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憎恨(zèng) 沉寂(jì) 瘫痪(tān)
B.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
C.烂漫(màn) 创伤(chuàng) 暴怒(bào)
D.仿膳(shàn) 恢复(huī) 豌豆(wǎn)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啰唆)
3.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老师转身面向大家,他决定这一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孩子们才能理解并接纳这份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也才能写出诚挚感人的作文
②不具体地教孩子们怎样去写作文,也不单纯地教他们怎样写自己的母亲
③他觉得唯有让孩子们理解了父母无私的付出
④而是启发孩子们,体会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背后的良苦用心和炽热的爱
A.③④①② B.③②①④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种方案可不可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中的“猛地”“狠命”等词突出表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的状态。
B.课文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道来,在平静的叙述中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人。
C.第2段运用补叙交代母亲的病情,突出母亲的隐忍和无私,表达了作者的愧疚和悔恨。
D.第1段结尾母亲的话启示我们: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
6.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年春天,学校都有近一百名左右的学生志愿者参加绿色骑行活动。
B.为了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学校组织了以书法为表现形式的“让你爱上中国字”。
C.要改变“亚健康”状态,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切忌打“疲劳战”。
D.这次运动会能否取得好成绩,是大家平时刻苦训练的结果。
7.课文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文文同学据此拟写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宽对即可)
上联:母亲重病缠身无限牵挂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合肥某校开展了“我眼中的母亲”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8.“母”之“谓”
A.古代对对方的母亲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古代对自己的母亲谦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母”之“爱”
赞美“母爱”的成语非常多,请你写出几个(不少于四个),表达你对母爱的赞颂。
10.“母”之“行”
古代许多母亲为了教育培养子女,可谓用心良苦,流传着许多耳熟能详母亲教子的故事,请你说出一个,并用简洁的语言讲给同学们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张西武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燥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因三分之差而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的沉重打击下,我不仅没得到安慰和鼓励,反而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庄稼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这片地浪费了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饴铬面吃。”
⑤在那段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了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很多苦,希望我能有出息,能走出大山。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甲]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发现母亲没在家。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乙]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沉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我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我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有删改)
11.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12.有感情地朗读利于融入文本,请仿照[甲]句的朗读设计,完成[乙]句的朗读设计。
朗读:[甲]句
朗读设计: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朗读。“驱逐”“没有用”“仍然”要重读,突出作者想要用劳累弥补心灵的空虚,但希望落空了,要读出作者的无力感和失望之情。
朗读:[乙]句
朗读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标题《开在心灵深处的养麦花》含义丰富,意味隽永,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1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的相同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位作者都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链接材料]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憎zēng;C.创chuāng;D.豌wǎn;故选B。
2.答案:B
解析:烂漫:形容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这里指花朵的艳丽多姿。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的能力。语段内容是老师对一节作文课的整体构思。先确定首句,首句应紧承题干中的“他决定这一课”,阐述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的设定,即这节课要“教会什么”“让学生明白什么”,②句、④句正是阐述这些内容的,由“不是……而是……”这一组关联词可知,②句为首句,④句为次句;①③两句则进一步解释老师这样教学的教育意义,且根据“唯有……才オ能……”这一组关联词,可知③句应在①句前。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②④③①。故选C。
4.答案:B
解析:A.主宾搭配不当,句末加“之一”;B正确;C.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D.语序不当,“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应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故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有误,应该是“第2段运用插叙交代母亲的病情”。故选C。
6.答案:C
解析:A项,删去“近”或“左右”;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添上“活动”;D项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删掉。
