料一“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可推出民本:根据材料一“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可推出仁;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可推出和谐:根据材料一“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可推出礼。
(2)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可推出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原因: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可推出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可推出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提倡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19.答案:(1)背景:先秦时期天下共主局面和华夏认同;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和发展。
(2)评述: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强化大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而且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国家的强盛既要依靠政治的稳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要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和所学可得出,先秦时期天下共主局面和华夏认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铁犁牛耕,生产力的提高可得出,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据材料“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和所学可得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据所学可得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据材料“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和所学可得出,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和发展。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评述秦汉时期维护“大一统”的举措主要从举措的概况、影响和启示等方面去概述和评价。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和所学可知,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据材料“在此过程中,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和所学从政治、民族、格局和后世等角度可得出,强化大一统有利于国家统一、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而且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据所学从启示角度可得出,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国家的强盛既要依靠政治的稳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要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
20.答案:(1)主要措施:三次主动出击匈奴,打败匈奴;设河西四郡,巩固边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推行屯戍政策,开发西域。(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简评: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根据材料“对匈奴军事上的胜利”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三次主动出击匈奴,打败匈奴;根据材料“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可得出推行屯戍政策,开发西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设河西四郡,巩固边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根据材料“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可得出扩大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汉王朝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交流将中原与西域维系在一起”可得出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根据材料“这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可得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