7.答案:(示例)儿子下肢瘫痪深情缅怀
解析: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把握母亲和儿子的情形,再按照“二字名词+四字动词短语+四字动词短语”的格式拟出下联,宽对即可。
8.答案:A.令堂,令慈,B.家慈,家母(萱堂)
解析: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一些文化常识,以备不时之需。根据积累可知,古代对对方的母亲称谓有:令堂,令慈等。古代对自己的母亲谦称有:家慈,家母,萱堂等。
9.答案:示例:寸草春晖、含辛茹苦、舐犊情深、咽苦吐甘。
解析: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一些成语并理解其意思。根据积累,对母爱的赞颂的成语有:寸草春晖、含辛茹苦、舐犊情深、咽苦吐甘等。
10.答案:示例一:画荻教子。
这是北宋时期欧阳修母亲的故事。在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尽管如此,欧阳修的母亲却深知必须让儿子受教育、读书,可是没有钱供他上学。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他奋发图强,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最终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示例二:孟母三迁。
这是春秋时期孟轲的母亲三次搬家的故事。刚开始孟子和他的母亲住在他父亲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玩起了出殡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的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孟子却学着做小买卖和屠杀的事情。孟母觉得集市也不适合居住,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宫旁边。从此以后,孟子就跟着学宫里的士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定居了下来。最终孟子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解析:围绕“母亲教子的故事”,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任选一则概括作答即可,注意语句通顺。如画荻教子,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
11.答案:(1)暴怒无常;(2)心情烦乱,心灰意冷;(3)失魂落魄,心灵空虚;(4)心酸,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作答时,可根据图中所给的事件或时间节点,定位到文中相关段落,从中抓取关键句进行概括。(1)空,根据“名落孙山”,定位到第②段“我的心情就像这燥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可得出答案:暴怒无常。(2)空,根据“与母亲刨地开垄”,定位到第③段“我心情烦乱地嚷道”和第⑦段“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可得出答案:心情烦乱,心灰意冷。(3)空,根据“秋季开学”,定位到第⑧段“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可得出答案:失魂落魄,心灵空虚。(4)空,根据“看见母亲月下劳作”,定位到第⑩段“看着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我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和第 段“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可得出答案:心酸,感动。
12.答案:应该用舒缓的语气来朗读。“雪白”“淡淡的”“氤氲”要重读,突出荞麦花颜色的雪白、花香的淡雅和景色的诗意美好,要读出作者对月下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应根据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确定朗读的语气,作者有意强调的内容需重读。这个句子描写的是月夜美景,因此可以用舒缓的语气来朗读,“雪白”“淡淡的”“氤氲”强调了荞麦花的颜色之美、气味之香和景色之美好,因此要重读,以突出作者对月下荞麦花开的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13.答案:表层含义:指母亲补种的荞麦开花了。深层含义:指“我”在母亲的激励下,走出了高考落榜的阴影,重新振作了起来;“荞麦花”象征着母亲乐观、坚强、自信的精神品质,也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根据题干中“含义丰富,意味隽永”的提示,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享。表层含义即字面义,由“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等可知,指母亲补种的荞麦开花了;深层含义即象征义,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一方面,指“我”在母亲的激励下,走出了高考落榜的阴影,重新振作了起来;另一方面,结合母亲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来看,“荞麦花”象征着母亲乐观、坚强、自信的精神品质,也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14.答案:母亲形象的相同点:两位母亲都深爱孩子,展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两位母亲的生活都很艰难,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人生困境。
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都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本文母亲兴奋地说“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母亲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作者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坚强自信的母亲形象。《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自己病入膏肓,心里却只有生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作者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伟大无私、深深关爱孩子的母亲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写法分析。第一问,考查分析两位母亲形象的相同点。结合本文第⑥段“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第 段“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等内容可知,母亲深爱儿子,在儿子考试失利后,不断鼓励儿子重树信心。《秋天的怀念》中,面对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状况,母亲想以带儿子看考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结合本文第⑥段“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第⑩段“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和第 段等内容可知,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位关爱子女、辛勤劳苦、坚强自信的母亲形象。《秋天的怀念》中,结合“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等语句可知,史铁生也是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位坚强隐忍、关爱孩子的母亲形象。